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577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docx

第四章讲解技能训练

第四章讲解技能

第一节什么是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以教学语言为主要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一种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一般都离不开讲解,自古至今一直如此。

当今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但不管其手段多么科学先进,都无法取代教师的讲解。

就是在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解说和提示,同样也离不开讲解技能。

讲解仍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仍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在小学自然、社会课的教学中更是如此。

所以讲解技能的训练在微格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讲解技能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在主客体信息传输过程(知识传授)中,教学语言是主要的媒体,但教学语言又只是讲解技能的一个条件,并不是讲解。

讲解技能更注重于组织结构和表达程序。

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是教师智慧和技巧的结合,它能更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

同样的内容,不同教师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表达程序,进行讲解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有的教师三言两语,切中要害,使学生茅塞顿开;有的教师词不达意,语义模糊,使学生混沌茫然;有的教师布下疑阵,环环紧扣,步步深入,逼近主题,使学生心领神会,趣味盎然;有的教师思路紊乱,结构松散,颠三倒四,无章可循,使学生厌倦心烦,索然无趣。

可见,在讲解中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是极为重要的。

讲解技能的第二个特点是,信息传输方向是单一的,是由教师传向学生。

讲解技能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中所具有的优势:

一是教师在运用讲解技能时不受环境、条件、设备的限制。

二是省时、高效,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精心组织的高密度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样,能减少学生认知中的盲目性,从而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而且教师还能有效地控制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控制课堂进程,掌握教学进度。

讲解技能也有其缺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学生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经过整理,贮存到头脑中,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充分的机会做出及时反馈,因此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另外长时间的单纯讲解,其信息保持率不高。

据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研究测试,讲解15分钟,学生只记住41%;讲解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讲解40分钟,则只记住了20%,特别是小学生,长时间处于听讲的被动地位,很难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由于讲解技能存在着突出的优点和明显的缺点,因此讲解技能有它的适用范围。

它非常适用于新知识的传授,对事实性知识的讲解比认识性知识讲解的效果好;在知识综合、概括的总结阶段,讲解技能的运用也是有效的;应用知识时,通过讲解引导、定向,对学生也十分有利。

另外,讲解技能要与其他教学技能密切结合,比如,实验前的启发、提示和说明,实验中的适时引导,实验后的分析总结。

又如,对各种电教手段:

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辅助教学的解说和提示,以及结合提问技能的归纳、总结,讲解与板书的密切配合等。

多种教学媒体的应用,可以弥补和避免讲解技能的不足。

第二节讲解技能的功能

讲解技能是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教学行为。

它适应性强、灵活性大,能在各种条件下进行,根据学生的反应可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变换讲解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

因此在各种课堂类型的教学结构中,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讲解技能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一、联系新旧知识,形成完整体系

美国认知学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同化论,说明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原有知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同时还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讲解技能的功能之一是使学生明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并要明确新知识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结构。

即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基础知识。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某学科的知识结构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结构,做到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统一,教师传授新的学习内容时,需利用学生已有的表象,进行正确清楚、生动易懂的讲解,以学生过去形成的概念为中介,解释新的知识、新的概念、使新的学习内容成为已学过内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通过讲解技能把过去所学的内容不断纳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体系中去,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的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小学自然课中,“蚂蚁”、“蟋蟀”等课都是讲昆虫个体的知识,教师分别讲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每讲一种昆虫,都与以前所讲过的进行比较,并为建立昆虫概念打下基础。

在学习了许多不同昆虫知识以后,教师把各种昆虫的共同点归纳起来,最后得出昆虫的特点:

它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两对或一对翅膀,有三对足。

这样“昆虫”这一概念的完整体系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

以后遇到有这些特点的动物就可以列入昆虫一类,没有这些特点的如蚯蚓、蜈蚣、蜘蛛就不属于昆虫。

运用讲解技能可使新旧知识前后联系,一脉相承,使知识系统化,形成完整体系,有助于学生认识结构的发展,从而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启发思维,发展认识能力

讲解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也是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的过程。

富于启发性的讲解能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层次地步步引向深入,不仅使学生获得具体知识,同时还使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借助思维活动过程实现的,教师运用的讲解技能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这样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又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体系,并灵活运用到新的知识中。

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教师讲了一个故事:

看到水壶里的水受热溢出,小林想:

水会不会是受热后体积变大了?

