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270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docx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doc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

如上所述,行动研究最初的含义,是一种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的双方分别是:

法定的或习惯上承认的问题解决责任人(如管理工作者或专家)和问题情境中的直接关涉人员(如教师)。

这种问题解决策略在教育领域的早期尝试,也基本秉承了这种合作的特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共同进行研究。

70年代以后,许多思想流派纷纷利用“行动研究”这一名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行动研究逐渐有了一些新的内涵,比如,许多学者实际上已经抛弃了行动研究的最初含义,主张由实践者承担问题解决责任,进而认为由实践者自己进行的反思性探究也属行动研究。

尽管如此,从行动研究的特征与过程来看,行动研究受科学研究的影响颇深,虽在从事研究的主体、研究成果的预期作用、关注的重点诸方面,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有革命性的变化,但在研究的具体过程上,还基本保留了科学研究的成分。

这一保留,固然是出于保证行动研究之科学性的考虑,但对一般教师来讲,为了适应这种研究过程,他要么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学习科学研究的技术,要么得寻找专业研究人员作自己的合作伙伴——前一种选择在时间上不经济,而后一种选择又显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轻易做到的。

行动研究,特别是专业研究人员与教师合作进行的行动研究,虽然在理论上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大多数教师可能无缘参与。

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式,“问题”不但是行动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行动研究的归宿。

行动研究的提倡者一般不大注意两个与“问题”相关的问题:

其一,教师如何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事实上,教师在实践中并不那么容易地就意识到自己的实践存在“问题”,由于缺少可供教师认识自己的资料,相当数量的教师对自己的实践很难做出比较准确的估计,尤其对有待改进或有可能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往往估计不足。

有许多教师当然也会遇到一些“难题”,但由于教学工作特有的性质,这些“难题”要么显得琐碎,过于技术化,通过简单的学习、仔细的设计就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要么太过宏大,难于回答。

对于那些有关教学宏旨的“问题”,如课堂组织、教学风格、师生交流、教学效率等,一般教师并不容易产生“问题”意识。

其二,教师只有在自己遇到“问题”时才会进行研究吗?

教师只有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实现实践改善吗?

教师意识到并提出“问题”,当然是促使教师从事研究的重要动力,但在教师未提出“问题”时,未必不会进行一些研究。

一位自己并没有遇到(或意识到)明确“问题”的教师,可能在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实践时,意识到了别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有可能围绕这个“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有关的研究;他也可能在阅读自己过去的教案、笔记时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风格等等形成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并通过比较、分析,在实践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改进尝试。

这些行为,虽然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研究”有所区别,但也未尝不是探究行为,只要略加规范,也有可能成为教师从事研究的可取方式。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在本章特别介绍三种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类型:

移植研究、教历研究和比较正规的课题研究。

一、移植研究

“移植”本来是一个生物学上的词汇,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词,用来指把别人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或借用别人的理论(概念)分析、理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过程。

经验移植和概念移植事实上是教师专业行为中常见的活动,也常常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过,把移植作为一种研究活动,似乎还不多见,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可能要归根于教育界长期存在着的一种倾向:

尽管连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很少能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规范进行教育研究,但教育界人士似乎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教育研究也变成自然科学研究(如实验)那样的“研究”。

若以这种研究观来衡量,把教师们事实上经常从事的经验移植与概念移植也当作一种“研究”是不可思议的。

不过,正如我们在本书其他地方也提到的那样,教学研究主要的还是一种“实践探究”,而不是“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的这一特征不排除这种可能:

只要加以规范,经验移植和概念移植都可以成为教师易于操作的研究形式。

(一)经验移植

对一般教学实践者来说,研究的初始对象可以是具体而鲜活地存在于身边的他人经验。

教师从事教学,就其前提条件而言,除了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有关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之类的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的实践性知识。

相对于长期摸索、积累而形成经验,以听课为重要形式的经验移植显得更为便捷。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许多教师也深知听课对业务提高的重要,但往往为着“依样画瓢”,仅仅停留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层面,还不能视为研究行为,收效也不会太大。

经验移植概念下的听课作为一种研究行为,在方法上应该注意:

第一,充分准备。

事实上,欲使听课有较大的收益,课前也必须充分备课,除了熟悉听课对象——教学的基本内容外,最好能自己设计一个教学方案,进而确立听课的研究课题;或者以自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有所选择地确定听课对象。

这样,课题使听课有了明晰的指向,方案又使研究有了对比的参照,就为分析优劣得失、移植他人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经充分准备而去听课,或随意、盲目地听课,都会大大降低研究的成效。

