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3826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docx

建筑结构设计注意事项新

PMCAD

1、开洞是否超限,体型是否超限;

2、剪力墙(柱子)是否影响门窗洞口;

3、结构梁的高度是否影响建筑使用功能;

4、模型平面尺寸是否正确;

5、荷载是否正确:

勾选楼板自重自动计算、楼面荷载(北方有些业主做地暖恒荷载偏大,慎重)、梁上荷载(关于外墙荷载,要区分下,对照建筑面层做法。

)、墙上荷载、墙洞荷载、节点荷载、特殊大样荷载、特殊部位荷载(如卫生间砖墙的荷载、电梯机房(应区分商业与住宅)、斜屋面隔墙荷载、设备平台荷载、封闭楼梯间出屋面墙体荷载等)。

(注:

关于楼梯间的荷载,特别是多跑楼梯,恒载应按照实际输入;电梯井周边的墙体按照实心砖容重考虑;大地下室主楼周边的覆土荷载,房间局部砌墙,应适当折算加大活荷载。

荷载附录1:

6、挑板是否忽略;

7、楼层组装是否有误(核对标高,检查楼层组装)。

8、楼梯是否考虑建模(规则性判断、位移计算均不考虑楼梯的影响)。

9、对于剪力墙结构,300x300的柱子,建模时不考虑。

10、尽量避免多级框架梁搭接(最好不超过3级);避免多道梁梁端汇于一点。

11、不同单体拼接在一起时,注意拼装后荷载、板厚是否有变化。

12、要注意是否有消防水池,局部层高加大(墙体稳定性),切记切记!

13、大地下室一般都是斜的,主楼顶板与周边地下室板顶高差不断变化,主楼外围梁高取值要注意,。

14、梁支座负筋不满足锚固长度时,支座应按照铰接考虑,复核底筋。

15、避免框架梁、次梁搭接在连梁上。

16、模型中存在弧梁,且弧网格与直网格共用两端节点。

此时需要在弧梁上加节点,否则弧梁围成的房间荷载会丢失,导致错误。

17、层高:

建模时,应注意建筑底板标高问题,特别是水池。

18、四类场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放大。

SATWE

1、材料信息、结构体系、模拟计算加载、地下室层数、嵌固端位置(详见第8条解释)、薄弱层;

2、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建筑抗震等级、周期折减系数、相应角度是否大于

15°,附加地震数(大于15度,填写1,否则为0),见附图1;

3、周期反代(考虑对应关系,T1/T2不一定对应X/Y),场地粗糙类别、体型分段数(一般为2),建筑高度是否大于60m,基本风压的取值是否要放大;

4、墙柱活荷载折减,根据项目,纯住宅可以折减,公建建议不折减。

梁活荷载不利布置,如果填写最高楼号,活荷载调整系数填写1.0,否则为1.1;

5、调整信息、连梁的刚度折减系数(根据审图意见修改,一般默认);

6、结构等级、P-Δ是否考虑、保护层厚度是否修改、单双偏压信息。

7、角柱是否点上、多塔是否定义、混凝土等级的修改;

8、结构重要系数γ0。

9、注意特殊构件的参数,比如跃层柱等。

SATWE后处理

1、周期比、位移比、层间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剪重比(注意第一周期是否大于3.5s,高规P41)、刚重比;

2、0.2V0是否要调整(核对内力CQC的框架柱及短肢墙地震倾覆力矩);

3、带有裙房的建筑,刚心与质心之间的偏差是否超限;

4、查看WMASS.OUT文件,核对材料等级、层高、恒载与面积的比值。

5、7~9度时,框架结构是否进行薄弱层检验和验算。

JGJ3-2010-3.7.4。

6、带地下室的框架结构,应删除地下室,检查是否有薄弱层。

(画施工图之前,先看建筑图及模型参数设置)配筋“画一符合二”

出图规范化,表达明确。

剪力墙(柱)

1、先核对剪力墙(柱)尺寸、定位是否有误以及配筋是否偏大;

