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5408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docx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

本讲座在任德胜《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不当之处请指正!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虽不常见,但也并非罕见。

其临床特点与肱骨髁上骨折相似,是肱骨髁上骨折发生在小儿的一种特殊类型,指肱骨远端整块骨骺从与干骺端连接处分离或伴同有干骺端小片皮质骨骨折。

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统计,发生率占全部骨折的0.16%。

由于

1、小儿肱骨远端软骨化骨骺线摄片不显影,通过软骨部的骨折线在x线片上不能显示出来;

2、小儿肘部各骨骺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先后不一,且个体差异大;

3、小儿伤后因肘部疼痛不配合检查;

4、一些小儿肘部损伤的临床与x线表现相似;以至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临床诊断常常发生困难,其误诊率之高在小儿骨折中可占首位。

小儿肱骨远端解剖特点小儿肱骨远端在出生时完全由x线照片不显影的软骨组成。

随着小儿生长发育,各骨骺的骨化中心先后陆续出现。

其顺序为:

肱骨小头(1~2岁),内上髁(7~8岁),滑车(9~11岁),外上髁(11~13岁),而闭合年龄在16~18岁。

但上述骨骺骨化中心出现与闭合的时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比如肱骨小头骨化中心有的小儿生后4月就已经出现,有的可能要到7~8岁才出现。

一般女性出现和闭合较早。

肱骨小头(外髁)与滑车(内髁)连成一块,与肱骨纵轴线形成向前约25度的前倾角。

滑车略低于肱骨小头,所以当肘关节伸直时可呈现5~7度的外翻角(携带角)。

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外上髁、内上髁与鹰嘴三点在一直线;屈肘90度时,此三点则形成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三角”。

肱骨远端骨骺中,肱骨小头和滑车骨骺属压力性骨骺,在生长过程中参与长轴的生长,一旦损伤可造成生长障碍,影响肱骨的长度和肘关节的外形。

而内、外上髁骨骺仅为前臂屈肌和伸肌的起点,系牵拉性骨骺,不参与肱骨长度的生长。

年幼儿童的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发生部位,与年长儿童的肱骨髁上骨折在同一区域。

尽管年幼儿童的肱骨远端已经比较厚,因由骺软骨构成,所以比较薄弱。

DeLee等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肱骨外髁骨化程度,将全骨骺分离分为三型,A型为肱骨外髁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前,婴幼儿所发生的骨骺分离,通常为SalterI型骨骺损伤。

因为骨骺尚未骨化,易被误诊为肘关节脱位。

Barrett等和其他学者认为,此型可发生于产伤或新生儿。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年龄组的骨折可因虐待婴儿所致。

B型多见于1~3岁儿童,肱骨外髁骨化中心多已出现,可为Salte-HarrisⅠ型或Ⅱ型骨骺损伤。

C型骨折多发生于年长儿童,产生较大的干骺端骨折片,往往向外侧移位,但也可向内侧或后方移位。

而A和B型骨折几乎总是向内侧或内后侧移位。

虽然全骨骺分离罕见,但在新生儿期,必须与肘关节脱位相鉴别,而在年长儿童,则需与Salter-HarrisⅣ型骨骺损伤的肱骨外髁骨折相鉴别。

这种全骨骺分离通常是Salter-HarrisII骨折,与肱骨外髁骨折相比较,多不必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此型骨骺骨折-分离,在X线片上表现为桡骨头和尺骨近端作为一个单位,与相对应的肱骨远端发生移位。

如果见到这种桡骨头和尺骨近端向后内等距离移位,应该考虑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诊断。

年长儿童因外髁已骨化,桡骨头与可见的外髁保持恒定的关系。

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关节造影诊断年幼儿童的全骨骺分离,比标准的X线片更为可靠。