他设计了一个实验。

教师边讲边演示这个实验,在小瓶里加满水,又滴了几滴红墨水把水染红,在瓶塞上开了一个孔,孔里插入一根细玻璃管,塞住瓶口,瓶里的水有一部分进入细玻璃管,在水面到达的高度做一记号,接着他把水瓶放在温水里,瓶中的水受热,玻璃管里的水面升高了,说明瓶里水的体积胀大了。

小林又把小瓶放在热水里,水面又上升了,说明水的体积又胀大了。

实验证明:

水受热体积会胀大,越热体积胀得越大。

接着他又进一步思考:

如果水受冷后体积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他继续做实验,重新调整了玻璃管上的记号,把小瓶放在冷水里,看到水面往下降了,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把小瓶放到更冷的水里,水面继续往下降,说明越冷水的体积缩得越小。

通过上面的实验,使我们知道:

水受热体积会胀大,受冷体积会缩小,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在上例的讲解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提供启发性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现象,接着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通过讲解与演示,不但阐明了本节课要讲的原理,而且教给了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运用讲解技能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推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必然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求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它是在各种动机的影响下进行的,经常受到学生的认识、愿望、情感等心理动机的支配。

学习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

兴趣是引起并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在强烈兴趣的基础上,注意既有明确的指向性,又有保持注意的意志努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认识过程和活动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学习起来精神愉快,乐此不疲。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讲解技能便可创设饶有趣味,引人入胜的情境,具有培养学生求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功能。

例如,讲小学社会课“北京人”一节。

可先从有趣的史实入手:

“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人’是我们的祖先,那么‘北京人’的祖先又是谁呢?

原来是浑身长满毛的丑陋的类人猿”。

这样的开场白,必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诱导:

你们肯定想知道类人猿怎么会逐渐变成“北京人”的吧?

让我们一起通过时间隧道回到古代原始森林里,去看看类人猿是怎样生活的。

这时教师再生动地描述北方未开辟的原始环境,类人猿为了生存如何与大自然抗争,如何经过劳动演变成“北京人”。

通过讲解,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共同劳动和共同享用劳动果实是“北京人”的重要特征。

在讲解中配以模型、图片和投影,就更容易讲清问题,同时也增添了讲解的趣味性。

对于枯燥的知识,教师也要想方设法挖掘它们的趣味性,使讲解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例如,学生学习社会课普遍感觉地名难记。

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地名的特殊含义或由来,讲出一段段趣味地理的小故事和俗称。

如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叫做“世界屋脊”;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地势最低也是最热的地方,有“火州”之称;昆明称春城;广州称花城;拉萨称日光城;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克拉玛依意为黑油等等。

这样的讲解能使学生产生联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记忆地名的目的。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头脑储藏的表象材料还不够丰富,教师运用讲解技能,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起他们美好的向往,使这一切化为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并能自觉地主动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

如自然教师在组织小学生进行第一次实验前,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小小的实验救了一只大船”的故事,激发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

故事大意是:

1903年,到南极探险的高兰号探险船遇到了铺天盖地的暴风雪,船被封在一望无际的冰原上,炸药炸,斧子砍,一切办法都想了,无济于事。

眼看淡水、蔬菜都要用完了。

怎么办呢?

