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463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docx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2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八年级下期历史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教学活动设计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课题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目的和基本任务;

2.说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了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

4.说出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5.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重点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

“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图片,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

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阅读材料

用材料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背景和目的?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4.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2)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老师讲解:

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1.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1)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通过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开始有计划地建设国家。

目的: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

时间:

1953年——1957年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和主要成就?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1)工业方面: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交通运输方面: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4.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从此,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阅读材料,概括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下列问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议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内容和性质。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意义。

阅读教材,找出所列问题,标记疑难问题。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相关史事: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

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

人民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时间:

1954年9月地点:

北京

会议议程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

1954年9月

内容: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性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意义: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学生一边看图片一边回答一边记忆,认真听讲,记笔记,可以提问。

通过师生互动,夯实基础,解决疑难,精讲点拨。

(三)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民主原则,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阅读教材,探究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复习教材内容,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

通过这一环节,是同学们对本课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课题

第5课三大改造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3.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课外资料,预习课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后,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主要标志是以公有制为基础,那么如何变私有制公为有制呢?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

(二)学习新课

课堂预习提问:

结合土地改革的情况,阅读课本,分析回答:

1、三大改造指什么?

为什么要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

2、对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政策?

“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

“私”指什么?

怎样实行“公私合营”?

合作探究:

1、议一议:

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谁找得快:

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加深对农业合作化的作用的认识。

2、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

3、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的政策和公私合营的形势?

有什么意义?

4、根据25页“动脑筋”:

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出示史料和图片,加深理解。

 

学习与思考: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学生活动

 

(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结合问题读书,找出答案。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订正答案。

 

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见课本25也第一段。

习题设计:

布置学生寻找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与重建

内容性质: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必要性:

原因

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意义:

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质:

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三大改造:

 

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理解不了,应多花一些时间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进行讲解。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学设计

课题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与建设成就

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建议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认识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2.通过学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以及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模范人物,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

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寻找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3.通过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重点

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课外资料,预习课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三大改造何时完成?

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那么党和人民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呢?

请看新课。

(二)学习新课

★课堂预习提问,自主学习: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

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1958年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特点是什么?

4.文化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最大冤案?

两个反革命集团?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有谁?

哪个行业涌现出来的?

了解其事迹。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1.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制定的这一任务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世界的形势呢?

为什么?

2.看课件材料和课本内容谈一谈1958年总路线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或表现?

(重在教师讲解)

3.国家是如何纠正这两大失误的?

3.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4.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教师补充讲解,联系上一课所学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61年春天虽然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党内“左”倾思想却没有被抑制住,终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5、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

(出示图片)

 

6、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又是怎样被粉碎的?

(图片展示)九一三事件

 

7、“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8、“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9、结合课本内容和补充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带来的危害、及其吸取的教训。

10.建设成就方面:

注意引导学生分清阶段,分别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取得的成就

1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我们应该向那些模范人物学习什么精神?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归纳

作业:

1.作业本上三道大题

2.预习第七课,勾画重大事件的时间、内容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同学们互相订正答案

 

读书、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中共八大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中共八大制定的任务是符合当时国情。

中共八大解决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创设情境:

出示图片和资料展示当时的荒唐表现,让学生说一说从课下调查中了解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其危害,吸取教训。

学生看书、讨论、发言。

纠正错误:

国家1961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评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教训: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小组讨论、总结

毛泽东身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师生总结:

(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蔑为“走资派”,遭到批斗和迫害,造成一批冤案。

其中,最大的冤案是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

林彪不满足于“副统帅”的权力,妄图进一步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企图乘坐飞机叛逃苏联,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其意义在于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代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讨论总结。

 

小结:

本课全面介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着重叙述了其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和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这20年有重大失误,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尤其是涌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模范人物,体现了艰苦创业的的精神。

习题设计:

总结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总体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与重建

一、中共八大:

背景、时间、内容、历史意义

二、1958年总路线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背景、目的、内容、评价、影响。

三、文化大革命

1.起止时间:

1956---1966

2.发动原因:

3.过程:

4.重大冤案:

5.两个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

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6.反革命事件:

7.结束的标志:

8.危害:

9.教训

三、建设成就: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模范人物: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

怎样把“史”变“活”呢?

通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的教学反思,我觉得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是较好的解决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相应答题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读下表,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选项是(  )

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表

  产量

年份  

粮食(亿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3年

1.63

1.30

0.67

1.34

1957年

1.95

1.64

1.31

5.35

A.农、轻、重比例失调B.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C.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D.重工业发展成就突出

2.依据下图判断,我国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的是(  )

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手工业

3.右图中所反映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之一,使长春市成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业城市。

该成就出现于(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4.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锴说:

“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五大

5.“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决定最早写进(  )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十二大政治报告

6.“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

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

”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背景B.目的C.内容D.作用

7.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药店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开业,至今已近300年,是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雷允上诵芬堂顺应历史潮流,实行(  )

A.公私合营B.中外合资C.承包经营D.国企改革

8.大生纱厂是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第一、第三纺织公司实行公私合营。

这是由于(  )

A.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需要

C.“大跃进”的需要D.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9.某班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在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主题的是(  )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三大改造D.改革开放

10.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五”计划的完成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11.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

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材料。

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

12.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

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1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常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这在当时人们的名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如果按照出生日期的先后来排列以下三个人的名字,正确的是(  )

A.刘援朝、周跃进、钱红卫B.周跃进、钱红卫、刘援朝

C.钱红卫、周跃进、刘援朝D.刘援朝、钱红卫、周跃进

15.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这是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

为此作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是(  )

A.邓稼先B.雷锋C.焦裕禄D.王进喜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

有些人打着“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等旗号肆意诋毁英雄、抹黑英雄、曲解英雄烈士事迹,诸如“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邱少云的事迹是真的吗”等。

侵犯英烈名誉权事件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亵渎了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英烈,刺痛了无数人的心,对此应予以强烈谴责!

(1)我们中学生对诋毁英烈的行为应持怎样的态度?

(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下列诗句所赞美的英雄人物。

(4分)

①阵前潜伏不动身,烈火焚烧化忠魂,甘为全局献今生!

②平凡工作献忠诚,为民服务洒浓情,无数好事不留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

国家保护英雄烈士,对英雄烈士予以褒扬、纪念,维护英雄烈士尊严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与实施的认识。

(4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 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 下面是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3分)

 

(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

该“计划”中哪一项任务源于材料一的经济状况?

(2分)

 

(3)材料三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写出这期间我国重工业方面的一个成就。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3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领导全国人民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

同时期,我国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在炼钢原料缺乏的情况下,群众只好把家中的铁器和做饭用的铁锅投进小高炉……

材料三 山东红旗人民公社办的公共食堂,将野菜和红薯那样的粗食,精心烹调成“山珍海味”,已经做到一个月九十顿饭菜顿顿不重样。

——《人民日报》(1958年11月)

材料四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