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升级检测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846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升级检测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素质升级检测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素质升级检测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素质升级检测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素质升级检测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质升级检测4.docx

《素质升级检测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升级检测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质升级检测4.docx

素质升级检测4

第四课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议论性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9分)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

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

此离经也,此背训也”。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

“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

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

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

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

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

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

《光明日报》2018年4月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

B.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危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

C.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材,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

D.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

【解析】 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二段是“世之庸妄者……此离经也,此背训也”,说“此离经也,此背训也”的是“世之庸妄者”而非“学校教育”;C项,“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为“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D项,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应问责”,无中生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严谨而有力度。

B.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C.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

D.作者认为,黄宗羲以思想解放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

【解析】 文章并没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科举取士“存在的不足”。

3.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3分)( D )

A.“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解析】 A项,强调“养士”;B项,强调推动风俗推进文明;C项,此句表达学习与思考只有相互结合才能有所得,说明学习和教育应该“理性辨析而后定”的观点。

D项,强调的是苦读儒家经典以求科举成功以实现平生抱负。

本文的观点见原文第一段“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D项体现的是“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文章观点相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邻居吴冠中

①九旬高龄的吴老,和我同住京南方庄小区古园一区,塔楼南北毗邻。

老人喜欢方庄,说这里有人气。

旁边就是体育公园,我常在公园遇到他们老两口,他搀扶着她,缓缓地,一步一步。

②第一次见吴老,我问他:

“记得吗?

我们报纸曾编发过你的专版,有你一帧正在写生的大幅照片和年轻时在凡尔赛宫的一张……”吴老抢着说:

“记得。

”我说:

“大标题很醒目——《鲁迅是我的人格老师》!

你注重绘画和文学的沟通,使人更理解你的绘画,也更理解你的散文。

③先前见过他在路边小摊上理发,后来在理发店也和他擦肩而过。

这个“福云理发店”,四人座,优惠老人,只收五元。

我去理发时,老板娘总会提到吴老,他是那里的老顾客。

④邻居都知道这个很不起眼的小老头是个大画家,却不知道他的作品被拍卖过成百上千次。

万贯家产吧?

却“穷”得布衣素食。

老头倔,价值几百万、几千万的传世名画一捐就是百多幅,消费却极端平民化。

当理发店的老板娘得知这个老头的画卖到十多亿人民币的时候,她惊呆了,知道老人来小店理发绝非省钱图便宜。

我问过吴老:

“有消息称,你的一幅画又拍了四千多万元,创下新的纪录……”他不动声色,然后说了句:

“这都与我无关。

⑤吴老脑勤而心静,不大愿意接待访客,大家知趣,尽量不去打扰他。

一次,约好去他家说事,踏进家门后我大吃一惊。

他的住房同我家的一样大小,都是一百零八平方米,没有装修,依旧是洋灰地、木制的窗框窗格子,一应的原生态,书房之小,堪称斗室,哎呀,太委屈一个大画家了,然而,他已经习惯了。

他的画作就是从这间普普通通的住房走出,进入国际画廊。

⑥他和相濡以沫的她又从公园的林间小道缓缓走来,不认识的人都把他们当作退休多年的老职工。

她三次患脑血栓,严重失忆。

他伴着她,寸步不离,肩并肩搀扶着,平和而亲昵。

我遇上他,总是聊上几句,她也总是和我的小孙儿说几句话。

⑦吴老以前常在楼下买天津煎饼,近年来,他不吃了。

那个卖煎饼的安徽妇女对我说:

“老头想吃,可就是咬不动了。

”还说:

“老头人好,没有一点架子。

有一年,他送我一本挂历,说上面有他的画。

”她还看见他亲自抱着字画从她身边走过,问他怎么自己抱着,他说抱得动的,没关系,马路边等车去。

⑧令人吃惊的是这么一次,吴老一大清早同夫人坐在楼下草坪边的洋灰台上,打开包儿,取出精致的印章,有好几枚,磨呀磨,老两口一起磨。

卖煎饼的妇女走过去问他:

“你这是做什么?

”他说:

“把我的名字磨掉。

”“这么好的东西你磨它……”他说:

“不画了,用不着了,谁也别想拿去乱盖。

⑨多么珍贵的印章啊!

