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230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 12页.docx

牡丹亭全文赏析word范文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牡丹亭全文赏析

篇一: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牡丹亭》赏析

(结课论文)

院系:

计算机学院

专业:

网络工程

姓名:

宋宏闯

班级:

101班

学号:

201X00824114

《牡丹亭》赏析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

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

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对其文学成就的粗浅认识:

一是《牡丹亭》以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春色的眷恋及对人生的思考,控诉和对抗整个的礼教社会。

杜丽娘从宗法礼教的牢笼中发出了较早的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二是《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古代戏曲中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这形象是个性化同典型形象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理想色彩非常浓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微弱呼唤个性化典型形象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历来被许多文学研究家所重视,并有许多文人对这部作品谈出了很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据作者说,其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影响最大。

汤显祖对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

的加工改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

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作为一个初次拜读这部作品的人,我便因剧中杜丽娘的至爱至情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面而感动,也为汤显祖在其作品中深寓的哲理所叹服,更为戏曲大胆的幻想所吸引,于是便萌发了也要对这部作品写点什么的冲动,在这是我试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主题)

“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注:

《牡丹亭题词》)由此可见《牡丹亭》的中心是一个“情”字,或者说是“情”与“理”的斗争。

情与理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享用、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情感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理则是对即成教条的被动接受和扼杀人性的遵

守。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感情和理智之间,既有可以调和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可调和和不相一致的一面。

情近似而不等于感情,理近似而不等于理智。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说: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同样《乐记》篇说:

“夫物之惑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它第一次提示出人欲和天理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不是灭天理穷人欲,就是存天理而专人欲,非彼即此,两者必居其一。

人欲就是情,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人的本性。

“食、色,性也。

”“天理”指的是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人的约束,即礼教。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圣人孔子的言论,它成为封建时代人们必须遵守的信条,异性之间不得往来,自由恋爱。

当时所谓男女私情,被严厉禁止。

只有听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男女之情才合乎于礼法,即合乎天理。

少男少女要追求异性,这是人之常情,礼教却禁止男女之间的任何往来。

杜丽娘是官家小姐,她有幸读书识字。

《诗经》、乐府和其他文学作品对她的启蒙,如同苏轼的一首诗所写的那样:

识字是人生不幸的起点,她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顺从地活下去了,她的反抗,或者如实地说,那只能是一次小小的不顺从的尝试,开始于她向春香探听花园的所在。

父母对杜丽娘的宠爱可谓无微不至,却从不对她提起有这样一所花园,只有在父亲下乡劝农之时,她才得偷偷地游一次花园。

闺秀小姐除刺绣、识字之外,她的时代和社会地位命定她无所事事。

《惊梦》中的游园和紧接的《寻梦》是她一生中仅有的实际行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历险记。

《牡丹亭》对它们的描写,它们在《牡丹亭》全剧中的地位也确是如此。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深闺中的人只能在若有若无的游丝国窥见春的消息,同时这也是她春情萌发的象征。

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以及青春的觉醒,二者合一是《惊梦》的妙用。

春光、青春、春情三者合一,相互映衬,而以后者为主,在游园中得到含蓄而又酣畅的表现之后,《惊梦》之梦就成为必然的结局,在追求个人幸福的一切通路都被阻塞之后,梦是惟一的出路。

杜丽娘在梦中实现了她的愿望,得到她的幸福,梦不管怎样美洁,毕竟不是

现实,于是《寻梦》成为她在现实社会中少见的行动。

她对爱情的渴望,对行将消逝的生命和青春的依恋,在《写真》中得到独特的表现,在爱情和死亡的较量中,她自豪地宣称已经在梦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有了情人。

与其说这是她对春香吐露了真情,不如说她是对礼教宗法制,对死亡宣告她的胜利。

对爱情的追求,对青春的生命的热爱,终于使她起死回生,这就是作者在《牡丹亭题词》所说: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地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

作品表面看来,似是一个离奇荒诞的爱情故事,不过是在颂扬痴心妄想的儿女私情。

但是,透过梦境幻想,我们领悟到作家汤显祖深邃的哲学思想,汤显祖在这部作品中,在表现追求自由爱情的同时寄寓了他所崇尚的“真性情”显露与当时社会存在的正统观念相对立的思想。

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这说明汤显祖正是通过这个“情之所必有”的故事,驳斥理学家以“理之所必无”扼杀人们对生活的正常要求。

汤显祖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来贯穿全剧,抒发他对现实的愤懑和理想的憧憬。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牡丹亭》比起同时代的爱情剧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杜丽娘的命运在中国社会最为封闭的角落,即少女少妇的深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一个流行的评注本出于清初的三名女士之手,称为三妇合评本。

