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740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docx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

  

 

  

温州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问题反思与政策建议(2011~201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治理水平的一系列新观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让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最重要的一方就是社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出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表述,彰显了改革拓展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所有方面。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社会建设背景下,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政府转变职能,积极发挥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生态等方面的作用。

浙江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市场经济)发祥地,也是我国社会组织(社会建设)率先得到发展的地区,更是我国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三元社会共建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城市。

本文拟对温州市近年来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地方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反思。

二温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登记备案社会组织数量增长迅速

截至2014年12月底,温州市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有7328个,其中社会团体293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374个,基金会17个,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21151个,每万人拥有登记社会组织达到8.03个,高于全国平均值(3.33个)、浙江省平均值(5.32个)。

相比2012年底的4700个,社会组织总数量增长55.91%,其中社会团体增长44.54%,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长63.94%,公益慈善类、星光老年之家、社区居家照料中心等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增长幅度最大。

目前,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国际上,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的数量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指标。

在万人社会组织拥有量方面,宁波有7.6个、广州不足3个、上海有7个、深圳有4.2个、青岛有6.5个,而温州市有8.03个,处于国内较高水平。

有关数据表明,日本2008年平均每万人拥有97个社会组织,法国是110个,美国是63个,中国香港是28个,新加坡是13个,可见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相比仍有差距。

(二)社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

本文对7328家社会组织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分析,发现温州市社会组织已基本涉及各行各业,但基金会、协会、商会、公益类社会组织比例偏低,星光老年之家、老年人居家照料中心、培训教学和幼儿教育类社会组织比重较大。

其中,社会团体结构相对较为均衡,但文化体育类等松散型社会组织比例较高,公益类数量很少;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结构则较不均衡,教育类居第一,其比例高达48.58%,其次是社会服务类,占29.26%,但都是星光老年之家、老年人居家照料中心等,两类所占比例之和达到了77.84%(48.58%+29.26%),其他类别则明显不足。

教育类、社会服务类比例高,这可能与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短缺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很大,以及政府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有关。

表1社会组织分类情况

表2社会组织类型情况分析

(三)社会组织在现代治理体系中日益发挥作用

温州不但是我国民营经济(市场经济)发祥地,也是我国社会组织(社会建设)率先得到发展的地区。

在温州现代组织治理体系中,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相对融洽,民营经济、民间组织、民间资本既是历久弥新的温州模式,也是温州现代社会治理的精华。

温州社会组织在市场参与式治理、社会参与式治理、基层民主协商参与式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示社会组织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中国样本。

近年来,温州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道路上的实践,呈现以下“温州特色”。

一是理念更新鲜、触角更灵敏、行动更迅速。

①理念更新鲜。

温州每次社会组织的动作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紧密相连,包括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文件,乐清市出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文件。

②触角更加灵敏。

探索社会组织怎么培育扶持、发挥作用。

如福彩公益金发挥种子基金作用;建立市、县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建立街道、社区基金;建立公益创投温州模式;建立全国第一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式治理。

乐清市建立3600平方米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社会组织服务基地。

③行动更迅速。

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温州已经实践近三年,现在又在规范。

直接登记最彻底,除市本级政治类、宗教类、社科类外,以及教育类、卫生类、养老类有前置审批外,都直接登记;瓯海区连社科类社会组织也直接登记;鹿城、瓯海尝试小区业主委员会社团法人登记;工商联、妇联、侨联等基层人民团体也进行法人社团登记。

二是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1+7”)文件。

近几年温州出台大型政策都要1+N模式与文件配套相结合,统筹解决问题。

温州市民政部门通过借鉴温州关于统筹城乡、民办教育等文件,在充分考虑温州正在进行民办教育改革、金融改革等热点改革的同时,结合温州社会组织发展现状,最终形成“1+7”文件。

