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1271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docx

安徽省淮北市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2.有学者认为:

“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据此判断,下列属于小农经济范畴的是

①千耦其耘②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③农业合作社经济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3.先秦的《鶡冠子·备知》记载“德之盛,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

其民犹赤子也。

有知者不以相欺役也,有力者不以相臣主也。

”与材料观点相似的是

A.以德治国B.仁政C.无为而治D.小国寡民

4.宋代著名历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选举》中批评我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时认为:

“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

评论所不许,则司擢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用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

体统脉络各不相关,帮徇私之弊无由惩革”。

这一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5.下图为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成就远远领先于世界

B.制度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

C.科技发明是影响中国和外国发展的双刃

D.新经济因素推动科技创新

6.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表(单位:

英镑)。

年份

1843

1844

1845

从英国进口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生丝出口量

17870000

101250000

132200000

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B.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7.观察右图漫画,你认为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清末新政

8.康有为说:

“以吾遍游欧、美十余国,深观细察,校量中、西之得失,以为救国至急之方者,惟在物质一事而已。

……则吾所取为救国之急药,惟有工艺、汽、电、炮、舰与兵而已!

”材料提出的救国主张是

A.军事救国B.实业救国C.变法救国D.物质救国

9.1943年1月起,日伪当局宣布,停止放映英美影片。

上海大光明不得不上映中联出品的《红楼梦》等电影,还有满映摄制的《血溅芙蓉》以及日本东宝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南征北战》等影片。

材料反映

A.欧美和日本共同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B.日本强化对中国进行思想控制

C.电影在上海市民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D.国家权力干涉民众的自由生活

10.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

该图反映了

A.中国国际地位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B.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取得一定的成就

C.抗战结束后不平等条约体系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11.以下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示意图中,与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主义论》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ABCD

1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1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不乏好的作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

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

”材料表明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B.借鉴苏联经验中存在极严重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14.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一起赌咒发誓,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起点。

他们的这一举动

A.超越了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B.是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C.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15.格罗特的《希腊史》中记载:

“我们只要读读阿提卡演说家所遗留下来的在陪审法庭上发表的演说,就可以知道其中有许多都是鼓舌如簧的欺骗,离开本题的诳语,以及诉之于同情、愤恨和偏见的各种各样的说词。

”作者的观点是

A.演说在审判中具有决定作用B.雅典陪审制度存在缺陷

C.演说是陪审制度的组成部分D.雅典民主程序上的不足

16.仔细观察右图,你认为此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有可能是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三角贸易

D.工业革命

17.拉尔本·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的民主制》中记述:

“下议院使下层人士相信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须改革的手段已经具备”。

材料表明英国下议院

A.完全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B.使改革成为获取民主的唯一途径

C.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D.成为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机构

18.卢梭认为:

“主权者除了立法权力之外便没有任何别的力量,所以只能依靠法律而行动;而法律又只不过是公意的正式表示,所以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

”卢梭的主要观点是

A.人民主权B.天赋人权C.社会契约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爱因斯坦说:

“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他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

”这一“发现”指的是

A. 相对论     B.量子假说      C.细胞学说    D.光电效应

20.下图为两位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可见,两位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

A.完全对立B.完全一致C.无法比较D.基本一致

21.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

①以立法的形式建立②由政府主导③实行以工代赈④致力缩小贫富差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2.列宁曾强调“它是在特殊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实行的是一些非常措施,但是非常明显,这个政策在军事上战胜了敌人,但在经济战线上没有取得成功。

”为纠正这一问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3.“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特有的“APEC方式”:

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努力。

”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成员之间差异明显,互补性强B.合作方式灵活多样,自主自愿

C.经济论坛性组织,具有强制性D.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互结合

24.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的小说都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更没有蕴含道德内容的价值评判,他只是借助片段,以虚构和臆想的手法,在读者面前营造出一个令人迷乱、困惑的虚实相间、现实与往昔交错的世界。

与他的小说风格相似的文艺作品是

ABCD

25.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隋唐运河码头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12年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原码头遗址的认定被推翻,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

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判断“码头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的最有力证据是

