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82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docx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

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原因探析

摘要

韩复榘是民国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少年安乐,后因嗜赌走上军途,在冯玉祥的提拔下,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阀将领。

20年的追随,终因嫌隙叛冯投蒋,主政山东,成为八大军阀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徐州会战不战而走这一事件进行梳理,从韩复榘与蒋介石的关系、韩复榘对待日本的态度和他自身因素等角度出发,分析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的原因,进而较客观地对韩复榘的一生进行评价。

关键词:

韩复榘;徐州会战;原因;日本;蒋介石;

Abstract:

HanFujuisacontroversialfigureinthehistoryoftheRepublicofChina.Hewasahappyyoungman,aftergamblingonthemilitaryjourney,promotedbyFengYuxiang,quicklygrewintoanexcellentwarlordgeneral.After20yearsofpursuit,hefinallybetrayedFengtovoteforChiangKaiShekandbecameoneoftheeightwarlordsinShandong.ThisarattemptstosortouttheincidentofthewarinXuzhou,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ationshipbetweenHanFu-xuandChiangKai-shek,theattitudeofHanFu-xutowardsJapanandhisownfactors,toanalyzethereasonsforthewarinXuzhou,andthenobjectivelyevaluatetheofHanFu-xu.

Keywords:

HanFuJie;Xuzhoucampaign;reasons;Japan;JiangJieshi;

 

前言

韩复榘是军阀割据时期的一个军阀。

韩复榘在现代历史的中国,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有他的声音在中原,有一个强大的影响力。

韩复榘出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

然而,后期冯玉祥多次重要任命都没有韩复榘,使韩复榘官场失意,对冯玉祥渐生不满。

恰逢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极力拉拢韩复榘,召见、宴请、封官、钱财,使韩复榘对蒋介石心生好感。

华阴军事会议,冯玉祥训斥韩复榘,更是直接导致韩复榘叛冯投蒋。

中原大战后,韩复榘主政山东,长达七年。

在韩复榘主政山东期间,中日矛盾深化,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占。

韩复榘对日本的态度从起初的游离不定,到后来坚定抗日,再到后来不战而走,使日本迅速占领山东。

这其中发生了很多曲折,作为山东的土皇帝,韩复榘为何在徐州会战时不战而走呢

一、韩复榘与徐州会战

(一)韩复榘

韩复榘,字向方,河北霸县,生于1890年。

父亲韩世泽,字净源,是光绪十二年的秀才,饱读诗书,为本村塾师,为人方正,深受众人敬重。

韩复榘自幼机灵聪慧,随父亲在私塾中读书,不仅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而且对书法特别喜爱,时时临摹贤者,其中小楷临摹的最好,最极为工整。

韩复榘十七岁时与高艺珍结为夫妻,二人夫妻关系和睦。

韩复榘婚后第二年,也就是1909年,韩复榘的父亲将韩复榘送入直隶霸县的县衙任贴写,专门录写公文。

清朝末年,官官相护,贪污腐败,没有父母的管束,韩复榘不久便惹上赌瘾,经常出入赌场,结果输的一塌糊涂。

债主上门逼迫韩复榘还债,无奈之下,韩复榘便萌生了“闯关东”的念头。

最终韩复榘万般无奈下决定走险路,闯关东,躲避债主,求得一线生机。

于是她将自己仅有的银饰给韩复榘作了路费,以备不时之需。

韩复榘不敢告诉父母与妻子依依惜别后,悄悄离开了直隶霸县,踏上生死未卜的关东路。

韩复榘在关东辽阳乡间给人打短工。

偶然的机会,韩复榘听说,清新军第二十镇(相当于师)在新民府招募新兵,便毅然前往投军。

只因是外乡人,无人担保,招兵官拒不收录。

后经人疏通和担保,韩复榘才被收录。

韩复榘被编在第四十协(相当于旅)第八十标(相当于团)第三营,该营的管带就是冯玉祥。

时也命也,冯玉祥地位不断上升,追随冯玉祥的韩复榘地位也就跟着水涨船高逐渐上升。

那时,“好儿不当兵”,当兵的能识文断字的人很少,多数不识字,而像韩复榘这样出身文家,颇通诗书,又有几分大男人的豪气的兵,更是少上加少,所以一开始便得到冯玉祥的看重和欣赏,短短几月就被擢升为营部司书生。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冯玉祥在滦州起兵响应,由于韩复榘断事果决,聪敏伶俐,对他更是器重,就对韩复榘说:

“如今是多事之秋,群雄四起,你不用再办什么文案了,跟我带兵打仗吧!