这个文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国内第一次提出把社会组织作为大学生就业重要渠道。

2015年,国务院出台鼓励大学生到社会组织就业的优惠政策,其中一条规定考公务员需要基层工作经验,社会组织就业纳入统计。

李立国部长认为温州“1+7”文件是“迄今为止,在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上、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上和促进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上,全国最先进、最完善、最有意义的一套文件”。

李立国部长一个月内三次作出对温州社会组织的批示,民政部参阅文件四次刊发温州文件和社会组织工作调研情况。

三是成为全国首批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之一。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廖鸿副局长在温州进行调研时,提出了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的概念。

当时,“1+7”文件尚未出台,地方实践在政策制定方面也遭遇到法律方面的困境:

创新精神和法治社会精神的矛盾或冲突。

廖鸿副局长在温州提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的概念,既为解决温州当下问题,也是推进地方社会创新和现代社会组织建设的抓手。

李立国部长来温调研期间,第一次从民政部的高度在全国提出了温州要创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后来部省合作协议正式以文字形式确立。

2014年2月,温州成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之一。

四是由民政部和浙江省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前夕,部省共建温州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已在民政部的温州调研之行中基本敲定。

2013年1月16日,部长李立国和省长李强分别代表民政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民政部首个以综合改革名义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协议文本,以往民政部与北京、上海、广东以及计划单列市合作都是以单项工作协议文本形式出现。

三社会组织在温州现代治理体系中发挥的功能与作用

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的观点,并且此次改革是一个总体目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方位改革。

温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不仅需要政府、市场与社会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双向共治,而且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生态建设方面发挥独特功能与作用。

(一)经济建设方面

1.成为经济转型发展重要推动者

社会组织积极地参与温州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改革试验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通过行业协会、商会、侨商协会、留学生创业协会、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平台引进的投资就高达200亿元。

温州(乐清)电气行业协会连续12年承办中国电器文化节暨国际电工产品博览会;温州金属行业协会、葡萄酒促进会等均参与到国际型集散市场中心打造中。

温州家电行业协会筹建瓯江口家电物流园区,并组建温州家电购物电子商务平台。

温州市文化创业协会积极参与文化创业,参与鹿城区东瓯智库、乐清幸福工厂等文创园打造。

同时,建立社会组织尤其是民办教育、医疗、养老机构等社会企业,这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积极推进民办教育、医疗、养老全国性改革试点。

2.成为市场经济秩序重要维护者

温州各类行业协会、商会为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管理体制,均开展了加强行业自律工作,其作用不可替代。

温州家电行业协会、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温州合成革协会等80家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有效维护了行业秩序。

温州家电行业协会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对行业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制定出台了《温州市家用电器行业规范》、《温州市家用电器维修服务行规公约》等规范性文件,并在工商局家电行业专项整治通报会上与家电销售、维修企业签订了服务公约。

温州市酒类行业协会,启动“酒类诚信产品”贴标工程,由市食品安全委等政府部门联合发起,以信息化手段打造出温州进口葡萄酒的诚信产品形象。

(二)政治建设方面

1.成为政府职能转移重要承接者

温州市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

2013年,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工作总体方案》,按照“一年初步破题、两年逐步推广、三年形成机制”的总体思路,对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成为第一个试点协会。

2014年9月,《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

温州每年在民办教育、社区、司法等多个领域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瓯海2015年加大力度,将政府职能转移给建设行业协会和汽摩配行业协会;同时在居家养老、法律服务方面政府加大购买服务力度,购买资金达300万元。

该区2015年通过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招投标形式向全国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

图1社会组织资金来源

2.成为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伙伴

温州市推进社会组织以及负责人参政议政,逐步提高社会组织代表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安排比例,鹿城、瓯海、乐清等地探索在政协中设立社会组织界别。

鹿城、龙湾、瓯海、乐清积极探索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的联动,发挥社区平台作用、社会组织作用、社工人才专业作用,合力推进基层治理。

