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x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1、《走,我们植树去》说课稿
《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
但要让学生凭借简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
其中目标3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全诗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点题。
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
第2至5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
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
表明植树造林的决心。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
由于学生没有植树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植树造林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
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
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个别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音符、荒滩、沟渠”进行正音,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句子很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课文中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
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了解。
最后,我将预留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渠、栽、版、乖”,我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
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抄写词语。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趣味是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少先队员去植树。
”创设课文的情境,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
情感也被调动起来。
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
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
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
”(“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
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
现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
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根据回答问题,板书:
“绿色工厂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
指导读好第3、4、5节。
课后,我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
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第一朵杏花》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第一朵杏花》
,课文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阅读朗读能力。
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理年,我初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格内的1个生字只认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其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是文章重点。
目标4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及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着重对“
株、皱、掌”等翘舌音节进行正音。
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如借助工具书,理解“顷刻间、推断、规律”的意思。
并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体验理解“激动人心、好奇”等词语的意思。
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基本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脉络,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
至此,还为学生预留了一项作业:
描写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也可以抄一抄。
为下一步品读课文打好基础。
这一课时,我想通过“激情导入,走进文本”“精读课文,读中感悟”“重点突破,品味鉴赏”“换位思考,升华情感”四个环节来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走进文本
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
竺可桢]然后问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
(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一年前,一年后)并以此为切入点走进文本。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一)第一次看杏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第1---5自然段)1.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画一画,品一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第3小节,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
”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
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在充分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读1-5自然段,采用分配角色朗读。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二)第二次看杏花,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这一部分大多数内容都是对话,重点放在对话朗读,请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人物的感情、语气,想象之后,给句子加上提示语。
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
“竺爷爷!
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
“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
“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
“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
“刚才。
”竺爷爷()地问:
“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
“是。
”
(2)读第二遍:
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
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
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老师及时过渡: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
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
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郑重”什么意思?
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
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
一丝不苟]师述: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抓住关键词语,点明中心
投影片出示竺可桢说的那句话: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
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个别读,读完交流读懂了什么。
结合第一次看花来说说,什么是“精确”。
从而体会出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老师乘机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板书:
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
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
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
四、深化主题,总结迁移
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自由交流。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燕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燕子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
《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组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
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
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和文本特点、学生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
4。
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
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并学习燕子的外形,了解抓住主要特点描写的习作方法。
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为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设施,如:
幻灯片、mp3歌曲。
二.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创设:
着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体会,如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
再好好读一读,你是从哪儿感受春天的美?
等,都力求通过一些粗略、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
再如学习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如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
和同桌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等,课堂明快、活泼。
4.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
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创作歌词,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积累、创新表达,深化体验。
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程度
本节课教学程度简明、朴素,共分为三大块:
1.情境导入:
即由复习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读.
2.精读品悟:
即指导学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着重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对文本进行朗读,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诵,尝试背诵.这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和主线,应保证充足的时间.
3.小结拓展.设计开放的作业,延伸深化.
《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
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一些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注意“魅”字的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
情感目标:
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其中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点和难点,上课前布置学生带几个苹果到学校,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亲手操作一下,亲自感受一下。
把课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打印出来。
二.教学程序
本课篇幅不长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采用以读为主线,采用三个层面的朗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自主形式正确朗读有关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
通过初读,再读,感知读等形式来理解课文。
用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买报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
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
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评价,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句子读通顺。
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魅”。
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
感知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文围绕切苹果展开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前的?
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时的?
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后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在第一教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采用同学间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课文内容。
接下来,我将重点对一下第二课时做如下说明。
我将采用复习导入,抓重点段动手操作,练说解读,研究研究,布置作业4个环节来学习课文。
在复习导入时,我通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
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第一段我抓住重点词:
两个“新”字,展开教学。
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直奔重点段——第二段来教学。
我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
关照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
然后请学生汇报刚才切苹果的情况。
估计到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
我事先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在苹果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
所以等他们汇报完后,我让他们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
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
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什么叫拦腰切。
接下来我就直奔第5自然段,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一句话,我出示第5自然段的内容,并且这一句话用红色显示,引导学生多读。
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什么是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
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不急于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
同时“魅力”这词用红色显示。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加以点拨指导。
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
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学生一定能够自己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了。
在研究研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
同学们,老师有两个问题没搞清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来解决“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
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两个问题。
可以吗?
用这一富有鼓动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1。
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从刚才观察学生切苹果中估计到学生会回答:
不拦腰切好看,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所以我设计这样一番总结语:
亲爱的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
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
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
关于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
这一问题参考书中没有告诉这个五角星是由谁最早发现的,而了解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就布置学生课后借助计算机上网查找这一活动性作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以上所说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预案,但我的教学设计很难预见到课堂教学的全部,我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所有的细节,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知识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的,我将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力求有所突破。
《最佳路径》说课稿
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我以为在这三者中,教师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所以,我觉得上好一节的前提是反复钻研教材。
我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起先只认识到这篇课文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而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身上得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楚格罗培斯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而这个联系就是从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上得到了“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设计灵感。
但当我继续深读下去,我觉得这联系不仅仅如此。
其实许多园主卖葡萄的方法是给顾客摘好葡萄,这正和格罗培斯前50次的设计一样,是在为游客设计他认为最佳的路径。
而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却是让顾客自己去摘葡萄,让顾客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葡萄。
从老太太的卖葡萄的方法上,格罗培斯受到启发,于是他的设计观念有了转变,从原来为游人设计转变为让游人自己设计。
而最佳设计的获得这“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不可或缺的。
我认为这篇课文不仅仅让我们懂得“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人文思想,还让我们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二、说目标
纵观整篇课文,我觉得文章有着“苦思——启发——决定”这样一条文路。
因为苦思,因为借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所以看到南部农民卖葡萄,才会突发灵感,于是做了决定。
我这堂课的设计就是以“苦思——启发——决定”为我的教学线索,紧扣课后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
”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思、议中明白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3.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学会遇到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
重难点:
知道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购买物品的生活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区别许多园主和老太太卖葡萄法方法的不同,并体会到老太太卖葡萄的独特之处。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已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
为是我的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将文本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寓于语言之中。
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五、说过程 第一环节感受苦思
这个环节我抓住“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微不足道”、“大伤脑筋”、“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体会到格罗培斯对路径设计要求很高,感受他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学生充分感悟的情况下,紧扣“焦躁”一词,承上启下,引出“启发”的内容。
同时品读“焦躁”这个词语也让学生明白“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
第二环节体验启发
这个环节是课文的重要部分,为使学生理解本课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中我抓“对比”促“联系”,以谋求教学的“最佳路径”。
“抓对比”就是抓住“许多园主卖葡萄”与“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卖葡萄”的对比,通过抓“吆喝”和“无人看管”、“投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的词句的对比,在读中体会两种卖葡萄方法的不同。
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创设情境“如果你刚好路过这里,你更愿意买谁的葡萄?
”,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了解到老太太卖葡萄方法好在哪里?
促“联系”,就是从许多园主的做法联系到格罗培斯前50次的设计——为游人设计;从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联系格罗培斯观念的转变——让游人自己设计。
这一联系也突破了“格罗培斯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