他们强调由于软骨的骨化中心在X线片上不显影,因此年幼儿童肱骨远端损伤的诊断是很困难的,尤其是肱骨小头骨骺尚未骨化者更是如此。

采用单一造影剂或双重对比的关节造影,则对许多儿童不仅能确定诊断,并改变了治疗方法。

一些儿童被认为是肱骨髁骨折,实际上是横行性的骨骺骨折-分离(Salter-HarrisⅡ型骨折),几例曾被认为是关节内骨折,实际上是肱骨髁上骨折。

有些儿童起初考虑外科治疗,经过关节造影明确诊断后,则改用非手术治疗。

因为超声和MRI是非侵入的检查方法,可以辨认未骨化的骨折片,进而是确定诊断很有前途的手段。

根据DeLee等的经验,此损伤系Slater-HarrisⅠ型或Ⅱ型骨骺损伤,而且在肘关节的屈伸平面上,将来还可塑形,因此强调往往不必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Wilkins已经证明这些骨折塑形后,多无后遗畸形。

他曾提到许多医师对此类损伤采取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治疗,是因为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相混淆所致。

损伤机制与分型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的损伤机制与分型和肱骨髁上骨折相似。

只是前者骨折部位较低,位于软骨强度最差的生长板的成熟细胞层与转化细胞层连接部的肥大细胞区;而后者骨折部位较高,在干骺端,尤其多发生于干骺端与骨干连接部而已。

单纯的肱骨远端骨骺分离,属Harris-Salter骨骺损伤分类中的一型,此型多发生于肱骨外髁骨化中心尚未出现的新生儿和1岁以内的小婴儿。

如伴同有干骺端皮质骨骨折,则属Harris-Salter骨骺损伤分类中的二型,多发生于肱骨外髁骨化中心已出现的小儿,尤以1~3岁婴幼儿多见。

新生儿和小婴儿,常因难产或虐待伤的旋转剪力所致。

1岁以后小儿,则多为前扑跌倒,手掌前伸撑地的传导暴力引起。

偶而也有前滑后仰跌跤,肘关节屈曲,肘后着地造成。

因此,根据产生损伤时外力的来源与方向,又可将此种损伤分成伸直型和屈曲型。

并且,根据损伤后骨骺块侧向移位的情形,又可进一步分为尺偏、桡偏及无侧向移位的中间型。

按SalterHarris对骨骺分类:

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典型X线表现是指分离的肱骨小头与尺骨近端一起向尺侧偏移,而桡骨近端纵轴线通过肱骨小头骨骺中心,同时伴有肱骨干骺端内侧骨骺分离。

1?

肱骨小头骨骺骨化前?

(1)Ⅰ型全骨骺分离X线表现为:

尺桡骨近端一起与肱骨干骺端分离,向内上移位。

(2)Ⅱ型全骨骺分离:

为尺桡骨近端一起与肱骨干骺端分离,向内上移位,且肱骨干骺端内侧可见骨片游离。

依据肱骨干骺端骨折块位置又可分两个亚型Ⅱa、Ⅱb。

Ⅱa型,肱骨干骺端内侧有骨块游离,即角征。

肱骨小头骨骺及尺桡骨近端一起向内侧与肱骨干骺端分离,其移位程度与角征一致。

Ⅱb型,肱骨干骺端外侧可见骨片游离,即板征。

较内侧骨折块小且移位程度轻,肱骨小头骨骺后尺桡骨近端一起向外侧移位,桡骨近端纵轴线通过肱骨小头骨骺中心部。

2?

肱骨小头骨骺骨化后?

(1)肱骨小头骨骺与尺桡骨近端一起向尺侧与肱骨干骺端分离,桡骨近端纵轴线通过肱骨小头骨骺中心。

(2)肱骨小头骨骺与尺桡骨近端一起向外侧移位,在侧位片上见肱骨小头骨骺向前或向后移位,但桡骨近端纵轴线通过肱骨小头骨骺中心。

由此可见,肱骨小头骨骺分离表现为肱桡关系发生改变,即桡骨近端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骨骺的中心,而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表现为肱桡关系不变,即桡骨纵轴线正通过肱骨小头骨骺中心。

创伤解剖

肘关节滑膜囊腔宽大,近侧达鹰嘴窝上缘。

全骺分离其骨折线在鹰嘴窝以远,应属囊内骨折。

但从临床观察并不尽然,有人报告手术探查所见,确认此为囊外损伤。

对此的解释是:

