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7906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docx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wd无答案)

一、单选题

(★★)1.如图为苏联漫画家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下方人物代表美国政府),作者意在说明

A.美国意欲利用欧洲遏制苏联

B.美苏加紧对中间地带的争夺

C.美国无法解决西欧社会危机

D.美苏意识形态之争渐趋常态化

(★★)2.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3.(2017年新课标Ⅰ)

上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4.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许多国家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改革,那些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

这说明()

A.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

B.世界各国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体系

C.意识形态等因素深刻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D.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5.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6.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7.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

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8.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9.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0.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11.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12.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13.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视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形成了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成为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

D.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

(★★)14.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

据此推知,二战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D.美苏冷战对峙加剧

(★★)15.“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是世界级的人工战略水道,大大缩短了各洲间的海上距离。

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他们的行动

A.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B.捍卫了民族主权

C.得到了英美的支持

D.保护了人工运河

(★)16.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

这一讨论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17.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

A.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激活了集体农庄

C.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

D.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18.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

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19.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人的影响表。

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据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A.贫富差距治理富有成效

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

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严重

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

(★★)20.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B.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C.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1.下表是不同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不同认识

观点

学者

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

竺培芬

冷战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行为的结果,并非美国单方面对苏联发动的。

冷战并非美国独家制造,而是“美苏共振互动所致”。

沈志恩

在冷战的起源中,英国政府极端仇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美苏冷战的爆发起了始作俑者的作用。

陈亚峰

斯大林把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当作假想敌而采取敌视态度,进而冷战不可避免。

张华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美苏冷战的发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

B.美英等国应该对冷战发动承担主要责任

C.极端意识形态不利于构建国际和平秩序

D.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

(★★)22.1965—197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家庭收支构成(%)

1965

1970

1975

1979

家庭总收入

100

100

100

100

集体农庄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家庭总支出

100

100

100

100

购买实物、衣物

58.9

55.1

47.9

50.3

社会文化与生活服务(教育、医疗)

14.0

15.0

16.0

14.5

下列对苏联经济解释合理的是

A.庄员生活总体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B.集体农庄的收入总量在稳步上升

C.教育医疗比重说明社保体系完善

D.能购买商品说明不再是计划经济

(★★)23.1970~1973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8%。

但是1974~1980年最髙的年增长率也仅为4.6%,其中1975年还出现0.3%的负增长。

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

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

A.“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日显

B.“通胀”状态长期存在

C.“混合经济”效果逐渐降低

D.步入“新经济”转型期

(★★)24.某位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制作了下表。

根据表格内容判断,他所探究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历史人物

1947年

印度独立

尼赫鲁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

1956年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纳赛尔

1959年

古巴革命

卡斯特罗

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奋起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非洲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D.“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25.有学者指出:

“虽然我们一再被灌输冷战早己在80年代末期结束,但是国际性的国家体系并没有离开冷战的阴影……至今,除了欧盟之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国际性的国家体系仍然被绑架在冷战结构中,仍然臣服于美国政府之下。

”作者意指

A.世界格局的演变具有多极化的趋势

B.缓和与动荡并存是当今世界的局面

C.欧盟外交不受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D.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

(★★★★)26.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