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3824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docx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中俄经贸结构调整研究

刘爽

  【内容提要】 受金融危机及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2009年中俄贸易额急剧下滑,两国经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

中俄两国政府业已批准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表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两国经贸关系将在合作理念、合作重点、合作项目、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结构调整。

这对于未来中俄合作水平的恢复和提升,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不断夯实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要求中俄双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转变思维观念,完善贸易秩序,扩大外贸资源,优化贸易布局,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政策,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推进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

  【关键词】 俄罗斯 后危机时期 中俄经贸 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 刘爽,1955年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哈尔滨 150018)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国际贸易额在两年间出现大幅度萎缩。

经过各主要国家采取积极的货币投资政策和经济刺激措施,到2009年年末,一些国家经济出现了复苏态势。

从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全球经济的整体恢复还需要较长时间。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恢复阶段,国际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恢复还可能出现波折,国际需求疲软的状况转变缓慢。

因此,汲取金融危机教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贸易结构调整,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对2010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中俄经贸关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到2008年双方贸易额达到568.3亿美元的最高点。

然而,受金融危机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2009年中俄贸易额急剧下滑至387.9亿美元[1]。

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俄罗斯的贸易额下降幅度最大,反映出两国经贸关系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贸易结构亟待调整。

2009年9月,中俄两国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合作规划纲要》)表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将在合作理念、合作重点、合作项目、合作规模、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结构调整。

由此可见,结构调整与转型对于提升中俄合作整体水平,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夯实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 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俄罗斯经济遭受了比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更为严重的冲击。

从2008年下半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性流动紧缩,导致外国投资者大规模抛售卢布资产,从而加剧了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

由此引发的股票市场暴跌、企业债务负担加重以及石油收入剧减,使经济结构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的俄罗斯遭到一连串的沉重打击。

“2009年1月,俄罗斯商品和服务产出指数为2008年1月的87·5%,工业生产指数为2008年1月的84%,货物运输量为2008年1月的85·3%,对外贸易额为2008年1月的82·7%。

失业率为8·1%,高于美国2008年12月的失业水平。

”[2]与此同时,俄罗斯的预算收支、国际收支、石油企业利税、居民收入、社会总需求等都不同程度衰退,对于俄罗斯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严重影响。

世界石油、有色金属、化肥、木材等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降,也直接导致了俄出口额的锐减。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俄罗斯政府从2008年下半年在诸多经济领域采取了包括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等多种措施,极力控制金融危机的蔓延,力图减少危机造成的影响。

  首先,俄联邦政府先后成立了金融市场咨询委员会和政府金融危机协调委员会,对金融市场发展走势和国家贷款政策进行研究和评价,协调各政府部门的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反危机措施。

通过注入巨额资金支持股市和信贷机构,提高央行再融资利率,以增加银行流动性,从而尽量缓解流动和信贷危机。

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俄政府采取了大规模降低赋税的措施,下调了海关关税、石油出口税等多种税收的税率,抑制资本外流。

  其次,俄政府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大型企业实施救助。

2008年10月,俄政府宣布向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公司、卢克石油公司和秋明英国石油公司等4大油气公司提供90亿美元贷款,帮助它们偿还外债。

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向石油、电力等大型企业提供特殊支持,使其获得足够的流动性。

2009年2月,中俄两国签订的2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定,对陷入债务危机的俄油气企业度过资金短缺困境,减轻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在农业方面,国家推动农业银行和农业租赁银行开展信贷和租赁业务,增加利率补贴,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要求外经银行提供额外贷款,用于发展农工综合体。

在机械制造业方面,增加利率补贴,支持扩大租赁业务,以使资金快速流向实体经济领域。

  第四,对零售商业加强管理。

整顿海关秩序,加强税费收缴,限制外国零售业,维护本国轻工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

俄政府在2009年7~8月关闭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对“灰色清关”方式进行取缔和治理,并部分销毁了国外客商的货物,反映出俄政府在金融危机时期对零售商业加强监管的强力态势。

  总的来看,俄政府尽管采取了各种抵御金融危机的措施,但是,2009年多项经济指标仍处于下滑态势,经济出现负增长,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通货膨胀压力严峻,企业减产,失业增加,拖欠工资现象严重,居民和企业储蓄减少,资产美元化趋势明显。

由于近两年的油价降低和预算税收进款减少,而国家用于支持反危机措施、增加流动性等方面的支出仍维持在高水平上,2009年俄罗斯出现了预算赤字,这是过去8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正如程亦军研究员指出的,“俄罗斯经济自身的脆弱性、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和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俄罗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遭受了比许多其他国家更为惨重的损失。

”[3]应该说,俄罗斯的反危机措施,对于解决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金融危机下的中俄经贸关系