A.走访柳孜码头遗址附近居民B.研究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相结合D.查阅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著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4题16分,第25题16分,共50分)

26.(18分)关于中外近代史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变化的起点。

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和先进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

——彭南生:

《一样历史多样观——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及主线》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

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2011年版

(1)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推断这两种观点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8分)

(2)试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分)

(3)推断材料二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史观,分别分析其史实依据。

(6分)

27.(16分)历史上的大国兴衰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欧洲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它的汇票可以在世界各地兑换。

荷兰人在印度洋、波罗的海建立了贸易据点,既可以免除管理当地社会秩序的成本,又能够获得贸易中介的红利。

但是随着英国、法国等国的崛起,荷兰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英、法等国都在组建自己的东印度公司,荷兰在印度洋的垄断地位已经难以维系。

……17世纪初,阿姆斯特丹股票市场起了一台大功率的“抽吸泵”的作用,把全欧洲的剩余资本吸到荷兰;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同样变成了大功率的机器,却把荷兰的剩余资本抽到英国去。

1772年,英国一家银行出现危机,英格兰银行停止贴现,阿姆斯特丹不得不为自己的票据提供贴现。

这场危机让阿姆斯特丹失去了欧洲头号金融中心的地位。

——摘编自孙兴杰《资本转移与荷兰的衰落》

材料二世界博览会是对一国科技、产业和文化成果的展示。

下图中图1是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英国馆中陈列的机器,被称为“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起来了”。

图2是1908年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它在历史上并没能给人留下太多的话题。

图1图2

材料三面对有限的国内市场需求,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起推行“贸易立国”战略,以出口第一为国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外需。

随着日元升值,出口贸易下降。

与此同时,薄弱的基础研究无法支撑日本摆脱进口技术和模仿型技术发展的模式,经济陷入萧条。

——《日本泡沫经济溯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荷兰崛起的有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荷兰霸权地位丧失的原因。

(8分)

(2)比较图1和图2,从科技和经济关系的角度说明英国大国地位的变化。

(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的原因。

(4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时间

主要活动

1895年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1905年

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1910年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

正式叫胡适。

1916年

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1917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

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

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材料三他们或以革命救国,或以改良图存,或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或以“再造文明”救国,林林总总,其共同点都在不同程度上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8分)

(3)依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

(6分)

安徽省淮北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试题解释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D

C

D

C

A

D

B

B

D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A

C

A

B

D

A

B

C

D

C

1.【答案】B

【考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释】题干限定的角度是制度变革层面,故排除C;三公九卿同样有行政效率高的优点,故排除A。

D项史实错误;三省六部制把决策、审议、执行权给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使中央的权力行使更趋规范化,故选B。

2.【答案】C

【考点】小农经济

【解释】题干对小农经济的描述强调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①、③属于集体耕作的模式,②④符合题干对小农经济的描述,故选C。

3.【答案】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释】材料中“泽无桥梁,不相往来,舟车不通,何者?

其民犹赤子也。

”体现了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追求,故选D。

4.【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解释】世官制度是世袭的贵族用了特殊阶级的地位世世做官,执掌国政,故A不符合题意。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故B不符合题意。

九品中正制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符合题意,故选C。

科举制将考试和做官结合,故D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

【解释】从图中可知,中西科技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5世纪,故A项错误。

从表上的时间分析,此时西方并没有出现制度的创新,故B错误。

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推动科技的发展,故选D。

C项说法在材料里没有体现。

6.【答案】C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释】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英进口和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同时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但是不能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实际上中国是出于附庸地位,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和原料产地,故A项说法错误,C项符合题意。

B项资本输出说法错误,此时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7.【答案】A

【考点】洋务运动

【解释】从漫画可知,西方科学技术的树枝嫁接在封建制度的树干上,故反映了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符合题意。

8.【答案】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解释】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有“惟在物质一事而已。

……则吾所取为救国之急药,惟有工艺、汽、电、炮、舰与兵而已!