冯小青的故事是否出于真人真事,

篇二: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而说到中国戏曲就不得不说一下被称作“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

在201X年5月18日,昆曲艺术更是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我要赏析的《牡丹亭》便是一部著名的昆曲作品。

牡丹亭的作者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

汤显祖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著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都以“情”为主题。

其中《牡丹亭》、《紫钗记》写情之“痴”,是入于情之作;《南轲记》、《邯郸梦》写情之“空”,是出乎情之作。

《牡丹亭》的文辞美,意境深,加上情感化的唱腔、文词化的身段,配合了含蓄传神的词句,优雅动人的音乐,把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无比的感人,比“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境界更进了一层,是戏曲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

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是一部文学史上及剧坛上极有名的巨著。

剧中的女主角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伤春,因梦生情,寻梦不得,为情而死,死后三年,又因情复活,虽然有些离奇,却足以说明“情”的感人力量。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艰苦了。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

在他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

杜宝要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另有目的,那就是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出)。

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

象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一样,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

她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

杜丽娘的师父陈最良,最她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

学究。

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之《拜月亭》里的王瑞兰,《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都更为难堪。

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她无法接触到一个青年男子,象《西厢记》里的张君瑞、《拜月亭》里的蒋世隆那样。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

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

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

“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沈忧积郁,一时倾诉而出。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

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

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她说:

“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为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以上引文并见《惊梦》)一面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她说: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寻梦》)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它的出路。

这样,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

梦里出现的书生,甚至为他缠绵枕席,埋骨幽泉,而“一灵咬住”,始终不放。

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

“一灵未灭,泼残生堪转折”(《冥誓》),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

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斗争

的艰苦性的。

由于封建压力的巨大,个人斗争的艰苦,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尽管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汤显祖还不可能为当时的青年指出

一条现实的斗争道路,然而他的艺术描绘已使当时的青年妇女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她的朦胧的理想中得到鼓舞。

到今天,杜丽娘的理想早已过时了,我们对于象汤显祖这样一位表现他的时代理想的作家依然怀有崇敬的心情。

篇三:

经典戏剧: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并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

那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

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

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

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

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

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

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

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

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

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

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

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

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

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

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

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

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

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

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

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

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

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

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

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

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

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第54页)

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

[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第67页)

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

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总之,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剧作的美,切不可只读了片段,那样绝对了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

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

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相悦。

行为上,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

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

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劝公子去考取功名,这些陈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

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求严惩盗墓劫财的恶人。

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了围。

是个英雄。

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

这些需要你细细体会。

篇四:

牡丹亭赏析(毕业论文)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毕业论文)

201X级汉语言文学(本)

姓名:

乔纪东

学号:

134

浅析《牡丹亭》的文学成就

摘要: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成为明代戏曲的优秀代表。

它取材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这是一曲“情”的颂歌,是以情抗理在戏曲界的胜利。

对于这部作品,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对其文学成就的粗浅认识:

一是《牡丹亭》以杜丽娘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然春色的眷恋及对人生的思考,控诉和对抗整个的礼教社会。

杜丽娘从宗法礼教的牢笼中发出了较早的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二是《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古代戏曲中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这形象是个性化同典型形象的完美结合;三是《牡丹亭》在艺术创作上,理想色彩非常浓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微弱呼唤个性化典型形象浪漫主义

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之作,历来被许多文学研究家所重视,并有许多文人对这部作品谈出了很多具有独到见解的看法。

作为一个初次拜读这部作品的人,我便因剧中杜丽娘的至爱至情及对个性解放(注:

不止局限于男女情爱)的追求面而感动,也为汤显祖在其作品中深寓的哲理所叹服,更为戏曲大胆的幻想所吸引,于是便萌发了也要对这部作品写点什么的冲动,在这是我试想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微弱而深沉的呼唤(主题)

“天下女子有情宁如杜丽娘者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三年矣,复能溟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注:

《牡丹亭题词》)由此可见《牡丹亭》的中心是一个“情”字,或者说是“情”与“理”的斗争。

情与理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情是人的欲望,人的追求,人对物的享用、占有,是人的自然需求和情感需求没有压抑的满足,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动进取的精神;理则是对即成教条的被动接受和扼杀人性的遵

守。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感情和理智之间,既有可以调和一致的一面,也有不可调和和不相一致的一面。

情近似而不等于感情,理近似而不等于理智。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说: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同样《乐记》篇说:

“夫物之惑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它第一次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