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210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docx

s版五年级上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专题:

中华文化

本单元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

五篇课文中《孔子》《“心正笔正”柳公权》《梅兰芳》是精读课文,《黄帝》《唐玄奘西行取经》是略读课文。

这是一组反映中华文化的课文,它通过历史上五位中华名人的事迹的记叙,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孔子》讲述了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概况和几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形象风貌。

《“心正笔正”柳公权》讲述了晚唐时期的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既简要介绍了他的书法成就,又重点记叙了他向皇帝直言劝谏的事情,体现出他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

《梅兰芳》讲述的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黄帝》讲述的是远古时期的传奇人物黄帝,是怎样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故事,说明了他被公认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的由来。

《唐玄奘西行取经》则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到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去学习、取经的故事,表现了他严谨治学、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单元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2、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外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认识34个字,会写42个字。

三、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

单元训练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

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21、22、24课)。

2.朗读课文(第21、22、24课),默读课文(第23、25课)。

3.用修改符号修改常见的病句(百花园五)。

四、教学设计思路

认真钻研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钻研课后练习(包括百花园)和泡泡图的导学意图,重视“指南针”安排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通过阅读实践,既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方法。

本册教材在五单元分别安排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重点教给学生学习观察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及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学习观察方法,如,按顺序观察,注意观察事物的动态,边观察边想象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写,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在叙述时不依时间次序插入其他情节等;“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等。

认真研究教材中课后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略读课文一般只设计1——2道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

精读课文一般设计3——4题课后练习,其设计思路是:

第1题一般为或朗读或背诵或默读课文,意在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第2题意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思路或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3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对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第4题读读写写旨在加强词语的学习,增加语言积累。

有的还设计了带☆号的拓展选做题,一般结合课文内容,或联系学生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这些思考题的设计重视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向课外扩展延伸。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

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有的引导课外拓展阅读、搜集资料,如,《孔子》一课安排了选做题“孔子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它们都能给人不少启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

”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教学时,对这些要求教师要加以引导,并进行落实、检查。

五、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A、设计预习提纲,提前下发引导学生预习。

B、搜集相关资料。

C、做好二次备课的修订。

D、限时作业的设计。

2、学生准备

A、依据预习提纲进行课前预习。

B、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本单元共需1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孔子》————————2课时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2课时

《黄帝》————————1课时

《梅兰芳》——————2课时

《唐玄奘西行取经》——————————1课时

语文百花园五—————————4课时

单元测试与矫正————————2课时

 

21、孔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

(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

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

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

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

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

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

(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

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

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

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

(2)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引论语: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3)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

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四、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21、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会认“卿、钦、宗、诀、溺、俭、肖、职”;会写“唐、凑、宗、诀、弦、溺、殿、袍、罢、俭、富、贤、肖、惹、职”理解“紧凑、秘诀、弦外之音、沉溺、俭朴、富有、贤良、惹恼、职位、铁骨铮铮、喜不自胜、名正言顺、流芳百世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会认“卿、钦、宗、诀、溺、俭、肖、职”;会写“唐、凑、宗、诀、弦、溺、殿、袍、罢、俭、富、贤、肖、惹、职”理解“紧凑、秘诀、弦外之音、沉溺、俭朴、富有、贤良、惹恼、职位、铁骨铮铮、喜不自胜、名正言顺、流芳百世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结合资料,揭示课题

1)师:

柳公权是晚唐大书法家,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柳公权。

2)生介绍柳公权(师随机出示柳公权肖像和书法作品图)

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为什么用“心正笔正”来形容柳公权?

“心正”和“笔正”有什么关系……)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

课文讲了关于柳公权的哪两件事?

1)写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已清政。

2)柳公权借谈论皇上穿衣,劝诫文宗正确用人,赏罚分明。

3、反馈交流预习情况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弦(xìáng)溺(nì)肖(xiào)凑(còu)等字的读音。

2)由学生交流自己认为易写错的字

如“唐”(中间一竖出头);凑(最后一笔是点)

“袍”(衣补旁);贤(右上是“又”字)

“殿”(右半部分是殳)……

3)出示成语和词语的意思,由学生说出词语,检查预习效果暗藏试着写下词语。

比喻坚贞、刚硬,像铁一样硬的骨头。

形容坚强不屈的意志和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凛然正气。

(铮铮铁骨)

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秘诀)

比喻没有明确说出,而是间接透露出来的意思。

(弦外之音)

高兴到了极点。

(喜不自胜)

表示对人重视。

(垂青)

三、学习第一部分,精读品味

1、指名读,自然段,了解柳公权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1)唐朝著名书法家。

2)对后世影响及大。

3)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

2、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字——“笔正”

3、柳公权的字骨力挺秀,洒脱有法,那他的人呢?

请你从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

(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

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

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人——“心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整体回顾。

1、默读课文,思考,柳公权深得世人的钦佩是因为什么?

[写得好,(笔正)做人做得好〈铁骨铮铮〉(心正)]

2、文中写了柳公权两次直言与劝告,而这两次直言与劝告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概括吗?

(第一次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第二次是机智而大胆的)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过渡:

一次当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秘诀时,他豪不犹豫地说: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柳公权只是在谈书法吗?

(不是,借书法希望穆守律己清政,告诉穆宗写字和治理国家一样,都必须“心正”。

2、为什么柳公权的劝告如此真诚而大胆,他不怕触怒皇上吗?

