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283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docx

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精品推荐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文献通考》记载: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

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25.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26.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这种现象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27.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

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

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28.“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这从侧面反映了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29.有学者认为:

“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该观点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该观点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该观点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该观点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30.1944年7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

这表明

A.中国借此表达民主建国的诉求B.民主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旗帜

C.民主体制促成了中美两国结盟D.中国仿效美国建立了民主体制

31.“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

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而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是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       B.罗马法的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C.罗马法导致了自由市场的形成      D.罗马法维护了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32.俄国学者柳·谢缅尼科娃指出:

“村社制度——这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形式的古老传统,在我看来,正是1917年政治文化的基础。

”作者认为

A.工农苏维埃植根于村社民主传统B.村社组织是无产阶级政权的前身

C.村社制度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D.二月革命后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33.“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2013年3月,李克强在总理答记者会上以此作为开场白。

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世界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 称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

1787年颁布

1911年

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

国会制定

南京临时政府众议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点

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价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

34.巴黎公社革命胜利伊始,作为工人阶级临时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就指出:

“我们接受委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还是毫不迟疑、毫不畏怯地力加完成。

我们的目的一旦达成,就要对……人民群众说:

‘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

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克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

”这一主张能够体现

A.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B.分权制衡思想  

C.直接民主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35.《全球化:

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

“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

对材料的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5题,共135分)

40.(25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

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

玉米、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

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结果玉米和甘薯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主要手段。

”……“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

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

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

”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

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材料二1644年明亡后,康熙又热衷西学,传教士们在皇帝处多受宠,轮流进宫讲学。

天主教在华发展更为隆胜,中国入教者达数十万。

同时,传教士们也把对东方的认识带回了欧洲,欧洲人用惊奇的眼睛打量着神秘的中国,欧洲甚至兴起了“中国热”。

然而,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罗马教廷却不能容忍天主教的本土化,因为中国人不肯放弃原有的祭孔祭祖习俗。

——摘编自《明末清初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三(康熙五十九年,康熙上谕)“尔教王所求二事,朕俱俯赐允准。

但尔教王条约与中国道理大相悖戾。

尔天主教在中国行不得,务必禁止。

教既不行,在中国传教之西洋人亦属无用。

除会技艺之人偶用,再年老有病不能回去之人,仍准存留,其余在中国传教之人,尔俱带回西洋去。

且尔教王条约只可禁止尔西洋人,中国人非尔教王所可禁止。

其准留之西洋人,着依尔教王条约自行修道,不许传教。

——《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和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6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对西方传教士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10分)依据上述材料内容,拟定一个探究性学习的主题。

(2分)

41.(1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日本在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新历史教科书》只字不提,仅指出:

“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

”没有丝毫罪恶感。

关于南京大屠杀,《新历史教科书》轻描淡写地称之为“南京事件”,并称“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进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公开挑战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公正性。

——新华网资料手册2005年第3期

材料二

版别

要点

两岸

历史教科书一致认为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三十万人。

尤其是大陆两版,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地点、过程,都有很多细节的报道。

北京人教版

还提到,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时,“竟然冲进红十字会和其他国际友人设立的‘安全区’,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

日本书籍版

听说有二十万人被俘和杀害。

日本扶桑版

只说:

“民众的死伤人数很多”

—--杨景尧《两岸与日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之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中日两国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的争议。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对应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必须与所涂题目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政权,天皇家族没有什么实权。

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自杀,皇室夺取政权。

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

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主要内容有:

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所授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设神祀、太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分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

实行征兵制,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所有军队一律归中央统一指挥。

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新政权在全国各地登记人口和检查田产。

701年又发布了《大宝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大化改新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改革的纲领在实施中也不断完善和修改,最后完成了以开元盛世的唐朝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根据材料,分析日本大化改新成功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在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的主要不同点。

(9分)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材料一1832年改革法案颁布时,人民曾寄以深切期望,希望他们受的种种苦难能够部分——即使不是全部——得到消弥……所谓改革法案无非是把权力从某一个掌权派移到另一个掌权派,而人民仍得不到任何保障。