肘关节囊腔虽大,对肱骨远端关节软骨的覆盖面积却有限。

鹰嘴窝、冠状突窝和桡骨头窝表面均无关节软骨,只有关节囊反折伸延的滑膜覆盖。

滑膜底层为纤维骨膜,与关节纤维囊紧密相连。

以旋转暴力为主引起的全骺分离,此区骨膜可能亦自干骺端剥离,而滑膜囊本身基本保持完整,故可解释如此低位骨折而不涉及囊内。

肱骨内髁骨骺与股骨头骨骺相似,同属囊内骨骺,营养骨骺的血管必须越过骺板边缘才能进入骨骺,故全骺分离必损其血供;肱骨外髁骨骺则否,其外后方有前臂伸肌总腱附着,营养血管可自此直接进入骨骺。

因此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其外髁骨骺血供远较内髁受到的影响小。

幸而全骺分离大多数为二型,且其骨折线是自外侧缘达内侧时转向干骺端的内侧缘而伴有一块内侧干骺端皮质骨骨片(也有骨折线自内侧缘达外侧又转向干骺端的外侧缘伴有一块外侧干骺端皮质骨骨片者)。

此骨片所在处往往骨膜未全断裂,则该处血供有所保存。

小儿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多发生于成熟层的肥大细胞区,一般不波及生长板的生长层,只要处理得当,对以后的生长发育可不造成大的影响。

小儿肘关节的画线和测量

(1)肱骨小头骨骺位置测量,正位片,做肱骨外上髁至桡骨骨干骺端外缘连线,肱骨小头骨骺应位于此连线内,而且与尺骨上端阴影部分重叠,如肱骨小头骨骺靠近或越过此线,即为小头骨骺向外侧移位。

侧位片,不论肘关节屈曲程度,桡骨干纵轴线延伸通过肱骨小头骨骺中心,如不通过,肱骨小头有脱位。

(2)肱骨小头骨骺向后滑脱。

肘关节侧位片,小头骨骺位于肱骨下端的前方。

沿肱骨前缘划一直线,再通过骨干中轴划一条与之相平行的线,学龄前儿童肱骨小头位于两线之间。

随着年龄增长,在9岁以前,其肱骨小头骨骺位于前线之后;9岁以后,则小头的前2/3位于前线之前,但整个骨骺仍位于后线之前。

(3)肱骨小头骨骺向前滑脱。

肘关节侧位片,肱骨纵轴与肱骨小头化骨核中心线的下方夹角正常30°~50°,肱骨小头骨骺向前滑脱时,此角度加大。

  综上所述,熟记小儿肘部二次骨化中心出现及闭合的年龄,掌握小儿肘部的画线及测量,对肘部外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临床诊断

外伤史,肿胀的部位、范围与程度,压痛部位与范围,畸形情况,肘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是否扪及移动骨块,有无骨擦音和骨擦感,复位的难易与手感以及复位后的稳定性等,均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

但最后诊断主要依赖x线摄片所见。

其典型表现为分离的肱骨远端骨骺连同尺桡骨一起同等同向移位,肱骨小头以及尺桡骨与肱骨的对位关系改变(肱骨小头骨化中心未显影时,只显示尺桡骨与肱骨的对应关系改变),尺桡骨相互关系不变,桡骨近端与肱骨外髁的对位关系也不改变。

因此,临床阅片应重点观察:

1、外髁骨骺与肱骨干的对位关系:

在正常儿童肘关节侧位片,肱骨的纵轴线和肱骨前缘皮质各画一直线,10岁以下小儿的肱骨小头位于二此线中间。

大年龄儿童肱骨小头则超越肱骨干前缘皮质的延长线,约1/3在其前方,2/3在后方。

肱骨干和肱骨下端骨骺二轴线所交之角称前倾角,正常为25度左右。

若见肱骨小头骨骺移位至肱骨轴线后则为向后移位,属伸展型肱骨下端全骨骺分离,其前倾角变小或变成后倾角;在屈曲型,肱骨小头骨骺在小年龄儿童移位向前,年龄较大儿童则2/3或整个超越肱骨干前缘延长线,前倾角变大。