  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过程中,世界各国贸易额普遍下滑,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行业亦受到严重影响,而俄罗斯则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贸易额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

金融危机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由于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企业流动紧缩,失业率增加,导致居民购买力急速下降;通货膨胀和卢布贬值也造成了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大幅下滑;人民币升值推高了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这些因素导致俄市场消费的锐减,直接影响到我国对俄出口。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俄贸易额为387·96亿美元,与2008年568·3亿美元的贸易额同比下降了31·8%,其中对俄出口175·13亿美元,下降了47·1%,大大高于由俄进口下降10·7%的比率。

  其次,俄罗斯为保证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采取了压缩进口的多项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增强。

在《2010~2012年俄税率政策主要方向》中,根据商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对关税税率进行了调整:

把商品分为最具竞争力、竞争力不足、有部分竞争力和无竞争力4类,而工业设备、服装、鞋帽、肉类和药品等均属无竞争力的第四类商品,对此类商品将征收“禁止性”进口关税。

这类对俄贸易的传统商品出口受限,必将对中俄贸易产生更大影响。

据俄罗斯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俄进口额为1927亿美元,比2008年2919亿美元下降了34%。

另外,汽车等产品出口形势也不容乐观,据俄联邦海关署统计,2009年1~10月,俄罗斯进口新车41·5万台,同比下降71%[4]。

这些因素加之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低,成为2009年中俄贸易下滑的重要原因。

  第三,受俄方打击“灰色清关”影响,对俄零售商业损失惨重。

尽管“灰色清关”贸易并不合法,但这一贸易形式的长期存在,也为活跃俄市场发挥过作用。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俄政府出于整顿零售市场、保护民族工业、抑制失业、增加税收等考虑,还是在2009年夏季关闭了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并销毁了部分国外客商的货物,造成中国客商的巨大损失。

受此影响,整个边境地区的旅游购物贸易出现严重下滑,中国客商的信心备受打击。

  第四,金融危机导致我对俄出口加工企业困难,效益明显下滑。

由于市场萎靡,融资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部分对俄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服装、鞋帽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周转困难,外向型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这些因素也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工人及农民工的就业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消费减少和部分市场的萧条。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对俄出口加工企业,还可能会受到后金融危机时期贸易环境的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率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维持较低水平。

  第五,各对俄沿边口岸贸易额明显下滑,口岸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对俄贸易大省黑龙江2009年对俄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8亿美元,同比下降49·5%;受对俄贸易额下降影响,黑龙江全省进出口增幅下滑24个百分点。

同是对俄贸易大省的吉林省,2009年对俄贸易出口降幅达43%。

这一态势有可能维持相对较长时间,各口岸进出口贸易的严重下降,已经引起有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抵御和缩小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我国政府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强调确保中国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将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相结合;在对外贸易方面,将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紧密结合。

根据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俄贸易额大幅回落的情况,中央政府提出了尽可能稳定进出口的重要举措,适时地签订了石油天然气大宗贸易协议,与俄方研究磋商,共同批准了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重要举措的出台,表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倒逼机制’”[5]正在发挥作用,既有利于促进中俄两国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贸易提升,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当然,我国在对外贸易尤其是对俄贸易中,仍然面临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方位加快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这对于我们化解金融危机影响,解决长期掣肘两国经贸关系中的问题,抓住结构调整机遇,全面推进中俄经贸关系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三 结构调整:

中俄合作战略升级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世界经济发展前景作了各种分析和判断。

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康德拉季耶夫经济长周期(50~60年)的拐点。

这意味着近十年来以美国信息产业为主体,美国霸权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充分消耗自己的能量,未来世界经济将进入大的调整周期。

实际上,这种调整涉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包括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关系。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中俄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结构也有所改善,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俄经贸主体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我们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抓住结构调整机遇,加快推进中俄经贸合作,是夯实两国政治关系基础的重要方面,因而也就具有了战略意义。

俄罗斯学者Б.Н.库济克和М.Л.季塔连科指出:

“在全球化和区域化过程中,经济被提到首要位置,而俄罗斯近期难以在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但十分紧密和充实,它们在这方面寻找共同语言比同俄罗斯要容易得多。

”[6]实际上,俄学者所指出的中俄经贸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是与20多年来两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以及两国目前在经济体制、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

  这是我们研究两国经贸关系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基本前提。

  

(一)结构调整的优先方向:

开展大项目合作

  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能源价格急剧下滑,对俄罗斯主要依靠能源出口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给予沉重打击。

同时也暴露出多年来中俄贸易中存在的贸易结构比较单一、投资合作水平较低、地区合作缺少大项目支撑以及毗邻地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比较滞后、法律法规尚未健全、贸易秩序亟待规范等问题,表明中俄传统的贸易方式已经到了转型期。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为中俄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的重要契机。

