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43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1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审计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审计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审计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审计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审计学》大纲.docx

《《审计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大纲.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计学》大纲.docx

《审计学》大纲

 

审计学

教学大纲

(2006年10月修订)

 

 

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

二○○六年十月

 

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审计学是研究审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涉及审计的性质、审计关系、审计对象和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实务问题。

为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专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审计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工作中怎样干审计工作,在特定场合审查什么、如何进行审查;了解现代审计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把握审计与会计以及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关系;以及如何应付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课程的复习与应试等。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构成,审计理论部分包括审计基本概念、原理及规范,具体包括审计理论概述、审计组织及其管理、审计规范与标准、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法与程序、内部控制及其测评等;审计实务部分包括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资产审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费用和利润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等。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68-72学时(第一学期为72学时,第二学期为68学时),其中理论部分为41-43学时,实务部分为27-29学时。

五、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属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因此其在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应当尽量使用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六、面向专业

本课程面向会计学院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本、专科以及财政金融专业开设。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

本章为全书的概述,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目标、对象、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定义、分类、独立性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体系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知悉中外审计产生、发展的主要史实及其规律;进而理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行审计制度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其次,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审计是一种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并对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有个概括的了解。

最后,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审计的定义、审计的意义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

[教学要点]

审计的概念、基本属性、审计关系、独立性、审计职能和作用、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等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审计的分类、审计与会计的关系则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

6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讲授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目标、对象、职能、任务和作用,审计的定义、分类、独立性以及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体系的关系等内容。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动因的不同观点

1、审计起源于会计

2、审计起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

3、审计起源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二、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与条件

(一)、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是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

(二)、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三)、审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三、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西周时期初步形成阶段;

2、秦汉时期逐步确立阶段;

3、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

4、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

5、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

6、新中国振兴阶段。

(二)、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初创阶段(1918,9---1927,7)

2、逐步发展阶段(30---40年代)

3、中断阶段(1949,10----1979)

4、恢复重建阶段(1979年至今)

(三)、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外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作用

一、审计的概念

(1)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

(2)审核检查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是审计工作的核心;

(3)审计对象必须明确;

(4)审计工作过程是收集和整理证据,以确定实际情况;

(5)审计工作必须有对照的标准和依据,才能从中引出审计结论;

(6)审计结果向各有关利害关系人报告。

二、审计的对象

(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三、审计的职能

(一)经济监督

(二)经济评价

(三)经济鉴证

四、审计的作用

(一)制约性作用

1.揭示差错和弊端。

2.维护财经法纪。

(二)促进性作用

1.改善经营管理。

2.提高经济效益。

(三)证明性作用

1.证明审计工作质量。

2.证明审计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节审计假设和审计目标

一、审计假设

二、审计目标

(1)总体合理性。

(2)真实性

(3)完整性

(4)所有权

(5)估价

(6)截止

(7)机械准确性

(8)披露

(9)分类

第四节审计的本质特征

一、独立性

(一)机构独立

(二)经济独立

(三)人员独立

二、权威性

第五节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1、按内容和目的分类

(1)、财政财务审计

(2)、财经法纪审计

(3)、经济效益审计

2、按审计的主体分类

(1)、国家审计

(2)、民间审计

(3)、内部审计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1、按其范围分:

(1)、全面审计;

(2)、局部审计;(3)、综合审计;(4)、专题审计。

2、按审计的时期分类:

(1)、事前审计;

(2)、事中审计;(3)、事后审计。

3、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

(1)、就地审计;

(2)、送达审计。

4、审计按其是否通知被审单位分类:

(1)、预告审计;

(2)、突击审计。

5、按审计方式分类:

(1)、派出审计;

(2)、委派审计;(3)、巡回审计;(4)、专程审计;(5)、联合审计。

6、审查资料的性质分类:

(1)、静态审计;

(2)、动态审计。

参考书目

1、王学龙,李培根,《审计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周勤业,《审计》,上海三联书社,1996年6月版。

2、耿建新,《审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3、王耕,《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4、秦荣生,《审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3版。

5、徐政旦,《审计研究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王学龙,《现代审计技术与案例》,华夏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第二章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形式

[教学目的]

本章概括性地介绍了审计的组织机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组织机构的不同规定性,特别是民间审计组织机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后面学习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奠定一定的基础。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有关审计组织体系的构成、内容及其规定性,了解我国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情况及相应的职责与权限。

[教学要点]

政府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和内部审计组织的特点等问题是本章的重点,民间审计组织形式和体系则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

4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讲授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及其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一节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

一、政府审计机关的隶属模式

(一)、立法型

(二)、司法型

(三)、行政型

二、我国政府审计机关

(一)、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

(二)、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

1、审计机关;

2、审计范围和工作要求

3、审计人员

(三)、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

1、审计机关职责

2、审计机关的权限

三、国际政府审计组织

第二节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

(一)、受本单位主计长领导

(二)、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

(三)、受本单位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

(四)、受本单位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主计长双重领导

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

(一)、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

(二)、内部审计机构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

(四)、内部审计机构的职权

三、国际内部审计组织

第三节民间审计组织及审计人员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一)、独资会计师事务所

(二)、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三)、股份有限公司制会计师事务所

(四)、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

二、我国的民间审计组织

1、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范围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3、民间审计人员

4、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体制

三、国际民间审计组织

第四节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一、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二、一些国家和组织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的构成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准则

三、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一般原则

1、独立原则

2、客观原则

3、公正原则

(二)、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

(三)、对客户的责任

1、履约责任

2、保密责任

3、不得或有收费

(四)、对同行的责任

(五)、其他责任

 

参考书目

1、王学龙,李培根,《审计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2、周勤业,《审计》,上海三联书社,1996年6月版。

3、耿建新,《审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2版。

4、秦荣生,《审计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3版。

5、徐政旦,《审计研究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第三章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

[教学目的]

本章为审计方法论范畴。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审计程序、审计业务约定书等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审计实务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特别是掌握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审计程序的概念、意义及其通行的规范要求。

使学生对审计工作中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程序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力求掌握审计方法的使用。

[教学要点]

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的基本理论是本章的重点,审计方法的应用、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定则是本章的难点。

[教学时数]

本章计划教学时数为:

8学时。

[教学内容]

本章讲授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特别是掌握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以及审计程序的概念、意义及其通行的规范要求等内容。

 

第一节审计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

1、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的目标

2、审计方法要适合审计方式

3、审计方法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

二、审计的技术方法

(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1、审阅法

2、核对法

3、查询法

4、比较法

5、分析法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监盘法

2、调节法

3、观察法

4、鉴定法

 

第二节审计程序

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终结阶段

第三节审计业务约定书

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与作业

二、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的工作

1、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2、初步评价审计风险

三、审计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