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76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docx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12篇】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 屹)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

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

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 尉)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 副)庄严绚丽的画图。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钮 纽)部分——中央大厅。

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

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

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

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浊 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

   屋顶是穹隆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

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

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liú)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至 致)的整体。

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

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合适的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3)第2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4)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5)文章介绍万人大礼堂采用了(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答案】

(1)耸;蔚;幅;纽;浑;致

(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

(3)C

(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

(5)B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能力。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

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对写作顺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在结合选项判断即可。

故答案为:

(1)耸;蔚;幅;纽;浑;致

(2)总体介绍人民大会堂

(3)C

(4)迈进;穿过;指着四周;朝西;往北;向南

(5)B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同音字的掌握,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选词填空。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

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

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

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

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是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温暖的母爱。

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人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

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

“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

”我至今还坚持此说。

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

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

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合愈我这个创伤的。

我一生走遍在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是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嗟乎!

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

”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盂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

①德劭(sh4o):

品德美好。

②醍醐(t0hú):

古时从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

③子欲养而亲不待:

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④遮(sh)):

几乎,差不多。

(1)本文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这”指代的是________。

(3)文章四五段阐述了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有几项选几项(   )

A. 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

B. 想起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 即使华佗或岐伯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 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 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4)《韩诗外传》上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5)文章段末说: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_______。

【答案】

(1)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

(2)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

(3)B,C

(4)遗憾;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解析】【分析】

(1)考查筛选信息。

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

(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ADE正确,BC错误。

(4)考查对名句的理解。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

这句话中的“恨”是遗憾。

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因为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

(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应结合课文呢哦荣来理解,“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

【点评】

(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

(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二、语段阅读

3.阅读练习。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哒哒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

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

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

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

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1)为什么说是雨点儿“逗引”我出去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

急切心理。

(2)承上启下。

由上文的写雨景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的雨停之后安静的环境。

【解析】【分析】

(1)结合语境,对词语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词语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词语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2)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

②急切心理。

(2)承上启下。

由上文的写雨景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写的雨停之后安静的环境。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赏析能力。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阅读练习。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_______(déděi)严肃,忧虑。

“嗯①,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_______(shuósháo)说,“嗯②,你看怎么办?

得_______(déděi)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_______(dāidǎi)在一起怎么行!

哦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1)“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这是对渔夫________的描写。

由此我们想象到当时渔夫的内心世界:

________。

(2)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嗯①:

________

嗯②:

________

哦③:

________

(3)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4)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________

【答案】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解析】【分析】

(1)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心理活动的揣摩是要在细致地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的处境、性格的基础上来完成得。

语言的组织要条理。

(2)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能力。

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①改感叹词,把感叹词(真、啊、多么之类的)去掉或改成另一种形式。

②改标点,吧感叹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

(1)神态;孩子没了母亲可怎么生活,可是我家也不好过

(2)表示思考;表示商量;表示决定

(3)dé;sháo;děi;dāi

(4)同死人待在一起可不行。

【点评】

(1)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主要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词的理解能力。

(3)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掌握把感叹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

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1)有生命的天体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

”“至少”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3)“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

【答案】

(1)①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②必要的水分③适当成分的大气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2)“至少”是表示“表示最小的限度”的意思,表明生命起源的过程除了这几个条件,还可能需要其他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3)列数字;水星温度很高,不适宜生命存在,十分具有说服力。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

(1)①温度一般应在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②必要的水分③适当成分的大气④有足够的光和热。

(2)“至少”是表示“表示最小的限度”的意思,表明生命起源的过程除了这几个条件,还可能需要其他条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3)列数字;水星温度很高,不适宜生命存在,十分具有说服力。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3)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填空。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

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答案】

(1)柔美|色渲染|线勾勒|色欲流|令人惊叹|令人舒服|伫立四望|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天空;地面;天底下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羊群

【解析】分析:

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

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

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

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7.阅读《清平乐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_______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_____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__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__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 “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答案】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B

【解析】【分析】

(1)是对词语意思的考查,

(2)是对市局的理解。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

(1)颠连:

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

东海南粤:

南粤:

广东一带。

欲晓:

快要天亮。

(2)“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8.精彩句段我来品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

”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

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快去!

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总能熬过去的”的“熬”意思是_______。

A. 久煮                                         

B. 忍受                                         

C. 提取

(2)这段语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他们”指的是________。

“死人”又指的是________。

(3)渔夫觉得“是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

(1)B

(2)桑娜;西蒙的孩子;西蒙

(3)孩子失去了父母,无人照顾。

【解析】【分析】

(1)考查的是学生对字义的掌握,

(2)说的是文中的你、他们、死人各指的是什么。

(3)让学生回答渔夫指的“这个问题”是什么。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

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1)解释词语。

A. 肃立________

B.瞻仰:

________

(2)写下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说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恭敬、庄严地立着

;恭敬地看

(2)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把掌声比作雷鸣

(3)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解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现在五星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翻了身,站起来了。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

10.阅读《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片段一,回答问题。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 lú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 bēng)得紧紧的,全神(贯 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坚 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1)选择正确的字或注音。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A.找近义词:

镇定________     险峻________

B.找反义词:

平坦________ 心不在焉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句子,既是________句,又是这一自然段的________句。

(4)片段主要抓住五位战士痛击敌人时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描写。

(5)本片段采用________结合的方法,既关注了________,也写了________。

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

【答案】

(1)lūn;běng;贯;竖

(2)沉着;险要;崎岖;全神贯注

(3)过渡;中心

(4)动作;神态

(5)点面;人物群体;每一位战士;这一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关注人物群体“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是“面”的描写;关注每一位战士,如“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