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2393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docx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

  诗歌鉴赏,诗歌赏析:

钱素琴诗作选析

  戴佳鸿

  钱素琴写的诗,我是爱读的。

原因何在?

或许,一句话便能概括,那就是欣赏她的诗,

  心头总有一种美的感动在荡漾。

若说得具体点,她诗中的女性意识十分強烈,始终以女人

  的视角,用女人的细腻﹑直觉﹑感性﹑甚至狂放,抒写女人的情怀,倾诉女人的心声,充满了女人味,标标准准女人的诗,让人在柔润﹑温馨的语境里,体验着诗意的爱抚。

除此以外,她还有一些诗,就题材和手法而言,属于为数不多﹑另一类型的诗作,不仅很有特点,而且对写诗的人很有启示作用。

在这里,我暂选三首,与大家共同赏析。

  先读第一首:

  国家

  这两个字

  正着读了三年

  反着读了三年

  从左到右读了三年

  从右到左读了三年

  站着读

  坐着读

  +躺着读

  陆陆续续

  读了又读

  刚读到一点感觉

  你这一摇摆

  我又犯糊涂了

  很多写诗的作者,怕写大题材的诗。

我就是其中一个,不是不想写,而是没有那种驾驭能力,担心写成概念化﹑大而空的东西,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问题不在写与不写,关

  键是如何写?

这里牵涉到对诗的理解,以及诗的表现手法等问题。

钱素琴《国家》这首大题

  材的诗,她是如何写的呢?

如果,你从大的层面上去构思落笔,是很难写好的。

钱素琴的聪

  明之处,在于她抓住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就是读“国家”这个词:

“正着读了三年/反着读了三年/从左到右读了三年/从右到左读了三年/……”。

显然,诗中“我”的这样读

  法,是作者的一种夸张极致的笔墨。

尽管有可能会引起非议,如不严肃呀﹑虚假呀等等。

  我认为,不能用现实生活里的常态来制约诗人,“悖论”在诗中,不仅允许,而且受到鼓励,

  “反常为趣”嘛,做人要老实,写诗要滑头,就是要弄虚作假。

  这首诗的前面部分,是渲染﹑铺垫﹑造势,最精彩的地方,是结尾的三行“刚读到一点感觉/你这一摇摆/我又犯糊涂了”,因为它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是什么造成国家摇摆的呢?

难道仅仅是自然灾害中的地震吗?

绝对不是!

我们国家遭受的折腾太多了,“政治地震”接连不断,弄不清真相,“我”只能“又犯糊涂了”。

  关于如何写大题材诗的问题,我想起了老诗人韩瀚写的一首诗《重量》。

这首诗的写作

  背景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张志新冤案得到平反,社会反响极大,此时,这个题材的诗

  大量涌现,韩瀚的诗被一致认为写得最深刻﹑最有份量﹑最有特点的诗。

诗很短,大概五

  行左右吧,具体记不清了,意思说,一架天秤上,这边放着张志新的头颅,那边放着国家,

  重量一样的。

当时,读这样的诗,我们的心能不受震撼吗!

  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说,写大题材的诗,作者要善于聚焦,要先化“大”为“小”,

  角度要小,着力点要小,以小写大,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要包罗万象,也不要摆开架势,写

  得完完整整,艺术是不需要完整的。

  再读第二首:

  三爷

  三爷老了。

一杯酒还沒到嘴边

  就已经洒了一半。

三爷歉意地嘿嘿笑了两声

  干巴巴的笑,拧不出一滴水

  三爷的一生比这笑声,还要干

  做过许多次伴郎,自己却不曾拥有过花烛洞房

  贫穷是一只破铁锅,牢牢拴住三爷的胃口

  面对面坐着,三爷花白的头发还是二八开

  一双眯眼似乎更细了。

我唤一声“三爷”