2、上层剪力墙(柱)是否影响了地下室车库道路或者门窗洞口;

3、剪力墙(柱)平面尺寸是否与模型一直;

4、剪力墙(柱)偏心定位是否符合建筑要求;

5、柱是否有极短柱。

6、电梯井净宽是否达到极限,剪力墙(柱)均不能偏里;

7、1、2级框架柱箍筋、短柱、角柱箍筋是否加密;

8、异形柱节点核心区验算;

9、剪力墙开洞,如果大于片墙面积的0.15,要考虑开洞的影响。

10、剪力墙,当墙肢总高度大于2000且厚度大于300,或者厚度大于400时,可以不按照短肢墙设计。

11、底部加强部位,跃层部位,应手算复核剪力墙稳定性是否超。

12、错层处柱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30,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全高加密。

13、框架柱,节点域箍筋抗剪值,一定要注意,可能会比加密区还大。

14、剪力墙上下约束边缘构件应上下对齐。

15、自行车坡道,关于其标高问题,应结合建筑,注意排水、玻璃罩做法而定。

16、剪力墙,注意不同体系配筋率,构件要求不同。

17、局部错层、局部板抬升等造成墙体高于楼层,应注意验算稳定性。

1、先核对梁截面(注意主楼外围梁高,是否满足要求,特别是主楼与地下室有高差)、定位是否有误以及配筋、挠度问题;

2、梁偏心定位是否符合建筑要求;

3、梁标高是否需要升降;

4、楼梯间是否有梁贯通;

5、屋顶是否有多余的次梁(一层不在地下室之上是否要补梁);

6、电梯机房冲顶高度是否满足;

7、梁高是否影响,建筑的使用高度,如音乐厅等特殊房间;

8、画配筋时,尤其是公建(如井字梁结构)核对梁的裂缝(地下室,裂缝控制在0.25)、挠度;

9、剪刀梯出屋面,要封闭,是否要加梁。

10、配筋检查:

梁配筋率:

1、是否超2.0%,2、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注:

四类场地配筋率提高);底筋是否遗漏;上部通筋与支座负筋直径是否一致;连梁跨高比是否小于2.5(腰筋配筋率)雨棚、空调板、天沟、飘窗的梁是否增加抗扭钢筋。

11、坡屋面,斜梁的水平力是否有可靠构件支撑:

1,斜梁与水平梁形成三角形;2、斜梁直接支撑于柱子(墙)上。

12、坡屋面,斜板边缘是否有梁,以及梁与梁直接的搭接关系(结合效果图)。

13、坡屋面,不同坡交界处,梁的搭接问题(做双梁or深梁)。

14、厨房卫生间的小次梁(120宽)建议可以不做,保证板的连续性。

15、连梁的跨高比一般情况下应不小于2。

当小于2时,对于高烈度区,或者筒中筒结构,应采取特殊措施如加暗撑等。

16、梁的顶标高,比如,地梁顶标高,是否影响排水等问题。

17、悬挑梁,折梁配筋放大,对于公建,当悬挑配筋很大,单排钢筋排放有限时,应加大悬挑梁及其相邻一跨的梁宽度。

18、梁宽度≥250时,单侧钢筋最好放置3根(少用2根),住宅支座负筋单侧不宜超过3排。

19、楼梯间出屋面时,注意门的净高是否满足(门槛是否有防水反梁,屋面保温厚度是否影响门净高)。

20、连梁的混凝土等级。

21、嵌顾端、转换层的梁,支座可以选择不调幅(如果调幅选择放大配筋)。

22、错层处梁混凝土等级不低于C30,高度不小于600,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全长加密。

23、大型公建,画梁时,修改一个最好圈一个,便于查找。

一般梁布置比较复杂。

24、梁高取值除了满足规范、计算要求外。

还应考虑设备管道的要求,比如管道穿梁,洞口位置应满足构造(主要是抗剪问题)。

25、主楼周边相关范围(地下室—针对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端、裙房)的梁配筋应注意(抗震等级、消防荷载、覆土、主楼和大地下室覆土可能不一样)。

