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040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8 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docx

专题08地表形态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08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梳理

知识点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定义: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底壳的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岩浆活动

岩浆喷出地表时影响地表形态,不常发生

4.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分:

知识点2外力作用方式

1.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

地表岩石被破坏,形成碎屑物质。

(2)侵蚀:

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被破坏,带离原地。

(3)搬运: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4)堆积:

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障碍物,停止搬运。

2.各种外力之间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总的趋势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相互联系,同时作用,内力起主导作用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各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岩浆岩:

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

外力作用,固结成岩形成。

变质岩:

一定温度、压强下发生变质作用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模式,如下图

知识点4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连续波状弯曲。

2.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和向斜

3.判断背斜与向斜的方法

判断方法

背斜

向斜

方法1

岩层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方法2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4.断块山:

常见形态:

独立山体,有陡崖

(1)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地貌

水平位移

①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

②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位移

①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②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5.褶皱山和断层山不同特征的对比

地质

构造

地表形态

岩层变化

主要形态

图解

褶皱

连绵不断山体

一系列波状

弯曲变形

背斜

向斜

断层

陡峻的块状山地、形成陡崖、峡谷

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垒

地堑

知识点5河流侵蚀地貌

1.概念: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它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2.河流侵蚀方式

(1)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2)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3)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3.河谷的演变过程

(1)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2)中期---向下侵蚀减弱,向河谷两岸侵蚀加强

(3)成熟期---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4.河流堆积地貌

(1)形成原因:

被流水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2)类型:

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包括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①洪积-冲积平原的形成:

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洪(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②河漫滩平原的形成,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宽广

③三角洲的形成:

位于河流人海口的滨海地区,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知识延伸

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着。

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2)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3)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5)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如何根据河流判断地形特征

(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2)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

向心状水系对应的地形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对应的地形部位为山顶;

(3)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

(4)根据河道形态判断地形:

若河道呈蛇形弯曲,则说明该地为平原

例题探究

例题1.(2021·江西上饶市·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与以丘陵地形为主的新西兰北岛不同,新西兰南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可占该岛面积的70%,许多山峰超过3000米,其中库克山海拔3764米,为新西兰最高峰。

南岛山地顶部多积雪、冰川,现代冰川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

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发育,在峡湾峭壁上,大小瀑布叮咚或者轰鸣,汇成动听的天然交响乐。

下图为新西兰等高线地形图。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析新西兰南岛山脉形成的原因。

(2)与北岛相比,分析新西兰南岛冰川广布的主要原因。

(3)推测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集中分布区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4)阐释峡湾两壁瀑布众多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新西兰南岛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岩层受到挤压隆起形成高耸的褶皱山脉。

(2)纬度偏高,山地多而海拔高,高山顶部气温低;山脉西坡为印度洋吹来的西风迎风坡,地形雨多,降水丰沛,积雪深厚,冰川面积大。

(3)西南部板块交界处,地壳破碎;西南部山地降水丰富,冰川发育,许多山谷受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冰川谷;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形成峡湾。

(4)峡湾地区降水丰富、积雪冰川融水多,两岸河流发育河流在流入峡湾处,因两岸陡崖壁立,形成跌落流水,因而瀑布众多。

【详解】

(1)注意设问“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新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新西兰南岛隆起抬升形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2)与北岛相比,新西兰南岛维度更高,气温更低,且海拔较高,同时受西风带影响时间更长,降雪量更大,积雪冰川累积多,故和北岛相比,新西兰南岛冰川更为广布。

(3)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集中分在西南部沿海地区板块交界处,原因分析如下:

西南部纬度较高,气温低,地质历史上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明显,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形成峡湾地貌;西南部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位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地形破碎;海浪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显著;综上,新西兰南岛峡湾地貌集中分布在西南部沿海板块交界处。

(4)峡湾所在地纬度高,地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积雪冰川融水量大,形成河流,峡湾两侧落差大,坡度陡,河流流经并跌落,形成壮观的瀑布。

例题2.(2020·浙江舟山市·舟山中学高三月考)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福建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

mm)。

材料二: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为该区域近十年地质灾害各月年平均发生的次数统计。

材料三:

下图为福鼎市太姥山岩石为粗粒花岗岩。

位于泰宁的丹霞景观(红色砂岩)是中国东南诸省中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

(1)简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2)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次数月际变化特点。

(3)从岩石成因的角度比较福建泰宁丹霞地貌和福鼎太姥山地区岩石的差异。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增;西北地区受地形影响,降水最多

(2)每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主要分布在5-8月;分布不均匀;6月发生次数最多

(3)福建泰宁地区的岩石为红色砂岩,主要属于沉积岩,是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太姥山地区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地下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

【详解】

(1)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福建省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增,西北地区受武夷山地形抬升影响,降水最多。

(2)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地质灾害每月都有发生,但主要分布在5-8月,其中6月发生次数最多;可知该区域地质灾害分布不均匀

(3)读图及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福建泰宁地区的岩石为红色砂岩,主要属于沉积岩,是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形成的;太姥山地区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地下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

例题3.(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新西兰略图。

材料二新西兰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人口495万,境内多山,森林覆盖率达29%。

畜牧业发达,是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中国是其最大出口国。

材料三库克海峡宽23~144千米,平均水深128米,由地壳运动断裂陷落而成,海峡两侧为山地,悬崖林立,至今没有建设跨海大桥。

(1)新西兰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大或小)?

