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9200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docx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21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2.21)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晋中市

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晋中市规划勘测局

二○一二年二月

第一篇总则………………………………………………………1

第二篇建设用地规划管理………………………………………1

第一章城市建设用地……………………………………………1

第二章建筑容量规定……………………………………………5

第三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7

第一章建筑间距…………………………………………………7

第二章建筑物退让………………………………………………15

第三章建筑高度…………………………………………………18

第四篇市政工程规划管理………………………………………20

第一章城市交通…………………………………………………20

第二章城市公用管线设施………………………………………22

第三章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26

第四章城市环卫设施……………………………………………27

第五篇城市绿化和景观管理……………………………………29

第一章城市绿化…………………………………………………29

第二章城市景观…………………………………………………31

第六篇附则………………………………………………………33

附录一术语及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第一篇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加强和规范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潇河沿岸景区、乌金山景区按照批准的规划执行。

其它各县(市)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规划区内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总平面设计时,应遵循本规定。

第四条本市各项城市规划建设应当采用本市城市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绘制的地形图和管网资料图。

第五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的测绘、规划设计,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测绘、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六条本规定未明确的,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一章城乡建设用地

第七条本市建设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执行。

第八条编制各类城乡规划,应按照城乡用地分类的标准进行划分,并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原则。

城乡居民点、区域交通、区域公共设施、特殊用地、采矿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应严格按照其用地性质进行建设。

城市建设用地兼容原则,按照本规定表一《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以下简称表一)执行。

凡表一未列入的用地类别或建设项目,由市规划勘测局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用地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九条建设项目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或用地总平面图时,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应符合项目规划设计条件和表一规定。

第十条建设项目用地净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以上的成片开发区域,其选址经市政府核准后,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建设用地面积小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地块用地,尚无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建设项目总平面图,经批准后实施。

第十一条城市建设用地应当遵循城市规划确定的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的规定要求,未经规划许可,任何建设项目不得突破上述控制线进行建设。

第十二条旧城区(包括棚户区)改造,应当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主要目的。

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统筹考虑公共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的比例,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

城市旧城区原则上应实施成片改造,限制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和零星开发项目用地。

确需改造的零星危旧房项目,需按照《晋中市城区旧城改造暂行办法》规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按照规划实施。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应当尽量将周边零散地块整合形成整体片区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对非公建设施用地净面积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

(一)沿城市主干道两侧(红线宽度42米以上)的多层建筑建设用地为2000平方米,高层建筑建设用地为3200平方米;

(二)低层建筑建设用地为1000平方米;

(三)多层建筑建设用地为1500平方米;

(四)中高层建筑建设用地为2500平方米;

(五)高层建筑建设用地为3000平方米。

建设用地净面积未达到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后准予建设。

(一)相邻接壤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三)在乡、村庄规划区内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上述规定最小面积的。

各县(市)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不得超出最小面积的30%控制。

第十四条凡属于城市规划改造范围(包括城中村)内的居民个人房屋,原则上不再单独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审批。

但经房屋鉴定专业部门鉴定属危房建筑的,需报经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后可翻建或维修,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属于批准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应当符合

有关文物保护规定;

(二)属于危房翻建的应当取得危房鉴定机构对该建筑的危房鉴定报告,并且翻建后不得改变原建筑性质,不得超出原产权建筑面积、原建筑基底面积和原建筑层数;

(三)对申请翻建的居民建筑,必须有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或村民宅基地使用证);

(四)不得对四邻建筑的采光、通风造成新的不利影响,不得影响周边建筑的安全及正常使用;

(五)不得妨碍正常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消防通道安全。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城中村”改造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突出重点,逐步改造的原则。

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以村庄为单位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按晋中市城中村改造的相关办法实施。

城中村的改造建设要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建设,遵循节约土地、成片改造的原则,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应同步进行,住宅建设以多层和高层为主,原则上禁止建设独立式院落。

第十六条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局应在规定的城市1:

500或1:

1000地形图上进行设计。

建筑布局应当有利于建筑日照、通风和消防,并采用合理的建筑体型,原则上不得设计长度超过80米的建筑。

用地出入口应尽可能避开主要交通干道和道路交叉口,地下建筑出入口坡道原则上不得直接和城市主干道路相连,不得占用人行道。

第十七条居住区规划应当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要求配建相应的社区服务、幼儿园、市政公用设施和物业管理等设施用地,配套设施的配建规模,必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适应,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为方便居民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居住小区建设应当配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对建筑面积3-5万平米的项目,活动场所面积不小于130平米;对建筑面积5万平米以上的项目,活动场所面积不小于200平米,并配置相应的健身活动设施。

第十八条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区管理及市政公用等用地规模,应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要求及相关规范和专业规划要求合理布置,统筹安排。

第二章建筑容量

第十九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当按照本章规定执行,其上限指标一般不得超过《城市建设用地强度指标控制表》(以下简称表二)的规定。

表二中的控制指标不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市级中心(副中心)及城市主干道路交叉口地段等城市特定区域。

特定区域内的控制指标可在表二规定的基础上,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确定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条表二规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设用地。

对非成片开发的混合类型的建设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原则上应按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分类划定用地后,按不同类型分别确定建筑密度及容积率。

对难以分类执行的建设用地和综合楼用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面积比例和不同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

第二十一条单一综合建筑用地的建筑容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结合控规及用地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和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第二十二条对表二中的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城市绿地和广场等公共设施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要同时参照用地现状和相关专业规定或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二十三条成片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规划,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对各地块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经规划部门批准后可参照表二的规定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二十四条在原有建设用地内,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达到或超出规定值要求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等工程建设。

原用地内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未超出规定值要求的,由规划部门按照程序规定,在不影响其它建筑环境的前提下经批准后建设。

第二十五条凡房地产开发项目在规划部门已核定建筑容积率指标基础上,对建设用地内临街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绿地、公益性公建设施、环卫设施等使用空间用地的,在满足规划要求及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奖励增加建筑面积,并按表三《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增加建筑面积指标表》规定控制,但奖励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总建筑面积的15%。

已作为公共开放使用空间的不得改作其他用途,不得建设任何与开放空间性质不符的建设工程。

表三提供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增加建筑面积指标表

公共开放空间用地是指在建设用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用于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环卫公厕等市政公共建设用地,且未经许可不得改变用地使用性质。

开放空间的核准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第三篇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一章建筑间距

第二十六条建设工程的建筑间距在满足日照、消防、卫生、环保、工程管线敷设、建筑物保护和空间景观等方面的相关规范外,还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多层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照本规定执行时,被遮挡居住建筑不再考虑大寒(或冬至)日日照影响问题。

(一)住宅建筑之间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1、朝向为南北向的(指正南向和南偏东或西60度及以内)住宅,当建筑长度与建筑高度比值大于3时,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4倍;当建筑长度与建筑高度比值在1.2—3时,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3倍;当建筑长度与建筑高度比值小于1.2时,按点式住宅控制建筑间距。

(见图表1)

图表1

2、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南偏东或南偏西在60度以上的)住宅,其间距在不小于影响日照的建筑物高度的1.2倍。

(见图表2)

图表2

3、当住宅建筑外阳台(不包括宽度小于0.6米的飘窗)累计长度(不包括山墙上的阳台)大于其建筑长度的2/3时,建筑间距应自建筑外阳台边算起。

(二)住宅建筑之间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1、南北向的间距:

山墙在居住建筑北向,且山墙宽度小于等于16米时,其间距不小于10米;山墙在居住建筑南向,且山墙宽度小于等于16米时,其间距不小于15米。

(见图表3)

图表3

2、东西向的间距:

山墙在住宅建筑东或西向的,其山墙与东西向住宅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12米。

3、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建筑控制。

(三)住宅建筑之间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见图表4)

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在30度—60度时,其最小间距属南北向布置的应不小于南面建筑物高度的1.2倍,属东西向布置的应不小于影响日照的建筑物高度的1.0倍。

图表4

3、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四)多层住宅建筑山墙之间距离,一般不小于6米,且山墙面上不宜开设窗户,已有窗户的,不在考虑遮挡因素。

(五)多层点式住宅(建筑长度与建筑高度比值小于1.2)与多层条形住宅之间的间距,按照本章二十七条规定执行;多层点式住宅之间建筑间距按照影响日照建筑高度的1.2倍控制。

(见图表5)

