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232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docx

九年级语文20《曹刿论战》预习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预习学案

20、曹刿论战

主备教师

朱小林

总序号

审核人

刘劲松

学生姓名

班级

小组序号

课题内容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

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品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

【学前储藏】

一、教材分析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2.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剧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还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稳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自主学习】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

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根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一、预习案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刿〔ɡuì〕又何间焉〔jiàn〕鄙〔bǐ〕玉帛〔bó〕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登轼〔shì〕公与之乘〔chénɡ〕旗靡〔mǐ〕

4.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二、探究案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

2.怎样理解课文的题目“曹刿论战〞?

3.本文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跳读课文,整理课文结构,全文可分为几个局部?

每个局部的层次是怎样的?

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说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个局部。

【品悟作战策略】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是什么?

2.从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

曹刿对此是怎样认为的?

这表达了曹刿怎样的军事见解?

3.曹刿为什么要求“战则请从〞?

4.曹刿的战后总结的层次怎样划分?

怎样评价?

【品味亮点词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鄙〞字有何作用?

“鄙〞字为下文写鲁庄公埋下伏笔。

这句话说明曹刿对这次战争有了深远考虑。

对统治者的鄙陋有了认识,点出了“请见〞的必要性。

“远谋〞两个字是全文的文眼。

【感悟精彩句子】

请简要赏析“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两句话。

【分析人物形象】

1.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2.怎样评价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主旨】

就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谈谈你的理解。

三、训练案

根底知识。

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

刿〔  〕间〔  〕弗〔  〕徧〔  〕

帛〔  〕孚〔  〕辙〔  〕轼〔  〕

竭〔  〕靡〔  〕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

3、选出以下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属予作文以记之

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曹刿论战》有的选此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6、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二、文言文阅读。

〔一〕《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

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7、以下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又何间焉立有间

B.公问其故并驱如故

C.肉食者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二〕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以下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

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用原文答复〕

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

4、用原文语句答复。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

“未可。

〞后来他又说:

“可矣。

〞他认为“可矣。

〞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答复〕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拟阅读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呜呼。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4、乙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答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学生预习问题反应单

姓名:

年级班组

课程名称:

阅读次数

预习时间

查阅资料时间

网络音像资料:

文本资料:

预习方式

预习练习已完成多少

你对课题的学习目标明确吗

请选择,并在相应的括号打“✔〞完全理解〔〕根本理解〔〕不理解〔〕

你对老师备课、上课有何建议

我所发现和积累的问题:

完成情况评价意见与等级:

教师签字:

时间:

参考答案

探究案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参考译文:

1.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便耗尽了。

4.〔齐国是〕大国,用兵作战难以揣测,〔我〕担忧他们在那里设兵埋伏。

5.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留下的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下令去追击他们。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开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

2、“曹刿〞是人名,“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指曹刿论作战的道理,题目指出了文章的重点不在战斗过程,而在于曹刿论述战略和战术。

3、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段: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

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

‘何以战?

’〞到段末〕:

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

表达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

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

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答复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

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品悟作战策略】

1、齐国挑起战端,鲁庄公准备迎战,但齐国是强国、大国,面对这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

在这一危急形势下,曹刿求见鲁庄公。

2、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老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

曹刿否认了前两个条件,而对第三个条件加以肯定,因为在曹刿看来,庄公的第三个答复表达了他对人民的诚意,只有具有诚意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3、因为他深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尽管庄公在政治上显现了可以战胜对方的根本条件,但如果在战场上缺乏明断远谋,将会陷于不利的局面,丧失可以得到的战果。

所以他要求从战以确保战事的胜利。

4、曹刿的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

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答复了为什么一定要等“齐人三鼓〞以后才说“可矣〞的问题;第二层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断定敌方确系溃败以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曹刿的论述,是在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曹刿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是建立在科学的战略战术根底之上的,表达了其过人的谋略。

【品味亮点词语】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照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

曹刿抓住了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分析人物形象】

1、首先,他是一个有爱国心和责任心的人。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他深知“肉食者〞可能会毁了这个国家,所以不顾乡人反对,要尽“匹夫之责〞。

