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学写故事》教案 新人教版.docx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学写故事》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学写故事》教案 新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学写故事》教案新人教版
《学写故事》精品教案
写作背景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的形成。
好的故事是孩子童年时代最珍贵的礼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而让学生编写故事则可以开发他们的情节创造力思维,展开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学情分析
故事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是听着或看着童话故事长大的。
升入初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多的故事积累。
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开始不满足于看别人的故事,而有了创作的冲动,甚至许多人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
而编写故事是锻炼学生创作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练习写过很多篇记叙文,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写故事,会极大提高他们练习写作的热情。
写作目标
1.了解写故事的技巧并能在创作中熟练运用。
2.能够独立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学写故事中激发写作的兴趣。
重难点突破
重点:
如何使自己编写的故事引人入胜。
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编写故事。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引导法:
设计若干有效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讲授结合练习法:
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
3.范例激发法:
给学生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便于学生参照。
学法:
1.交流讨论法:
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体会中练习写作。
2.借鉴法:
在赏读范文的基础上,借鉴写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写作思路。
3.互评互改法:
同桌或小组合作,进行针对性修改,在改中提高,在改中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相关文段、CAI课件。
学生:
储备与故事相关的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一、导入写作,
激趣引思。
(约3分钟)
导入法一: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欲望,像我们熟悉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封神榜》,童话故事《米老鼠与唐老鸭》《葫芦兄弟》等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甚至让许多人都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写故事的人吧!
(板书:
学写故事)
导入法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开个故事会好吗?
故事会上讲的故事的作者不是安徒生,也不是格林,而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板书:
学写故事)
由学生听过的有趣故事入手,激起他们亲自动笔写作的热情。
简洁直接的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写作形成
阶段。
(约26分钟)
(一)技法指引。
技法1.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
(1)大屏幕展示:
“暑假的一天上午,小明在家百无聊赖地看电视,这时门铃忽然响了。
小明跑过去打开门,他一下子愣住了。
”
问:
你觉得这篇小故事有什么问题?
学生七嘴八舌谈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小故事只有开头,没有过程和结尾。
(2)学生自由发挥续写这个故事。
(3)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推举代表在班内宣读续写的故事。
(4)组长和教师评选优秀续写故事。
技法2.故事情节要有悬念。
教师讲解:
一个好的故事只有完整的情节还不够,情节发展过程中还要设置悬念。
悬念,指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产生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常见表现手法。
(1)纪晓岚祝寿的故事(大屏幕展示)
相传清朝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去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祝寿,别人都带去了很贵重的礼物,可纪晓岚两手空空并且去得很晚,他慢条斯理地当着文武百官吟起了他的祝寿诗。
诗的第一句是“这个婆娘不是人”。
话音刚落,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气氛非常紧张,朝廷命官更是一脸的不高兴。
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来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大家听后转怒为喜,博得了满堂的喝彩声,这哪里是在骂人,简直就是在捧人嘛。
就在大家笑容都还没有消去的时候,纪晓岚又来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
气氛再一次紧张了起来,眼看朝廷命官就要发作,纪岚吟出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庆寿辰”。
众人听罢,纪晓岚再一次获得满堂的喝彩声!
问题:
这个小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纪晓岚的四句诗悬念丛生,跌宕起伏,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故事中巧妙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设置悬念的方法(大屏幕展示)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
如《渡船》开篇写道:
“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
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了。
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
如《三人行》开头便写道: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
’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
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
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
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
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
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
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
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
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
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
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
这自然会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
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道:
“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
”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
为什么看见它,“我”就想起陈明来?
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设置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3)小练习
材料:
前几天小鞋匠为一位高大的军人修鞋子,可是军人突然有事,没给钱就急匆匆地走了,临走时说一会儿就来付钱,小鞋匠就每天等待着……
要求:
以“鞋”为线索,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分组构思一篇2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有悬念的小故事,再选出代表进行全班展示。
范文展示:
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下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
“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鞋?
”
“啊……对呀。
”
“要付多少钱?
”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
“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
“怎么大个子没来?
”
“他……上前线去了。
”说完,军人转身就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
“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
”说完,军人迈开大步走了。
技法3.故事中的人物要形象丰满,有趣味。
(1)精彩片段(大屏幕展示)
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红楼梦》
孔乙己: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之乎者也”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
多乎哉?