”于是就被冯玉祥任命为后哨什长,相当于排长。

自此开启了他军功卓著的前半生。

或许韩复榘真的很擅长军事,又或许是运气好,总之在很短的时间里韩复榘因战功卓著,不断晋升,被誉为“飞将军”,在军阀部队时,跟佟麟阁、孙良诚、刘汝明等,其他十二人一道,被时人称为冯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

到1928年,冯、蒋、桂、阎四派联合北伐时,韩复榘已是讨逆军第二集团军第三路军总指挥了。

年底,他成为了河南省政府主席。

(二)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南北夹击,会攻徐州。

中国第五战区部队与日军华北方面军、华中派遣军各一部,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线、陇海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会战。

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1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

自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其中上述的徐州会战期间发生了韩复榘不战而走事件,给山东人民和全国的抗日形势蒙上了一层灰纱。

在日军攻陷平津后,开始沿着平绥、平汉、津浦路继续进攻,蒋介石与冯玉祥对韩复榘的协助抗战要求均被拒绝。

日军进入山东后,韩复榘消极避战,虽迫于无奈下,在济阳与日军交战,但迅速惨败,败后,对日心胆均惧,自此,完全放弃抵抗,日军一路占领山东,毫不费力。

也因此,徐州会战中国抗战人士打的十分艰难,最终为保全有生力量,主动放弃了徐州。

二、徐州会战韩复榘不战而走的原因

(一)蒋介石与韩复榘的矛盾是其不战而走的重要原因

1.叛冯投蒋

韩复榘跟随冯玉祥并非万般如意。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以,国民党新军阀:

蒋、桂、冯、阎四派,打下北京、天津后,联合便迅速解体,转为四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之后,军阀混战再起。

当时,韩复榘奉命帮助蒋介石,于是屯兵鄂豫边境。

不久,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败北,冯玉祥急令韩复榘向南进军,以占领武汉地区。

当西北军到达湖北孝感,蒋介石就不准韩复榘部再向前进。

但蒋介石对韩复榘本人则优礼有加,极力讨好,慷慨馈赠,韩复榘被蒋介石的“拉拢、宴请、封官、钱财”所诱惑,加之韩复榘官场失意对冯玉祥积怨很大,认为“跟着冯干,总无出头之日”。

于是首次出现离开冯玉祥的军队、投靠蒋介石之心思。

认定蒋介石是中国的“救世主”,军阀最终的胜利者当属蒋介石。

1929年5月,蒋、冯决裂,冯玉祥召开华阴军事会议,策划对蒋介石用兵。

韩复榘在会议中,因反对西撤,遭冯玉祥斥责。

于是,韩复榘返回他的部队后便宣布:

离开冯玉祥,另谋出路,命令部队向东开拔,前往洛阳。

当天下午,韩复榘到达洛阳。

韩复榘倒戈后,在22日、23日、24日分别向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表达自己“维持和平,拥护中央”之心迹。

24日,韩复榘再电蒋介石,表示“,收束军事,尚祈时加指导,以免陨越”。

至此,韩复榘正式与冯玉祥脱离关系,离冯归蒋。

蒋介石对此极为开心,不但对其口头夸赞,并认同他河南省政府主席的身份,给他一大笔经费和武器,让韩复榘有了立足之本。

韩复榘心中很清楚蒋介石对他心有防备,但这也是最好的结果了。

1930年春,蒋、冯、阎大战爆发,蒋介石任命韩复榘为第一军团总指挥,兵发山东。

此战中韩复榘攻取了济南,又占据了山东很多地盘,蒋介石为使韩复榘帮他守住山东,任命韩复榘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于是,韩复榘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在乱世中有了安身立命的所在。

2.与蒋矛盾

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后,实际上并没有取得蒋介石的信赖,只是表面上的。

但韩复榘也深知,蒋介石对他不过是暂时利用,他并不是蒋介石的心腹,完全依靠蒋介石不是长久之计,唯有自己建立属于自己的军队,扩大实力,才能自保。

于是他不断扩大实力,增多、增强军事竞争力,如:

“除保留原有三个师之外,又陆续扩编了两个师和一个旅,部队发展到六万人,暗地里还在招兵买马,将各路民团改编、升级为部队。

”这并不足以稳固韩复榘的地位,他还与冯玉祥再次联系,迎冯玉祥为泰山,迎冯至鲁,挟冯玉祥以自重。

韩复榘把山东铸造成自己的独立王国,不准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军染指一分一毫。

在打击蒋介石势力的同时,合纵连横,结交中国共产党并与日本关系暧昧。

而蒋介石对韩复榘,虽然大力扶植过他,但一旦腾出手来,则又想方设法去控制他。

因此,蒋韩之间的矛盾也即逐渐产生了。

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蒋介石对他作了限制。

在军队方面,给韩复榘的编制极少,并且发现韩复榘对中央态度不好时,断绝了山东的军饷,“韩的第三路军到山东后,政部连年积欠的军饷已达一百多万元”,一系列这样的事件频繁发生,如此,蒋、韩的矛盾也就日趋尖锐了。

韩复榘认为,在抗战中,蒋介石故意消耗他的军事实力。

1937年8月,蒋介石命令韩复榘在河北、山东御敌“韩复榘与日寇接触几次,始终没有进展。

”于是,“1937年11月,蒋介石命令韩复榘死守黄河,并声称用一个炮兵团的重炮支持他们。

但等战斗开始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却要把这个炮兵团调往蚌埠,这让韩复榘认定蒋介石不怀好意,因此韩复榘坚决不放。

此事使得原来就不和的韩复榘和李宗仁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李宗仁和韩复榘就山炮团的问题多次冲突,最终李宗仁还是调走了卜福斯山炮团,对此韩复榘十分气愤。

他对何思源说:

“蒋叫我们在山东死守黄河,抵住日军,原说派重炮支持的,到快用的时候,忽然抽调走了。

他们不守南京,却叫我们死守济南,叫我们用步枪跟日军拼么?

”这也让韩复榘坚定了在抗日战争中保持实力的念头,在济阳惨败后,再没有心思与日军抗衡,而是一味地后退,后退。

(二)韩复榘对日本的态度是其不战而走的重要因素

1.对日态度

韩复榘对日本并没有坚定的被侵略的斗争情怀,他对日本的态度变化是与他的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全民族抗战到来之前,由于蒋介石对日本的态度也是犹豫不决的,是战是和并不确定,而蒋介石有不对韩复榘讲明利害,使韩复榘对日态度不得要领,反而心存幻想。

日本人又时不时向韩复榘透明日本并无侵占山东之心,因此韩复榘为了与蒋介石抗衡对日本的态度一直处于暧昧状态。

山东在国民政府建立后有相对的独立性,韩复榘为了与蒋介石抗衡不让蒋介石的势力进入山东,对日本的态度一直不是很坚定,为了不面对来自日本的压力与威胁,竭力与之周旋,在1935年以前还是比较好的,这就给了日本一种错觉认为韩复榘是可以被拉拢的。

在1935年后日本加紧了对华北五省的自治运动,诱降韩复榘也就成了他们的必走之路,但韩复榘与日周旋要的是称霸山东,拒绝蒋介石的势力侵入,并不是真的对日本有好感,要韩复榘当汉奸他也是不甘心的。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转变态度决定联共抗日,于是韩复榘随之对日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变得越发强硬,也做出了一些抗日的举动,但仅仅是姿态而已。

到卢沟桥变乱后,韩复榘明白,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了,于是令山东的日本领事馆及侨民立即撤走,并对日本人说:

“你们把我韩复榘当作汉奸看,那你们瞎了眼!

”并且为了挽回自己的名誉,他坚定的表示绝对不和日本搞在一块。

韩复榘是地方实力派,他并不甘心于听命于日本人,不想当汉奸被人唾骂。

韩复榘表明抗日的态度后,中国共产党决定:

与韩复榘进行联合,加强对韩复榘的统一战线工作。

共产党员张经武向韩复渠传达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期望,韩复榘对此暗示应承。

韩复榘释放了之前关押的中国共产党人,并采纳了共产党提出的动员群众、改造部队等建议,从形式上看,韩复榘从开始的反共走向了联共的道路,也证明了韩复榘是自私的军阀本性,典型的利己主义,在他看来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他联合共产党也是想暂时利用共产党帮助自己扩大自己的势力,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韩复榘对共产党并没有太接近,他对国共两党谁胜谁负尚难预测,因此不愿与共产党“公开形成坚强统一战线”,以免将来处境被动。

