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22046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docx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专门成立了湖州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同时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规划引导、创新推进机制、营造转型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第一,从制定政策入手,着力营造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

市委、市政府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适时做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决定把工业经济作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主战场。

近年来,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中共湖州市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湖委[2008]6号)、《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湖政发[2008]3号)、《关于加大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政策扶持的意见》(湖委办[2008]18号)。

这些文件在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创业扶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企业培大育强、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工业转型升级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扶持,其含“金”量也很高,仅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工业发展,三县配套财政扶持资金甚至超过市本级。

   第二,从构建平台入手,着力建设转型升级的产业平台。

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建设一批新的产业支撑平台。

市委市政府把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积极引导县区乡镇建设区域产业发展新平台。

目前,“南太湖特色新兴产业集聚新平台”规划正在编制,19个工业园区(功能区)以及临沪工业区、临港产业带、临杭工业区计划新增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新老规划合计空间201平方公里,其中新老规划中符合“两规”尚未开发面积30平方公里(新规划修编新增面积21平方公里)。

今年临沪工业区、临港产业带的旧馆分区、临杭工业区新增开发面积力争达到7000亩,平台基础设施计划投资7亿元。

   第三,从基础业务入手,着力做好转型升级的常规工作。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需要有可靠的工作抓手。

工作实践中,市经委重点做好五大常规工作:

一是技术改造。

深入实施“三个一百工程”,开展“百个项目促转型”、“百个部门助推项目”活动。

2009年,全市在建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55项,固定资产投资415.0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7.11亿元。

二是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织实施100项市级以上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重点扶持100项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攻关项目,筛选100名产业英才培养对象予以重点培养。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1家。

三是节能降耗。

全面实施100项节能降耗技改项目,在水泥新型干法回转窑纯低温余热发电、印染企业太阳能和印染废水余热回收利用、电动机变频改造、玻璃企业开展富氧燃烧节能技改,电磁线企业实行二次催化燃烧改造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工作。

四是淘汰落后产能。

制定出台了《湖州市限制和淘汰制造业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湖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2008-2010年)》,逐步建立科学统一的落后生产能力界定标准,规范企业关闭破产或淘汰落后产能的程序,关闭淘汰了一批小锅炉、小印染、小铸钢、小化工、石灰土立窑、喷水织机等落后产能,为工业发展腾出了能耗空间。

五是管理提升。

积极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实施企业经细化管理和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计划等。

   第四,从培育龙头企业入手,着力打造转型升级领航企业。

为了把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切实落实到企业,市经委根据企业的规模、竞争力和成长性,申报省级龙头骨干企业9家,并且在全市范围内评选10家左右明星企业和30家左右转型升级领航企业,给予隆重表彰奖励。

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股改上市、创建品牌、兼并重组,在资金、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上倾斜支持。

市领导一对一亲自联系龙头企业,加强服务。

有关部门投入重金培训龙头骨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通过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来带动全市工业的转型升级。

   第五,从优化产业入手,着力发展重点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重点特色产业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之举。

市委、市政府围绕湖州特色优势产业,并结合国务院制定出台的一系列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机制的若干意见》(湖委发[2009]59号),确定将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品和木地板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的六大特色产业。

为此,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协调推进组,市经委组织人员分别制定了六个重点特色产业振兴升级专项规划,详细提出了各产业的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并确定了一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年度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力以赴推进实施。

   第六,从发展产业集群入手,着力抓好转型升级的示范试点。

产业集聚发展是湖州工业的重要特色,市经委把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树立了长兴蓄电池、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德清生物医药等五个创建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以区内龙头企业为骨干,以产业调整和产业延伸为抓手,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区内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解决块状经济内部低层次同质竞争问题。

   第七,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完善转型升级的工作机制。

在市、县区二级成立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的同时,积极探索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手段、方法和路径。

目前已基本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领导联系服务企业项目制,实行市领导、部门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业园区工作制度,通过深入企业、项目、园区建设现场,及时协调解决问题。

二是建立定期例会制,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分析交流活动开展、工作落实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活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

三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6+X”协调推进活动和现场办公活动,重点协调和解决联系企业、推进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规划、土地、环保、融资、电力、项目前期等突出问题。

四是建立目标考核推动机制。

市政府每年将工业转型升级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定期进行评估、督查和通报。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工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

2006—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年均增长分别为19.54%、19.1%、15.79%和17.45%,增幅在全省名列前茅。

