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51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素周期表史话.docx

元素周期表史话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简介

化学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

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

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

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

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

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

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

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

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

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

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门捷列夫开始编写一本内容很丰富的著作《化学原理》。

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

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他准备了许多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

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

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

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

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

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

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

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

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

化学界通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

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

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

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

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

“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史话一】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

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

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

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

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

门捷列夫发现:

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

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

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

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

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

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

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

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

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

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

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

”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

“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

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

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

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

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

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

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

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

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

“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

”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

“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

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

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

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

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

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

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

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

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

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

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

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

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

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

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

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史话二】

门捷列夫和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J.Dobereiner)发现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有15种元素可分成5组,每组的三个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

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约是钙和钡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

氯、溴、碘,锂、钠、钾等组元素的情况类似,由此提出了“三素组”的概念,为发现元素性质的规律性打下了基础。

1859年,24岁的俄国彼得堡大学年轻讲师门捷列夫来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本生的实验室进修。

当年,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了光谱仪,用光谱发现了一些新元素,掀起一股发现新元素热。

次年,门捷列夫出席了在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德国卡尔斯鲁厄化学大会。

门捷列夫回忆道:

“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在1860年,我……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正是当时,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

”此后,门捷列夫为使他的思想信念转化为科学理论,作出了1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系统地研究了元素的性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排成序,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在门捷列夫时代,没有任何原子结构的知识,已知元素只有63种,元素大家族的信息并不完整,而且当时公认的许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合价是错误的,确定元素在周期系中的次序——原子序数是十分困难的。

门捷列夫通过对比元素的性质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重新测定了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先后调整了17种元素的序列。

例如,门捷列夫利用他人的成果,确认应将铍的相对原子质量从14纠正为9,使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序位从H—Li—B—C—N—Be—O—F纠正为H—Li—Be—B—C—N—O—F.经过诸如此类的调整元素顺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才呈现出来:

从锂到氟,金属性渐次下降,非金属性渐次增强,从典型金属递变为典型非金属;序列中元素的化合价的渐变规律也得以显露:

从锂到氮,正化合价从+1递增到+5;从碳到氟,负化合价从-4下降为-1.门捷列夫敏感地认识到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远非整个元素大家族,大胆地预言了11种尚未发现的元素,为它们在相对原子质量序列中留下空位,预言了它们的性质,并于1869年发表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值得一提的是,敢于宣布自己发现了一条普遍规律,创造一个理论,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早在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耶尔(LMeyer)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已明确指出:

“在原子量的数值上存在一种规律性,这是毫无疑义的。

”而且他在该书中画了一张跟门捷列夫第一张周期表十分相似的元素表格;他还于1870年发表了一张比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的周期表更完整的元素周期表。

1880年,迈耶尔坦言道:

“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去作出像门捷列夫那样深信不疑的预言。

”他之所以没有勇气,在他1870发表的有关元素周期性的代章里有答案,他说:

“在差不多每天都有许多新事物出现的领域里,任何概括性的新学说随时都会碰到一些事实,它们把这一学说加以否定。

这种危险的确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特别小心。

”迈耶尔比门捷列夫早几年也在本生的实验室里工作过。

门捷列夫发表的第一张周期表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太好懂了,因为它并不完整。

例如,门捷列夫周期表里没有稀有气体。

后来的化学发现终于使门捷列夫元素周期系变得完整。

到1905年,维尔纳(A.Werner,191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制成了现代形式的元素周期表,而当时还不知道原子序数的实在物理意义。

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莫斯莱发现,门捷列夫周期表里的原子序数原来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从此,元素周期律被表述为:

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史话三】

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1907年1月27日,俄国首都彼得堡春寒料峭、寒风凛冽,温度表上的水银柱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

连太阳也似乎暗淡无光,而街道两旁点着的蒙上黑纱的灯笼,更着意渲染了一派悲哀凝重的气氛。

这时,街上出现了一支非常奇怪的送葬队伍。

几万人的送葬队伍在街上缓慢地移动着,在队伍的最前面,既没有花圈,也没有遗像,而是由十几个青年学生扛着一块大木牌,上面画着好多方格,方格里写着“C”、“O”、“Fe”、“Zn”、“P”、“S”等元素符号。

原来,这是为俄罗斯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举行的葬礼。

木牌上画着的那张有好多方格的表,是化学元素周期表。

这是门捷列夫一生对科学的最主要的贡献。

在追悼会上,人们反复引述了门捷列夫的格言:

“什么是天才?