这是为了保留有生力量,保持话语权。

对他而言,抗日仅仅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形势所迫下的无奈之举,他并没有坚定的抗日情怀,这也为他被日本打败后毫不犹豫的不战而走奠定了基础。

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后,蒋介石录用韩复榘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领导山东军事,并负责黄河的防务。

实际上韩复榘对抗战并没有坚定的态度,只是观望,他一心想的只有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

他对他的手下说“你知道蒋什么时候跟日本妥协么?

我们就有这几万人,这个家底牺牲完了,蒋忽然跟日本又来个什么协定,华北就没有我们的份了。

”日军攻陷平津,沿津浦线继续向南进犯。

冯玉祥此时请求韩复榘将他帮忙作战的两师开到德州一带汇合,相助前线作战。

但韩复榘不想救援,于是行动迟缓。

蒋介石也要求韩复榘移师,增援德县,韩复榘同样置若罔闻,并编造理由予以搪塞。

日军抵达山东境内后,是以散布传言表示韩复渠投靠日本,做了汉奸,借此诋毁韩复榘的声誉。

韩复榘为此发表声明:

“此种无稽谣言,……凡我军人,保国为民,责无旁贷……”韩复榘曾多次发表声明称与日军绝无关系,并要坚决抗战,但话说的冠冕堂皇,实际上行为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

在日军快要逼近济南时,韩复榘在群众和许多坚定抗日的部下的压迫下,决定于日军在济阳展开战斗,不过这一番战斗,使韩复榘惨败,他险些当了俘虏,这次遇险对韩复榘的打击极大,这时他在不考虑国家命运,只是考虑自己的十几万军队,这是他的命根子,于是他更加的消极避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准备撤退逃跑,因此日军很快到达黄河北岸,但日本方面对韩复榘仍抱有幻想,期望韩复榘当汉奸,故并未马上过河,而是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

韩复榘也不迎战,双方僵持一个多月,韩复榘很显然是出自保存自己实力的想法,保存实力是韩复榘始终肯定的原则。

这是他与日军对峙不出战的根本原因。

日军见韩复榘无投降之意,决定进攻济南。

而韩复榘早已决定了“对战策略”,筹算不战而走。

韩复榘走前与何思源有过一段对话。

何思源问他:

“这次战争是不是全面的?

”韩说:

“这是全面的战争,要打到底,中国一定要胜利。

不过我们要最后参战。

我已电中央请求往后方调了。

”何思源又问:

“蒋介石能答应吗?

”韩说:

“现在是全面抗战,中央顾不得我们。

”从韩复榘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不想同日本战斗,怯战自保的想法,也可以看出他想利用抗日战争消耗蒋介石实力,趁蒋介石无暇顾及他之时,观望形势。

随后,韩复榘向泰安、兖州方向不断后退,不作任何抵抗,打算撤到西南、鄂北山区,割据地盘。

由于韩复榘不战而走,日军势如破竹,短短几天的时间,山东大半区域失陷。

2.首战惨败

韩复榘对自己部队的实力很清楚,与日军接触必然毫无胜算,于是抗战开始后韩复榘毫无作为,在济南危在旦夕之时,韩复榘的手下都请求出兵攻打日本人,韩复榘也因此不好再推诿,他在给夫人高艺珍的信中说:

“我部这次与日寇浴血奋战,伤亡惨重,为我从军以来历次战斗所未有。

眼见官兵如此伤亡,我心中十分沉重。

今后战斗必更加严重,生死存亡,难以预卜。

请大姐再勿为我操心,只要把孩子们照顾好,教育好,我即感激之至。

”冯玉祥来到第六战区时,韩复榘即派曹福林、展书堂两师归冯玉祥领导。

然正在局势好转之时,11月初,蒋介石将韩复榘要来固守黄河南岸的重炮团调走,令韩复榘大为恼火。

韩复榘认为,蒋的这类做法不是为了抗日,而是不信任他,想通过战争降低他的权力,减少他的队伍,为此韩复榘的抗日热情大减。

11月中旬,日军逼进黄河北岸,在巨大压力下,韩复榘只得亲率手枪旅和特务队过河迎战。

但因无重炮保障,火力不济,无功而返。

韩复榘及其部队在济阳村镇被围,损兵折将,自己也是九死一堪堪逃出来。

当日,济阳陷落。

这次遇险,韩复榘认为日军十分阴险恐怖,暴跳如雷,对主战的人又急又怒,大发脾气:

“打!