不多也。
”
——《孔乙己》
父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问题:
上面几个精彩片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物:
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几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特征,或从外貌、或从语言、或从动作,或者几方面相结合对人物进行细致地描摹,才塑造出鲜活生动的形象。
(2)塑造故事人物形象的秘诀(大屏幕展示)
外貌描写:
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人之处。
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语言描写:
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等不同,所以语言风格也一定是不相同的。
要把握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避免众口同腔。
动作描写:
在动词的运用上要揣摩、推敲,选择最恰当的、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词语。
对于连续性动作的描写,一定要先想到动作的先后顺序,除了写出做了什么,还要写出是怎么做的,在什么背景下做的。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对于我们来说是难度较大的。
写自己的心理容易,写他人的心理难,通常我们采用这样的形式:
直接描写:
“他想”或者“他自言自语地说”“他默默地告诉自己”“他在心中发誓”……
间接描写: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内心隐藏着的微妙感情。
(3)“小小练功台”:
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一个人,抓住特征加以描写,完成一篇80字左右的小作文,让同学们猜猜你写的是谁。
学生自由写作,组内互相评析,修改,推选本组最优秀的作品当堂朗读。
技法4.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增加故事的曲折性和生动性。
(1)大屏幕展示:
联想:
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事物。
想象:
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形象。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想象是“虚”的,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联想是“实”的,由此物到彼物,想到的是客观实际存在的。
教师讲解:
写故事时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使故事立意新颖,内容深刻,增强感染力,还可以突破现实制约,超越时空界限,自由翱翔。
(2)联想与想象训练:
题目:
由“潺潺的小溪”你想到了什么?
思路:
围绕潺潺的小溪,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描绘画面,或一定的场景,也可以联想社会人生哲理。
活动:
学生谈,教师评。
《二》鉴赏范文,掌握写作要领。
(大屏幕展示)
材料:
(1)于海后悔极了,这可是自己生平第一次撒谎。
(2)犹豫再三还是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3)一片争论在房间里荡漾开来。
范文:
一张录取通知书
于海出生在云南的一个边远的小山村,从小刻苦学习的他考取了县里最好的高中,每天跋涉5公里才能到学校的他,异常珍惜学习的机会。
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改变他生活多年的小山村的贫瘠,可这一次他犹豫了。
1993年是于海难以忘怀的一年,高考放榜的这一天,他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当从班主任手里接过烫金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原本开心的脸上扫过一阵忧伤。
回家的路上,大家兴奋地说着关于大学校园里的一切,还有关于山村以外的崭新的生活,而他的脚步,越是离家近却越沉甸甸了起来。
连年干旱的贫瘠的土地和家里卧床不起的爷爷,让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生活的担子更重了。
他悄悄地把这张录取通知书藏了起来,这两天,他心里一直在进行着强烈的斗争,到底是说还是不说。
说的话虽然家里人会很高兴,但是学费实在太贵了,他肯定上不起,而且家人还会为他没法念书感到自责难过。
不说的话,一样上不了学,但至少家人不会自责,不会为这个事操心难过,反复思量以后他暗暗地拿定了一个主意,暂时就说没考上,自己打工赚钱,钱要赚够可以读书他就读,要是没有赚够就当自己真的没有考上大学,没缘分继续学习吧!
终于在家人的逼问下,他嚅动着嘴唇,小声说道“我没有考上”。
话一出口,于海后悔极了,这可是自己生平第一次撒谎,而且是对自己最亲的家人。
可是没有办法啊,他深知这昂贵的学费不是这个家庭可以承担得起的,尽管他也想上大学,他也盼望山村外的生活和精彩的世界。
他以前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家庭的贫困已无力支撑他继续学习知识了。
他望着满天的星辰,疑惑无助犹豫,心中千般滋味只能消化在自己的肚子里。
在爷爷的叹息声里,在母亲的泪眼中,他忽然感觉到支撑一个家的重量。
晚上,他悄悄地收拾好行李,留下一张字条……
漆黑的夜里,明月照着崎岖的山路,于海背着行囊形单影只地走在离开家乡的路上。
走到村口了,他回头环顾着连绵的山路。
想着重病卧床的爷爷,想着母亲一个人在家中照料和生活,他犹豫了,是留下来还是走出去,万分不舍的他犹豫再三还是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早上,于海的老师来到家里祝贺于海考上大学,走了五公里的山路,找到于海家的时候,映入眼帘的这破旧的房子和卧床的老人时,老师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接过通知书的时候,于海的脸上会扫过一阵的忧伤。
老师告诉于海的妈妈,于海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是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个消息无疑成了重型炸弹,在整个村里炸开了。
村里出了唯一的一个状元郎,但却因为家境的贫寒无力念书,在老师的帮助下,村支部召开紧急大会,一片争论在房间里荡漾开来。
最后大家决定,帮助于海申请贫困助学基金,同时全村募集资金,供于海上大学。
守得云开见月明,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上海交大博士生导师的于海,每当回想起当年高考为上学而南下打工的事,仍感慨万千啊。
(1)指名学生朗读语段,其余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根据材料编写这个故事的。
(2)小组内自由交流,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补充,师生总结:
第一句话提到了第一次撒谎,就开始设置悬念:
为什么事情撒谎,撒谎以后的心理是什么?
第二句提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是因为撒谎心理饱受煎熬,还是因为迫不得已谎言被拆穿的逃避?