2009年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186.8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幅在全省排第三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67.63亿元,对市财政的贡献达到了48.9%;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54.2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9.9%,为全市人均GDP达到6286美元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重化”特征更加巩固和明显,2009年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9.06%,工业发展已进入以重化为主导的中期阶段。

   二是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制造业成为全市工业的主体,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23家,其中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22%,比2006年提高了1.97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湖州市提出了“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即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建材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节能三大高技术产业。

2009年全市“二三三”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894.8亿元,实现利税148.7亿元,实现利润89.9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利税、利润的86.6%、88.7%和89.6%。

其中,金属材料、机电制造、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完成产值92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2.5%,占比已连续两年位居“二三三”产业之首。

2009年,我市按国民经济统计系列进行统计的34个工业行业,29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有7个行业产值超过百亿元,其中最大的纺织业达335.07亿元。

   三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

2006-2009年,全市累计完成千万元以上工业性投入646亿元,其中设备投资占工业性总投入的52.15%以上。

久立集团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和大型热换器耐温耐压件生产项目、世纪栋梁年产3万吨高精度铝板卷2万吨铝箔坯料生产项目、九川电器新建年产一千万台高低压电器电线电缆5万米项目等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大项目建成投产,有力地推动了湖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为技术改造资金的主要来源,“十一五”期间工业利用外资26.33亿美元、利用内资206.26亿元,分别占千万元以上投资的28.54%和31.94%。

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9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88.76亿元,占总量的22.35%;已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3家;拥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2家。

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加强,2006年以来,组织实施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63项,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616项,2009年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1.38%。

   四是产业布局日益清晰。

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

一是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工能区为依托,培育了一批工业强镇。

2009年有10个镇被评为工业强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全部超过了65亿元的目标。

二是制造业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南太湖和临杭两大产业带为轴线这样“一核两带”的产业布局,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的工业平台建设加快,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的13.21%以上。

三是区域块状经济发展良好,全市46个亿元以上块状经济,销售收入平均规模超40亿元,其中长兴蓄电池、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德清生物医药、安吉椅业等销售收入都已超100亿元,在全国有较大市场和影响。

   五是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启动节能减排工作,至2009年,有26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其中32家省级绿色企业。

2009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4.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预计“十一五”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能超额完成。

全市节能降耗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

①终端能耗结构有所改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例有所上升,集中供热范围不断扩大。

②重点耗能行业能耗、产值比重降低,低碳行业发展势头旺盛。

③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增幅低于全市规模企业,按产值能耗口径计算,其节能贡献率达65%。

   六是企业活力明显增强。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力推进,上市工作步伐加快,全市股份制企业56家,有限责任公司357家,2006年以来,又有7家企业实现股票上市,累计上市企业达11家。

企业做大做强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超千万元企业有160家,2009年达到235家,增加了75家。

2009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企业10家,其中升华集团全部营业收入达到85.67亿元。

2006年湖州市10家明星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规模为27.48亿元,2009年统计的13家明星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42.21亿元,比2006年提高14.73亿元。

“十一五”期间,品牌战略取得明显实效,累计已创中国名牌8只、中国驰名商标71件;省级名牌133只、浙江著名商标138件。

   二、当前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及特点

今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各项指标恢复增长的势头十分明显,广大干部职工转型升级工作干劲高涨。

   一是生产效益恢复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36.6亿元,同比增长27.7%,增幅较去年同期(2.6%)回升25.1个百分点,与2008年一季度增幅(27.9%)持平,产值增长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从现行指标工业用电量来看,也呈现同步高企态势。

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21.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2%。

从效益看,呈现明显提高态势。

首季前两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91.54亿元,同比增长29.8%;实现利税20.53亿元,同比增长29.7%;实现利润11.84亿元,同比增长46.9%,均较去年末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企业亏损面及亏损额也实现双下降。

1-2月亏损企业为515家(较去年同期减少83家),亏损面15.54%(低于全省平均8.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3.9%;亏损额为1.89亿元,同比下降23.5%。

   二是主要行业发展良好。

增长行业扩面。

一季度34个大类行业中,32个行业实现正增长,仅煤炭开采洗选业与皮革业为负增长,而去年同期有10个行业为负增长。

我市产值总量排在前六位的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电力热力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幅均在两位数,一季度合计完成产值305亿元,占全市比重56.8%。

   三是市场活力与企业信心增强。

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国内外市场活力逐步增强,企业对经济发展预期向好的判断明显提高,发展信心增强。