为了防范赝品行世,吴冠中釜底抽薪。

⑩一天,又邂逅他和她。

她飘着白发,扶着手杖,我的孙儿大声地喊:

“奶奶好!

”她无言地笑。

《他和她》里正好写道:

“她走在公园里,不相识的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她奶奶,一声奶奶,呈现出一个灿烂人生。

”我便说:

“吴老呀,你写的散文,特别是《他和她》,空谷足音。

当下散文,写暮年亲情,无出其右者。

”他摇头。

我又说:

“开篇普普通通的五个字‘她成了婴儿’就打动人心。

”他微微一笑。

⑪多次接触之后,我对吴老的文学观略有所悟,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

吴老说:

“我本不想学丹青,一心想学鲁迅,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固然,形象能够表现内涵,但文字表现得更生动,以文字抒难抒之情,是艺术的灵魂。

愈到晚年,我愈感到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是数千年千姿百态的坎坷生命,是令子孙后代肃然起敬的民族壮景。

⑫他丰满而瘦小,平易而固执,誉满全球却像个苦行僧。

人们觉得怪异,其实,不难理解。

他“一心想学鲁迅”,称鲁迅是自己的“精神的父亲”。

回顾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读读他最满意的那幅油画《野草》,凝视鲁迅枕卧在杂花野草上瘦削却坚韧的头颅,这一切也许会变得很容易理解。

4.本文多处描写了吴冠中的神态与言行,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5分)( D )

A.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短句,放缓节奏,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吴冠中对妻子的呵护。

B.第②段画线句直接体现了吴冠中对那次报道印象很深,也隐含了他的理想追求。

C.第④段画线句与上文吴冠中捐献名画的内容相呼应,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

D.第⑪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绘画的表现力不如文学,技巧的重要性不如内涵。

【解析】 D项分析错误,第⑪段引用吴冠中的话是为了证明“吴老的文学观……就是特别注重用文字表现感情内涵”。

5.第⑩段中作者认为“她成了婴儿”普普通通五个字打动人心,根据本文分析其原因。

(7分)

【答案】 ①这句话写出了严重失忆的妻子在吴冠中的眼中宛如婴儿;她像婴儿一样缺乏自理能力;也如婴儿一样单纯;还如婴儿一样让吴冠中怜惜。

②吴冠中用普普通通的五个字真切地传递出他对病妻的深情。

6.本文标题中“我的邻居”四个字耐人寻味,请对此加以评析。

(8分)

【答案】 ①“邻居”只是针对人物的居住位置而言的称谓,不涉及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吴冠中是著名画家,而作者却只把他当作一个邻居,记述了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②这一视角有利于塑造作为普通人的吴冠中的形象,让读者了解到吴冠中作为公众人物之外的一面。

标题中的这一称谓也表现出吴冠中与周围百姓的融洽,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回答7~9题。

诸御己

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三月之粮者。

大臣谏者七十二人,皆死矣。

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谓其耦(注:

并肩耕作的人)曰:

“吾将入见于王。

”其耦曰:

“以身乎?

吾闻之,说人主者,皆闲暇之人也,然且至而死矣。

今子特草茅之人耳。

”诸御己曰:

“若与子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

”委其耕而入见庄王,庄王谓之曰:

“诸御己来,汝将谏邪?

”诸御己曰:

“君有义之用,有法之行。

且己闻之,土负水者平,木负绳者正,君受谏者圣。

君筑层台,延石千重,延壤百里;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

顾臣愚,窃闻昔者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

陈不用子家羁而楚并之,曹不用僖负羁而宋并之,莱不用子猛而齐并之,吴不用子胥而越并之,秦人不用蹇叔之言而秦国危,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杀杜伯而周室卑。

此三天子,六诸侯皆不能尊贤用辩士之言,故身死而国亡。

”遂趋而出,楚王遽而追之曰:

“己子反矣,吾将用子之谏。

先日说寡人者,其说也不足以动寡人之心,反危加诸寡人,故皆至而死;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

”明日令曰:

“有能入谏者,吾将与为兄弟。

”遂解层台而罢民,楚人歌之曰:

“薪乎菜乎?

无诸御己,讫无子乎?

菜乎薪乎?