第二,实录评点。

听课过程中可以参照下述表格所列的各项内容,尽可能完整地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教学所使用的媒体,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等。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研究者,听课的过程实际就是研究的过程,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而这里往往蕴含着许多富有价值的“长期思考、偶尔得之”的灵感思维成果;在事过境迁之后,又难以捕捉、再现。

因之,在评点一栏内及时记录就尤为重要,这样会给课后的深入思考、研究以极大的便利。

另外,教师的教学机智、艺术,常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可能是一个巧妙的设问,也可能是点石成金的理答,把这些妙处实录下来揣摩玩味实在是经验移植的有效途径。

那种只有大的框架、环节的听课笔记,只能反映一节课轮廓的静态,教者的风格与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应说是明显的缺憾。

第三,对比研究。

对比是听课研究中最有效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对比主要是指选择多节相同教学内容的课来研究分析。

通过比较,易于把握不同授课者的风格特色,也易于辨出不同教法的高下优劣,更能体会到优秀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也更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第四,及时讨论。

讨论是指听课后与授课者及同时听课者的交流研讨,这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相比之下,与授课者的交流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获取有关教学设计的意图,从而为比照教学实际进一步分析提供依据。

还应注意,这种交流最好是下课后立即进行,因为对教学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需要借助于双方清晰的记忆。

如果不及时交流探讨,每天都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重提旧话很可能不及下课时讨论来得深入。

第五,积累资料。

作为研究者,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听课研讨结束后撰写“评价语”,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同时,注意积累有关资料。

经验移植,除了教学现场听课以外,观摩授课的音像制品、阅读“教案选编”或“教学实录”等也是基本的方法。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将经验研究与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脚踏实地研究的同时又切实迅捷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表1听课笔记

学校

班级

时间

课题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实录

特色点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

教学时间

 

(二)概念移植

这里所说的概念是指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结构框架)的教学程序,如暗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等,它们都是成功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与经验的最突出区别是具有物化的理论形态。

因而概念移植主要是研究把握体现这一程序的理论,自觉运用它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概念自我化”的经验。

较之于经验移植,由于概念本身具有较系统的理论性,移植的过程实际上就成为理论与自我经验不断整合的过程。

在此,教师更多地以理性的目光审视以往的教学,并在不断的反思中具备了自我评价能力,因而教学的风格也就日益显现出来。

概念移植需要注意两个事项:

一是要尽可能尊重理论的本义和基本精神,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变更,甚至曲解;二是由于具体情境的差异,移植时应该考虑到自己的教学情境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理论做出必要的调整,不能生搬硬套。

例:

暗示教学法的尝试1

暗示教学法问世以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试验。

它们的实验证明,暗示教学法不但奏效迅速,而且方法简明,容易掌握。

但由于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区别、语言体系的不同,我们应该进行自己的科学实验,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暗示教学法。

一、实验对象。

苏州市第十中学初一(4)班,共51人,受试前未学过英语。

二、实验过程。

在本实验中,主要采用了音乐暗示、环境暗示和整体感知三种方法。

1.音乐暗示。

(1)每次呈现新材料时,播放古典音乐,教师朗读语言材料;读完一遍,音量放大,学生闭目回味;然后音量渐小,教师再次朗读,语速放慢;然后学生打开书本,在微弱音乐声中,教师再读材料,学生看书低读。

(2)在听写单词、拼读记忆、默写句型或课文时,播放呈现时的音乐。

2.环境暗示。

每周至少有两节课在语音实验室进行,组织教学时,窗帘开启,室内不照明,学生闭目伏案,自然放松一分钟。

然后关闭窗帘,放音乐,大部分学生处于“假消极”状态,教师呈现材料,幻灯、音乐、语言同步呈现,音响不断调节。

教师读完两遍后,幻灯结束,音响放大,灯火通明。

学生打开书本,跟教师读。

3.整体感知。

(1)词汇教法:

在句型、课文教学中用手势、简笔画、幻灯辅助,范读、领读、齐读、拼读先后并举,在音乐声中,强记单词;

(2)句型教法:

在音乐声中,教师范读两遍,学生跟读数遍,齐读、个别朗读若干遍,学生合书跟读,直至记熟能背;(3)课文教法:

略同上;(4)加强记忆:

每次新课呈现前三天,在教室墙上贴出新课词汇表,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知觉;在学生默记或背诵句型、课文时,教师用简笔画或关键词帮助学生记忆;用唱歌的形式来巩固,易学易记;用游戏增强记忆等。