据调查,我市企业节后复工率达98.8%,高于去年同期约10个百分点;企业在手订单较为充足,94.9%的企业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或持平;诺力机械订单已排到6月份,巨源机械订单已排到8月份。

   四是出口转负为正。

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1.9亿元,同比增长19.3%,较去年同期(-6.8%)回升26.1个百分点,增幅环比去年末(-5.1%)提高24.4个百分点。

1-2月全市出口7.6亿美元,增长43.6%,出口增幅比1月份(12.7%)高出30.9个百分点,部分龙头企业出口已基本恢复危机前出口水平。

   五是工业投资持续加大。

工业投资增幅趋高。

一季度全市在建1000万元以上项目439项,完成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7.1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趋快。

三一重工正式启动,旺能环保机械部分设备安装调试,镭宝机械二期土建加快,主要设备已全部订购,尤夫科技帘子布项目基建加快,世友世家地板项目厂房全部建成,永兴特钢技改项目设备安装全部完成,近期调试生产。

   六是平台建设有新突破。

一季度,全市19个工业园区(功能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72亿元,完成开发面积915亩,同比增长145.3%。

另外今年新拓展的临沪工业区开展“百日会战”活动,力争5月底推出1000亩土地用于招商。

临杭工业区已全面启动,征地拆迁和园区详规基本完成,2平方公里土地开始平整。

临港产业带旧馆区强势推进,3月底已全部完成拆迁签约工作,整个园区日前开始平整土地,铺筑道路。

   七是结构调整有新进展。

制定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年度目标计划和推进实施方案,六大特色产业运行稳中向好。

其中装备制造业引领增长,前两月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分别为41.4%、68.3%、133.1%。

六大特色产业投资占比提高。

一季度千万元以上六大重点特色产业项目235项,完成投资35.6亿元,完成年度推进计划的32.4%,占全市千万元以上项目的63.6%,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向特色产业集中。

一季度全市六大特色产业引进内资45项,协议资金72.79亿元,实到资金7.84亿元,同比增长22.88%,占到工业内资的五成以上。

   八是龙头企业培育有新进展。

今年以来我市企业上市步伐明显加快,尤夫纤维和金洲管道今年3月相继获证监会发审委IPO审核通过,成为“湖州板块”第10、11家上市企业。

13家明星企业完成全部营业收入133.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39%,快于面上工业的增速,其中栋梁(77.24%)、天能(73.78%)、诺力(56.41%),其增幅都在50%以上,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三、我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的因素

   我市工业经济总体来讲,总量小、竞争力弱,在长三角、全省排名靠后,转型升级面临着国内外严峻形势外在逼迫和自身发展内在要求的双重压力。

   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逼迫来看,我市工业存在着:

   一是依靠资源要素的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土地资源紧缺,资源、能源价格刚性上涨,资金相对紧缺将是今后较长时间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资源依赖性的低端加工工业向投入少、消耗低、产出大的现代技术高加工度工业转变,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我市现有工业中,依赖于资源的工业经济占了整个工业的70%以上。

而依靠技术创新、品牌、工业终端产品市场发展壮大的行业企业比例较小。

在劳动力紧缺、土地资源有限、银根抽紧、能源和原材料大幅涨价的发展环境下,依靠资源要素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是依赖低价格拼数量的粗放型生产发展空间日益狭小。

我市工业产业层次普遍不高,大部分产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加工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多数产品档次低,以“低价跑量”的竞争方式为主。

我市织里童装产业几乎全是面向中西部地区低端市场,近9000家生产企业大多是小规模作坊式生产、无品牌企业,模仿低价数量型特性十分明显。

纺织服装产业长期无自主品牌,几乎都是贴牌加工企业。

我市纺织织造业较多使用无梭织机,但产品低档低价、仿造雷同,过度竞争现象普遍,产业发展已不适应消费结构提升的市场新需求。

   三是参与国际市场低端竞争成本急增、出口环境日益恶化。

随着我国低端商品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欧美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东南亚、南美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纺织服装出口等领域纷纷加入国际市场低端竞争。

我国汇率、出口退税等政策因素又影响出口产品成本急速上升,以粗加工、低档次、大批量的出口型经济已举步维艰。

   四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比重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

三产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创新经济、品牌经济、工业品市场经济三大领域又严重缺失。

先进制造业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不足,反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同样不明显,现代物流业、信息、技术、金融担保、电子商务、市场创意等为工业服务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都急需加快提升。