俄罗斯学者指出:

“在未来的10~15年间,俄远东不仅将继续作为中国自然资源的供应者,它还是中国向俄联邦欧洲部分供应商品的过境点,而且出口结构将逐渐向附加值较高产品占主导地位转变。

过境地位为交通、仓储和服务基础设施的发展带来天然机遇。

”[7]

  2009年9月,中俄两国正式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是两国经贸合作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

该规划纲要涉及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地区运输、合作园区、劳务合作、旅游合作、人文合作和环保合作等8个领域,近60个合作项目。

在中俄地区合作重点项目中,中国境内为111项,俄罗斯境内为91项,覆盖了矿产、能源、农业、林业、渔业、机械、建筑和建材等产业。

与以往的中俄合作相比,该规划纲要突出的特点:

一是合作层面和水平大幅度提升,把地区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纳入国家战略;二是合作领域大大拓宽,着眼于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内容涵盖了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三是合作周期和时限较长,给各级政府和企业在项目安排、资金运转等方面以较大的活动空间,更有利于大型和超大型项目的实施;四是两国对毗邻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十分明显,强调了建立中国东北与俄远东地区欧亚大通道的地位和作用。

多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支持,为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从而凸显了中俄合作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战略意义。

该规划纲要的制定,是在总结以往双方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中俄经贸关系结构性调整的重要举措,将极大地充实和提升中俄合作的整体水平,为实现两国经济互补和地区共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当然,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还有很多艰巨复杂的工作要做,需要中俄双方各级政府、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合作、互谅互让、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进项目的具体落实。

  

(二)转变思维,审时度势,加快对俄贸易结构转型

  由于俄联邦现有人口1·4亿多,且有75%的人口集中在其欧洲地区,因此轻工消费品市场容量有限。

从消费品市场的份额来看,西方产品是俄中高档次消费群体的主要选择;而中国及其他周边国家的服装、鞋帽等轻纺及家电产品的购买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

近年来,在俄消费品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一些客商采取“灰色通关”、相互压价、以次充好等竞争手段以获取商业利益,不仅造成了俄税收流失、腐败滋生、监管失控、市场混乱,也影响了俄民族轻工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失业。

因此,虽然“灰色清关”已经存在多年,在一定时期缓解了俄经济转轨造成的商品短缺困难,但是,在金融危机袭来时,俄政府还是坚决地取缔了这一贸易形式,成为中俄贸易额急剧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俄经贸关系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针对俄不同的消费群体和人口结构,确定适销对路的商品和市场贸易额度。

要采取措施,坚决改变中国轻纺产品在俄市场数量过多而质量一般的状况。

通过正当的通关渠道、严格的质检措施、规范的贸易秩序,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通过加强批发管理,增强整体竞争力,拓展在俄市场的实际占有率。

缩减赴俄客商人数(实际上,俄政府已将2010年使用外来劳务配额以及赴俄商务人数进一步压缩)[8],提高和增强出国人员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和法制意识,重塑中国商品和中国商贸人员的良好形象。

通过双方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的积极协调,尽快改善海关、商检、税收、质检的工作机制和方式,在各自职权范围内提高货物通关效率,使对俄零售商品贸易健康发展,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调整合作重点,加快对俄投资合作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遇到了不少困难,表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其中,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正在成为两国政府及各界共同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中俄两国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签订,就是对这一合作模式的肯定。

此外,通过地方政府或商贸部门开展的投资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我国边疆地区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结构的特点,有计划地确定重点方向,扶持投资的重点项目,应对俄罗斯政策及市场的变化,通过境外园区的设立,降低投资贸易风险,发挥中俄两国间产业互补优势,已经成为扩大国际经贸合作的必然选择。

应推进国家对境外园区建设和入区企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围绕石油加工业、天然气化学工业和木材加工业等俄优势资源产业开展对俄投资,并逐步发展成互相配套和良性互补的各类生产加工园区。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各类园区逐步扩大为对华能源原材料出口加工基地。

这种园区应当吸收俄罗斯企业参与,把我国科学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技术园区模式等经验向俄方转移,形成生产聚集的知识溢出效应,同时还可以吸收俄方的科技开发成果,形成知识转化,增加当地税收,提供就业岗位。

  在深化对俄投资合作方面,要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政策创新,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的不同特点,针对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需求,确定适合发展的项目。

推动有关企业在俄罗斯投资组建中国名优家电产品展销中心,组织有投资意愿和能力的企业到俄罗斯建立农机、机电、家电产品组装工厂。

在食品、服装、鞋帽、儿童用品、体育用品等方面,可以通过中国的设备、技术、管理入股,在俄建立合资企业,以合资企业的品牌逐步打开俄罗斯市场。

  (四)总结经验,重新开拓俄罗斯建筑市场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建筑企业曾经在俄罗斯享有很高声誉,中国公司在西伯利亚和远东承建了许多办公、商服、住宅及文体设施,有些已经成为当地的建筑样板。

