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8047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docx

部编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阅读13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优质教案4

《行路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

学生自由读诗并翻译

2.《拟行路难·其六》作者是南朝宋的鲍照,在他之后将近二百多年的盛唐诗人李白仿照他的诗歌样式创作了诗《行路难》。

(同时出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和李白的《行路难》ppt)

3.学生试着找找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题目相近、表现思想感情相似、李白《行路难》的三四句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的一二句内容相似)

教师板书:

抒情言志:

怀才不遇

4.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目标分解一:

了解作家及创作背景并初读古诗

一、作者简介

1.学生试着说说对李白的理解

2.学生齐读介绍李白的文化常识ppt

二、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1.学生用课前搜集的诗歌创作背景材料实行交流

2.学生齐读创作背景ppt

3.学生初读古诗,注重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学生初读古诗,试着准确停顿

(2)学生齐读标准停顿的«行路难»ppt

目标分解二:

了解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诗歌形式:

李白«行路难»(其一)为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1.理解“乐府诗”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乐府诗”的材料

(2)学生齐读相关“乐府诗”的ppt

2.理解“乐府古题”

(1)解释“行路难”的乐府古题的涵义。

(2)解释“乐府古题”

目标分解三:

整体把握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古诗

二、整体把握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一)整体把握古诗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翻译重点实词和诗句

⑴金樽:

对酒杯的美称。

樽,乘酒的器具。

⑵斗十千: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玉盘:

盘子的美称。

羞:

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

同“值”,价值。

【译文】:

酒杯里盛着着价格昂贵的清纯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千的佳肴。

【分析】夸张的写出了看似欢乐的宴饮气氛,诗以叙事开篇,似乎是一首“祝酒歌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学生翻译

【译文】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教师分析

a.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显示内心抑郁、苦闷的情感变化。

b.三、四句急转而下,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心情悲苦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下咽。

c.化用南朝鲍照《拟行路难》头句,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水准。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学生观看“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的图片。

(2)诗人用“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来说明什么?

a.前途道路的艰难

b.“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比喻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

(3)学生翻译

【译文】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4)教师分析

a.诗人到底悲哀什么呢?

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茫。

b.用”黄河冰封、太行雪满“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

这个”道路“是指什么,学生猜想。

仕途之道,寓含作者无限的悲慨

c.这个”道路“是不是指”仕途之道”我们去下一句中寻找答案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提问

(1)”这两句讲了谁的什么故事?

(姜尚和伊尹的故事)

a.相传姜尚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b.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2)诗人所提到的姜尚和伊尹有什么共同点?

地位低贱,开始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终得到君主的重用、大有作为。

(3)诗人写姜尚和伊尹的故事是想表现自己什么情感?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

(4)翻译

【译文】(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川”)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姜太公碧溪垂钓,得遇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5.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1)解释”歧路“的意思

a.从大陆上分出来的小路;岔路。

b.错误的道路。

(2)翻译

【译文】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分析

a.但理想和现实是有差别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在心中,他终于发出了“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b.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的传达出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长风破浪”是谁说过的话?

«宋书宗悫(què)传»载,南朝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终会实现。

(2)诗人引用”长风破浪”想表达什么情感?

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3)翻译

【译文】他相信即使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4)分析

诗人在沉郁中振起来,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二)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

抒情言志

行路难(其一)

李白

内容

情感的复杂变化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酒杯里盛着着价格昂贵的清纯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千的佳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姜太公碧溪垂钓,得遇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相信即使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评价:

1·如何理解在«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创造的自我形象?

在这首诗中,李白停杯拔剑却又四顾茫然,\欲过河山却又踯躅不前,\羡慕古人却又不可追攀,\咏叹“行路难”却又迷失方向,\誓将乘风破浪却又难以实现。

诗人的自我形象,内心的孤独苦闷,情感的动荡不安,言辞的慷慨激昂,都跃然在纸上。

这其中,有理想的破灭,有梦想的启航,有用不言败的豪情。

昂扬自信

2·《行路难》(其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对政治前途抱有幻想(追梦古人)

(情感路线图)

徘徊和低沉(感叹“行路难”)

抑闷(原因)

3.根据作者的情感基调试着背诵古诗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目标分解四:

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1.«行路难»(其一)中的用典有哪些,说说他们的作用。

(1)典故的定义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有时也可两者兼而有之。

事典(表明理想的存在)()()

(2)诗中的典故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姜尚、伊尹的故事)

语典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宗悫说的话)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词语凝练含蓄,表意丰富,议论抒情形象化,并让读者借助典故的原始意象,展开联想,扩大了诗的情境,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艺术的张力)

2.«行路难»(其一)以浪漫笔法抒发了作者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对此你怎样理解。

诗句和意境的夸张,往往伴有浪漫而奇特的想象,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人生追求不同寻常,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追求可能不切实际。

(1)金樽、玉盘、斗十千、值万钱(词语的夸张)

(2)拔剑四顾心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句的夸张)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意境的夸张)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的感情基调是否一样,为什么?

(1)出示李白的«行路难»和鲍照的«拟行路难»两首诗

(2)这两首诗所表现的共同的情感的异同

共同点:

怀才不遇

不同点:

李白的情感是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鲍照的情感是低沉的不满。

(3)同样是表现“怀才不遇”,为何他们的情感变化不一样?

这与诗人的性格和所处的时代相关。

鲍照所处的南朝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沿用两汉以来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系统,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本身的才能。

鲍照的«拟行路难»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情绪和抗争,代表了寒士的强烈呼声。

李白的性格是“狂放不羁”。

诗人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那时国内安定统一,古今中外文化大融合,无所畏惧的创造与革新是盛唐艺术产生的社会氛围。

那时采用科举选官制打破了两汉到隋唐的门阀制度。

盛唐的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进入社会上层,他们纵情欢乐、满怀抱负,要求突破各种传统束缚。

反映在创作上,他们把一种丰满的具有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

李白就是盛唐的典型代表,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和鲍照的诗,虽然都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因为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则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

因而,和鲍照相比较,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教学评价:

学生带着对诗的情感理解试着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课后任务:

1.翻译古诗。

2.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