一天,一缕阳光透过云层照在冰原上,在甲板上散步的船长猛地想起科学家富兰克林(1706~1709年)的一篇日记。

原来富兰克林小时候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他把颜色不同的布块放在雪地里,9小时后,黑布深深陷入雪里,白布仍躺在雪上。

船长受到启发,急中生智,他命令把船上的煤屑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灰都倾倒在冰上,铺上了长约2000米,宽10米的一片“黑区”。

暴风雪过去了,烈日当空,万里无云,“黑区”的坚冰吸收了强烈的阳光,融化了。

在一片欢呼声中,高斯号脱离了坚冰,绝处逢生。

学生们通过听故事,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地设计自己的第一次实验。

教师在运用讲解技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选取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强的内容来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有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任务,又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职责。

教师应自觉运用讲解技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自然教材中有许多反映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内容,如最早的日食记录、磁铁和指南针、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讲解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社会课上讲述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广袤的领土,漫长的陆上疆界,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壮丽的名山大川,丰富的自然资源;我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曾产生了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这些都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讲解历史名人的思想、言论、主张和事迹,使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讲解近代革命志士的爱国思想,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运用讲解技能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例如,在社会课上讲述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解放和美好的共产主义明天,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飞速发展,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例如,社会课中讲述在解放后修建了宝成铁路和成昆铁路,改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状况。

教师可以形象地描述这两条铁路如何穿山越岭,跨越地理环境险恶的大渡河、大小凉山和金沙江,如何在七级以上的地震区建筑铁路,等等。

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耗资如此巨大、修建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

这样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充满了无限自豪的激情,使学生知之深,感之切,震撼心扉,达到了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自然课中,运用讲解技能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一切自然现象都有形成的原因,人们只有了解自然,掌握其规律,才能破除迷信、热爱自然,与自然界和平共处,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运用讲解技能还可以进行审美教育。

讲解祖国各地的地形、气候、风光等景物和自然界美丽的山水花鸟及宇宙的奇异美景,不仅使学生了解祖国风光秀丽,江山多娇,还使学生感受自然美,进而培养学生鉴赏自然美的初步能力。

教师还可以用讲解的方法描绘优美的环境,壮美的场面,以及人物事迹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美好的心灵。

并以此感染学生进行审美想象,认识事物中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运用讲解技能要做到观点鲜明,要把自己的情感、爱憎融在其中。

在讲解中,教师的品德学识、精神风貌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并起到表率作用。

教师平时所表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讲解技能比其他教学行为更为突出的功能。

第三节讲解技能的构成要素

一、结构

讲解技能的结构是教师在全面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讲解过程的安排。

它是将讲解的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依据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新知识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所构建的。

它使新旧知识紧密衔接,依据知识的逻辑性,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形成清晰的讲解框架。

讲解技能的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引入(引入题目导论)、主体(议论、推理、论述)和总结(结论、结果)。

三个部分都不能脱离主题。

主体是结构的主要部分,在此要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演绎、归纳、类比、概括,有力的例证也要在这部分展现。

主体部分论述推证的过程也就是揭示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事物要素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关系。

在主体部分中还应注意讲解技能与其他技能相配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小学自然“水的用途”一课,教师讲解水的用途一段,讲解技能的结构是:

引入:

我们天天说要节约用水,水有什么用呢?

主体:

论述水的作用。

教师讲解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牲畜饮水,灌溉农田,水上运输,水力发电等。

对主体内容的论证教师可以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举出例证,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如洗脸、刷牙要用水,洗衣、做饭要用水,打扫卫生要用水,绿化美化要用水等等,进行分析综合,纳入新的知识系统——水的用途。

结论:

动植物离不开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离开水,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

讲解的结构设计要遵循认知规律,即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已知推及未知,由简单到复杂,使讲解条理清楚,有的放失,突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起到“削枝强干”“以主带从”的作用。

便于启发学生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语言

讲解技能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类型。

它是以口头形式出现的话语类型,是一种以特定的交际双方(教师和学生)特定的场合(课堂),特定的话题(大纲教材限定和教学内容),特定的方式(课堂讲解并辅以师生间相互问答)来实现的口头语言形式。

