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922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docx

《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建议学时:

72学时(理论62学时,实践10学时)

适用专业:

高职各专业通用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程;是研究当代社会主义,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发展道路和基本规律的科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是一门最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课程。

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后续课程。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一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2、课程价值和功能

“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坚定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适时地进行形势政策、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掌握时代的脉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

3.基本理念

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现结论自助化。

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化或升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

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使学生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设计理念:

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将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态度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知行分离转向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努力突出思想性、实践性和职业特点。

针对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热点和困惑,采用专题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增强说服力和现实性。

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因此,在整个的课程设计中,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背景。

要求:

围绕一个教学主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讲清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阐明三条特色道路:

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突出四大教材内容:

总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

贯彻五大教学原则:

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理论和实际统一、真见和真情统一、“共性”和“个性”统一、教学和科研统一;

开展六种实践活动:

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展览进校园、讲座进校园、志愿服务。

分两个学期上完本课程,每学期各36课时,上学期理论课时为31学时,实践课时为5学时;下学期理论课时为31学时,实践课时为5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习本门课,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的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学习、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明确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党和国家事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及逻辑联系。

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精髓的方法。

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道路和经验。

明确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特征、祖国统一理论、国际形势趋势及特点战略和外交政策原则。

掌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建设重点。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的内涵和作用,懂得对他们的建设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

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增强学生自身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3)素质目标

a、培养具备对国家的历史的科学的态度,具有良好的历史责任感;

b、培养具有对国家建设发展背景和现状的合理认知,以正确态度面对社会出现的各类问题。

c、培养具备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情感,关心社会,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

d、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合作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e、培养具有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采用专题化教学,分为十二个专题进行教学。

以下为十二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序号

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

参考

学时

讲授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精髓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授课,使学生能够重点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难点: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几个问题导入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四、多媒体

 

6

专题二:

毛泽东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一代伟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铭记毛泽东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教学重点: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教学难点: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一、一代伟人毛泽东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三、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萨拉姆毛主席》引入新课

四、多媒体

五、毛泽东诗词朗诵

六、红歌会

 

4

 

2

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涵,明确在该体系中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掌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主要内容及重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教学基本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二、邓小平理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四、科学发展观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问句导入新课

四、多媒体

 

6

专题四:

毛泽东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认识到: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基本内容:

一、近代中国国情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问句“毛泽东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导入新课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生讨论、情景再现

 

4

专题五: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

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1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问句“新中国成立后是否意味着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导入新课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生讨论

 

4

 

2

 

专题六: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和意义,认真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党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教学基本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导入新课

四、多媒体

五、学生讨论

 

5

 

 

1

 

复习

2

专题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认识它同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同过渡时期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3、“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马克思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问题“我们现在的社会性质和阶段”导入新课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生讨论、情景再现

 

3

 

1

专题八: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能够正确地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认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理解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增强对党的信念和对政府的信任。

教学重点: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教学基本内容: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改革前后的视频导入新课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生讨论

六、提前安排、布置实践作业:

家乡近五年的巨大变化

 

5

 

1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授课,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部分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部分进步和发展了,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意义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学基本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学生讨论

 

 

8

 

2

专题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讲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必要性和重要性

3、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教学基本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案例提出问题“这种种现象是否和谐”导入主题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生讨论

六、情景剧表演

 

4

专题十一:

祖国完全统一构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形成及性质,了解“一国两制”构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所作的努力,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及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认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教学重点: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战略构想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发展

教学难点:

1、港澳“一国两制”与台湾“一国两制”的异同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在新形势下重要发展

教学基本内容:

一、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重要发展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问题“我们是否实现完全统一”导入新课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生讨论

六、朗诵《乡愁》

学唱《七子之歌》

 

5

 

1

专题十二:

推进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充分认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途径和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4、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教学难点: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教学基本内容: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加强党的建设

一、课前五分钟素质教育

二、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三、采用问题“你对党是否满意”导入主题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生讨论

六、情景剧表演

 

4

期末复习

2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选用

教育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的使用有严格规定,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一直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10年修订版。

2、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使用建议

教学参考书: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刘文娟 徐刚编著。

(二)教学建议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组织与设计分为理论教学组织与设计、实践教学组织与设计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理论教学组织与设计:

(1)课堂专题教学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贯彻“意识、信念和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思想,开展学生学习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在社会当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2)案例式教学:

结合各专题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剖析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问题探究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从现实社会中学生关注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相互讨论中明晰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参与式学习的能力。

2、实践教学组织与设计:

实践教学总体思路:

努力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接轨,以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印证理论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实践教学具体做法:

(1)开展社会调查。

要求学生暑假提交一份完整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内容包括:

学生所在家乡各企业的人力资源、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管理体制、外部竞争、市场占有及发展前景;各村镇的历史、人口、环境及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迁;家乡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现状及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2)二支一扶。

学校社团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和扶贫工作。

积极倡导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等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回到家乡、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3)志愿服务。

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劳动、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校内劳动服务基地,让所有学生定期参加各种义务劳动和服务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保护生态环境、扶危济困、普及科学知识、大型社会活动等志愿服务,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向社会和他人学习,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关心和付出。

通过上述种种实践教学形式,使《概论》课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社会,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培养。

(三)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本课程为考查科目,考评将重点放在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的考评,结合课堂表现、活动表现等综合观察。

考核成绩由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

根据平时课堂表现(包括到课情况、上课纪律及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等)、课后作业情况和实践活动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分。

具体措施如下:

1、考核形式:

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方法可以灵活多样,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要求决定。

可以采用命题制卷考试(开卷)、写小论文、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

2、成绩评定:

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采取多元考核,突出能力素质的考评。

本课程将学生成绩评定分为四个部分:

学生平时成绩为20分(含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演讲、新闻播报等);课堂小组合作20分(小组分工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组织汇报等);学生社会实践成绩为20分(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作业、成果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期末考核采用写作论文或调研报告,成绩为40分。

但如果学生出现3次旷课,本期成绩为0分。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建设目标

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为动力,以实效为目标,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