2、肱骨外髁骨化中心与桡骨近端的对位关系:

肱骨下端全骨骺分离,不论尺偏型或桡偏型,分离的肱骨远端骨骺连同尺桡骨一起同等同向移位,整个骨骺与尺桡骨之间的对位关系以及尺桡骨互相对位关系均不改变。

桡骨干纵轴线向上延长一定通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

3、外髁骨骺有无翻转变位:

肱骨外髁骨折,骨折块因前臂伸肌总腱牵拉,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翻转变位;而骨骺分离只可能发生侧向移位和旋转变位。

4、肱骨干与尺桡骨长轴的对位关系:

当小儿肱骨外骺骨骺尚未显影时,前述3项均不适用。

此时的一型骨骺分离其x线片只显示上尺桡关节与肱骨的分离移位,酷似肘关节脱位。

其鉴别只有依赖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手法复位的感觉等。

二型骨骺分离,在前述基础上,可见到伴同的肱骨干骺端皮质骨骨折片与尺桡骨一起发生移位。

由于肱骨外髁骨骺显示的时间以及肱骨远端骨骺与骨干构成之前倾角的大小(可在20~50度之间)等,往往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作出临床诊断时,应常规拍摄健侧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作对照。

而且摄片的位置,二侧应尽量一致。

特殊病例,可借助关节造影、超声、MRI检查帮助鉴别诊断。

对命名与诊断的认识 

肱骨远端骨骺包括外上髁、肱骨小头、滑车和内上髁四个骨骺,借助软骨连成一体。

低幼儿童时期肱骨远端为一大片较为扁平薄弱的软骨。

全骨骺分离是指包括肱骨下端骨骺线水平、肱骨小头和滑车骨骺与肱骨干在水平轴上的分离,属关节内骨骺损伤,几乎全部为伸肘外展位跌伤所致。

其损伤机制与肱骨髁上伸直型极其相似,但前者为关节内骨折,后者为关节外骨折。

儿童肘部骨骺软骨X线不显影,而且继发骨化中心复杂,是误诊的最主要原因,必须与肘关节脱位及肱骨外髁骨折相鉴别。

一、骨折的解剖与X线特点

肱骨下端的骨化比较复杂,包括4个骨骺。

肱骨小头及肱骨滑车外侧半为同一骨骺,1~2岁时即出现。

肱骨滑车内侧半的骨化中心,迟至8~10岁出现。

在12岁左右,外上骨化中心出现。

16岁时,肱骨下端的骨骺除内上髁外,大部分与骨干愈合,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及外上髁相融合成一体。

内上髁的骨化中心虽在5~10岁时出现,但至17~18岁时,始与骨干愈合。

内上髁有时甚至延迟到25岁还可单独分离。

16~17岁以前,分离的骨骺可包括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及外上髁,而内上髁则因发生于另一骨化中心,同时又位于关节囊之外,往往不被累及。

所谓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是指这四个未骨化或未完全骨化的骨骺损伤。

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诊断依据

肱骨远端全骨骺指肱骨小头、内上髁、滑车、外上髁4块骨骺借助软骨联成一体。

全骨骺分离是指四块未骨化或未完全骨化的骨骺损伤,在1~6岁中,肱骨远端四块骨骺中,只有肱骨小头骨骺发生骨化,其他3块骨骺在X线片不显影。

因此,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常以肱骨小头骨骺位置作X线诊断主要依据。

易发生再移位而造成肘内翻畸形,主要原因为:

①婴幼儿软组织韧性好,弹性强,皮下脂肪丰富,外固定难以有效固定。

②患者年龄尚小,难以做到医患合作,常因夹板或石膏的松动而失去其有效性。

③肱骨远端骨骺生长板轻度向尺、前侧倾斜,而且桡侧比尺侧更明显。

④当肱骨小头骨骺2次骨化中心完全出现后,肱骨远端骨骺外侧的密度大于内侧,外应力容易造成带有内侧干骺端骨折块骨骺分离,且均趋旋转移位。

鉴别:

肘关节脱位:

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尤其属Salter2HarrisI型骨骺损伤与肘关节脱位有时鉴别困难其诊断要点为:

(1)肘后三角关系:

前者正常,后者紊乱;

(2)远端移位方向;前者多向尺侧移位,后者多向桡侧移位;

(3)肱骨小头骨骺出现后,前者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对应关系正常,后者紊乱;对于1岁以内X光片若发现尺桡骨近端相对于肱骨远侧干骺端移位者,应首先考虑为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可能。

(4)文献报道关节造影术可确立诊断,但在创伤情况下再行关节造影可能会增加关节功能障碍,因此肘关节造影很少用。

(5)与合并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的肘关节脱位:

肱骨滑车骨骺出现前,二者的鉴别根据肘后三角关系鉴别,前者正常,后者紊乱;而滑车骨骺出现后,前者滑车骨骺和肱骨小头骨骺后与尺桡骨一起发生移位,后者滑车骨骺在肱骨远端的位置关系不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远较肱骨髁上骨折少见,尤其对属于Salter2HarrisI型骨骺分离者,极易误诊,虽然年幼儿童的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与年长儿童的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生部位在同一区域,但是,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以软骨损伤为主,骨折线位置偏低,大多位于嘴窝下方或部分通过嘴窝,Thurston2Holland征存在,虽也可累及干骺端部分松质骨,但骨折系关节内骨折,而肱骨髁上骨折,而肱骨髁上骨折则是关节外骨折,骨折线常在嘴窝或其上方。

对于骨骺未显影者,如X光片发现肱骨远端一侧干骺端小块骨质骨折或尺桡骨近端相对于肱骨远侧干骺端移位者,应怀疑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的可能。

如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尚未出现,关节的单一造影剂或双重对比造影可确定诊断,非侵入的

检查如超声和MRI的检查也可以辨认未骨化的骨折片,是确定诊断的有用手段。

肱骨外髁骨折:

也称肱骨小头骨骺分离,是一种常见的骺端劈裂型骨折,由于前臂肌群的牵拉,肱骨小头的骨骺常向外下方翻转移位,外上髁干骺端边缘可出现小片状或三角开骨折块(Thurston2Holland征),使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向外偏移,X线片上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正常对应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但嘴位于嘴窝。

对怀疑诊断者,在复位1周后仍

应重新复查X线片,并根据骨痂情况核实诊断,或对照健侧摄片帮助诊断。

肱骨髁间骨折:

属于DeleeB或C型骨折患儿,因肱骨小头骨骺、滑车骨骺发育,骨骺边缘或两骨骺之间不薄层软骨板,在X光片上不易显,故容易误诊,但根据两骺核之间相对无分离,以及两者相对于尺桡骨近端无移位可与肱骨髁间骨折相鉴别。

低位肱骨髁间骨折其X线平片示:

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对应关系虽正常,但其远折端有显影之骨块且嘴窝不完整。

注意骨折复位手法粗暴可导致两个主要骨骺之间薄弱的软骨断裂而转变为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小头骨骺分离合并肘关节脱位

此种损伤极少,偶见于学龄期儿童。

临床和x线表现兼有外髁骨折和肘脱位的特征,在滑车骨骺尚未出现时,两者不易鉴别,但骨科检查很有帮助。

全骺分离肘后三点关系正常,肱骨小头骨骺分离合并肘关节脱位肘后三点关系紊乱。

必要时也可行肘关节造影检查。

滑车骨骺出现后,鉴别比较容易。

全骺分离滑车骨骺和肱骨小头骨骺与尺、桡骨一起发生移位;肱骨小头骨骺分离并肘关节脱位,肱骨小头骨骺位置改变而滑车骨骺在肱骨远端的位置不变。

同样,整复中的“手感”和复位后的x线表现也有助于鉴别。

外髁骨折合并肘脱位手法整复后外髁往往对位不良或残留旋转移位,而肱骨干与尺桡骨的对位关系正常而且稳定,全骺分离则相反。

肱骨远端外髁骨骺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与全骨骺分离相似,有两点必须明显区别:

(1)肱骨远端干骺端内侧无骨折。

(2)侧位片肱骨远侧干骺端向前移位,尺骨切迹向后移位。

此型骨折脱位经常误诊为全骨骺分离。

而且,肱骨远端骨骺分离者可试行复位,肘关节脱位复位后,比较稳定,而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时,肘关节稍一伸直,畸形立即出现

治疗:

年幼儿童的A型骨折,通常可获得满意的复位,一般采用石膏后托固定。

对年长儿童的C型骨折,推荐的治疗方法包括全麻下闭合复位和石膏管型固定。

若骨折向内侧移位,复位后可能需要旋前位固定。

如骨骺分离复位后比较稳定,可用上肢石膏管型或后托固定。

如满意的闭合复位后骨折不稳定,可如同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用闭合穿无螺纹克氏针的方法稳定骨折,防止出现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Holda,Manoli和Lamont曾在7例病人中注意到,分离的骨折片总是向内侧移位,5例有轻度的肘内翻。

因此,他们推荐为防止畸形愈合所产生的肘内翻,采取治疗肱骨髁上移位型骨折的方法,即手术治疗此类损伤。

如不能获得满意的复位,或不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应进行切开复位和克氏针内固定。

Mizuno和其同事在DeLee等之前曾报告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6例,其中有些病例诊断不清楚。

因此,主张关节造影有助于诊断,并采取柔轻操作进行闭合复位。

如果复位不满意,再实施切开复位和克氏针内固定。

SalterⅠ型或Ⅱ型骨折,具有塑形潜力,只有在移位严重,不能实现闭合复位或复位后不稳定时,才有切开复位和内固定的指征。

肱骨远端全骺分离极少需要手术治疗。

必须切开复位时最好采用后侧入路。

如果骨折时间较长(比如说已经超过一周)并且骨折端已无活动,则不要强行手法整复骨折而采用其他方法,甚至于不再做特殊治疗而仅用石膏后托将肘关节制动于舒适的位置上,残余成角畸形留待后期解决。

当远骨折端仅为内侧移位而无倾斜时,大多数这些原始未治疗的骨折会完全塑形而无明显的畸形。

即使出现肘内翻等外观上不可接受的问题,也很容易通过矫形截骨术解决。

相对于切开复位而造成肘关节功能的障碍而影响患儿的生活,不如单纯地等待,而二期矫形手术对其的损伤更小。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通常三周的制动已足够。

对于误诊、漏诊的病例,延迟的切开复位术将导致骺损伤或骺血运阻断等合并症。

诊断和鉴别

儿童骨折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

儿童骨折很少需要切开复位和内固定,如果必须切开复位,则应遵循下述治疗原则。

1.不要认为所有的儿童骨折都会完全塑形,因而就降低了对解剖复位的要求。

2.应熟知骺板的特殊外科解剖,每个骺板不仅为起伏状的结构,而且每一的骺板轮廓也不尽相同,并非只是一个平整的板状结构。

3.如果需要切开复位,尽可能将骨折端解剖复位,这对治疗骺板骨折尤为重要。

软骨骨折块也应做到解剖复位,否则,将引起骺板骨桥和关节不匹配(incongruity)。

4.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内固定。

但应记住在合适的环境中早期活动的可能性。

5.使用容易取出的固定材料。

6.应使用无螺纹针,而不是螺纹针。

7.尽量不穿过骺板,而应与骨骺相平行穿针,或将三角骨折片固定在干骺端上。

8.避免不必要的钻孔,以免发生医原性的病理性骨折。

9.避免固定针进入关节内。

10.使用可吸收的缝线,采取整形外科的方法缝合切口。

11.对于不合作的儿童,需要适当的外固定。

12.在麻醉恢复期,注意观察是否有神经血管功能障碍。

13.提醒家长有关早期手术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如骨桥形成、成角畸形和缺血性坏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