无诸御己,讫无人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延石千重,延壤百里  延:

运来

B.委其耕而入见庄王  委:

委托

C.窃闻昔者,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  窃闻:

私下听说

D.民之衅咎,血成于通涂  衅咎:

遭受灾难

【解析】 委:

放弃。

8.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诸御己敢于谏君的一组是(3分)( A )

①今子特草茅之人耳 ②君有义之用,有法之行 ③然且未敢谏也,己何敢谏乎 ④有能入谏者,吾将与为兄弟 ⑤土负水者平,木负绳者正,君受谏者圣 ⑥违楚百里而耕

A.②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⑤⑥

【解析】 ①点明诸御己的身份;④楚王的观点;⑥诸御己对时政不满,以上不能说明他敢谏。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诸御己劝谏楚王,先设喻形象地说明君主纳谏的效果,然后引史阐明君主一意孤行、不纳谏的严重后果,说理深入浅出,并能把握时机,戛然而止,终于说服了楚王。

B.诸御己针对楚庄王筑高台劳民伤财的作为,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楚庄王不卑不亢,并能掌握说理的分寸,说服了楚庄王,受到百姓的爱戴。

C.楚庄王开始并未把诸御己的进谏当回事,对此,诸御己抓住楚庄王的心理,欲擒故纵,先肯定楚庄王有好的德行,然后设喻援例,对比阐述纳谏与否的不同效果,达到劝谏的目的。

D.楚庄王筑高台劳民伤财,不听劝谏,一意孤行,诸御己采取与众不同的劝谏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点到为止,使楚庄王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罢建高台,利国利民。

【解析】 没有欲擒故纵,没有先肯定楚庄王有好的德行。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与子同耕,则比力也,至于说人主不与子比智矣。

(5分)

译文:

如果我和你一起耕地,那是比力气啊,至于劝谏君主,就不同你比智慧了。

(2)今子之说,足以动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诸寡人,故吾将用子之谏。

(5分)

译文:

现在你的劝谏,足以打动寡人的心,而且又不拿脸色给寡人看,所以我将采纳你的意见。

【参考译文】

楚庄王建筑层台,运来的岩石有千斤重,从百里外运土,工役们要自备三个月的口粮。

劝谏庄王停止这一工程的72位大臣,全都被处死了。

有一个叫诸御己的人,离开楚都百里而耕,对和他一起并肩耕作的人说:

“我要拜谒大王。

”他的同伴说:

“你自己去吗?

我听说劝谏人主的都是悠闲的官员,而且都被国君杀掉了。

而现在你只是乡野之人啊。

”诸御己道:

“如果我和你同耕,则是比力气啊;至于劝谏人主,就不同你比智慧了(意即:

你的智慧比不上我)。

”放下耕种,来拜见楚庄王。

庄王对他说:

“诸御己来劝谏我吗?

”诸御己说:

“君主有道义要用,有法度要实行。

我听说:

土受水淹则平,木受绳墨则直,人君受谏则圣明。

现在大王建筑层台,运来的岩石有千斤重,从百里外运土,百姓遭灾,血流于道路,这样尚且未敢进谏,我怎么敢谏呢?

只是臣愚昧,私下却也听说过去虞(春秋时小国名)不用宫之奇而晋并吞了虞,陈不用子家羁而楚并吞了陈,曹不用僖负羁而宋并吞了曹,莱不用子猛而齐并吞了莱,吴不用伍子胥而越并吞了吴,秦国不听从蹇叔的话而秦国陷于危境,夏桀王杀关龙逢而成汤得了天下,纣王杀王子比干而周武王得了天下,周宣王杀杜伯而周室衰微。

这三天子、六诸侯都因为不能尊敬贤才、采用辩士的谏言,所以身死国亡。

”诸御己说完就往外跑。

楚庄王赶忙追他,说:

“诸御己回来,我将采用你的意见。

当初那些大臣劝谏的道理不足以打动寡人之心,反而拿脸色给寡人看,所以都被处死了;现在你的劝谏,足以打动寡人之心,而且又不拿脸色给寡人看,所以我将采纳你的意见。

”第二天,楚庄王下令:

“有能来劝谏的,我将与他结为兄弟。

”于是撤销建筑层台的命令,让工役们回家。

楚国百姓高兴得唱起歌来:

“薪啊菜啊,没有诸御己就没有你啊;菜啊薪啊,没有诸御己就没有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1~12题。

和董传留别

苏 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C )

A.“粗缯大布”指出友人董传的外貌特征,“囊空不办”指出他生活贫困。

B.董传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学业有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C.董传厌恶了陪伴老儒烹瓠叶的日子,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学。

D.“寻春马”暗用《登科后》的典故: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解析】 “想和举子在槐花飘落大地的时候去游学”错,“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

“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瓠叶味苦,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

踏槐花:

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12.诗歌尾联有什么含意?

