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docx
《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
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
吴冠英
2013-2-2715:
42:
39 来源:
《装饰》2002年03期
【英文标题】“Language”FeatureandAestheticValueofAnimatedCartoon
【作者简介】吴冠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动画是一种大众化艺术形式,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高度的娱乐性就成为它主要的功能。
在信息传达越来越趋于图形化、动态化、互动化的现代社会形态中,动画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审美价值被更多的人认知。
动画艺术本身是综合性的,它包括各种表现手段,譬如造型、动作、语言、绘画和声音。
这些手段以不同的方式决定着动画的艺术风格与表现“语言”特征。
而由这一特征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同样是独特的。
图1《可笑表情的滑稽片段》J•斯图亚特•布莱克顿(美国1906年)
图2跳跃运动与线状(水平)移动的比较,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英国)《动画的时间掌握》
一、符号化“语言”特征
在众多的艺术样式中,动画是最具符号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
动画造型是构成动画艺术形式的元素中的视觉化部分。
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名为《可笑表情的滑稽片断》的第一部动画片中所描绘的形象,运用了漫画的语言对形象进行夸张的刻画。
这部由美国人J•斯图亚特(J.Stuart)创造的动画片第一次赋予图画以生命(图1)。
为了在运动的图画中更有效地表现并传达出人物的形象与表情特征,作者对描绘的形象与动态进行了夸张的处理,使接受者能迅速地与自己记忆中的表情符号对接,引发情感的共鸣。
这种对比现实表征有明显差异的符号化图形语言,便成为动画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默片时代,动画艺术与电影一样,完全依赖强化外形特征或动作特征来区别不同角色及性格。
动画由于它的描绘方式,对形象的塑造有着更大的自由度。
再从形象的造型符号化特征延伸至背景设计、声音、动效等构成要素并纳入视、听觉统一的符号系统之中。
围绕一个主题,传达出特有的艺术意味。
符号化的语言特征,不单指造型设计,同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的符号化
动画中每一个角色都包含两种结构:
一是外形结构,二是动作结构。
动画的角色造型必须通过运动来完整地体现,而运动的状态是依设定的动作结构来进行的。
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角色的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
因为动画角色并非一定是人,也可能是非人或非生物或是一种幻想的生命体,或是某种特定精神内涵的物化形式。
强化造型中的自然属性的质感、量感都是有着“意在形外”的目的。
但动态设计同时又是借角色的自然属性的差异来体现整部动画片动态样式的丰富效果的。
如我们假设将跳跃运动定性为点状移动,将水平方向运动定性为线状移动,它们各自的运动规律便构成了不同的移动动作符号。
现有的动画片风格,基本按写实与漫画化两大类划分。
写实风格的动画片中角色的运动规律及时间的掌握都是以角色的自然属性作参照,而漫画风格的动画片在角色的动作设计上有更大的张驰度,几乎可以是随心所欲,而更具有表现主义的风格特征。
图3动画片《平成狸合战》宫崎骏(日本)
2、心理暗示的符号化
动画在某些方面与漫画近似,它们都可以将人在潜意识中所憎恨的人或物砸扁、撕碎。
在漫画或动画片中可以将这种意识表现到极致。
人们在淋漓尽致的夸张形象和表现中获得心理、情绪上的宣泄。
动画是连环画的一种延伸,它优于漫画之处是它具有更接近人的变化的动态性思维。
动画可以用更为夸张的形态、动态和压缩了的因果演变过程,以更具戏剧化和表现力的形式将人们的潜意识表现得更彻底。
这是动画语言突出的优势。
如在日本动画艺术家宫崎骏与高薰的代表作《平成狸合战》动画片中,争斗的两群狸猫中一些被打败的狸猫瞬间变成了乖巧滑稽跪地求饶的形态(图3),但一转身又恢复了凶狠的原形。
