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069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docx

第2章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4省优获奖教学设计Word版含答案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核心突破】

核心要点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归纳总结】

1.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深刻影响

影响内容

具体表现

海平面上升

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资源条件的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自然灾害加剧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最近数十年干旱频率增加、强度增强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图解)

【方法技巧】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克服思维定式

1.气候变化不等于全球变暖

一提到全球气候变化,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全球气候变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时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尺度,在地球发展的地质时期、人类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不同的(如下表)。

时期

含义

气候(气温)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时期

冷(寒冷期)暖(温暖期)交替

历史时期

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时期

气温波动上升

近现代

最近一二百年的时期

气温升高

由上表分析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

2.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

提起温室气体,多数同学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二氧化碳。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主要有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化合物等。

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图表解读】(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对于坐标系类的图首先要读懂横、纵坐标的含义,这是结合地理规律理解和阅读该类图的关键。

例如,通过读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全球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波动幅度。

图中间的水平线代表的是一段时期的气温平均值。

从图中能直观地看出温度的变化周期、变化幅度等规律,但是不能读出其具体的温度数值。

【图表解读】(P46读图思考)

1.在1860年~1880年、1910年~1940年、1950年~至今等三个时间段内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总的趋势是上升。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

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

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4.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对全球变暖有着影响。

(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

由于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再加上森林被大量砍伐,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温室效应”增强,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地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故使气温升高。

【图表解读】(P47读图思考)

1.自186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比较吻合,说明两者有比较好的相关关系,证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2.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砍伐森林等活动,皆可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活动提示】(P50活动)

(1)具体措施有:

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2)保护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鼓励人们植树造林。

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建立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等。

【典题探究】

【例1】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 ,影响因素主要有    和    因素,其中    因素起主导作用。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    ,其中,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至少列举3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答案

(1)暖自然人为人为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明显变暖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或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扩甲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主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变式精练】

1.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

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

(1)~

(2)题。

(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C.不断东移D.不断西移

(2)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答案BC

2.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

完成

(1)~

(2)题。

(1)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2)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答案BA

核心要二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

【归纳总结】

1.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

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2)海陆位置。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夏季海洋气温低于陆地。

(3)地形地势。

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4)洋流。

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作用,寒流有降温作用。

(5)人类活动。

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等。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的影响,降水不同。

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较多,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等。

(2)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洋流。

暖流有增湿作用,寒流有减湿作用。

3.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a判断南北半球以“高”定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b判断所属温度带以“温”定带

最冷

(热)月

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

最热月均温<10℃

寒带气候

c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mm

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300mm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mm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200mm

寒带

苔原气候、冰原气候<250mm

4.依据已知地点的地理位置,推断其气候类型

先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哪个温度带;然后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5.依据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推断一地的气候类型

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依此确定该地所在的气候带位置;其次要牢记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有哪些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又有哪些气候类型,在季风的影响下会形成什么气候类型,季风与气压带、风带的复合影响下又是什么气候类型;最后要根据地面状况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特别是海陆位置对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等判断。

无论是根据哪一种情况判断气候类型,都要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差异。

如同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与上海相比,日本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表现具有一定的海洋性,年降水量季节变化比上海小,降水季节变化趋势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相似,要注意从降水总量上去区分。

6.一些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

(1)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2)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3)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但地处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4)受地形影响的气候分布:

如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南北狭长、东西狭窄是受安第斯山脉的影响。

【方法技巧】

1.世界主要气候分布及成因

世界气候的分布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将世界气候分布理想化、模式化,并与气候成因建立内部联系,下面以北半球为例说明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2.几种易混的气候类型

(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见下图)

相似点:

气温:

全年各月均高温降水:

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不同点:

降水量多少和雨季集中程度不同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见下图)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C以上

不同点温带季风气候在0°C以下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

雨季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典题探究】

【例2】下图是某岛屿沿东西方向地形剖面示意图。

下表是该岛屿甲、乙两地1月和7月平均降水量表。

据此回答

(1)~

(2)题。

月份

甲地平均降水量(mm)