讲解技能的语言要具有针对性,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适合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兴趣需要,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认识能力。

如自然课中讲“水加热到100℃时就沸腾”,实际上水是要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时才沸腾。

但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只能先讲水在100℃时沸腾,以后学了大气压的知识,再使这个知识的程度得以加深。

又如社会课教师解释“地球仪”这个概念时,说:

“人们制作地球的模型,并把地球表面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湖泊、城市等等,用一定的颜色和符号画在上面,叫做地球仪”。

这个解释虽然准确、通俗,但是还不够简明,学生不易掌握,不易记忆,如果解释为“地球仪是用一定颜色、符号表示地面形态的地球模型”语言既准确,又简洁,还便于学生记忆。

讲解技能的语言要清晰、紧凑、精练,既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又要通俗明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还应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要避免逻辑上的混乱,以及表达上的重复或其他语病,不模棱两可,闪烁其词;不拖泥带水,吞吞吐吐;不刻意雕琢,言过其实。

语音的高低、强弱、语速和间隔应和学生的心理节奏相适应。

例如,讲鉴真第五次东渡所遇到的困难情况时,可用下述清晰形象的语言描述:

“船行至深海,遇到大风,狂涛汹涌,船随浪峰起落,忽如上山,忽如入谷。

船随风漂到蛇海,成群的蛇在水面游弋,蛇信在船四周舔来舔去,实在怕人。

出了蛇海,又遇鸟群,无数大鸟在海空飞翔,有时落到船上几乎把船压沉,费了很大力气才脱离了险境。

更困难的是淡水用尽,人们口干舌燥,生米入口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鉴真安慰大家:

为了东渡日本,这点艰苦有什么可怕呢?

他带头口嚼生米。

半个月熬过去了,但船并没有到达日本,而是漂到了海南岛。

更不幸的是鉴真由于长期劳苦,身体虚亏,加上南方酷热,使他双目失明。

他的两个大弟子也相继病逝”。

教师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讲解,恰当地环境描绘,烘托出鉴真为去日本传播佛教,不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解技能的语言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社会课讲“郑和下西洋”,郑和第一次就带了27800人,最大的海船长130多米,宽50多米,这些抽象的概念小学生不好理解。

教师具体解释为:

我们学校有500人,郑和带的27800人是多少呢?

相当60个我们这么大的学校的人数的总和,如果每辆汽车运50人,要600辆大汽车才能把这么多人运走;舰长130多米、宽50多米,这就相当我们学校3个操场那么大。

这样的讲解是采用形象、具体的人群和场地来描述抽象的数字,使学生容易理解。

讲解中的语言也容易出现重复、犹豫、停顿、拖音、中断、省略,使表义松散,影响讲解的效果。

出现这种现象是与教师的讲解语言有一个使教学内容的内化过程有关。

在课堂上使用的讲解,要在个体消化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组织的口语表达,进行练习,才可以获得教学上的成功。

在进行讲解技能训练时,应力求形成鲜明的个人语言风格。

三、例证

例证是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小学生还不能自觉地用原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

例证一般是用普通的、典型的事例说明复杂的、抽象的概念或理论,把抽象的概念或理论与具体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使讲解生动、具体。

如自然课讲惯性,用乘车时身体的前倾后仰为例来说明,语言就生动有力。

例证是利用迁移的规律帮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去理解新知识的一种途径。

例证应与要讲解的内容紧密联系,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恰当的例证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如,学生学习“对称”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举自然界、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对称”概念:

植物叶子是对称生长的;昆虫的触角、足;鸟的一对翅膀;鱼的胸鳍、腹鳍;哺乳动物的眼、耳、足等也都是对称生长的;人体的眼、耳、眉、鼻孔、四肢也体现了左右对称。

这些例证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这一概念。

再如,社会课讲“商业”这一概念时,教师用普通的生活事例:

文具店从铅笔厂买进铅笔再卖给顾客,从事的是商业;服装店从服装厂买进服装再卖给顾客,从事的也是商业,帮助学生理解:

“商店从生产物品的地方买进货物,再卖给顾客。

他们所从事的这种行业叫商业。

又如,社会课“台湾”,讲台湾的自然资源和物产都很丰富,中、东部山地被称为“森林宝库”。

教师是这样讲解的:

台湾中、东部是纵贯南北的大片山地,约占全岛面积三分之二,森林茂密,树种繁多,约有4000个树种,是有名的天然植物园。

阿里山有一株红松,高53米,干围19米。

两臂伸开长约1.5米的同学,需要13人手拉手才能把它环抱过来。

它的树龄有3000多年了,被称为“阿里山神木”。

台湾樟树更是著名,从樟树上取材炼成的樟脑,产量占全世界7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所以台湾山地被称为“森林宝库”。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森林宝库”的含义,举了森林的面积之大,树种之多,以具体数字让学生概括地了解了知识的全貌,接着又以“阿里山神木”这一典型例子,进一步说明,最后举出极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樟树产量居世界第一。

通过这三个例证,层层深入,使学生对“森林宝库”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例证的数量以能够说明所要讲解的概念或问题为宜。

不宜过多过滥。

还应注意恰当地使用反面例证,在初学新知识时,学生很容易从正面例子中获得新的概念或原理,此时如正、反例子交叉使用很容易造成混乱。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新知识之后,再使用反面例证可使所获得的新知识更加清晰准确。

四、连接

清楚连贯的讲解是由新、旧知识之间,例证、概念之间,问题、问题之间恰当的逻辑意义上的连接构成的。

在讲解技能中需要仔细安排各步骤的先后次序,选择能起到连接作用的词语说明上述关系,使讲解形成意义连贯的完整系统。

例如:

小学自然“船”一课中,教师在讲船的发展过程这一内容时,在讲完木船、竹筏之后,接着介绍帆船。

教师是这样连接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船做得越来越大,装的东西越来越多,仅仅靠人,不但费人费力,而且船行得太慢,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长期探索,人们发明了帆船。

”此例中的连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简要地概述了人们发明帆船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省力、提高速度,非常自然地把帆船纳入了船的发展史中。

又如自然“保护眼睛”一节,教师先讲述了工作、学习、生活和保卫祖国都需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眼睛不好,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给生活带来不便,更不可能担负起保卫祖国的任务。

接着教师说:

“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保护好眼睛,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后教育学生要保护眼睛,预防近视,以及如何预防近视。

在这一课例中的连接起界限标志的作用,它既是上一内容的终结,同时又是一个新话题或者新的要求的开始。

连接对讲解内容符合逻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使讲解自然地从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引导讲解步步深入,层层扩展。

五、强调

强调是使讲解重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它将重要的信息从背景信息中突出出来,帮助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保持在重要的方面,并减少了次要因素的干扰。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声调的变化,语速调整进行强调。

讲解中声音强弱的变化,以及声调的变化都能够突出句子的关键词。

讲解中讲话声音的变化带有较大的夸张性,只要这种夸张符合强调内容的需要,在教学情境下则是自然的。

有时还可以直接用语言提醒学生注意重要的内容。

比如说:

“下面的内容很重要,请同学们注意听”,这也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与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等相互配合也是进行强调的方法。

如社会课教师为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设计了如下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是统一好,还是分裂好?

为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大家认识到,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

由于他采取了一系列使国家统一的措施,我国才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

为了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距今有两千多年,教师设计了板书(图4-1),由图示,学生很容易理解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今已有:

221+1997=2218(年)

在讲解中设计一些有分量的或者多角度的问题时,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突出和强调所授内容,通过肯定学生的正确回答,或者对学生回答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住重点。

如,教授自然“血液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