终身努力,便成天才!

”确实,天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一生,是终身努力的一生。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

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

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

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

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

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

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

“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

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

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

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他死后;人们格外怀念这位个子魁伟,留着长发,有着碧蓝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宽广的前额的化学家。

他生前总是穿着自己设计的似乎有点古怪的衣服。

上衣的口袋特别大,据说那是便于放下厚厚的笔记本――他一想到什么,总是习惯地立即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把它顺手记下。

门捷列夫生活上总是以简朴为乐。

即使是沙皇想接见他,他也事先声明――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

对于衣服的式样,他毫不在乎,说:

“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

”他的头发式样也很随便。

那时,男人们流行戴假发,对此,门捷列夫总是摇着头说:

“我喜欢我的真头发。

最让人难忘的是,门捷列夫晚年,为了研究日蚀和气象,自费制造探测气球。

在当时出版的他的著作中,都附印上这样的说明:

此书售后所得款项,作者规定用于制造一个大型气球并全面研究大气上层的气象学现象。

气球制造好之后,原设计坐两人,由于充气不够,只能坐一个人。

门捷列夫不顾朋友们的劝阻,毅然跨进气球的吊篮。

他年老多病,却不畏高空危险,不怕那里风大、气温低,成功地观察了日食的过程。

门捷列夫的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映衬着他对科学的巨大贡献,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科学史话四】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科学事业收获了重要的成果。

镭元素的发现和相对论的产生,就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这里介绍一下镭的发现。

镭,是一种化学元素。

它能放射出人们看不见的射线,不用借助外力,就能自然发光发热,含有很大的能量。

镭的发现,引起科学和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

由于镭能用来治疗难以治愈的癌症,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福音。

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

发现镭元素的,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她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

1895年在巴黎求学时,和法国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结婚。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发现了元素放射线。

但是,他只是发现了这种光线的存在,至于它的真面目,还是个谜。

这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激起了她童年时就具有的探险家的好奇心和勇气。

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选得很好,”彼埃尔说,“贝克勒线前年才发现,我想可能还没有人研究。

如果发现这种射线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写出一篇出色的论文。

不过,这是件艰巨的事情,困难也很多。

“我知道,”玛丽微笑着说,“不过不要紧,有你这样一位尊敬的老师合作,就一定会成功!

”要研究放射性元素,需要一间宽敞的实验室。

彼埃尔东奔西跑,最后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

实验仪器很少,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条件实在太糟了。

但是居里夫人毫不在乎,专心做她的实验。

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

她把这些光线称为“放射线”。

居里夫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可能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

这种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

她认为,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被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

她把它定名为“镭”,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彼埃尔也同意这种见解,可是当时有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

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实验出了错误,有的人还说:

“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为了得到镭,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镭来。

他们怎样才能得到足够的沥青铀矿呢?

这种矿很稀少,矿中铀的含量极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根本买不起。

后来,他们得到了奥地利政府赠送的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的残渣,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在一间简陋的窝棚里,居里夫人要把上千公斤的沥青矿残渣,一锅锅地煮沸,还要用棍子在锅里不停地搅拌;要搬动很大的蒸馏瓶,把滚烫的溶液倒进倒出。

就这样,经过3年零9个月锲而不舍的工作,1902年,居里夫妇终于从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6年,彼埃尔·居里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丧生。

居里夫人极为哀痛,但这并没有动摇她献身科学的意志,她决心把与丈夫共同开拓的科学事业进行下去。

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金属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

同年,居里夫人出版了她的名著《论放射性》,并出席了国际放射学理事会。

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居里夫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他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

在她的一生中,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但居里夫人从不追求名利。

她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终生宗旨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决定放弃炼制镭的专利权。

她认为,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她曾经对一位美国女记者说:

“镭不应该使任何人发财。

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全世界。

”这位记者问她: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选挑,你最愿意要什么?

”她回答:

“我很想有一克纯镭来进行科学研究。

我买不起它,它太贵了!

”原来,居里夫人在丈夫死后,把他们几年艰苦劳动所得,价值百万法郎的镭,送给了巴黎大学实验室。

这位记者深为感动。

她回到美国后,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居里夫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