  三爷笑一下,皱巴巴的脸更加皱了

  三爷,伸过手来

  我们解绷绷,我们石头﹑剪子﹑布

  三爷呵,来,让这银铃般的笑声在你的皱褶里飞旋

  我们知道,现代诗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以“叙事”和“口语”为主的。

这两点几乎

  成了某些报刊编辑,选择诗歌稿件的优先条件。

《诗刊》前资深编辑﹑著名诗人林莽在谈及“叙事”这个问题时指出“若诗服从叙事,会失去诗;而让叙事服从诗,则丰富了诗。

”“应略去背景和过程,仅选几个细节,这便是让叙事服从于诗的写法”。

著名诗人于坚在谈到“口语”的时候说:

“一首诗,如果沒有找到某种语气,是写不下去的,”他还说,应多用舒缓﹑低声调的陈述句,再加入一些幽默﹑谐趣﹑反讽等,就更妙。

钱素琴的不少诗作,已初步显露出了这两方面的功力。

《三爷》这首诗,就很有代表性,全诗仅选择了三爷神态﹑举止的几个细节,就把他年老﹑憨厚﹑本份,而又贫穷的特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词语的背后,充满了诗人对三爷的怜悯之情。

诗里,既没有写背景,也没有写什么过程,只强调诗的在场感,陈述中不乏幽默﹑诙谐,读了很受感动。

    

  

  虽然,我很喜欢现代诗,并积极主动汲取其艺术营养,但总的来说,我还是属于传统新诗的作者,依然习惯用书面语言写诗。

起初,也曾把现代诗的叙事性和它的口语,视为散文化倾向,后来才知道,这是我们“惯性思维”所造成的偏见。

著名诗人韩作荣公开亮出过他的观点,说:

“真正的新诗,应该是用散文的语言写诗,看似白话,却有着内在的诗性意义”,随意松弛地娓娓道来,其本质是一种智性的语言。

  下面读第三首:

  别等月光瘦了,狼烟又起

  纵然陷阱星罗棋布

  妹妹,你只需手持那枝梅

  替我看一眼个园的紫竹

  然后离开广陵

  一路向南

  扬子江上风平浪静

  掌舵的是我的黑皮兄弟

  妹妹,上了船

  别忘记吹三声竹笛

  二月梅就会铺向江边

  你只转换一下呼吸

  便已驶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金戈铁马的金陵,我早已弃去战袍

  妹妹,那个手持诗卷的人

  从唐朝到今天

  已经为你积蓄了一坛子月光

  快来吧,妹妹

  别等月光痩了

  狼烟又起

  传统新诗的作者,习惯于线型思维,纵向的,追求诗的四平八稳,不像现代诗人的那种

  发散型思维,横向的;他们诗里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转换得快,常常出现“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来”的现象,让人先是莫名其妙,再想想,又觉得诗味倍增。

钱素琴的《别等月光瘦了,狼烟又起》这首诗,可能正是因为有这一种特点,才会受到大家的赞赏。

  我读了此诗之后,最想说的是,她在这首诗的艺术处理上,是用方位的不断转换来诗意地说事,成了最令人拍案叫好的亮点。

一开始,“妹妺,你只需手持那枝梅/替我看一眼个园的紫竹/然后离开广陵/一路向南”;到了扬子冮时,忽然出现了掌舵的黑皮兄弟;接着,“你只转换一下呼吸/便已驶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再接着,诗中的“我”闪亮登场,并自我交待:

“金戈铁马的金陵,我早已弃去战袍/妹妹,那个手持诗卷的人”,不就是我前世的李白吗,“已经为你积蓄了一坛子月光/快来吧,妹妹”。

如此不断地转变地点﹑转变时序,使诗句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从而,打乱了时空界限,意象动态化了,视线的运动感大大增强,令人眩目,灵气弥漫,在扑朔迷离中,使人有一种唯美的感觉。

  还要说的是,起句的“纵然陷阱星罗棋布”,该如何解读?

是战争时的“陷阱”,还是人生道路上的“陷阱”?

我看都行;而结尾的“别等月光瘦了/狼烟又起”,既可理解为敌人常在月黑风高的夜晩偷袭,又可理解为小人常在暗处挑起是非。

这样解读,就能看出,开头和结尾是有内在联系的,前后呼应。

这一首,以及前两首,我可以这样说,它们是女诗人钱素琴诗歌作品中,三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读了之后,让人回味无穷。

  2013.4月于仪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