其次,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人。

他认为不能仅仅信大臣、信神灵,而真正应该相信的是人民。

民本思想在他身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他是一个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的人。

他在长勺之战中的指挥以及战后为庄公解惑的答复,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迫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把握文章主旨】

例如一:

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曹刿的正确指挥。

因为曹刿深谋远虑,考虑问题周全,鲁庄公完全采纳了他正确的战略战术,因而取得了胜利。

例如二:

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鲁庄公取信于民,做好了战前的充分准备,当然也不否认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三:

鲁庄公取胜的根本原因是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

鲁庄公不是昏君,能明辨是非,他听取了曹刿的正确意见,在战争中贯彻了曹刿的正确作战方针。

假设鲁庄公是个昏君,不听取正确意见,也许就不会有鲁国取胜的结果。

因此我认为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

三、训练案

一、根底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

B属的意思是类似。

C属的意思是主管。

D属的意思是嘱咐。

4、D 5、A

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二、文言文阅读。

〔一〕

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

2、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

5、C

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

〔二〕1、D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

〔三〕1、语言 议论 2、A

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

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参考答案

探究案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参考译文:

1.做大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判断。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便耗尽了。

4.〔齐国是〕大国,用兵作战难以揣测,〔我〕担忧他们在那里设兵埋伏。

5.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留下的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下令去追击他们。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开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

2、“曹刿〞是人名,“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指曹刿论作战的道理,题目指出了文章的重点不在战斗过程,而在于曹刿论述战略和战术。

3、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段:

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

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

‘何以战?

’〞到段末〕:

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

表达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

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

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以逸待劳发动反攻,答复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

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知己知彼,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品悟作战策略】

5、齐国挑起战端,鲁庄公准备迎战,但齐国是强国、大国,面对这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

在这一危急形势下,曹刿求见鲁庄公。

6、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老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

曹刿否认了前两个条件,而对第三个条件加以肯定,因为在曹刿看来,庄公的第三个答复表达了他对人民的诚意,只有具有诚意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7、因为他深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尽管庄公在政治上显现了可以战胜对方的根本条件,但如果在战场上缺乏明断远谋,将会陷于不利的局面,丧失可以得到的战果。

所以他要求从战以确保战事的胜利。

8、曹刿的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

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答复了为什么一定要等“齐人三鼓〞以后才说“可矣〞的问题;第二层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断定敌方确系溃败以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曹刿的论述,是在当时条件下弱国战胜强国的经验总结,曹刿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是建立在科学的战略战术根底之上的,表达了其过人的谋略。

【品味亮点词语】

这两句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

曹刿所说的“勇气〞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

齐军三鼓,鲁军按曹刿指挥并不应鼓,齐军被激发的勇气未得到照应,很快由亢奋转为疲惫。

曹刿抓住了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

【分析人物形象】

1、首先,他是一个有爱国心和责任心的人。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他深知“肉食者〞可能会毁了这个国家,所以不顾乡人反对,要尽“匹夫之责〞。

其次,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人。

他认为不能仅仅信大臣、信神灵,而真正应该相信的是人民。

民本思想在他身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他是一个有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的人。

他在长勺之战中的指挥以及战后为庄公解惑的答复,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鲁庄公是一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迫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把握文章主旨】

例如一:

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曹刿的正确指挥。

因为曹刿深谋远虑,考虑问题周全,鲁庄公完全采纳了他正确的战略战术,因而取得了胜利。

例如二:

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鲁庄公取信于民,做好了战前的充分准备,当然也不否认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三:

鲁庄公取胜的根本原因是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

鲁庄公不是昏君,能明辨是非,他听取了曹刿的正确意见,在战争中贯彻了曹刿的正确作战方针。

假设鲁庄公是个昏君,不听取正确意见,也许就不会有鲁国取胜的结果。

因此我认为鲁国取胜的根本原因是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

三、训练案

一、根底知识。

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

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一鼓作气

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

B属的意思是类似。

C属的意思是主管。

D属的意思是嘱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