乙地平均降水量(mm)

1月

58.2

210.3

7月

121.9

41.4

(1)该岛屿最有可能位于(  )

A.地中海    B.印度洋北部C.大西洋赤道附近D.西北大西洋

(2)形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洋流影响 ④地表状况

A.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④

答案BC

【例3】读图,回答

(1)~(3)题。

(1)有关a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特有B.雨热同期C.盛夏伏旱D.冬雨夏干

(2)b地肯定位于(  )

A.北半球大陆东岸B.北半球大陆西岸C.南半球大陆东岸D.南半球大陆西岸

(3)a、b、c三地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

A.a—b—cB.b—c—aC.c—a—bD.c—b—a

答案BCD

3.读下图,回答

(1)~

(2)题。

(1)下列有关图中各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和②地纬度相同,因此其气候类型也相同

B.③地的多雨期和南京的多雨期基本一致

C.④地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⑤地位于纬度40°~60°之间,终年受西风带影响,降水量较丰富

(2)下面四幅图中表示的气候类型与④地的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

【答案】

(1)B 

(2)D

我国海拔在180~600米的某地,分布在梯田的各级台地间的成排竹子,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固水能力,并提高农业生产力。

据此并读图完成4-5题。

4.此地区气候可能为(  )。

A.温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5.下面各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其中气候类型与图示地区一致的是(  )。

答案CB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3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

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域差异;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尽管比较重要,但是不难理解,远没有前两章难。

但是本节内容涉及很多的自然带景观,很多学生们没有见过,所以他们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感性认知。

因此在课前通过与学生交流掌握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结合本地实际,设置相应学案,提前布置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完成预习部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课堂部分的学案,采用图片或是幻灯投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归纳比较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最后设置相关习题训练,从而达到巩固的目标。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哪两个表现?

并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产生原因。

用景观图片导入。

教师出示几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

(差异性)

通过复习题问和新课导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合作探究】

1、教师抽签决定各小组的任务;

2、教师组织好课堂纪律,并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讨论并完成分配的任务。

通过课堂的分组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归纳比较能力。

【激情展示】

1、教师点名学生展示各自问题的答案。

2、教师根据各组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并板书到黑板。

1、被点名学生回答本组问题,同组学生进行补充;

2、其他组学生发现问题并纠错或是阐述不同观点。

通过课堂的展示和评价,从而规范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归纳总结】

教师板书本节重要内容。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重点做好记录。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提高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限时训练】

教师监督学生独立完成当堂检测题。

学生独立完成当堂检测题。

通过相关习题训练,从而达到巩固本节内容的目标。

七、教学评价设计

按照座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6人,并公布小组成员名单,同时在黑板上板书每个小组的数字序号。

公布评价标准:

每个小组都可进行展示,展示的结果以分值的形式打出写到对应小组。

根据展示情况,可获得1—4分不等。

对每个活动,先由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再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对展示结果以分值的形式展示到黑板上,同时教师创建一个评价表,记录好每位学生和每个小组的表现,也交给课代表一份评价表,让其也做好记录,以方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

八、板书设计

(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的地域差异

2、差异性体现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九、教学反思

1、学习流程:

(1)复习回顾,新课导入,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

(4)自我反思,归纳总结,

(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

2、精彩瞬间:

学生很快适应了这种课堂上课模式,小组合作和展示等环节非常积极,基本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而且通过学生们相互纠错和教师评价,规范了他们的答题能力,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水平。

比较满意这节课。

但是各自然带他们没有熟练识记,做题时还会翻书或是地图册。

4、这节课总体上得比较顺利,没有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

只是个别学生基础较差,自制能力也较差,需要教师课堂监督。

5、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还会这样上。

只是问题设置会调整一下,会把较难的问题放到课下,同时加强课下监督力度。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了解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他们课下复习和训练不够,需要加强作业监督力度,加大作业评价。

7、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还是比较认可这节课,但是他们反映课容量不够大,另外有些问题课堂上学生讨论不出来,可以在问题设置上偏容易些,不宜太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