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还有一组描述狸猫谈判的镜头,狐狸与狸猫一会儿变成人,一会儿又变回原形,形象地暗示角色的心理变化,又充满趣味性,是动画语言运用的传神之笔。
3、时间的符号化
时间作为动画的构成要素之一,每一个镜头、动作过程,都需要时间来完成。
动画中夸张的造型、故事内涵、表现形式及动态,同样,离不开夸张的时间与空间形态。
在动画中,时间可以表达一种概念,或预示一件事情发展的过程而成为动画视觉语言的有效补充。
比如在这样一个镜头画面中,一件重物从画面里的某一处掉下出画,画面在保持暂短的静止状态后再作激烈抖动的处理。
在这里所表现的物体掉出画并不意味这一镜头的结束,画外的空间形态是由观者的参与想象来完成的。
这时,可以通过时间的控制传达出高度、远近等距离的概念。
观众可以在时间的流动中感受和理解镜头表现的视觉以外部分的内涵。
动画家通过时间的量化控制而转化为时空的概念。
动画的时间掌握与运用需要充分的想象力与巧妙的表现技巧。
如表现用力推动一个沉重的物体,可以通过夸张推物者的动作、表情以及增加时间长度来传达物的沉重的“信息”。
这时,时间就成为传达某种意念的无形的符号。
在动画中经常有表现某一角色快速出画、入画的镜头,这近似于写意的手法。
只要能表达出动作的完整意义,时间是为完成这一意义表达的依托。
这与自然生活中时间的概念完全不同。
图4动画片《风中奇缘》的一个连续动作画面迪斯尼公司(美国)
二、审美价值的多面性
1、间离效果与人性化价值
间离效果几乎是所有艺术样式存在的价值而且具有审美的意义,即与现实中人们的视感官所感受到的“真实”状态的差异而产生的有“距离”的美感。
动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在强调与“现实”情形的间离效果。
比如幻想化的造型,随心所欲的动作表现,无论是漫画风格或写实风格的动画,都对取自于自然(现实)或产生于幻想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归纳的主观创造,使其成为艺术家心灵的“意象”。
强调的是与观众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沟通,满足观众“轻松有趣”的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这一艺术样式的间离效果还体现在它独特的制作技巧与全部过程。
动画与电影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利用了人的视觉残象效应,不同点则是电影为连续拍摄连续播放,动画是逐格拍摄连续播放。
传统的动画制作需要在一秒钟的放映画面中完成二十四格的形象动作的绘制。
一个动作过程是靠动画家逐一描绘连接起来的,以此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不同创作者的情感与心理轨迹(图4),同时也显现出动画艺术最具人性化价值的一面。
这也是近百年来仍然沿袭这种费工费时的创作、制作动画方法的重要原因。
动画家在描绘与设计每一个动画形象与动作之时,注入越多的主观意图,其结果必然会更大地拉开与客观现实的距离,而动画本身的创造性价值便由此而生。
美国米高梅公司1999年制作的影片《迷墙》,动画设计创意独特,富有哲理并发人深省。
影片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生活在梦魇与现实之间。
动画家吉拉德•斯卡夫的动画设计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和震撼感。
其不同寻常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形式,将一个摇滚音乐表演者洛伊德对郁闷、痛苦经历的追忆与潜意识思维,运用动画的特有表现力作了准确的诠释。
而经动画家之手描绘的一幅幅画面给观众提供了最直接的人性化与情感化的图形信息。
这无疑是构成动画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5电影《疾走罗拉》中的一组动画镜头米高梅公司(美国)
图6、7动画片《Avalon》押井守(日本)
2、感官的愉悦
在动画艺术中,无论是对自然形态的夸张或是创造出虚拟的形象,可爱的、可笑的、幽默的、荒诞神奇的等等,无不对人的视觉感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愉悦感。
美国迪斯尼公司1938年制作的动画片《白雪公主》,运用圆润的弧线造型,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给人以温暖与安全感。
这一点对所有年龄层次的观众同样具有吸引力。
动画中夸张的造型与现实形成比例的落差而产生视感觉的兴奋,不同的动画家在设计创作中都在探索和寻找这种微妙的差异。
它就像是变化无穷的“不定式”,重要的是对表现主题的把握与差异度的控制。