打!

几乎回不来。

”之后,韩复榘更是消极避战,不但撤退了河北防线,并拆毁了泺口铁桥,只与日军隔河对峙,寻求自保,一心想着走跑以保存实力,再也不愿跟日军接触了。

(三)韩复榘本人的因素是其不战而走的最重要原因

1.军阀思想的影响

韩复榘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的军阀,他利己、专制。

韩复榘随冯玉祥起家,但在与冯玉祥不受重用发生矛盾后,毫不动摇地投奔了蒋介石,在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后他也明白,即使他现在取得了蒋介石的大力支持,但蒋介石对他不过是暂时利用,完全依靠蒋介石并不是长久之计。

而蒋介石对韩,虽然大力扶植过他,但一旦腾出手来,则又想方设法去控制他。

因此,蒋韩之间的摩擦也即逐渐产生了。

韩复榘既对蒋介石产生了离心,并力求自保,因此在军阀割据混战中,他是不完全为蒋介石卖力的,极力保留自身的军事实力,并且每每朝秦暮楚,与冯玉祥也有联系,与共产党也有联系,与日军关系更是暧昧。

而两次炮兵事件更是让韩复榘对蒋介石十分不满,认为他是借抗日战争消耗自己的实力,于是就越发消极怠战,避战自保。

他对部下说:

“我们就这么几万人,如果把这点家底儿丢得干干净净,华北就没有我们立足之地了。

只要我们有军队,我们就不愁没有饭吃,没有地盘可以抢地盘嘛!

”韩复榘同其他军阀相通,都把队伍看做是自身的命脉,绝不会为了抗日消耗光了自身的队伍。

这就是典型的利己。

此外韩复榘还很专制。

其实何思源和韩复榘的部下曾多次对他消极怠战提出过抗议,何思源曾对韩复榘说:

“不是蒋委员长说过吗?

只要我们跟着他干,以后到哪里他都把哪里的军政权交给我们。

”韩复榘听后哈哈大笑说:

“你太天真了,你真是拿个棒槌当针认,蒋的话你就信以为真?

”“现在虽说是全面抗战,但在全面抗战中,蒋介石有先牺牲我们的诡计,蒋叫我们在山东死守黄河,抵着日军,原说派重炮支持的,但到快使用的时候却又忽然调走了。

”从韩复榘与何思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韩复渠对日本并无坚决抗战之心,对蒋介石反而充满警惕。

并且韩复榘的部下劝说韩馥君坚决抗日,被韩复榘强力镇压了,这就是她的专制。

认定了避战自保,就谁的劝说他都不予理会,对部下的劝说,更是毫不在意,固执的朝着自己认为的方向去走。

2.大环境下的影响

正如胡学亮所说,“蒋介石本人有一段时间都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在反日斗争期间,蒋介石因为对斗争前途的悲观,曾有过多次与日本人暗中协商的举动。

”在中国抗战期间,很少有国民党将领因为不抗日而被撤职或者军法处置的,例如“不抵抗将军”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

皇姑屯事变后东北迎来了张学良,在中东路事件前,张学良对日本始终保持那种“我敢打”的状态,中东路事件的惨败使他不再保持“不自量力”的状态,终于明白他的东北军有多弱,而日本的军队有多强。

正因为如此他的论调从此大转弯,开始信奉“开战必败”,认为东北军的实力不足在对日作战时若贸然开战必定失败。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发生时,东北军主力正在关内支持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东三省驻兵减弱”,防务空虚,张学良对与日作战更全无信心。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决定不抵抗,其中固然有蒋介石决策上不抵抗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张学良自身在并没有请示蒋介石的情况下决定了执行不抵抗政策,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抵抗使得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速取得了九一八事变的胜利,而在此之后张学良并没有受到来自蒋介石方面的处罚。

