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553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表达效果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表达效果MicrosoftWord文档

课后练习之“表达效果”分类例谈

王天才

 

“表达效果”作为语文学科一个常用的专业术语,顾名思义是指文本中的字词、句子、段落或篇章在某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语言效果或作用。

当前,对其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综观人教版课标本(7-9年级)课后练习,我发现主要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人称变化、特殊句式、以及写作手法等角度来渗透语言的“表达效果”这一知识点的考查的。

下面就课后练习中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简要分类评说。

其一,妙字雅词的表达效果考查

【例】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春》七上11

2.放下下饱食过稻香和镰刀。

(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秋天》七上14

3.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社戏》七下16

4.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社戏》七下16

5.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

注意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新闻两则》八上1

6.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他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我强笑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

“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老王》八上9

7.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

想一想,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③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④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⒎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国石拱桥》八上11

8.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子中加点的“找”?

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俗世奇人》八下20

9.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①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②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③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的母亲》八下2

10.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孔乙己》九下5

【析】从上述的示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问题是从字词运用的准确性这个角度进行设计的。

思考这一类问题时,我们要反复诵读句子,细细品味揣摩,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逐层挖掘它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所蕴涵的引申义;另外,我们还要学会通过变换与之相类似的词语来比较体味用词的精妙程度。

例如第1题可以这样来作答: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是为了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其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查

【例】

1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绿色蝈蝈》七上18

13.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仔细揣摩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济南的冬天》七上12

14.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揣摩体会写景的妙处)《紫藤萝瀑布》七上4

15.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安塞腰鼓》七下17

16.试从课文中再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八下4

17.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

《事物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九上13

18.“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

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黑人谈河流》九下4

19.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

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

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

(想像“依依不舍”的场面,说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种特异现象?

)《那树》九下10

【析】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教学,只需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即可,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却频繁出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辨别,还应了解各自的表达作用。

如,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表达效果;排比的修辞手法,则有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表达效果等。

其中第13题可以这样来理解: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其三,人称变换的表达效果考查

【例】

20.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绿色蝈蝈》七上18

21.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蜡烛》八上3

22.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那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

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地下森林断想》九下11

23.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孔乙己》九下5

【析】根据不同的行文需要,作者往往采用变换不同的人称来表情达意,三种人称相互变化或交叉反复变换使用。

例如,鲁迅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样显得更真实亲切,所以不管采用第几人称来表达,都应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来作出合适的选择,万不可随心所欲,不加斟酌。

其中第22题可以这样来表述:

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其四,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考查

【例】

24.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亲爱的爸爸妈妈》八上5

25.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消逝的仙湖》八下12

26.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用它们变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敬畏自然》八下11

【析】句式的种类比较多,分类也比较复杂。

运用较常见的句式有反问句、陈述句、设问句、长短句等,对于句子含义的揣摩和品味,我们不妨通过朗读的语气程度(语感)来辨别运用哪一种句式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恰当。

如,反问句有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等表达效果。

另外,第24题可以这样来体会:

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给人营造一种悲哀的氛围。

其五,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考查

【例】

27.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

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化石吟》七上16

28.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伟大的悲剧》七下21

29.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七下12

30.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口技》七下20

31.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

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口技》七下20

3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芦花荡》八上2

33.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蜡烛》八上3

34.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

有什么作用?

《背影》八上7

35.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等形象象征了什么,再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雷电颂》八下7

36.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和同学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的叔叔于勒》九上11

37.鸭群是杜小康的最亲密伙伴。

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孤独之旅》九上10

3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孔乙己》九下5

39.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

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变色龙》九下7

40.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一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枣儿》九下15

【析】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烘托、衬托、设置悬念、一线穿珠、穿插、卒章显旨等。

当然,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是先将结果抛给读者而不说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其中《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例。

又如,第30题可以这样来表述:

文中运用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达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总之,对任何一类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这一知识点的考查,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只要我们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并试着变换不同的视角来欣赏品味,这样才能赏出个性,品出味道!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

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

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   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   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   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

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

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

条分缕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