三、实验结果。

作者从记忆单词和记忆课文的能力两个方面,收集、整理了一些数据,如“同年级平行班四次单元测验中默写30个单词成绩统计表”、“不同时期默写相同单词平均成绩统计表”、“同年级平行班随机抽样在不同情况下默写课文正确率统计表”等。

(具体内容从略。

四、讨论。

暗示教学中播放音乐不同于纯粹的以美感经验为目的音乐欣赏。

音乐只是作为一种背景,使学生有一种自然的轻松的气氛。

如果一首曲子经常使用,学生就不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规定的学习内容上来。

音乐背景应与学生的求学心境自然谐和、浑然交融。

五、存在的问题。

采用暗示教学法,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记忆力都有提高,但效果没有洛扎诺夫所说的那么好。

实验对象年龄小,缺乏自控力,有的音乐常使他们忘乎所以,出现“松劲”现象。

班级人数多,教材不配套,不利于暗示教学法的开展。

二、教历研究

提起教案来,恐怕没有一个教师不熟悉,也没有一个教师没接触过。

教案有什么作用?

大多数教师大概会马上想到:

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准备的书面计划。

既然是为教学所作的准备,教学之后教案似乎就没有什么用了,至多在下次讲到这部分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拿来作作参考。

再有,一般教案的最后一部分,都有“备注”或“教后记”一栏,这一部分可以写些什么,又有什么作用呢?

大部分教师在这一栏中都不写或很粗略地写上几句话,似乎这一部分内容无关紧要。

其实,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轨迹的记录,是教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料;而“备注”或“教后记”,如果能够记录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原计划的变更、遇到的突发事件及处理情况、自己通过施教所获体悟等内容,则又成为教师总结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的凭依。

当然,如果从记录教师教学过程,并以之为资料对教师自己及其实践进行研究的角度看来,原有的教案所包含的内容还不够。

为此,我们提出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历”,并以之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的设想。

“教历”是受“病历”的启发提出的2。

病历是医生根据问诊(病人的陈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仪器检查的资料,经归纳整理,按一定规范形式写成的常规记录。

完整病历的内容包括医嘱单、正规住院病历、入院记录、病程记录、会诊记录、手术记录、实验室检查报告单等,因其完整记录了对病人诊疗、观察的全部过程,所以既对医疗、科研具有重要作用,又是检查医疗质量、总结经验教训的重要依据。

教学与医学当然是有区别的,不过,病历的运用可以给教学研究一个很有价值的启发,那就是:

既往行为和表现的记录,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可以为当前或以后的行为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倡导教师开展教历研究。

教历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一位教师在其整个专业生涯中的教学情况记录。

一份完整的教历包括如下几项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

教师姓名、记录时间、科目与专题、任教班级、学生人数、记录所包含的时间跨度(一节课、一个教学单元、一个月、一学期等等)等。

课前计划主要是教案的内容,包括:

目标、材料与设备、内容与方法等。

过程描述(课堂教学情况)这一部分内容是教案所没有的,教案只强调计划,不太重视实际教学情况的描述。

教历中的过程描述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是过程实录。

由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记录的课堂教学过程、录音、录像等;

二是时间分配记录。

各个教学环节实际所用时间。

三是调整记录。

教师根据教学进展情况,临时改变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所作的调整及其原因。

四是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记录。

课堂管理(课堂规划的制定与执行、问题行为管理等)与辅助教学行为(动机的激发、师生交流、强化、教师期望的表达等)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但这些行为往往很难在准备时作出确切的计划,采取什么措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情境。

一般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对课堂管理与辅助教学行为不太重视,教学之后也不大注意这方面行为的记录与思考(听课教师也较少记录这些内容),资料的缺乏使教师很难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管理、辅助教学行为方面的实际情况,更不利于教师在这方面的提高。

课后反思教师在教学之后,有必要通过某些途径获取来自他人的评价性信息,或通过自己的反思,把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当作对象,作些初步的分析。

评价信息的来源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向学生或其他相关人士咨询。

教师自己的反思可以包括:

如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意识到了什么不足,从实践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切身体验能不能与更为广泛的教学理论联系起来,最近一段时间教师对哪个问题特别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体会等。

需要说明的是,教历中有关教学过程的记载,可以有详式、略式两种不同的方法。

详式可以借助现代音像手段录制,然后整理成实录;可以约请听课老师详细记录;也可以通过回忆来整理。

虽然详式比较费时费力,但由于客观、完整地反映了教学过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每学期都应力争写出若干个。

简式教历比较便捷,应主要记录实际教学过程与教案设计的差异,教学中的灵感、机智应重点记录。

例:

一份教历

一般项目:

课题:

《难老泉》(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

任教者:

唐江澎

任教班级: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一

(1)班

学生人数:

52

教时:

一课时

记录时间:

1998年9月11日

课前计划:

目标:

①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内部心理描述)

②能依次找出课文中选用了哪些材料(外显行为描述)

③能找出体现文章意旨的句子(外显行为描述)

④能说出这些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外显行为描述)

⑤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难老泉”文题的含义和作用(外显行为描述)

⑥能说出对本文行文顺序的评价(外显行为描述)

主教行为:

讨论

(其余内容略)

过程描述:

(根据听课教师记录整理)

师:

我们今天学习《难老泉》。

读后请回答,本文写景的重点是什么?

生:

难老泉。

师:

作者是从何处地方落笔一直写到难老泉的?

生:

从山西到太原到晋祠,最后再写到难老泉。

师:

从景物与立足点的关系来看,本文和《雨中登泰山》一样属于移步换景,但这两篇文章的写法又有很大的不同,区别何在?

生:

《雨中登泰山》写景是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写,本文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地写景。

师:

好,《雨中登泰山》的移步换景从一个景点写到另一个景点,可以用□→□→□→□(板书)来表示,我们姑且称之为线性结构吧,那么《难老泉》一文景与景应是什么关系呢?

生:

好像是包含关系。

师:

用圈形来表示,我们姑且称之为层围结构。

师:

那么,如果我们写一篇《鼋头渚》,可不可以从江苏写到无锡再写到太湖再写到鼋头渚呢?

生:

(笑)不可以,这么写绕得太远了。

师:

可《难老泉》为什么可以绕这么远写呢?

生:

(讨论)

师:

如果能解答这个问题,就找到了打开这篇文章的钥匙。

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

我现在要提的问题是“难老”包含哪些含义?

生:

难老就是不老吧……

师:

那么,你看看像老师我这样的中青年能不能称“难老”呢?

生:

(笑)不能,因为您并不老呀。

师:

你的意思是只有老才能说其难老,这样看来“难老”应包含两层意思——

生:

一是老,二是难老。

师:

再来问,在本文中“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难老”的具体含义指什么?

生:

我想“老”是指历史悠久,“难老”指虽然历史悠久但还很年轻。

师:

不错,“老”是指历史悠久,“难老”用文中的话说是——

生:

青春常在。

师:

接下来,我们来看本文是如何表现这两层含义的,从山西开始。

生:

(齐读第一句话。

师:

当铺、钱号、窄轨道都是山西带有时代特征的意象。

与徽商齐名的是晋商,山西人很会做生意;而窄轨道是军阀阎锡山发明的,他建造的铁轨比其他地方窄,对外封闭,用现在的说法是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师:

这里还要说的是用排列意象的方法很容易显示特征。

突出的一个例子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排列的这些意象显示出一幅黯淡凄冷的画面。

那么,当铺、钱号、窄轨道这些意象显示的特征是——

生:

都是老而腐朽的东西。

师:

再看煤炭、汾酒、老醋,这里如与上文相对,最好加上个字以谐和音节。

“老陈醋”,这几个意象排列显示什么特征?

生:

历史悠久,散发着热力和芳香。

师:

这些都是老而难老的东西,还有什么是老而难老的呢?

生:

革命感情依然炽热。

师:

(板书)老难老

山西历史悠久,革命传统悠久热力,芳香,炽热

师:

我们一起来看,山西的省会太原是个古老的城市,文章里写了旧城的高墙深巷,几进的庭院;也对比着写了在新建设中,太原焕发了青春活力,一派繁荣的景象,欢乐的气氛。

(边指导学生圈点边板书)太原古老繁荣、欢乐

师:

到晋祠了,看“桐叶封弟”这个材料有什么作用?

生:

(读后答)写晋祠的“老”。

师:

那难老又表现在哪里呢?

找出能表现难老的句子来。

先读一绝“宋塑侍女”。

生:

(读指定内容)

生:

走近去,你仿佛会听得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

师:

从“说笑”、“温馨”能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宋塑侍女青春依然。

(板书)宋塑侍女说笑、温馨

师:

再看二绝“古柏齐年”,这两株柏树是西周初年栽种的,可谓古老,但至今古柏生机勃勃。

齐读“剩下的一株,……披覆在圣母殿左侧。

生:

(齐读)

师:

“横卧如此龙”,“披覆”分别说的是什么?

