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607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docx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南京师范大学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响大江南北,唱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中秋团圆,家家户户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一家团圆,其乐融融。

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紧密()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袭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父母的心声”“一家团圆”等信息可知,中秋节的习俗与宗法血缘关系有关,与宗法制的影响最为紧密,故B项正确;其它三项内容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CD三项

2.查看春秋战国的地图可以看看许许多多的国家名称,“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这些国家名称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很多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分封制度有关,周天子把亲族、功臣等分封建到各地,以巩固周的统治,故C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郡县制之下没有封国,且秦朝在全国推行,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推行的,排除D项。

3.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三哥

B.四哥

C.大哥

D.二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嫡长子,嫡长子有继承权,故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要解决的是分封制下的王国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思想文化的内容,攻打匈奴、修筑长城是针对其它民族的军事斗争和防御,故都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5.连云港市苏马湾有汉代“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界域石刻”遗址;《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建陵、彭侯国、下相侯国”等记载。

这说明汉初在地方实行()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中朝制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建陵、彭侯国、下相侯国”等信息可知,汉初曾经推行过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排除A项;中朝制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与材料中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内容,排除D项。

6.汉武帝时中央出现“内朝”、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明朝产生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中央官制的演变从本质上反映了()

A.权力运行相互制衡B.决策机构精简高效

C.中央机构变化无常D.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内朝”的设置、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都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故D项正确;这些措施的目的的削相权,加强皇权,不是权力的相互制衡,也无法都体现决策机构精简高效,更不中央机构变化无常的反映,故排除ABC三项。

7.“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观念。

下列哪种制度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惟有读书高”“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科考的成绩,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的盛行,故D项正确;世官制、九品中正制注重出身、血缘关系等方面,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C两项;察举制考察学子的品德与才能,读书只是一个方面,故排除B项。

8.某一历史时期出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四世三公”等现象,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强调的是选官的标准是按门弟、出身,故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符合题意,D项正确;其它三个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C三项。

9.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0.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

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由材料“唐代制度……选拨人才……行政事务……”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所以答案选D。

察举制在汉代,凭借孝廉选拔人才;秦朝开始设立三公九卿制,协助皇帝管理全国事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

1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答案】D

【解析】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根据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可知,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12.雍正七年(1729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格尔部作战,为了能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以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

下列关于军需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皇帝提供军事顾问

B.有很强的保密性

C.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D.是中央决策机构

【答案】D

【解析】

军需房是军机处的前身,只负责上传下达,参与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说法均符合军需房特点。

13.清朝官员梁章钜在《枢垣记略》中记载:

“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

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材料中所述的机构应是()

A.枢密院B.中书省

C.内阁D.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清朝”“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可知,这是清朝的军机处。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1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洪武皇帝”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由“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可知,其描述的是明太祖在废除丞相制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理奏章,故选A;古代皇权集中,官员不可参与决策,排除B;执行职能属于六部,排除C;监察百官并非大学士职务,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考生识记史实的能力。

15.“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清代宫廷戏《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

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

其错误是()

A.“罗锅”一词侮辱了刘墉人格B.片名与剧情不符

C.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D.“宰相”称谓违背历史史实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清代宫廷戏《宰相刘罗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故清代没有宰相一职,故D项正确;“罗锅”一词并不属于历史学上的常识性错误,故A项错误;片名与剧情的问题也不符合“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的限定范围,故B项错误;清代没有宰相,而不是宰相的人数问题,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明太祖废宰相的史实,据此即可推理出“宰相”称谓违背历史史实,从而排出其它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

“军机处一日日程: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军机处处理事情的基本流程:

阅读奏折——请皇帝旨——拟皇帝旨意——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

由此可得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所以本题选A。

17.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相权的日益加强

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

D.中央机构的精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为了稳定、巩固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都采取措施加强君权,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故排除B,选A。

CD只是现象,没有揭示实质,排除。

考点: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

18.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唐到宋谏官由宰相选拔到由皇帝选拔、由评议皇帝的得失到评议宰相的是非,这说明了相权继续削弱,而君权继续加强,侧面反映了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

故D项正确。

唐朝君主权力受到三省六部制的一定制约,且材料中体现了唐代谏官制度对君权的一定制约。

故A项错误。

由材料中“唐代谏官由宰相举荐,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可以看出唐代谏官主要职能是制约君权,而不是削弱相权。

故B项错误。

由材料中“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以看出宋代谏官制约宰相,宋代谏官是对皇帝负责而不对宰相负责。

故C项错误。

19.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

C.八国联军侵华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解决的关键是要明确“被轰出中世纪”的含义,材料内容说明了某个事件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到了近代社会,依据教材及史实得出结论应该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可知,选择A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20.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A.勒索大量赔款B.割占香港岛C.开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协定关税最能体现这一需求。

故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

【名师点睛】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本质是相同的,都为实现其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不同点表现在: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向中国倾销工业品和掠夺原料。

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2)资本输出主要是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帝国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表现为:

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开采矿山和办厂权。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21.下列历史事件的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

C.广州被设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

D.赔款2100万银元——《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解题能力,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历史事件,故A项错误;割香港岛给英国属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故B项正确;广州被设为通商口岸是《南京条约》,故C项错误;赔款2100万银元是《南京条约》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22.2015年11月4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经专家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应为北洋舰队的致远舰。

这一考古成果为下列哪次战争研的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

关键信息“‘丹东一号’沉舰应为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结合所学可知,北洋舰队的致远舰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战役中的舰队,因此这一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3.清末一位小商贩说:

“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

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所以才会有上述情景的出现,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没有提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问题;《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而《天津条约》中有公使驻京的内容,也就是说《北京条约》认可了公使驻京,但没体现出“东交民巷”,故C项错误。

24.“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当时好意气,灭虏斯可刻。

”与邱逢甲这首诗歌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誓保台南北”“邱逢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歌与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有关。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25.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说到了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因此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史进程,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与材料无关;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含义。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积极作用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

26.林旭(1875—1898)在苏州被迫开埠后所做的《虎丘道上》写道:

“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

”这首诗最可能写于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解析】

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故C正确;A是《南京条约》;B是《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D是《辛丑条约》。

27.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

“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可知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工具,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工具。

所以D《辛丑条约》正确。

考点: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8.下图所示城市状况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苏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故C项正确;ABD三项的不平等条约中并没有涉及苏州成为通商口岸的内容,故排除ABD三项。

29.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强调了资本主义的侵略对当时落后的中国具有客观的进步性,资本主义的入侵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落后的思想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使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带来的客观进步性。

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故B项错误;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国内的矛盾,故C项错误;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故D项错误。

30.“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

”文中“这里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A.南京解放、瓜分狂潮、九一八事变B.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C.抗战胜利、《马关条约》、卢沟桥事变D.南京解放、七七事变、《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是指抗战的胜利;“东北十四年的大耻”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抗战的胜利洗雪了耻辱;“中国五十年”是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的这五十年。

故B项符合题意;南京解放是1949年、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辛丑条约》是1901年,从时间上来看都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二、判断题: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答题卡上填涂。

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出错误。

(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统治的两大支柱,紧密结合,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被分封者都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统治的两大支柱,紧密结合,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分封者里面有先代的贵族和功臣,故并不是都有血缘关系。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3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故“清朝……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表述有误。

33.为了继续限制权和加强皇权,北宋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财权、军权和和行政权。

【答案】错误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为了继续限制相权和加强皇权,北宋统治者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此题错误。

34.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是列强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列强都曾攻占清朝统治中心北京,都迫使清政府屈服。

【答案】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