图表5

第二十八条在第一类居住用地内的低层住宅相邻地区进行新建、改建的,其建筑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54倍。

第二十九条被遮挡的多层住宅建筑底层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其间距计算可扣除底层相应高度后,再按照第二十六条规定计算建筑间距。

第三十条中高层住宅(层数在7—9层)建筑为南北向平行布置时,当建筑长度与建筑高度比值大于2时,建筑间距按照南侧建筑高度的1.54倍控制。

当建筑长度与建筑高度比值为1—2时,建筑间距按照南侧建筑高度的1.3倍控制。

(见图表6)

图表6

(一)中高层点式住宅(当建筑长度与建筑高度比值小于1时)之间建筑间距,按影响日照的建筑物高度的1.0倍控制,中高层点式住宅位于其它住宅建筑南向的建筑间距,按照中高层建筑高度的1.2倍控制。

(见图表7)

图表7

(二)中高层住宅山墙与多层、低层住宅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不小于9米,山墙之间有城市规划道路的,按道路规划要求控制。

第三十一条高层住宅建筑(层数在10层及以上)与受影响的周边建筑要统一规划,并进行日照分析(日照分析实施细则由市规划部门另行制定)。

高层住宅与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住宅建筑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住宅建筑每户至少一个居室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同时要满足下列规定:

(一)高层住宅建筑与北侧为中高层、多层以下住宅建筑之间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不小于45米。

(见图表8)

图表8

(二)东西向高层住宅建筑与西侧或东侧的中高层及以下住宅建筑的间距,应不小于25米。

(见图表9)

图表9

(三)高层住宅建筑与南侧为中高层、多层以下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按照中高层、多层住宅建筑的间距执行。

(四)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南北向平行布置,其南侧建筑层数小于18层时,间距按影响日照建筑高度的1.0倍控制;南侧建筑层数大于等于18层时,间距不小于50米;朝向为东西向布置的,间距应不小于35米。

(见图表10)

图表10

(五)高层住宅与高、多、低层住宅之间垂直布置,其间距不小于20米,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不包括阳台的宽度)时,建筑间距按照平行建筑布置控制。

(见图表11)

图表11

(六)中高层以下居住建筑在日照方向受高层住宅建筑遮挡且遮挡面宽度小于或等于6米时,间距按照日照分析确定,并满足消防和视线间距要求。

(七)高层住宅山墙与高、多、低层住宅山墙之间的建筑间距不小于13米,山墙之间有城市规划道路的,按道路规划要求控制。

(八)高层住宅与高、多、低层住宅之间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当两建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照平行建筑控制;当两建筑之间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照垂直建筑控制。

(见图表12)

第三十二条对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公寓住宿楼、中小学教学楼等有规范要求的设施用房,应保证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不少于2小时;对托儿所、幼儿园生活用房,应保证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不少于3小时。

图表12

第三十三条非住宅建筑(第三十条所列建筑除外)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的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照住宅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间距按照非住宅建筑的规定控制。

住宅建筑为多层的,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5米;住宅建筑为高层建筑的,其最小间距不小于30米。

第三十四条非住宅建筑(第三十条建筑除外)之间的间距,应根据建筑性质及所在的区域,满足交通、安全、消防、绿化和城市景观的同时,其最小间距多层不小于15米,高层不小于30米,并由规划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三十五条在沿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42米及其以上的道路同侧布置的建筑山墙之间的距离,多层应不小于9米;高层应不小于15米。

山墙之间有城市规划道路的,按照规划道路宽度控制。

第三十六条在考虑建筑间距时,应同时考虑到相邻建筑室外地坪高差的因素。

凡相邻建筑室外地坪高差超过0.3米时,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可按照高差值进行相应的核减。

第三十七条在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内,原则上不再审批建设其他建筑。

第三十八条因建设用地条件限制,难以满足本章规定的间距要求时,在保证日照、消防等前提下,经规划部门核准,建筑间距可适当调整。

第二章建筑物退让

第三十九条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河道两侧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防震、安全等要求,并综合考虑通风、环保、视线干扰、卫生、工程管线、市政设施和文物保护等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

第四十条建筑物沿建设用地边界建设,其退让距离按下列规定控制,同时应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