生:

“横卧如此龙”指树的姿态有力,“披覆”指技叶繁茂。

师:

对,这古柏自以其枝干的苍劲和枝叶的繁茂显示其青春活力。

(板书)古柏齐年枝干苍劲枝叶繁茂

师:

三绝是难老泉,难老泉有着千年或万年的历史了,但至今充满活力。

文章是怎样写泉“难老”的?

生:

(读“水的流量不小……满目江南日”)

师:

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

难老泉是永恒的造福万世的。

(板书)

师:

另一个景点“不系舟”同样如此,一起来看——

生:

“冬夏常一色”。

师:

以难老泉为源头的晋水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所以课文最后归结为四个字“永锡难老”

(板书)永锡难老

师:

读完这篇课文,大家再想想,本文是记难老泉的游记吗?

生:

不是。

好像是借难老泉来赞扬祖国难老。

生:

应该是赞颂难老精神。

师:

那么,文题又有何意义呢?

生:

我想有两层含义:

一是地名,一是精神。

如果把“难老泉”这个题目换掉的话,可以是“难老精神赞”。

师:

大家好眼力,看出作者实际是借题发挥。

是借题极力赞颂江山不老,人民不老,民族的精神不老。

所以,贯穿本文所有材料的一条红线是——?

生:

难老精神。

师:

这样看来作者从山西写起可以吗?

生:

我认为是可以的,体现出作者的老谋深算。

(众笑)

师:

有意思,请具体说说是哪方面的“谋算”呢?

生:

是组织材料方面的,作者借难老泉之名,把那么多的史料、传说、见闻都组织到文章里,又都能用来表现中心。

师:

有道理,那么作者的这种“谋算”是否对你们作文有所启发呢?

生:

对我来说,觉得最大的启发是写景时要经常想想写的是否与中心有关。

生:

要用中心来统率材料。

师:

好,暂且打住。

再来看,如果写鼋头渚,要从江苏写到无锡写到太湖写到鼋头渚,那么我们所要表现的可以是什么呢?

可以是无锡的旅游广告,充满——

生:

温情和水。

师:

写无锡时需要写些什么呢?

可以写写纵横交错的水道,船只,木桥,船上的人家,只是不要忘了用什么来贯穿全文、组织材料?

生:

温情和水。

作业(任选一)

①结合初中学习过的两篇写景文章,举例具体说明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②结合本单元某一文章,举例具体说明其所选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板书:

(借)题(发挥)中心

难老泉赞难老精神

老难老

山西历史悠久,革命传统悠久热力,芳香,炽热

太原古老繁荣,欢乐

晋祠桐叶封弟引人入胜

三宋塑侍女宋代作品说笑,温馨

古柏齐年周初栽植枝干苍劲,枝叶繁茂

绝难老泉柳氏坐瓮恒流,泻玉

永锡难老

教后反思:

一、自我反思

这节课在目标确立和达成方面有进展,主要收获是:

1.明晰目标,关键是陈述学生的行为变化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本不是新课题,而现实却不容乐观:

有时援弓而射,而“的”呢,渺然在水一方;有时流矢如蝗,却无法万箭穿“的”,徒然亡矢遗簇;有时打一枪换一个目标,东奔西突;至于引挽“雕弓如满月”而“射天狼”者,除了让学生观赏“神射手”的架势,天晓得射中了那颗星星。

令人焦虑的是,凡此目标设定方面或不明晰、或不集中、或散致乱、或高而落空的现象并不少见。

这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目标陈述的技术问题,我们常用的什么“深刻理解……”(概念规则理解)、什么“掌握……方法”(技能形成)、什么“培养……的精神”(德育渗透),基本上是一笔糊涂账,不曾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明晰度”。

传统的教学目标,站在“教师本位”的立场上,选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只说清了“教师做什么”,至于学生的能力是否因之切实发生变化,能否测量,则没有设定,因而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很可能要落空的。

而现代的教学目标,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点,应主要选用反映外部行为变化的词语来陈述,说清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可测量。

查《难老泉》的旧教案,按传统方法有这样的目标陈述:

①使学生理解本文如何围绕中心来组织材料。

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写景状物散文“意蕴其中”的特点。

③提高学生写景的基本能力。

④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热爱。

分析:

且不说目标③、④多半只是空话而已,就还较具体的目标①、②而言,现在看来,问题就不少。

在此,“理解”、“掌握”都属于“内部心理状态”,怎样才算达到目标,怎样才算达到“理解”了、“掌握”了甚至“进一步掌握”了,我们都无法知道。

要按马杰(Mager,R.F.)行为目标陈述法修改使之明晰化,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况且如目标③、④也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近期目标,要立竿见影的测量更无可能。

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