   从工业发展自身内在要求来看,我市工业存在着:

   一是工业起步较晚,工业化不充分。

分析湖州的工业,就不能割断历史。

湖州这个城市因湖而生,又因湖而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为有优越的环境支撑和相对较少的自然灾害,显得比较富庶,为世人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区。

人民安居乐业,也容易造成湖州人安逸,创业精神不足和小富即安。

同时,湖州在建国后曾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第二类防空区,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在湖州基本没有布局大的工业。

解放以后,湖州有一些工业,也是以服务农业为主的小工业,如食品加工、农具制造、纺织等。

建材等行业也是八十年代大办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湖州工业先天不足。

与周边城市比较,苏南的无锡、苏州等地,解放初期工业占比就在48%左右。

1983年嘉兴地区分设时,嘉兴第二产业占比是45%,而湖州只有38%。

湖州地处苏南与浙南之间,工业发展模式长期在“苏南模式”和“浙南模式”之间徘徊。

与苏南比,基础落后,起步较晚;与浙南比,闯劲不足,发育不良,工业化不充分。

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家数少、企业规模小。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温州7672家、嘉兴7080家、台州5837家,湖州只有3323家。

   二是经济外向度不高,利用外资步子不快。

湖州经济基本属于内源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的特点就是走以当地资源和资本、以国内市场为主的路子。

从横向比较来分析,湖州外向型经济虽然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量明显提升,湖州2009年进出口总额48.33亿美元,是2006年的1.46倍,但在全省占比只有2.57%,仍低于GDP总量占比4.87%的2.3个百分点;嘉兴是172.05亿美元,占全省9.16%,高出湖州6.59个百分点;台州120.32亿美元,占全省6.4%,高出湖州3.83个百分点;金华93.43亿美元,占全省4.98%,高出湖州2.41个百分点。

苏南各市更是惊人,苏州2014.48亿美元,是湖州的41.68倍;无锡439.18亿美元,是湖州的9.1倍;常州150.75亿美元,是湖州的3.12倍。

2009年,苏州实到外资是82.2亿美元,无锡是32.03亿美元,分别是湖州的10.14倍和3.95倍。

“外资比不上苏南,民资比不上浙南”,这是经济学家对湖州的评价。

   三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

一个行业需要领头羊,这是因为领军式的企业能够把握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具有更多可依托的资源。

湖州工业不排斥中小企业,在所有国家中,中小企业总是占主体。

但如果没有大企业,就不可能形成大的产业体系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

可以说,大企业少是湖州工业之“痛”。

这个问题以前领导都看到了,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成效不大。

湖州制定的“明星企业”扶持政策,培大育强政策,都想从这方面入手,这几年出现了几个超50亿元的企业,今年升华集团有可能进入超百亿元企业行列,但与全省比,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比,湖州大企业实在是太少了。

究其原因,除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外,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小农思想,企业家缺乏合作精神,缺乏战略眼光是最大的问题。

“九十”年代,政府主导的“企业集团”曾经红极一时,但最终昙花一现,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而烟消云散。

目前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也往往是一股独大,没有真正的体现合作共赢。

   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高。

我市依靠产学研联合,引进科技成果,多年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科技成果长期依赖“拿来主义”,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研发投入少。

2009年全社会R&D投入只有1.35(全国为1.62,全省为1.7),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为1.10%,全省排第8位。

创新人才十分缺乏,列入省级优秀技术创新团队只有1家(全省35家)。

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73家,占全省930家的8%;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1家,占全省533家的7.5%;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8家,占全省201家的9%。

企业缺少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成果产业化慢。

   五是节能减排压力沉重。

2006-2008年,我市单位GDP能耗分别为1.13、1.08、1.02吨标准煤/万元,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均为第2位,2009年虽有下降,但仍排在前面,节能压力大。

我市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水污染环境容量小,国家为太湖治理提高排放标准,现有产业减排任务重,产业门类发展受到限制。

节能减排要求工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围绕既定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务实创新,攻坚破难,强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第一,加快打造工业发展大平台,大力增强加快发展的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推动工业平台的高起点规划。

配合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南太湖特色新兴产业集聚新平台、临沪工业区、临港产业带等工业区的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产业布局,全力拓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业发展空间。

探索推进园区整合提升,积极引导埭溪-东林等工业功能区优化组合提升,加快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

努力实现计划新增工业平台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以上;符合“二规”总面积45355亩,其中新增面积31693亩。

二是加快推进工业平台的高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