(一)新建或改、扩建建筑物时,应从用地界线后退相应的距离,满足表四规定。

南向用地界线内建设高层建筑的,其退界距离按照北侧用地内多层建筑退界距离要求,再按满足日照间距要求后确定建筑最终间距。

后退建筑用地界线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当按照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表四建筑物退让用地界限控制表

注:

1、H为建筑高度;2、建筑山墙外为规划道路的,按照道路规划要求确定。

(二)界外是居住建筑或第三十条所列建筑的,除符合本条

(一)的退界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一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

(三)用地边界的北侧已有建筑物时,并且不论该建筑物是否退足地界,南侧新建建筑应按其高度并按照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退让全部日照间距。

第四十一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扩建建筑物,除经批准的城市详细规划已有规定外,在满足日照间距的同时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应根据道路性质、标准以及建筑物性质、功能、规模等因素,按照表五规定执行。

表五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注:

1、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对特殊地段(如市中心、主要商业街及景观地段)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可在表六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2、如临街为高层建筑,应当同时满足高层建筑的退距要求。

传达室(门卫)、书报(电话)亭、治安亭、公厕、围墙等临街小型建筑物的退线要求,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具体确定。

城市道路红线外侧规划有绿化隔离带的,建筑物退让道路绿化隔离带控制线(绿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3米。

第四十二条新建影剧院、大型商场、游乐场、体育馆(场)、展览馆、文化设施、大型专业市场、火车(汽车)站房、宾馆、医院门诊楼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含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以外,不小于20米,并满足停车、回车场地、人流集散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十三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退让道路规划红线距离,除按上述规划外,低层、多层建筑增加不少于5米,高层建筑增加不少于10米;在两条同时大于规划道路红线42米的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原则上不小于25米。

上述退让距离均自道路规划红线直接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

第四十四条地下建(构)筑物外墙退让距离,原则上不能侵入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或绿线,包括室外地下化粪池、消防水池等附属设施,同时要满足城市市政管线敷设要求。

具体退让距离,由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建筑物性质和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第四十五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绿化隔离带,除规划另有规定外,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

(一)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50米;

(二)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

(三)次要公路两侧各10米。

在公路规划红线和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任何建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植树。

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

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可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第四十六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退让距离应符合铁路相关规范要求,并同时满足以下规定:

(一)在铁路干线两侧的建设工程(除直接为铁路服务的设施外)与铁路路基坡脚线的距离不小于3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设工程与铁路路基坡脚线的距离不小于15米;铁路两侧修建的围墙与铁路路基坡脚线的距离不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大于3米。

(二)沿铁路修建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时,其后退铁路路基的距离须会同铁路管理部门审核后确定。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沿城市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距离除按有关规定执行外,不得小于6米。

第四十八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的建设控制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符合文物和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并编制详细规划或总平面规划图,经批准后执行;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建设按相关部门规范执行。

第三章建筑高度

第四十九条建筑物的高度除应当符合日照、建筑间距、消防、抗震及净空限高方面的要求外,应同时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五十条沿城市道路规划红线42米及以上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H)除按照批准的城市详细规划规定外,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和规划要求的建筑后退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的1.2倍,即H≤1.2(W+S)。

上述计算公式中,建筑后退规划红线的距离(S)为变数,在符合规划要求的最小退让距离后,如增加红线退让距离,可按照上述计算公式得出相应的建筑高度(H)。

在道路红线宽度小于42米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其高度控制除满足建筑日照间距外,由规划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建筑物面临两条以上道路的,按较宽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

第五十一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信)设施控制范围内新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时,其建筑高度必须符合有关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当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和保护措施,并经专家论证后批准执行。

第五十三条在重要的国家机关、涉密机构以及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和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设施周边进行建设的,其高度控制要符合相关规定。

第五十四条在风景名胜区及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以及城市视线景观走廊区域进行建设的,应当符合有关高度控制要求,并经过专家论证后批准建设。

第四篇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一章城市交通

第五十五条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应当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确定的城市道路功能分级、道路断面形式和交通组织方式以及各项交通设施的配置,满足《晋中市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各项功能规划要求。

第五十六条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应当满足城市道路规划要求,对交通标线、标志应当统一、规范,按照国家标准GB5768-199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设置,并满足交通组织和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