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26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 复习提纲.docx

暨大杜艳红毛概复件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1、单选1*10=10分(机读卡,用2b铅笔,涂写学生证号)

2、多选2*10=20分(机读卡,用2b铅笔)

3、材料题10*3=30分

4、辨析题10*2=20分(先辨后析,只辨不析或只析不辨,均不给分)

5、论述题20*1=20分

一、主观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内涵、历史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

(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

马克思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准备不足,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遵义会议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p4123+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地位(重要意义):

(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书本

P5123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p1427没必要找书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人物,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

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这是它们的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p351234+例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2.理论联系实际:

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3.实事求是:

必须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意义p351234

5、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p4112(看要求参考以下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

而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是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加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霸中国。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帝国主义列强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成为近代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最反动的势力。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仍然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黑暗的势力。

第三,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剥削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势力、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的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极少见的。

(2)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中国人民的近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毛泽东指出: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前提。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乃是一切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造成了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6、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性质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

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P41

革命性质:

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中国的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中国队的革命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P50(已摘抄)

7、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无)

一、产生背景

  制约中国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中被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逐步瓦解。

扩大了商品及劳动力市场。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及可能。

  中国社会自身也在酝酿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主观动力。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大量赢利刺激了地主与商人们开展机器生产的欲望。

  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条约欠下大量赔款,不得不放松对于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以收取更多税款,偿还所欠债务。

  另外,中日《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对于本民族一些想要发展工商业的实业家也无法更多限制。

二、诞生与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部分地主或商人开始引入大机器生产方式,以契约工人作为劳动力,投资与近代企业。

这样的企业具有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散于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有别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这便是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奖励实业发展。

由于没有了封建专制的阻碍,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力列强无暇东顾,加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地位的提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但是后来,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官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外国列强的卷土重来,民族资产阶级日渐衰落。

抗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破坏与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金融体系的极度混乱,最终葬送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未来,被破坏殆尽。

  1949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认为:

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剥削剩余价值的一面;又有维护宪法(当时的宪法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将民族资产阶级纳入爱国统一战线中,为团结社会阶级,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挥应有的贡献。

三、主要特点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

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革命性、妥协性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

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希望改变为使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

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既不敢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

8、农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p48

二、农民是中国建设的主体(无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又多次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总人口的80%,这就是我们的国情,它决定了我们的政策、策略和战略,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认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着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力量,而且农民的状况如何,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

他反复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在农民中的工作和作用,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力,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领导合作化的过程中,他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指出:

“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人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

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将照顾农民利益问题看作是我党的一个重要经验,同时检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

他认为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受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长期受私有理论的影响,有着分散、保守、自私等缺点,无法认识自己阶级的整体利益,容易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必须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和改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

三、积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无)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革命的成败和国家的盛衰。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今天,农民仍然是现代中国的最大社会群体,毛泽东在半个世纪之前论述的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理论仍适合今天的中国国情。

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农民问题,正确运用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突出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四中国农民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保守性决定了它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作用

(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民主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国情,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以农民问题为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原则。

农民问题引出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开端。

(2)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农民就是塔的底基,农民阶级备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

进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制,土地集中加剧,巨额的战争赔款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在农民头上,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更给农民造成无穷的灾难,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革命的成败和国家的盛衰。

(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农民是中国的基础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在推翻反动政权,建立人民革命政权中的重大作用。

农民是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主力军。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今天,农民仍是现代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毛泽东在半个世纪之前论述的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理论仍适合今天的中国国情。

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农民问题,正确运用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理论,突出农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9、近代中国封建主义的特点及其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一、近代中国封建主义的特点:

(无)

近代中国封建主义特点:

社会性质转变,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着显著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关系:

(1)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是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化。

(2)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其他:

一、特点

落后性、腐朽性、专制性、顽固性

(1)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政治上,西方列强践踏中国的神圣主权。

经济上,帝国主义牢牢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文化上,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3)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

(4)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5)封建主义的统治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拦路虎。

(6)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和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使中国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7)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

二、与帝国主义之间的联系:

p46同书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族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民族革命。

”民族革命和民族革命的两个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反之,因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彻底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组织起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0、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无)

1、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

2、阶级基础:

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3、社会基础:

民族危急严重。

4、领导基础: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5、斗争实践: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6、国际条件:

“一战”的影响: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7、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11、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和动力,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

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12、“两步走理论”,“两次革命论”,“一次革命论”的主要内容(无)

一、两步走: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即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两个革命阶段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革命过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过程。

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两次革命论:

两次革命论是反对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也认为,民主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就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并掌握政权,资产阶级力量雄厚,也有能力领导,因而应当一切权力归国民党;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只能充当资产阶级的助手,“获得扩大自己能力之机会”,只有在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无产阶级比较成熟的时候,才可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二次革命。

这种错误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革命作用,否定了共产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其实质是引导无产阶级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投降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右派,对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

三、一次革命论:

一次革命论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左”倾机会主义者的一种错误理论。

以王明等为代表,他们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于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错误理论,混淆革命的阶段和步骤,对革命事业危害极大。

1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区别于11

(P5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意义

p56新民主主义道路以书本为主酌情参考如下

(1)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对内没有人民民主,对外没有民族独立,敌人既强大又凶狠,所以,中国革命只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中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80%以上,是革命的主力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

必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武装农民,所以,只能到农村去。

第三,敌人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既然不能在自己的力量弱小时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战。

所以,到农村去容易生存并聚集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

(2)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首先,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这就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

第二,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机器相互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得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敌法,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层间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

这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国民党统治的建立,没有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革命的客观条件依然存在。

第四,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