第三句提到大家争论,就要联想到是不是发现了他的谎言所以开始了争论。
每一句话之间都有一个环节在联系,作者运用“一张录取通知书”作为故事的线索,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串联起这三幅面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精彩的故事。
续写只有开头的小故事,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写作的兴趣。
出示富有悬念的经典故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有关悬念的内涵。
教师讲解和例文片段展示,给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
通过范文引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写作要领,少走弯路。
欣赏名家笔下的鲜明人物形象,拓宽思路。
描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易于学生人人参与到写作中,提高写作热情。
学生鉴赏范文,通过范文的引领可具体理解在写故事时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写作展示
阶段。
(约12分钟)
1.思路点拨。
题目
(1)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话题,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开展故事接龙活动。
【提示】①小组先进行讨论,确定故事的话题、人物等。
如“有人摔倒了”“那一天,我遇到了他(她)”“一个外星人站在我的面前”等。
②小组同学依次接续,每人至少说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个小的情节),接上前边的内容。
时间约5分钟,要尽可能说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③推选一位同学将小组讲述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全班同学听。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讲得最吸引人。
题目
(2)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
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不少于600字。
【提示】①选择的某件事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以使故事更吸引人。
②可以赋予故事中的人一些突出的特点,然后围绕这些特点展开情节。
③写完后读给别人听,看看是否能够吸引他们,并参考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
2.就其中任一个题目进行训练。
小组中同学讨论,共同完成。
各小组展示,选出较成功的片段,班内交流研讨。
3.师生点评,汇总修改意见。
4.全班一起修改一个较为成功的片段,集体形成佳作。
通过思路点拨、编写提纲、小组交流等形式,为此次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提高
阶段。
(约4分钟)
1.盘点写作方法。
2.交流本节课收获。
3.教师小结:
编写故事,其实是考查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写故事,开头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并制造期待和悬疑。
情节要有变化,有跌宕,有意料之外。
人物性格有独特性和鲜明性,同时恰当地使用联想和想象。
只要你做到这些,就能使你写的故事充满趣味,引人入胜。
4.作业: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
比如眼睛、嘴巴,比如书包、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请以《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教师小结,盘点重点,形成完整认知。
例文参考
一张纸条
句段赏析
生病的小明正在宿舍百无聊赖地看书,门突然开了,小明欠起身子往门外瞅了瞅,结果没有一个人影,小明以为遇见鬼了,因为整幢楼都静悄悄的,只有自己的翻书声,他很害怕。
“小明!
”谁知传来熟悉的声音和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是妈妈!
“妈,你怎么来了?
”小明边说边坐了起来,妈妈眼睛红红的,又强颜欢笑地安慰小明,说是班主任给她打电话,让她来一趟。
小明看见妈妈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就问她手里拿的是什么,妈妈慌忙地把纸条装进口袋里说没什么……
妈妈什么话也没说就把小明接回家去了,任凭小明怎么问,妈妈就是不说原因。
回到家后的一天,小明趁妈妈不在家,找到了那张纸条,打开后小明便哭了。
小明身体很虚弱,被送到了医院,等妈妈赶到时,小明忍不住哭了起来:
“妈妈,怎么会这样?
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呜呜呜……”
小明自从看到那个纸条的内容后,便一直住在医院里,整天魂不守舍,脸上不再有笑容了。
这天,妈妈照常来照顾小明,看到他那副要死不活的样子,心里很生气,便忍不住哭了起来:
“明明,你不要这个样子,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让妈妈怎么活呀?
”
小明看到妈妈伤心的样子,很是心疼,便安慰妈妈说:
“妈妈,你不要再伤心难过了,我会好起来的,我会坚强起来的!
”
妈妈抱着小明痛哭起来。
又过了半个月,小明出院了。
脸色蜡黄的,走路还有些魂不守舍,但是他不让妈妈扶,他告诉妈妈他要坚强!
在以后的日子里,小明坚强地活着,坚强地照顾着妈妈,照顾着那个家,在面对困难时,他迎难而上……
十几年后,小明长大成人了。
有一天妈妈问他:
“明明,你终于长大了,能告诉妈妈你是怎么挺过来的吗?
”
小明说:
“那个时候,我看到那个纸条,脑袋都懵了,但后来我告诉自己我要坚强!
”
妈妈把那个让他伤心十几年的纸条又掏了出来。
上面的内容是小明的爸爸因工伤不治而亡,
小明在泪眼中望着那张纸条……
开头部分的“门突然开了”“妈妈眼睛红红的,又强颜欢笑”“妈妈慌忙地把纸条装进口袋里”,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受到打击后的状态。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和曲折性。
结尾解开纸条的秘密,与开头呼应,形成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
总评:
本文根据特设的情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编写故事。
开头即利用一张纸条来制造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激起读者了解真相的好奇心。
写作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结尾解开纸条的秘密,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