[忠言往往逆耳,但利于行,正因为他铁骨铮铮,为人正直,他才敢于直言劝告,说明他对于国家是无限忠诚的,并不考虑自己的得失,这正是“心正”的表现。

]

3、带着理解分角色读,穆宗和柳公仅的对话。

指导朗读

[柳公权豪不犹豫地回答: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读出柳公权的铮铮铁骨,不向当权者奴颜卑膝]

4、默读第二件事,可做简单的画批,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从哪语句能感受到柳公权的“心正笔正”?

1)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点拨。

柳公权答首:

“陛下,您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应当选用贤良,罢黜不肖之臣;还应接受劝谏,赏罚分明,这才能使天下真正和乐光明。

至于穿一件洗过几回的衣服,只不过细枝未节罢了。

为什么说这是一次机智大胆的直言?

[1)别的大臣都赞颂不已时,柳公权却敢于从劝谏的角度持不同的意见,有胆识。

2)机智,表现在他先提出做为君主应当怎么做,然后又平和地提出对于这件衣服的看法。

]

为什么他的这番话反而得到文宗的格外垂青?

(柳公权的正直,敢言,不逢迎附和,不趋炎附势,让皇帝都觉得他的品格的可贵,皇帝身边需要这样的人,不断指了不足。

2)分角色读5-8自然段

三、整体回归,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

铮铮铁骨,笔正心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爱。

投影出示他的一幅书法作品,他流芳百世的只是他的字吗?

(正直的良臣形象;铁骨铮铮,高尚的人品……)

2、带着我们的敬佩齐读最后一段。

3、屏幕引唐太宗的一段话: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国家君主要容百川之胸怀,纳谏如流,更要有像柳公权这样正直,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忠臣,国家才会兴旺、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板书:

22、“心正笔正”的柳公权

书法“笔正”

心正笔正的柳公权正直敢言

铁骨铮铮

做人“心正”

 

黄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

2、引导学生认识“础、虐、毅、擒、妄、伐、缅”7个字。

3、积累“奠基、暴虐、惨烈、讨伐、丰功伟绩”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丰功伟绩。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在远古时代,有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战,为了天下安定,黄帝携炎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这场大战杀得天昏地暗,异常惨烈,最终黄帝胜利,成为天下的共主。

作为中华儿女,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

2、考查生预习效果

1)出示一组词语,请同学认读

A组,基础、暴虐、毅然、妄动、擒获讨伐、缅怀

B组,异常聪慧,敦厚能干、聪明坚毅、人文始祖、丰功伟绩

二、初读全文,感知内容

1、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试用小标题概括每个自然段的重要内容。

1)中华文明创始奠基

2)姓氏称号

3)大战蚩尤被称黄帝

4)壮大力量文化摇篮

5)人文始祖公祭缅怀

2、交流讨论,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黄帝的?

(一、1)历史地位

(二、2)姓氏称号

(三、3、4)传奇经历

(四、5)陵墓庙宇

(引导学生理清脉络的同时,要注意每部分的内在联系)。

三、深入品读,感悟探究

1、为什么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学习提示:

1)什么叫始祖?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可先画下来,再细细感悟。

要点:

1)黄帝时代一系列的灿烂制作、发明、为古代中国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统一各部落,被拥戴为天子。

3)壮大力量繁衍生息,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监。

4)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他的后裔。

5)带领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6)几千年来,被后人公认为“人文始祖”。

2、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华儿女都公认黄帝为“人文”始祖,你怎么理解这个“人文”?

(提示:

可联系全文内容,也可结合资料)

要点:

(最重要的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带领人民告别蛮荒。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师总结: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那个时代的灿烂发明和悠久文化,历经几千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折射着今天的中华儿女,让我们秉承祖先的聪慧与坚毅,为中华之腾飞而努力。

2)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作业:

1、课后第二题,写在书上。

2、根据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文字资料和图画照片,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介绍黄帝或黄帝陵的小报。

板书:

23*黄帝

人文始祖

历史地位姓氏称号传奇经历陵墓庙宇

 

梅兰芳

教学目的:

1、认读10个生字,学会本课17个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4、能过学习、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5、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4、朗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梅兰芳。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吗?

2、过渡: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热爱祖国的艺术家。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4):

1937年,由海沦陷,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邀请。

第二段(5、6):

写梅兰芳来到香港,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第三段(7~12):

写香港沦陷了,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蓄须宣告不再登台演出。

第四段(8~13):

写回到上海后,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拒绝邀请。

第五段(14):

写梅兰芳在生活日渐窘迫的情况下仍然拒绝演出,等待着抗战的胜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1)上海沦陷,拒绝演出;

(2)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3)香港沦陷,蓄须拒演;

(4)自伤身体,拒绝演出;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收集有关梅兰芳的图片资料。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

2、结全课文内容理解“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这句话。

3、体会梅兰芳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本文介绍关于梅兰芳的哪些方面?

2、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自主学习第一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以充分说明这个评价对梅兰芳来说是恰如其分的?

(第2、3自然段)

4、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梅兰芳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发怒和毫不犹豫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分段朗读第二段。

2、说说梅兰芳的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

四、学习第三、四段。

1、自由读第三、四段,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一起朗读三四段。

五、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

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阗抗战胜利。

2、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强烈的爱国热情)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介绍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

2、你从梅兰芳身上的精神体会到什么?

七、作业布置。

1、课后第1、2题。

2、将梅兰芳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听,有条件的可以收集他的事迹。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梅兰芳

拒演——爱国抗日

蓄须——拒绝登台为艺术献身

艺术——民族气节为国家拒艺

自残——用心良苦

 

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

(“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

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

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