乐清、瑞安、洞头、平阳成立与信访、禁毒、平安建设等相关社会组织,参与到基层民主协商中。

鹿城、瓯海率先在全国探索社区业主大会法人社团登记,以及基层侨联、工商联、妇联、老龄等社团法人登记,壮大基层民主协商队伍。

(三)社会建设方面

1.成为社会服务职能重要发挥者

全市社会组织不负政府之委托,积极地承担了人才培训、医疗卫生、老龄工作、文化教育等工作。

全市41家行业协会设立了人才工作站,积极配合人事部门人才、人事公共服务工作,一年内500多家企业被组织参与招才,同时组织申报国(境)外引智项目达70多个,配合人事部门征集企业技术需求项目达50多项。

[1]乐清市国际外国语学校等1000多家民办教育机构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目前民办学校在校学生已占全市在校学生的30%。

2.成为幸福文明社区重要建设者

各类基层社会组织植根于群众中,了解群众需要,工作方式灵活,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快乐之本社工中心积极融入社区社会救助建设。

瓯海区郭溪塘下成立出租房房东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协会和第七网格鞋业协会,参与社区商业街改造和社区安全生产;新桥街道准物业服务站等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切实解决了社区管理上的难题。

鹿城区开展志愿服务助力行动对接社区,助推幸福社区。

瑞安市玉海街道沿江社区未成年人帮教基地先后接收六批轻微犯罪免予起诉的未成年人进行社区帮教。

洞头县北岙街道“海霞妈妈”志愿者服务队,全年无休志愿开展防火防盗巡查、卫生清洁、拥军、帮教、调解等项目。

(四)思想文化建设方面

1.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

温州市有300余家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积极开展以“进校园、进社区(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军营)”为内容的文艺“四进”活动,其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深受基层群众、农村以及偏远地区人民的喜爱。

温州流行音乐协会、温州瓯窑学会积极参加地方文化建设,参与社区文化公益打造。

温州新居民文化产业协会是浙江省第一家以新居民为主体的联合性社团,打造温州最著名的草根晚会——新居民春晚。

温州爱心顺风车队倡导新型的城市人际关系,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

2.成为公益慈善事业重要倡导者

温州市慈善总会、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了“明眸工程”、“志愿者派遣计划”等活动。

在汶川、雅安等自然灾害后,温州流行音乐协会、温州流行乐团也开展了三次义演,共筹得善款和物资500多万元。

温州市壹加壹救援中心、温州市登山协会救援大队、温州市徒步协会蓝天救援队、乐清市三角洲志愿者救援队成为温州应急办协作单位,参与灾害救助,举行防汛防洪安全演习,开展平安知识进校园等志愿服务活动。

温州市壹加壹救援中心还成立区域性公益联合会。

鹿城柒零叁公益中心推出“候鸟助飞”公益项目,服务400位新居民子女。

(五)生态建设方面

1.成为环境保护事业重要合作者

2014年以来,温州市配合“五水共治”、“两美温州”建设,积极推动环境保护救助类社会组织登记,其中温州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温州壹加壹社区服务中心、绿文化公益服务中心、乐清仙溪保护协会、瑞安塘下环境保护协会等最著名。

而“小鱼治水”等全国闻名的公益环保项目就是由温州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的全国民间环保组织论坛所发起的。

2.成为人与自然和谐重要联络者

温州市有一批绿眼睛等知名野生动物保护社会组织,通过与市、县两级林业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承担温州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绿眼睛、绿色水网等机构倡导全国知名的“小鱼治水”项目,通过人与生物互动来整治环境。

四温州社会组织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实现路径

温州社会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培育、扶持等方式,以社会组织在现代治理体系中实现路径为突破口,创新思维,大胆实践。

(一)大胆探索创新,推进登记管理体制改革

1.降低登记门槛

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1+7”)文件,较早在全国启动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减免开办资金,对“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四类组织实行“零资金门槛”;通过增加字号等形式突破“一业一会、一地一会”的限制,允许适度竞争,为社会组织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空间。