后来,由于工程结算和贸易方式的转变,中俄在建筑业的合作也急剧萎缩。

根据俄罗斯学者的预测,“在未来的10~20年,建筑业有望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行业。

首先是住宅建设、社会文化项目建设以及基础设施——高速铁路、机场、海港河港、公路、仓储和冷藏设施等方面,建筑业的空间十分巨大。

为解决居住问题,达到发达国家的住房保证水平,在不久的将来,俄罗斯需要增加建设2·5~3倍的住宅。

  修建道路和基础设施的设想也十分宏伟。

”[9]中国东北地区的建筑施工人员,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自然、气候、地理情况比较熟悉,对高寒地区的建筑条件和技术也容易适应,有着在俄罗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丰富经验,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筑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正如俄罗斯学者指出的:

“远东发展势头迅猛,可以为中国劳动力就业提供机会,中国劳动力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10]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到俄罗斯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双方贸易额,同时对于国内建筑装饰材料出口,解决劳动力转移等问题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是要处理好合同落实、贸易结算、工人的安全与待遇等问题。

随着这些困难与问题的解决,中俄两国在基本建设方面的合作大有可为。

  (五)加强农业、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农业和多种经营是俄罗斯经济结构中的弱项,因此,俄方一直对中国公民在俄从事农业种植项目和多种经营持欢迎态度。

我与俄毗邻地区应努力把对俄农业合作发展起来,作为对俄经贸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予以支持。

要针对俄罗斯特别是东部地区市场的需求,发展适销对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利用产品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进入俄国内的副食品和果菜市场和连锁经营领域。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在俄境内的农场承包以及农副产品多种经营,建立与《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俄罗斯境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食品供应配套系统,从而实现中俄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在当今世界仍占有重要地位,中俄科技合作也一直是两国关注的重点。

但是20年来,双方的科技合作进展缓慢,领域狭窄,层次不高,在两国的贸易额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迅速提高双方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档次,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我们要以《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实施为契机,以相关的合作政策为依据,在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业、核工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以及其他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科技领域加强合作,从而使中俄合作在新的层次上有更快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双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加快中俄科技信息中心的建设,在新的形势下,推进中俄科技合作的更大发展。

  俄罗斯的旅游业发展较慢,成熟的旅游体系和旅游服务设施尚未完善,因此其政策法律限制也相对较少,这是未来中俄合作的重要方向。

俄罗斯全国,特别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中国居民的旅游需求则日益旺盛。

应该根据《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联合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地质旅游、疗养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探索联合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的新途径。

在旅游合作中,可以尝试采取合资经营或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对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应当予以优先和重点支持。

  俄罗斯学者Б.Н.库济克和М.Л.季塔连科在《2050年:

中国-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一书中指出:

“从俄中合作和加强俄罗斯在世界的地位的角度看,中国和俄罗斯经济同时增长和共同发展是一种最佳方案。

要实现这一前景,需要俄罗斯和中国都作出巨大的努力,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世界经济的景气。

”[11]这里,同时增长和共同发展的基础是互利互信、和谐共赢。

这就要求中俄双方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运用经济杠杆,稳定贸易秩序,扩大外贸资源,优化贸易布局,统筹考虑各方面情况,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政策,通过加快贸易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中俄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认真研究俄罗斯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努力改变两国经贸结构上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共同克服后金融危机时期各种难以确定的困难,全面提升对俄合作水平,在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过程中,迎接两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 向祖文)

注释:

[1]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

[2]А.П.Горюнов,Мировойфинанс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кризисиегороссийскиепроявления//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аяЭкономика,2009.№2.

[3]程亦军:

《俄罗斯经济衰退的内在原因分析》,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年第6期。

[4]据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2010年1月19日。

[5]马凯: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载《求是》2009年第20期。

[6]Б.Н.库济克、М.Л.季塔连科著,冯育民等译:

《2050年:

中国-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7]Д.А.Изотов,В.Е.Кучерявенко,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КитаявусловияхреализацииПланавозрожденияэкономики//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аяЭкономика,2009.№2.

[8]载《俄罗斯报》2010年1月6日。

[9]отв.ред.В.В.Кулешов,СибирьвпервыедесятилетияXXIвека.Новосибирск,Изд-воИЭОППСОРАН,2008.с.28.

[10]Д.А.Изотов,В.Е.Кучерявенко,Северо-ВостокКитаявусловияхреализацииПланавозрожденияэкономики//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аяЭкономика,2009.№2.

[11]前引书:

《2050年:

中国-俄罗斯共同发展战略》,第312页。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第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