楼板

1、先核对板厚、配筋、挠度、裂缝、降标高问题;

2、楼板是否要特殊要求(降板回填等);

3、大开洞周边楼板,凹凸处楼板等周边板加强。

4、大跨度异性板,双层双向配筋

5、楼板边跨支座负筋满足构造,混规9.1.3,没必要增加钢筋以满足最小配筋率。

6、活荷载与恒荷载比值大于3,负筋截断长度,取1/3计算长度。

7、局部集中荷载作用下,板的冲切验算。

8、大收进结构,刚度突变楼层,板配筋应加强,双层双向,配筋率0.25%。

9、主楼周边相关范围的梁配筋应注意(抗震等级)。

楼梯

1、楼梯与主楼是否有高差,梯柱是否影响门窗(上层标高梯柱,卡在下一层上),是否形成短柱。

2、梯段净高与净空尺寸,受梯段的斜角度影响。

详见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P378。

3、楼梯净高为由踏步前缘线(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0m范围以内)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高度,不应小于2.20m。

4、楼梯休息平台梁及楼层梁,均应增加平面外钢筋。

5、楼梯休息平台梁配筋要计算复合,pkpm计算失真。

6、对于多跑楼梯,应注意在楼层梁处,施加集中荷载。

7、对于B梯、C梯、D梯等,一端没梁时,应注意梯段板与平台板的厚度保持一致,见附图2。

8、楼梯梯柱过高时(长细比较大),如果可以在中部加梯梁分割,尽量加。

9、公共建筑楼梯,应注意休息平台上方,框架梁是否影响休息平台的使用。

见附图5.。

平面模板图校对

1、轴线、轴号、尺寸是否有误,是否与建筑图对应

2、总尺寸是否为分尺寸之和;

3、角度是否精确;

4、有无未定位的轴线,有没有多余轴号;

5、圆弧轴线有无注明半径,圆心是否已定位;

6、结构轮廓与建筑是否一致(套下建筑图,是否对应);

7、结构平面各部分的标高是否标明;是否与建筑相应位置吻合,特别要注意建筑覆土范围、各层卫生间、室外露台、屋顶花园、台阶位置、电梯底坑以及一些需要垫高的场所;

8、结构变标高位置及反梁是否为实线,有没有实线与虚线相交的地方

9、屋面结构找坡是否考虑了找坡荷载

10、建筑开洞是否表示:

定位,大小尺寸,洞口边加强处理(洞边长

1000或12倍板厚的需加梁)洞口出屋面的做法(烟井洞口等)。

11、沟、屋面排水沟是否遗漏,定位与大小是否与建筑一致。

12、风井、水电井、烟道是否遗漏,是否出屋面或者下地下室。

13、楼梯间有无注上编号(如果相同的就不用编号,存在两不同的楼梯,要注意编号)

14、是否有幕墙,是否有特殊造型需要结构处理和避让;

15、建筑平面是否超长,是否要加后浇带;

16、核对结构±0.00标高、建筑与结构层高是否一致;

17、出屋面电梯间冲顶高度是否满足要求;

18、屋面突出小房子的面积是否大于大屋面的0.4倍;

19、双拼结构注意,防震缝的宽度是否满足要求;

20、无障碍电梯下地下室;

21、构造柱及定位是否有遗漏;

22、材料等级是否有误;

23、是否需要加设暗梁,且暗梁高度大于140时,须加设箍筋。

24、多层地下室注意集水坑。

大样

1、幕墙上部梁一般退回,跨度太大是否适合做过梁,如果不能,大样该怎么。

2、弧形门洞,梁是否需要下挂混凝土。

3、屋面女儿墙高度小于1.5m时,建议直接做混凝土围护。

4、外立面造型,≤60mm时,可以砖砌悬挑。

基础

1、电梯基坑是否与主楼基础相碰,特别是不带地下室的框架结构。

2、基础是否有软弱下卧层,桩型选择是否和甲方沟通;