原因为?

(2)评价新西兰向中国出口乳制品的市场条件。

(3)说明库克海峡至今没有建设跨海大桥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小。

原因是新西兰为岛国,境内多山,畜牧业发达,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

(2)有利:

中国人口多,乳制品市场需求量大;乳制品品质优良,市场竞争力强;不利:

距中国消费市场远,运费高;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高;

(3)位于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地震频发;地处盛行西风带,海峡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强,风浪大;海峡地形复杂,宽度(跨度)大,海水深度较深;

【详解】

(1)由图可知,新西兰为岛国,境内山地面积广,牧场面积占比高,畜牧业发达,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

(2)评价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评价,注意评价角度“市场条件”。

有利角度:

新西兰畜牧业发达,是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中国是其最大出口国,中国的人口众多,市场消费量巨大,同时,新西兰是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乳制品品质优良,市场的竞争力强;不利角度:

新西兰地处南太平洋,距离中国消费市场遥远,运费较高;其次,新西兰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的价格高。

(3)注意分析角度“自然原因”。

库克海峡宽23~144千米,平均水深128米,宽度大,水深较深,建设跨海大桥的难度大;其次,库克海峡由地壳运动断裂陷落而成,海峡两侧为山地,悬崖林立,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跃,地震频发,不利于大桥的建设和运营;最后,读图,库克海峡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处南半球盛行西风带,与西风的走向一致(西北风),狭管效应强,风浪大,不利于跨海大桥的建设。

例题4.(2021·新疆高三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温宿县的岩盐皆产于构成赤沙山主体的红色砂岩、泥岩中,它是距今几百万年前塔里木古盐湖浓缩结晶的产物。

盐岩比其它岩石更具塑性且流动性强,比重较小容易上涌,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可形成盐丘。

下图为盐丘的形成过程图。

材料二中国最大的盐丘-温宿县阿奇克苏盐丘(见下图)呈岩盐喀斯特地貌,密布溶沟、塌陷坑、漏斗。

盐丘为当地提供丰富的岩盐资源,但冬夏季节采盐方式迥异,有引水淋盐就地加工和采集盐岩异地加工两种方式。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许多油气田和赤沙山的盐丘相伴相随。

(1)据图解释盐丘的形成过程。

(2)分析阿奇克苏盐岩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3)解释盐丘和油气田伴生的原理。

(4)推测夏季温宿盐场利用盐丘的采盐过程。

【答案】

(1)地质时期,形成了含有大量岩盐的沉积岩层;受板块碰撞挤压作用,盐岩层隆起形成褶皱;塑性较强的盐岩层在背斜顶部集聚增厚,上涌冲出砂岩地层,出露地表形成盐丘。

(2)盐岩可溶于水;在冰雪融水及大气降水的冲刷下发生溶蚀作用;溶解的盐水流失,形成溶沟、塌陷坑、漏斗等盐岩喀斯特地貌。

(3)盐丘和油气藏都主要形成于背斜构造;盐丘具有较强的塑性,先覆盖于背斜顶部,封闭住盐丘下部的油气矿藏;油气不易泄露,沿裂隙流动时在盐丘下聚集。

(4)夏季:

利用蒸发旺盛的自然条件,先引水冲淋盐山;后将盐水引入山麓盐池(或平坦地区盐池),经沉淀去除泥沙;再晾晒脱水成盐。

【详解】

(1)盐丘形成,首先要在较低的地区经化学沉积形成水平分布的岩盐层,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及青藏高原抬升的影响,地壳运动挤压过程中,岩盐受到压力作用下,岩盐会变得比它周围的砂岩更具塑性、更易流动,地下的岩盐受力向上隆起,向地层隆起的背斜顶部集聚增厚,继续受到挤压,盐岩因其比重较小容易上浮及受到挤压,岩盐会突破表层岩层,形成外溢状态,出露地表形成盐丘。