请简要分析。

(9分)

【答案】 ①意为友人董传定有金榜题名、春风得意之时,到时可以向世人夸耀:

诏书上新写的如鸦的黑字上有自己的名字。

②表达了作者对董传才华的肯定,寄寓了诗人的鼓励希冀之情。

【参考译文】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

(6分)

(1)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每种专业各有其人才,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来形容最恰当:

“__闻道有先后__,__术业有专攻__”。

(2)诸葛亮用《出师表》向后主建议要广开言路,即__诚宜开张圣听__,有犯罪者或尽忠做事的人,应该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即__付有司论其刑赏__。

(3)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长年漂泊他乡的悲伤,即__万里悲秋常作客__,想要借酒浇愁,却无奈__潦倒新停浊酒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文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

古琴音色纯净、幽雅,(  )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

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________。

古琴是抒怀寄情之物。

它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________,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

古人视琴如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

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就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连,让人们伴随着________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古琴传承千年,琴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

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__________。

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B.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C.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150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D.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至少有150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解析】 “高达”“至少”与“左右”杂糅;《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是举例,所以要加入“像”(比如);“咏叹”是第二句的主语,所以要在它前面加一个“的”。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有泛音、走手音、散音三种:

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B.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

散音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C.有走手音、泛音、散音三种:

散音的音色古朴、稳重、深远

D.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

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解析】 照应后文的排列顺序,第一句“泛音、走手音”排最后;第二句照应“泛音像珍珠”“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的格式,所以应选“散音如钟鼓之声”这一句。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弦外有音 闲言碎语 抑扬顿挫 不绝如缕

B.弦外之音 闲言碎语 一唱三叹 百花齐放

C.弦外之音 促膝长谈 抑扬顿挫 百花齐放

D.弦外有音 促膝长谈 一唱三叹 不绝如缕

【解析】 第一空:

“弦外有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为主谓结构。

“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为偏正结构。

第二空:

“闲言碎语”指:

①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

多指人们嘴里传来传去的话。

②与正事无关的话。

“促膝长谈”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第三空:

“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一唱三叹”意思是一个人唱歌,三个人相和。

后多用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

第四空:

“不绝如缕”比喻事情极其危急。

“百花齐放”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17.下面是某市“汽车消费节”举办方案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5分)

【答案】 某市汽车消费节将于5月5—8日在国博中心举办,届时将举行有文艺表演的开幕式、本年力度最大的品牌促销、有嘉宾出席的汽车文化论坛等活动,最后还有抽汽车的抽奖活动。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花草是有记忆的,__①它能记得季节的变化(它能记住较短时间的变化)__。

虽说花草的生命很短,从春到秋,但它们把春秋一世的记忆藏进了种子,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花草就这样记住了时间。

树也是有记忆的,它能记住更长时间的变化。

树的生命记忆不仅有春有秋,还有一年又一年的岁月。

春天发芽,秋天结果,然后脱下满树的黄叶,这记忆能让我们看到。

可是,__②我们没看到的记忆是树干里的年轮__,植物学家看到这一圈圈的树纹,就知道,哪年__③风调雨顺__,哪年遇涝逢旱。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走向无数个考场。

学生时代,考场检验的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工作中,考场检验的是我们的热情和成就;集体中,考场检验的是我们的团结意识;亲友面前,考场检验的是我们的爱心;困难面前,考场检验的是我们的胆识和耐力;是非面前,考场检验的是我们的善恶观念与立场选择……

对于考场,你有怎样的理解和认识?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

【佳作赏读】

悬一弯人生之月 温一壶人生之酒

梁 敏

是铁,就必须经历烈焰的炙烤,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