3、独立基础埋深较大(5m左右),是否要加设基础拉梁。

4、基础埋深、确定基底尺寸、软弱下卧层验算、确定基础高度、受剪验算、基础底板的配筋、局部受压验算。

5、对于无地下室建筑,如果一层有大型设备或者其他长期堆放且荷载比较大的物体,在设计独立基础时,应当考虑其对基础的影响。

6、地下室设计时,经常采用独立基础加防水板,应注意验算结构的抗浮。

7、关于基础埋深修正问题,特别是覆土与埋深的问题,谨记fa计算,不可以随便主观想象。

构造加强类

1、多道梁汇交于一根柱子,画梁施工图时,即便是某一方向的两根梁之间有夹角,也要尽量编为连续梁,避免钢筋断开,锚入支座内。

如难以解决,应考虑局部梁面降低,梁高减小。

2、有些柱子因建筑空间要求有一方向不能拉梁,各层应做构造措施:

如楼板加厚,增设板带(即暗梁),转角窗处也应加设暗梁。

注意顶层和底层不影响空间的地方应把此梁加上。

3、屋面女儿墙(混凝土)直线长度较长,注明:

每隔12米设20mm宽伸缩缝;

屋面女儿墙(砌体),注明:

每4米设构柱,与墙顶混凝土压顶整浇。

4、屋面考虑绿化应注明设计(活)荷载。

大跨度、重要部位或功能不确定部位应注明设计(活)荷载。

5、对于重要构件或者采用扭矩折减明显不合理时,应取扭矩折减系数为1.0复核验算,采用包络设计。

6、对于用户自理楼梯或者其他会对楼板产生局部集中力处,板应采取加强措施。

校核

1、加强部位是否加强;

打图

1、图框是否和建筑统一出图编号、出图日期;

2、序号是否排对、图纸说明是否为最新的;

3、图纸每一张是否交代了的混凝土标号、楼层标高;

4、每张图纸的的专项说明是否正确、是否有不是针对本项目的说明;

5、女儿墙、天沟、电梯吊钩、雨棚、屋面上人孔、水池、空调板、局部次梁定位是否有遗漏定位。

计算书内容:

05SG109-3-3.1.1

1、混凝土结构电算计算书应包括:

□总体信息输入□结构简图□荷载简图□配筋简图□墙、楼层侧向刚度比□重力二阶效应验算□结构整体稳定验算□楼层受剪承载力比□周期及周期比□地震作用震型□楼层地震剪力系数□框架-剪力墙结构及框架-筒体结构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比□地震有效质量系数□总地震剪力□楼层位移及位移比(假定楼板无限刚)□墙、柱轴压比□框架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2、建筑装修荷载等电算程序无法完成的荷载计算书[见(贰)荷载统计书]

3、大跨度梁、板构件挠度及裂缝最大宽度计算书

4、补充构件计算书(大的节点之类,提供构件平面布置简图和计算简图)

5、地基承载力计算、地基变形计算(规范有要求时)、基础计算(包括抗弯、抗剪抗冲切计算、人防结构计算、规范规定的抗震验算、必要时的抗浮验算

6、建议每个标准层的荷载、截面信息都打印出来。

杂记

1、基本概念

强度控制:

截面承载力设计值

延性控制:

轴压比剪压比受压区高度配筋率

位移控制:

位移比层位移角

扭转刚度控制:

偶然偏心周期比

竖向规则性控制:

层刚度比层抗剪承载力比

2、模型

1)对于高层建筑,当结构的高宽比较大时,位移角超,剪重比等很难控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合理增加结构的有效宽度(比如,在悬挑部位加柱子or剪力墙)。

2)关于特殊建筑(山地建筑,地基差建筑等)地震作用放大取法:

直接放大“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些可以修改特征周期),一般不修改“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3、基础