(2)盐岩出露地表,在冰雪融水及大气降水的冲刷下被水溶解,溶蚀作用强烈;溶解的盐水流失,形成溶沟、塌陷坑、漏斗等典型的盐岩喀斯特地貌。

(3)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许多油气田,都和赤沙山地盐丘相伴相随,据左图可知,盐丘主要形成于背斜构造;因此盐丘和油气都主要形成于背斜构造,盐岩层流动性强,盐丘具有较强的塑性,先覆盖于背斜顶部,封闭住盐丘下部的油气矿藏,形成利于储存油气的地质构造,使油气不易泄露,只能沿裂隙流动并在盐丘下聚集。

(4)夏季冰雪融水多,可以利用蒸发旺盛的自然条件,先引水冲淋盐山,将岩盐溶解,后将盐水引入山麓盐池或平坦地区盐池,经沉淀去除泥沙,减少杂质,再蒸发、晾晒脱水成盐。

同步练习

(2021·全国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江梧州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居新课标第二位;多年平均输沙量5570万吨/年,居新课标第三位。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2017年梧州站输沙量减少至2500万吨/年。

图一为广西境内西江流域主要水库和甘蔗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图二为梧州站径流量、输沙量及南宁市降水量年内占比统计图。

材料二目前,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

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森林覆盖率和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1)说出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输沙量大的自然条件。

(2)简述西江流域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特征:

年内分布不均,集中在6-8月。

条件:

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年内降水集中;流域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侵蚀强。

(2)水库大量拦蓄河流泥沙;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

【详解】

(1)西江输沙量的年内分布据图2分析可知,输沙量最大的月份是6-8月份,其他月份较少,年内分布不均。

影响输沙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地形等因素。

图中该地降水量较大,集中于5-8月份,年内降水集中,径流量大;西江流经地区多低山丘陵,河流流速快,侵蚀力强,因此导致输沙量大。

(2)据图1分析可知,西江干支流修建了大量水库,水库拦水拦沙,减少了输沙量;据表分析,2000年至2017年,该地区森林覆盖率由37.9%大幅度提高到62.3%,森林保持水土,减少了输沙量。

(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滩,指河床内有洪水时淹没、中小水时露出的地面。

黄河下游河道宽,水位浅,泥沙淤积,形成广阔的滩地。

黄河滩内居住着大量的人口,滩地平时是群众生活居住的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土地,汛期又成了洪水漫溢之地。

滩区房子不断重复着“淹没—倒塌—重建—淹没”的轮回,滩区群众生活贫困。

眼下,山东正大力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建设千里黄河生态经济走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1)根据图示和所学,描述黄河滩区的形成过程。

(2)虽然灾害频发、生活贫困,但是滩区居民仍然在此生活。

推测他们选择留下来的理由。

(3)简述水利专家们反对在黄河岸边修建生产堤(滩区群众为保护耕地、村庄自修自守的土堤)的原因。

【答案】

(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至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洪水时,携沙更多,沉积更明显,洪水退去,泥滩裸露(季节变化大,水位低时露出)。

(2)滩区属于河流沉积地段,地形平坦,土质疏松,土壤肥力高,便于耕作;靠近河流,灌溉条件好。

(3)生产堤使原有河道变窄,导致河道内洪水水位变高,增大洪涝灾害的发生,加剧灾害损失;修建生产堤,改变滩区生态,滩区湿地功能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破坏,调节气候能力变差);加剧河床的泥沙淤积,地上河问题愈演愈烈。

【详解】

(1)由“滩,指河床内有洪水时淹没、中小水时露出的地面”可知,其形成过程为: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下游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沉积;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洪水期黄河水量大,沉积的泥沙更多;枯水期,水位下降,泥滩裸露。

(2)滩区居民留在滩区,是因为这里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比较优越,体现在:

滩区是由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耕作条件好;靠近黄河,灌溉便利。

(3)水利专家们反对在黄河岸边修建生产堤,可从生产堤对河道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进行分析。

生产堤会使河水通行不畅,加剧泥沙淤积,使河床进一步抬高,并且导致河道变窄,使洪水水位变高,加重洪涝灾害;生产堤也会破坏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使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

也会使河床泥沙淤积加重,地上河的情况更加严重。

(2021·湖南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帝汶岛位于东南亚的东南部帝汶海西北部,呈西南-东北向,面积约3.1万平方千米。

帝汶岛分属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两国,岛上总人口较少,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

岛上高山连绵,有众多的活火山,海岸陡峭,沿海平原十分狭小。

最高点法塔迈洛海拔2960米,岸外有珊瑚礁。

下图为帝汶岛等高线地形图。

(1)推测帝汶岛上最典型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

(2)简述帝汶岛上甲湖泊形成的主要过程。

(3)帝汶海常年海流随季节交替而改变,请做出合理解释。

(4)对帝汶岛的考察结果显示,该岛自然环境保护良好,请说明其理由。

【答案】

(1)火山地貌。

成因:

地处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下岩浆活跃,喷发顿繁;火山不断喷发,冷凝后形成锥状的火山地貌。

(2)地下岩浆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塌陷形成封闭的火山口盆地;雨季时火山口盆地积水形成火口湖。

(3)帝汶海地处(夏半年的)东南季风与(冬半年的)西北季风交替控制地带;东南季风盛行时,海流流向西(西南)方;西北季风盛行时,海流流向东(东南)方。

(4)全年高温,降水丰富,高温湿热,自然条件恶劣,原生态保存良好;地形多山,地势高,平地少,大规模生产建筑较少;距离大陆较远,经济落后,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详解】

(1)由材料可知,帝汶岛有众多的活火山,可推知帝汶岛上最典型的是火山地貌。

成因应从地质位置、岩浆喷发活动、冷凝堆积作用来说明,地处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下岩浆活跃,喷发顿繁;火山不断喷发,冷凝后形成锥状的火山地貌。

(2)帝汶岛上甲湖泊形成的主要过程应从火山地貌形成、火口盆地形成、积水形成三大过程说明。

由图可知,甲地为火山口形成的湖泊,火山形成:

地下岩浆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火口盆地形成:

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塌陷形成封闭的火山口盆地。

积水:

雨季时火山口盆地积水形成火口湖。

(3)帝汶海常年海波随季节交替而改变的解释可从季风方向、不同季风与海流流向关系等方面说明。

季风气候:

帝汶海地处(夏半年的)东南季风与(冬半年的)西北季风交替控制地带。

季风与海流:

东南季风盛行时,海流流向西(西南)方,西北季风盛行时,海流流向东(东南)方。

(4)帝汶岛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原因可从气候条件、地形特点、人类活动等方面说明。

由地理位置可知,该地的气候条件:

全年高温,降水丰富,高温湿热,自然条件恶劣,原生态保存良好。

由图可知其地形特点:

多山,地势高,平地少,大规模生产建筑较少。

依据区域认知,可推测人类活动:

距离大陆较远,经济落后,人类活动影响小等。

(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的海陆分布态势受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显著。

台湾海峡在地质历史时期历经多次断裂下沉,局部存在隆起。

距今7万年前地球进入末次冰期,当时台湾海峡部分出露海平面,发育有古河流、森林;海平面较低时,“东山陆桥”(福建东山岛—台湾浅滩—澎湖列岛—台南海底隆起)连通大陆和台湾岛。

进入全新世,气候渐暖,海平面回升;距今8500年前后,台湾海峡最终被淹没于海底。

下图示意台湾岛周边等深线分布及东山陆桥位置。

(1)据图说明台湾岛东西两侧近岸海域的水深差异。

(2)从地质运动的角度,简述台湾海峡的形成过程。

(3)在台湾岛上发现有原本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古菱齿象化石,推测冰期时古菱齿象迁徙至台湾岛的地理原因。

(4)有研究认为,无论是东山陆桥时期,还是台湾海峡形成之后,澎湖东北水道都在加深。

试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

(1)东侧近岸海域等深线密集且数值较大,说明水深较深且变化大;西侧近岸海域等深线稀疏且数值较小,说明水深较浅且变化较小。

(2)地处板块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台湾海峡所处地带整体下沉,形成地堑,后被海水淹没,最终形成海峡。

(3)冰期时,淮河流域因纬度较高,气候寒冷,食物较少;台湾岛纬度较低,水热较充足,食物较多;海平面下降,东山陆桥出露海平面,连通海峡两岸。

(4)东山陆桥时期:

陆地淡水汇聚形成的河流经澎湖东北水道一带注入南海,受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影响,澎湖东北水道不断加深。

海峡形成之后:

该地区有较强洋流流经,水流速度较快(海水侵蚀强),侵蚀海底,导致澎湖东北水道变深。

【详解】

(1)水深状况需要依据等深线数值及分布疏密判断,东侧近岸海域等深线密集且数值较大,说明水深较深且变化大;西侧近岸海域等深线稀疏且数值较小,说明水深较浅且变化较小。

(2)材料显示台湾海峡地质历史时期历经“多次断裂下沉”,可知该区域经历了地壳断裂下沉运动;结合该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可得出台湾海峡地区地壳断裂下沉形成地堑,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海峡。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由于气候逐渐变冷,喜暖的古菱齿象从淮河流域向南迁徙;此时“东山陆桥”连通了海峡两侧的陆地,便利的地形和温湿的气候(植被生长好,有食物来源)为古菱齿象进入台湾岛提供了条件。

(4)依据台湾海峡海底整体上北高南低,可推知东山陆桥时期,陆地上的河流汇流至澎湖东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