除张学良外还有宋哲元。

宋哲元对日态度发生转变由一开始的坚决抗日在被罢免后1935年对日态度发生缓和,1935年在宋哲元重新掌握平津地区后对日态度缓和,日本进攻时并不协助蒋介石进行抵抗使得在七七卢沟桥事件时影响了他的29军,导致战局不利,同样没有处罚。

类似的事件,类似的将领还有很多。

相反,即使坚持抗日,但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照样被调离,撤职或被处死。

例如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吉鸿昌,淞沪抗战中的蔡廷锴、蒋光鼐将军,以及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杨虎城。

因此,韩复榘并不认为他的不战而走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也并不想背上汉奸的名声,于是出现了弃鲁的举动。

三、韩复榘不战而走对徐州会战的影响和对韩复榘的评价

在徐州会战期间,李宗仁曾奉蒋介石之令赶到济南,要求韩复榘镇守黄河,但双方交谈没有达成一致。

不久,日军便突破黄河,济南受到严重威胁。

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匆忙带领济南自己的人马迅速撤退,以致山东北部迅速被日军占领,时年,1937年12月26日。

济南失守后,蒋介石无奈只好严令韩复榘固守兖州、泰安,韩复榘认为蒋介石不安好心,想消耗他的军事实力,是借刀杀人。

虽然韩复榘在济阳对日战中惨败,但他的主力并未受到重创,为保存实力,韩复榘对蒋介石的命令表面上遵从,实际上并不在意,竟将兖州、泰安再次拱手送给日本,而他本人则带着他的主力涌向鲁西南,进驻曹县、成武、单县等地,随时准备全师入豫。

他临阵脱走,坐视国土沦陷,只是大片土地落入日寇之手,为当时民众所痛恨。

徐州会战的形势也因此骤然吃紧,或许韩复榘不战而走并不是徐州会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日本毫不费力的得到了山东大部分地区,韩复榘的不战而走就一定是主要原因。

当然韩复榘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屡次不服从蒋介石的调令,加之以前与蒋介石、李宗仁的矛盾使蒋介石决定拿韩复榘杀鸡儆猴,以整顿军纪。

1938年1月,蒋介石诱捕韩复榘并将其枪毙,结束了韩复榘的一生。

韩复榘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富有传奇。

他出身书香,少年生活安稳戎马一生,其经历负有传奇性。

他的前半生追随于冯玉祥,因识文断字而受到重用,从底层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成为冯玉祥的左膀右臂,在东北军中是数的上的人物。

随后韩复榘脱离冯玉祥,进入蒋介石的阵营,迅速自立门户,割据山东。

这其中当然有韩复榘的野心作祟,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村局限于一地之内,保守性甚为强烈,乡土观念超过了国家观念,他们喜欢维持当地的方言,致国语不能发达成为结合全民族的纽带,至于风俗、习惯、货币、法制也随各地而异,这种情形对封建军阀的割据,当然是有利的。

”并且,韩割据山东后,并未胡作非为,而是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对内剿匪,对外拒蒋周旋日本,改变了山东数年来祸相连的局面。

同时,韩复榘对山东的教育事业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重用何思源,给与了很大的权力,实现了山东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教育兴盛,而为北方诸省之模范。

另外,韩复榘在抗战爆发前后的联共政策,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可谓其一生最大的亮点。

当然,不可否认,韩在主政山东期间,一些政策仍值得商榷,尤其是抗战初期的避战自保,实令人遗憾。

结论

我们应站在尽量客观的角度,对韩复榘给予理性的解读,即要肯定其对中国北伐及革命事业,对30年代山东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又要批判其在山东专权、在对日作战中擅离职守,置民族大义于不顾的错误立场,认识到他的不战而走使日本毫不费力的得到了山东,给徐州会战,给整个抗日战场都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同时也要认清蒋介石在韩复榘避战事件中所起到的分量。

注释:

1高兰.韩复的家世与青少年时代[J].文史精华,1995,

(1):

9-11.

2韩复榘伏法记.

3康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韩复榘[J].文史月刊,2009(3):

33.

4菁逸,萧岳.韩复榘这个人[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3.

5大公报(天津),1929-5-28(4).

6大公报(天津),1929-5-28(4).

7李维东.韩复榘军事政治活动述论[D].河北:

河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

7-11.

8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54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3:

99.

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Z].北京中华书局,1961:

223.

10胡学亮.韩复榘被杀原因初探[J].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