截至2014年8月底,温州市社会组织登记总数7147家,居全省各地级市首位,较2012年底增长了52.1%,直接登记社会组织占到80%以上,仅2013一年的净增数就是2012年的3.3倍多,是“十一五”五年间净增数的4.3倍多,目前每万人拥有登记的社会组织达7.8个。

瓯海区在温州市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区社会组织中开展规范化建设的通知》、《瓯海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办法》、《瓯海区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等文件,社区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

瓯海区将社科类的社会组织纳入了直接登记的范围,社区(小区)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可申请法人社团登记,民办非营利性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可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进入社区(小区)物业管理领域,使一些小区物业管理缺失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将社区社会组织的发起人减为3人,会员降为30人,对社区社会组织登记放宽了在人数上的要求(原来要求50人以上)。

全面培育组建社区老龄协会,实行法人社团登记制度,农村老人协会可作为社区老龄协会的分支机构。

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对外合作交流。

扩大异地商会登记范围,县级同一籍贯自然人或法人在瓯海区投资兴办并在瓯海区进行工商注册的企业可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成立异地商会;在工商联的指导对象中增加了“基层商会”,工商联(总商会)协助区经合办指导异地商会,同时将基层侨联、慈善总会等人民团体进行法人社团登记。

鹿城区在南塘五组团、嘉鸿花园首次将业主大会进行法人社团登记,并结合《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工作实际,增加了所在社区、街镇审核,将区房管分局作为业务指导单位,引起全国学术界、新闻界关注;鹿城区还将基层侨联、商会、文联、体总、妇联等进行法人社团登记。

图2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

2.承接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工作

经省民政厅授权,温州市作为浙江省内首个地级市开展了非公募基金会的登记管理工作,开全国地级市登记管理基金会的先河。

温州市鹿城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是第一家在温州登记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

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向下级延伸是一个积极的政策导向,一方面可以为举办者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必将大力激活民间慈善力量。

温州市之前近十年时间非公募基金会只成立了20余家,而试点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已有15家基金会在市本级登记成立,政策推进效果显而易见。

3.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及回报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主体。

对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办学校、民办医疗机构、民办养老机构,明确出资财产属于出资人所有,一定条件下可以转让、继承、赠与,并允许出资人取得一定的合理回报。

这一项改革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热情,同时也使得民间资金办学、办医、办养老机构热情得到激发,社会参与教育、卫生、养老呈现快速扩张趋势。

据统计,目前全市民办教育固定资产总投入近3500亿元,实行改革后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累计引进民资达300亿元。

实践证明,民办非企业单位产权及回报制度改革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有益探索,减轻了国家负担,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从体制机制上改进了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二)深化平台建设,健全社会组织服务体系

1.搭建服务平台

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的模式,搭建全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体系,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场地、项目和技术支持,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孵化。

截止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987家,其中市、县两级平台累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场所面积超1.4万平方米,其中县级社会组织培育面积都超过300平方米,实现了市、县、镇、社区四级全覆盖。

瓯海区公益服务中心从2012年10月份开始运营,是温州市第一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乐清市公益孵化园是温州市第一家与清华大学明德公益中心合作运营的孵化基地;鹿城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是温州市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委托社会组织全面运营的公办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瑞安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是第一家联合共青团、文明委等单位打造的多元化的孵化基地;乐清市新社会组织大楼面积有6000平方米,乐清市委、市政府欲通过乐清市公益社会组织培育,将乐清市社会组织大楼打造成为乐清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窗口。

温州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探索开展了分类培育孵化试点。

2008年,乐清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全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先河,负责经营全国第一个行业协会暨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

2012年,市本级联合共青团温州市委、温州市老龄委打造共青团、老年等专业化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2013年,温州市住建委也运作经营温州市房产中介、建筑相关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