1)、软弱下卧层验算(见地基规范5.2.7)

  若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需进行验算,要求作用在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之和不超过承载力特征值。

Pz+Pcz≤faz(Pz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Pcz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应力值)

  欲减小Pz,可加大基底面积或减小基础埋深。

加大基底面积可以有效地减小附加压力,但却可能使基础的沉降量增加,因为附加应力的影响深度会随基底面积的增加而加大;而减小埋深不仅使“硬壳层”充分发挥应力扩散作用,同时也减小了基础沉降。

因此,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条件允许基础宜浅埋。

2)、局部受压验算—柱混凝土等级高于基础才需要(见地基规范8.2.7和混凝土规范6.6.1)

  当扩展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尚应验算柱下扩展基础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F≤1.35βcβlfcAl(βl为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关于Al的取值:

由上图可见,在集中力作用下,应力沿着45°角向下扩散。

基础规范,关于锥形基础设计,坡度小于1:

3,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小于45°。

所以,局部承压验算时,Al的取值不用考虑变截面的影响,即假想锥形基础为墩型基础。

4、关于刚性楼板计算与非刚对梁配筋的影响:

刚性计算下,不考虑周力对配筋的影响,非刚考虑。

(注:

对梁的配筋影响很小)

5、结构荷载有哪些代表值?

荷载代表值指设计中用以验算极限状态所采用的荷载量值。

对永久荷载采用标准值为代表值;对可变荷载则应根据设计要求分别采用标准值,频遇值,准永久值或组合值为代表值。

 

(1)荷载标准值。

荷载标准值是结构设计时采用的荷载基本代表值,荷载的其他代表值是以其为基础乘以适当的系数后得到的。

荷载的标准值为设计基准期内最大荷载统计分布的特征值(例如众值、均值、中值或某个分位值)。

(2)永久荷载的标准值。

永久荷载变异性不大,一般以平均值作为荷载标准值,即可按结构设计规定的尺寸和材料的平均密度确定。

(3)可变荷载的标准值。

可变荷载的标准值由数理统计方法确定,通常要求有95%的保证率。

由于已有资料的不足,目前有些可变荷载的标准值主要由历史工程经验而定。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规定民用建筑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及其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系数取值见表10-2,屋面均布活荷载取值见表10-3。

(4)可变荷载频遇值。

对可变荷载,取在设计基准期内,其超越的总时间为规定的较小比率或超越频率为规定频率的荷载值为频遇值。

其大小等于可变荷载标准值Qk乘以频遇值系数Ψf。

(5)可变荷载准永久值。

对可变荷载,取在设计基准期内,其超越的总时间约为设计基准期一半的荷载值为准永久值。

其大小等于可变荷载标准值Qk乘以准永久系数Ψq。

(6)可变荷载组合值。

当考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变荷载在结构上同时作用时,由于所有可变荷载同时达到其单独出现的最大值的可能性极小。

故除主导可变荷载仍以标准值为代表值外,其他伴随可变荷载应取其标准值乘以小于1的组合系数Ψc,得到可变荷载的组合值。

6、小跨度的梁比相邻大跨度的梁配筋大(截面等高)

原因:

截面的刚度比造成的,小跨度的梁,线刚度比偏大,分配的内力就大。

7、短柱的判别误区

    短柱的变形特征为剪切型,在地震作用时,容易发生脆性破坏,导致结构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应特别注意别把短柱误判为非短柱。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按内力计算值得到的剪跨比不大于2、以及反弯点在柱子高度中部且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H/h不大于4的柱称为短柱。

    剪跨比其实就是反弯点距最近支座的距离(首层一般为H/3,其余层为H/2),比上柱的长边边长。

规范要求剪跨比要小于2,例如,(H/2)/B<2,得到标准层中H/B<4时为短柱,同理,(H/3)/B<2,得到首层中H/B<6时为短柱。

 因此,要特别注意首层柱的短柱判别限值要提高到6, 还要注意由于实心粘土砖填充墙对框架柱的约束,如框架柱间砌筑不到顶的隔墙、窗间墙以及楼梯间休息平台使框架柱变成短柱。