如著名德国导演卢贝松•汤姆提克威执导的影片《疾走罗拉》中的片头及片中穿插的动画(图5)。
那让人过目不忘的造型,与不顾一切的近似于神经质的奔跑动作,恰当地表现了影片人物的所有生命力,甚至于生存意义都只在行动的当时才能爆发出来——不思前顾后,一切做了再说的行为理念。
那几段动画给人的视觉刺激是强烈的。
影片中还有很多镜头的运用都借鉴了动画的表现语言,如罗拉在吼叫时,将镜子和窗户的玻璃震碎以及疾跑中的节奏处理,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意味。
可见动画已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已是一种创作思维方式,也就是称之为“动画化”的思维方式。
日本动画家押井守在影片《Avalon》中,将爆炸的形态作静止化并分割为片状的镜头处理,以及人被子弹击中时变为碎片等(图6、7),创造了新的动画语言和视觉效果。
这一点对动画创作尤为重要。
3、真实的谎言
运用数字化制作技术创作的模拟现实的动画作品,以幻想的造型,真实的视觉效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样式。
如美国影片《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及相类似的影片,都将虚幻的时空变得既逼真,又遥远。
这种称之为数字动画的形式,其图像效果几可乱真,有切肤之感。
它的制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影视作品之中。
如多部集电影《异形》满足了部分人怪诞离奇的心理需求。
一部移植于索尼娱乐公司PLAYSTATION游戏平台的全数字化生成的电影《最终幻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代表数字映像技术最高水平的作品。
影片中对真人的造型质感及表情的模拟是难度极大的。
借用运动捕捉技术,使角色运动状态自然而真实,人物表现变化更是纤毫毕现,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这亦反映出现代人对虚拟现实的渴望。
图8动画片《游移的光》简•阿隆(加拿大)
图9动画片《星期一闭馆》威尔•文顿(美国)
图10电影《天生杀人狂》中的一个动画镜头
4、形式之美
动画是在表现形式上最为多样化的艺术之一。
水彩、素描、油画、雕塑等等一切造型艺术手段及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动画的“形式”构成元素,引发动画家的创作灵感。
加拿大动画家简•阿隆别出心裁地用碎纸片拍摄的一部动画短片《游移的光》,以其对生命与自然的心灵领悟,运用独特而又最平常的材料,纯净而简练地表达了他对阳光的赞美(图8)。
同样,中国的动画代表作品《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都以其特有的装饰风格与水墨写意风格,使人们在感受动画故事乐趣的同时也体味了艺术表现形式之美。
由英国阿尔德曼动画公司、美国迪斯尼公司和梦工厂联合出品的动画片《小鸡出逃》,利用橡皮泥偶制作的动画,带有很强的童心稚趣,颇似儿时玩过的泥人,极易引起观众心理上的共鸣。
美国动画家威尔•文顿同样用此形式创作的动画短片《星期一闭馆》(图9),人物造型上带有明显的手指捏塑的印迹,动态与表情刻画夸张而细腻,表现了一个醉汉在观看抽象艺术时的非理性化心理状态。
这部动画片的形式本身也给观众亲切而熟悉的亲和力。
而俄罗斯动画家加里•巴拉丁的作品《钢丝的恶作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用钢丝制作的动画片,使我们惊叹其独到创意的同时,领略了他巧妙驾驭艺术形式及动画语言表现力的才能。
80年代末美国首部动画与真人合成的影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曾经让当时的观众体验了动画的全新表现形式。
这种卡通与真人角色的配合表演,使整个影片趣味横生,以至于后来的许多电影运用了这种形式,如《天生杀人狂》(图10)(美)、《疾走罗拉》等。
计算机数字映像技术的介入,使动画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许多不可思议的视觉效果都可以实现。
它必然而且会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
人的审美活动是较为复杂的过程,一切艺术形式均要通过人的感官的接受并作用于生理和心理而获得审美的满足。
动画是视听艺术之一,随着传播媒体的变化,应用范畴会更加广泛。
在新的“环境”下探讨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与审美价值是很有意义的,也是一个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