龙湾区结合全国养老示范试点城市工作,打造浙江省首家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涉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瓯海区成立了11个镇(街)邻坊中心指导站和75个社区邻坊中心,负责辖区内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指导工作。

例如,潘桥街道邻坊中心指导站在区民政局和潘桥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筹集10万元成立了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用于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娄桥街道邻坊中心指导站向街道争取了场所和资金,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集中办公场地,为社区社会组织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和项目支持;按照“三中心一基地”的建设思路,塘下社区打造“三社联动”机制,在促进社会组织建设方面产生了明显效果,那就是由社区邻坊中心推动设立本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公益服务中心、社工服务中心,并与温州医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合作设立了社会工作实践基地。

2.开展公益创投

推动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公益服务资助和社会组织的公益服务生产实现有效对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新途径,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和作用发挥。

2012年,乐清市是温州市第一个开展公益创投的城市,目前已有三年。

目前,温州市本级,以及8个县(市、区)都已开展比较规范的公益创投工作。

瑞安市是各地公益创投最规范的城市,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公益创投流程;苍南专门出台了公益创投的项目管理办法;瓯海区也建立了公益项目库,2015年在全国首次将公益创投工作放到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面向全国社会组织招投标;鹿城区将公益创投项目整个工作交由枢纽型社会组织来运作,同时第一次将社会组织项目管理、非营利机构财务管理等纳入公益创投后续支持系统。

2013年,温州市民政局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展了“寻找温州最美公益创投项目”的活动,同时聘请王名、郁建兴、徐永祥、马庆钰等12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项目评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三年来,全市依托服务平台共征集的公益项目达700多个,获资助项目500多个,资助金额累计达1500余万元(其中社会资助101.8万元),为社会组织发展和公益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建立发展基金

温州以公共财政为引导,以福彩公益金为种子基金,通过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组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

目前,全市累计到位的原始资金为3500万元,继乐清市成立全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县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后,11个县(市、区)以及市本级已陆续登记成立,实现市、县两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全覆盖。

同时,积极探索向中心镇延伸,使资助扶持举措能进一步在基层拓展落实,2013年瓯海区潘桥街道探索成立了全省首个镇(街)级的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为扶持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筹集了10万元。

(三)注重服务大局,突出培育重点领域社会组织

1.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

温州市非常注重结构优化和布局合理。

温州市于2008年3月底圆满完成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实现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在人、财、物上的完全分离。

温州行业协会(商会)是温州社会组织长期以来最具有特色的品牌,在参与市委、市政府振兴实体经济和温商回归等中心工作、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都功不可没。

一方面,在优势行业、重点行业、新兴行业等领域,积极支持组建了一批顺应形势、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行业性社团,如光伏行业协会、电子商务行业协会、股权投资行业协会、微信营销行业协会等。

另一方面,在注重登记数量扩大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行业协会(商会)质量的提高。

目前全市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共有550余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门类的行业协会(商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服务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得力帮手。

2.探索公益类社会组织培育举措

温州市注重打造慈善公益品牌。

围绕构建完善的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加快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

通过简化登记手续、加强分类指导、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等举措,积极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并引导其积极探索公益慈善服务新模式,帮助其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提高组织与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扩大品牌影响。

“红日亭”、“绿眼睛”、“壹加壹”、“绿色水网”、“快乐之本”等公益品牌,凭借其对公益领域的高度专注,在全国也颇具影响力。

3.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发展

温州市注重激发“三社联动”活力。

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新路子,围绕“服务社区、完善自治”的目标,重点培育发展能够参与社区协同治理、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社区慈善事业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探索以“三社联动”助推民政专项事务改革创新。

瓯海区、乐清市、龙湾区相继被浙江省民政厅列为“三社联动”观察点,出台了“三社联动”文件。

以民政综合改革为契机,重点配合推进社会组织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