短柱轴压比限值比一般柱降低0.05,箍筋应沿柱子全高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

8、剪力墙结构的非阴影区长度标注方式

非阴影区长度可直接标注于图纸上、也可画于暗柱详图中,还可以干脆直接在说明中给个表。

不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方便地使用表格。

(二、三级抗震,200、300墙厚):

形式

400长的I字型暗柱

墙长

L≤3

3<L≤4

阴影区长度+非阴影区长度

400+200

400+400

形式

500长的I字型暗柱

墙长

4<L≤4.5

4.5<L≤5

阴影区长度+非阴影区长度

500+400

600+400

形式

L型、T型

墙长

L≤3.3

3.3<L≤4.7

4.7<L≤6

阴影区长度+非阴影区长度

----

300+200

300+400

9、无梁楼盖的程序计算方法

    无梁楼盖里其实要注意和值得探讨的东西还是挺多的,尤其是想做得比较省的情况下。

细节无法一一详述,本文就权当是一个表面化的流程。

如果图方便不想用技术措施所列的几种方法,那么可以利用SLABCAD,步骤如下:

    1.PM计算

    按正常输入,柱间输100x100虚梁用来导荷。

    2.SLABCAD计算

    板上荷载必须减去板自重,因为板自重在程序中已经自动计算了。

划分网格时如果出现异常,可以把网格长度加或减100,直到正常为止。

    若为倒楼盖,则填保护层时千万把上皮填为50,下皮填为15,这项容易弄反。

    3.计算结果分析

    千万注意,弯矩为标准值,包络才是设计值,裂缝不满足时,需要用标准值来重新验算。

    4.人工复核

    按技术措施上的表格进行复核。

截面位置

柱上板带

跨中板带

内跨:

支座截面负弯矩

跨中正弯矩

 

75

55

 

25

45

端跨:

第一个内支座截面负弯矩

跨中正弯矩

边支座截面负弯矩

 

75

55

90

 

25

45

10

      注:

在总弯矩量不变的条件下,必要时允许将柱上板带负弯矩的10%分配给跨中板带。

10、嵌固端及相关范围的概念

地下室

确定抗震等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9.5条: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

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3条第3款关于地下室抗震等级的规定并没有提及“相关范围”这个概念。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9.5条条文说明:

“相关范围”一般指主楼周边外延1~2跨的地下室范围。

计算地下一层的侧向刚度,判断地下室顶板可否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5.3.7条:

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计算中,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

对应的条文说明:

计算地下室结构楼层侧向刚度时,可考虑地上结构以外的地下室相关部位的结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4条第2款: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4.25条第1款和第4款: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结构侧向刚度应大于或等于与其相连的上部结构底层楼层侧向刚度的1.5倍;当地下室内、外墙与主体结构墙体之间的距离符合表8.4.25的要求时,该范围内的地下室内、外墙可计入地下一层的结构侧向刚度。

注: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第6.1.3条的实质内容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4.25条相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5.3.7条条文说明:

“相关部位”一般指地上结构外扩不超过三跨的地下室范围。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4条条文说明:

“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第8.4.25条这个条文也可以用类似上面的“相关范围”来解读,即:

“该范围内”=“相关范围”,指地上结构周边外延不大于30m(抗震设防烈度7度、8度)或20米(抗震设防烈度9度)。

值得注意:

抗规和高规要求的最小刚度比是2,地基规范和筏基规范规定的最小刚度比是1.5。

不同规范之间打架,很令设计人纠结。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顶板结构形式的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4条第1款:

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在地上结构相关范围的顶板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相关范围以外的地下室顶板宜采用现浇梁板结构。

注: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6.3条和第12.2.1条关于地下室地下室顶板结构形式的规定并没有提及“相关范围”这个概念。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4条条文说明:

“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

裙楼

确定抗震等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9.6条:

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