——英国《全国请愿书》(1839年)

材料二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掀起了改革运动高潮,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起彼伏。

1836年一场以工人阶级为主体,以争取议会改革为中心任务的宪章运动开始,1837年“人民宪章”起草,包括如下几项要求:

成年男子普选权,按照代表和人口比例合理划分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代表无记名投票,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60年代,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会联合起来,再次掀起争取议会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了全民普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宪章运动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宪章运动推动英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具体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欧洲民主政治的影响。

(9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

10月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

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苏联宣布:

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

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

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11月22日撤出全部军队。

1957年3月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资料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阿登纳(联邦德国总理)表示:

“法国和英国将不再是堪可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的大国。

德国也不会。

他们要想在世界扮演决定性角色,只剩下一条路:

那就是团结起来以欧洲为一体。

英国还未可能成熟到接受这个做法,但是苏伊士事件可以有助于她思考。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

欧洲团结将是你复仇之路。

——基辛格《大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埃及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9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

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

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9分)

银川一中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试卷历史答案

24—28CDBCB29—33AABAC34—35DA

40.(25分)

(1)背景: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与亚洲、欧洲与亚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原产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西学开始东渐,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中西经济文化开始交流与融合。

(6分)

影响:

粮食总产量提高;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作物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3分)

但也造成水土流失,地力枯竭,收成递减;生态环境与人口压力以及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长。

(4分)

(2)由热衷西学,欢迎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到禁止西方传教士传教。

(2分)

原因:

罗马教廷的干涉,企图将中国的传教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但清统治者维护统治利益,不可能允许外来宗教势力凌驾于王权之上。

在华传教方式被改变,中国的信徒仍然遵从中国的传统礼俗习惯,双方产生了矛盾。

双方表面争论的是礼仪、中国信徒是否要遵从中国传统习俗的问题,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即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实质上这也是对传教控制权的争夺,是宗教权与王权谁占主导的争论。

(8分)

题目:

清初中西经济与文化交流及影响(拟定题目基本符合材料内容均可得分)(2分)

41.答案示例:

大陆两岸的历史教科书明确写明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包括许多细节的描述;日本从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到承认其对中国军民的屠杀行为,这从日本两个版本的教科书上有所体现,但对具体的死亡人数仍闪烁其词,敷衍不确定。

评析:

现今日本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的态度,已经从否定到相信确实有这件事,这可以从日本两版教科书都提到这件事得到证明。

产生死亡人数争议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解释同一重要历史事件时,民族主义本位思想有明显影响。

其次,研究者的政治立场会对相同的事件做出不同的解释。

虽然史观立场可以自取其利,但史实却不容抹杀,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30万人的统计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抹杀。

从争议反映出中外史学界对历史研究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历史,以史鉴今,面向未来,这对培养尊重历史,科学求真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推进国际历史教科书的对比研究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如有其他答案要点,紧扣主题并论证合理者可酌情给分。

45.

(1)改革前,改革派发动政变,实现了政权的转移;结合本国国情学习借鉴隋唐先进政治经济制度或文化;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全面有效的政策措施并不断修改、完善,逐步推进,贯彻落实。

(6分)(回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全分。

(2)①背景:

日本大化改新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明治维新前还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内容:

大化改新主要是学习中国封建制度;明治维新主要是学习欧美,发展资本主义。

③影响:

大化改新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9分)

46.

(1)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法国七月革命;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增强。

(6分)

(2)表现:

普选权、合理划分选区、取消议员财产资格、无记名投票、议员每年改选一次等。

(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影响:

推动了英国代议制政治逐渐完善;促进了欧洲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推动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6分)

47.

(1)埃及军民的坚决反抗;国际社会的支持;美苏对英法以施加强大压力。

(6分)

(2)标志美苏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世界的力量;加速英法殖民体系瓦解;加剧美国与英法间的矛盾;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埃及的国际地位,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

(9分)

48.(15分)

(1)主要观点:

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2分)

分析评价:

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

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4分)

(2)特点:

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5分)

思想根源:

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