”故选D。

从“以吾遍游欧、美十余国”可推测这反映康有为变法失败逃亡海外,考察各国后思想发生的变化,故排除C。

A、B两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

9.【答案】B

【考点】抗日战争;电影艺术

【解释】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历史推理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停止放映英美影片”可排除A。

汪精卫政权为汉奸政权,不具有政治的合法性,故排除D。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从拍摄机构和《南征北战》这样的影片名称可推测,这些影片是为了美化日本的侵略,故B项符合题意。

10.【答案】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释】通过图表可知,民国以后不平等条约数量逐渐减少,故A项错误。

1945年以后条约依然存在,故C项错误。

D项描述与图表不符。

国民政府时期不平等条约数量减少,故B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考点】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解释】《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A图为北伐战争,B图为战略反攻,C图为土地革命,D图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故D符合题意。

12.【答案】C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特区、祖国统一大业

【解释】“搁置分歧,共同繁荣”用于处理外交争端,材料三项政策都是中国内政,故A项不符合题意。

C项实事求是的理念符合题意,但是与时俱进强调的是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使党的思想路线呈现鲜明的时代性,故排除。

D项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没有涉及到民族平等,不符合题意。

这三个政策分别对应如何解决民族平等、对外开放和祖国统一问题,他们的共同前提是独立自主、主权至上,故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D

【考点】新中国的教育和外交政策。

【解释】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

B项说法在材料里没有体现。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材料体现了建国后的语文教育向苏联学习,正是由于外交上“一边倒”政策的影响,故选D。

14.【答案】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释】小岗村村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际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错误,C项符合题意。

小岗村的试点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之前,故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释】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作者强调演说在审判中的负面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

16.【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释】从图片可知,各种商品在欧洲、亚洲、欧洲、非洲之间流通,贸易的范围扩大,商品的种类增多,符合商业革命的特征,故选A。

价格革命强调的是欧洲金银的大量流入,导致物价上涨,股B项不符合。

三角贸易指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故排除C。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商品的=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

17.【答案】C

【考点】代议制民主。

【解释】A项说法错误,忽视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性。

B项说法不符合,革命仍是许多国家获取民主的重要方式。

D项说法在材料里没有体现。

18.【答案】A

【考点】启蒙思想。

【解释】“唯有当人民集合起来的时候,主权者才能行动”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

19.【答案】B

【考点】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解释】从材料可知分子、原子属于微观领域,故选B。

20.【答案】D

【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释】从两幅图片比较,两位学者都认为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主要差异在于前者认为现在是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趋势,而后者认为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两者对于世界格局的认识基本一致。

21.【答案】A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释】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22.【答案】B

【考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解释】通过列宁的话判断这是斯大林之前的政策,故排除C、D。

通过材料可知,列宁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故B项符合题意。

23.【答案】C

【考点】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解释】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松散说的官方论坛,不具强制性,故C不正确。

24.【答案】D

【考点】本题主要考察现代西方的文学艺术。

【解释】莫迪亚诺的小说没有故事情节,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A、C两项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故排除。

B项是浪漫主义美术作品,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故B项错误。

D项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体现了立体主义的绘画特征,属于现代主义美术,故选D.

25.【答案】C

【考点】本题主要考察史学研究方法。

【解释】史料分为一手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相比二手史料更为准确,但史学研究强调孤证不立,各种史料相互参照,更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材料中的考古遗迹属于一手史料,但是两次结论的不同说明仅仅依靠考古发掘并不一定能还原真实的历史,所以应该结合文献材料,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4题16分,第25题16分,共50分)

26.本题主要考察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学理论(革命史观、全球史观);历史分期的史学理论

解释:

(1)第一小问依据革命史观,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政治上主权部分被破坏,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依据近(现)代化史观,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开端,主要从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这一方面分析。

(2)从政治结构转型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依据辛亥革命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创立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1962年教材观点所用革命史观,因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开始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二小问1992年教材所用全球(整体)史观,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统一整体。

26.(18分)

(1)鸦片战争:

革命(侵略与反侵略、民族主义、民族危机、社会形态改变)的角度。

(1分)鸦片战争打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大门,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分)

洋务运动:

近(现)代化(文明)的角度。

(1分)洋务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