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0563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docx

九下201《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5篇)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知识。

2.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人物特点。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故事的寓意及如何看待庄子的志趣。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整理法将重点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整理。

2、比较法  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体会他们的不同志趣。

3、朗读法通过加强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表达效果。

4、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散文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长脖子,脖子还长着一个大瘤子,脸色蜡黄。

有一天,他在河边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去做宰相。

他手持鱼竿,连头也不回,说: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把它包好,放在竹匣里,珍藏在宗庙的大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

“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这个人说:

“请你们回去吧!

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对,是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刚才听到的故事中大家感受到庄子喜欢做官吗?

对,不喜欢!

但是,也有这样一个人,他特别喜欢做官,并且做了官还怕被别人抢去。

他是谁呢?

请同学们看《惠子相梁》一文。

二、学习《惠子相梁》

(一)让一生朗读课文,然后师生共同正音。

(二)让学生说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予以引导、明确,归纳整理(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内容)。

强调重点词语及重要句子。

(用多媒体呈现)

 1、重要词语

①惠子相梁(动词,做宰相)  

②或谓惠子曰(  有人)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④子知之乎(你  )

⑤非梧桐不止(栖息  )       

⑥非练实不食(竹实,即由竹子所结的子)

⑦非醴泉不饮(甘泉,甜美的泉水)

⑧于是鸱得腐鼠(在这时)

⑨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  )

2、重要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施做了梁地的宰相,庄子去看望他。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在这时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内搜捕三天三夜。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三)讨论:

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对待国相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明确:

1、惠子——国相 ,庄子——惠子的朋友, “或”——有的人。

2、

(1)“或”(有的人)  也许是善意提醒惠子保住相位,不要被庄子取而代之;也许是为了挑拨惠子和庄子的关系,自己从中坐收渔翁之利——当上梁国的国相;也许……

(2)惠子醉心利禄,心胸狭窄  为了保卫相位,“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搜”字程度重,比“找”显得更认真更仔细。

“三日三夜”我们还可以理解成是虚指多天。

我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惠子调动国都所有警力,甚至还有外地军队;全城戒严,挨家挨户地搜查,鸡犬不宁,人心惶惶,那是一幅多么恐怖的景象!

这充分体现出惠子对庄子有很大的铲除决心,庄子的处境很危险。

难怪惠子把国相的位置看得很重,他为此差一点送了命。

请看下面材料:

(用多媒体呈现)

魏国的丞相死了,惠子想要去梁地出任这一职位,在过河的时候太匆忙不小心掉到了河里,路过的划船的人把他救起来。

那个人划船的人问他:

“你要去哪?

干什么啊?

怎么会那么匆忙呢?

”惠子说:

“梁地没有丞相,我想去那试试看。

”那个人又说:

“你在河中间困着,没有我你就死了,你怎么能到大梁做宰相?

”惠子说:

“说到在水上驾驶船只纵横穿行我是不如你;但是说到治理国家,保全人民社稷的安康,你和我比起来,就好象还没有完全睁开迷胧双眼的幼犬啊。

(3)庄子鄙弃利禄,清高自守。

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

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四)指导朗读

读课文,突出重音和语气语调的变化。

读出快慢节奏变化,读出蕴涵的情调。

重点体味下面两个句子:

仰而视之曰:

‘吓!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吓”用得极妙,要读出夸张的语气,显示庄子轻松中带有讽刺,亦庄亦谐。

三、深入探究

提问:

想当宰相对呢,还是不想当宰相对呢?

让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

如果国王是明君,就辅佐他,发挥自己的才能,给老百姓造福;如果国王是暴君,就不要帮助他,以防助纣为虐祸害百姓。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惠子相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板书:

     

惠子相梁  《庄子》

重点词语:

相、国

人物特点:

惠子:

醉心利禄、心胸狭窄;庄子:

鄙视功名、清高自守

寓言特点:

形象生动,委婉含蓄,讽刺有力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

(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

《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气势壮阔。

《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

郭沫若也评价说: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

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

“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

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

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

“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

“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

(1)相:

名词用作动词。

做宰相。

    

(2)同:

国都、京城。

    (3)止:

栖息。

 (4)安:

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

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

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

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

(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

《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

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

派人去请他。

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

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

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

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

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

《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

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

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

“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

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

‘替我试试看。

’匠石说:

‘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自从先生去世。

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徐无鬼》)

提示: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

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

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

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走近庄子,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练习,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和积累

3、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庄子的道家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当时诸侯争霸,战事频繁,政局动荡生逢乱世的先贤圣哲们,或是奔走呼吁宣扬自己的治国策略;或是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处世哲学,于是给后世传下了蔚为大观的先秦诸子散文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斗转星移,但是先秦诸子散文绝对是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的的璀灿恒星而传承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已经陆续学习了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论语》、《墨子》、《孟子》,今天就让我们再走近庄子,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机敏、诙谐幽默的大家风范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评价说: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掌握基础

1、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鸱 吓

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或谓惠子曰

②夫鵷发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四、朗读课文,翻译全文

1、翻译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同桌合作,共同翻译全文

(2)、不但要会翻译句子,还要会解释句中的疑难字词

(3)、翻译过程中注意省略内容的恰当补充

2、进行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一)、一词多义

1、子:

①庄子来②欲代子相③子知之乎③鵷过之④欲以子之梁国

2、之:

①庄子往见之 ②子知之乎

3、于:

①发于南海②而飞于北海

4、于是:

①于是惠子恐②于是鸱得腐鼠

(二)、古今异义词

①或谓惠子 (古义:

  今义:

 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古义:

  今义:

(三)、省略成分补充

 1、惠子相(   )梁   2、(   )仰而视之

(四)、判断下列句式,并分析各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庄子来,欲代子相”

2、仰而视之曰:

‘吓!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鵷邪?

五、诵读课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六、拓展延伸:

走近庄子,净化心灵

1、庄子思想的核心

无欲无为   顺其自然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2、《庄子》中有趣的故事

庄周梦蝶  宁做自由之龟

3、《庄子》流传下来的成语

望洋兴叹   螳臂挡车   叶公好龙   东施效颦   朝三暮四  

坐井观天   扶摇直上   鹏程万里   越俎代庖   井底之蛙

不近人情   邯郸学步   贻笑大方   形如槁木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唇亡齿寒   善始善终   莫逆之交   对牛弹琴

邯郸学步   大同小异   变化无常   沉鱼落雁   能者多劳

冥冥之中   视死若生   水天一色   失之交臂   望穿秋水

呆若木鸡   大相迳庭   旁门左道   相濡以沫   盗亦有道

夜以继日   一日千里   捉襟见肘   支离破碎   贻笑大方

哀莫大于心死     不知天高地厚     成者英雄败者贼

君子之交淡若水     化腐朽为神奇     小巫见大巫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人得而诛之

七、课堂总结:

1、庄子其人

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视权贵如腐鼠,宁做自由之龟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2、《庄子》其书

其散文堪称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八、布置作业

1、抄写并翻译《惠子相梁》

2、选取你熟悉的庄子寓言故事讲给朋友听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喻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教学难点

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2、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品故事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听故事,激趣导入。

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

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

气氛骤然紧张。

庄子对此的反应如何呢?

(预知庄子反应,且跟随老师一起进入《惠子相梁》的学习中。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把我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的不同志趣。

三、突破语言关 ,读故事,自主学习

1.读故事: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再读课文:

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突破翻译关,说故事,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对照注释,了解文意。

2、四人小组合作分角色说故事。

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四人合作分角色读课文,读后进行比较。

  

六、引读提高 ,品故事,合作探究

1、提问:

(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分别比喻什么?

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明确:

(1)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如庄子。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如惠子。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分角色朗读,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小组讨论、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差异, 体会形象鲜明的人物。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七、自学检测

1、解释下面字词意思       

惠子相梁(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或谓惠子曰(或,代词,有的,有的人)

欲代子相(子,尊称,您)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京城)

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非练实不食(食,吃)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吗)

 2、一词多义

①吓:

 仰而视之曰:

“吓”:

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夫鹓雏发于南海:

起飞、从

   于是鸱得腐鼠:

   而飞于北海:

到达

八、教师总结:

 情节出人意料。

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对比鲜明。

《惠子相梁》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

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