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0280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docx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二

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20世纪以前,我们都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不过,到了20世纪,随着西方文学理论传入中国,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关于神话是文学起源的观点就居于主流地位。

神话是具有神圣性的关于神的故事,重在社会功用性,神话当然对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那么,在中国,文学的源头究竟是神话,还是六经呢?

刘毓庆认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六经。

他的理由有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没有神话概念,这就意味着神话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

所谓的上古神话,其实是对上古史的一种记述方式。

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说:

“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当下文学史著作中所讲述的上古神话,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共工触山等,并不是产生在上古,而是战国以后,真正属于上古的神话很有限。

像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这属于上古神话,而这些神话都有历史作内核,其实是上古史的神话化。

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

所谓“源”,一定要形成对“流”的规定性作用才行。

即所谓“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它要决定其“流”之巨细清浊。

只有有了“流”,“源”的意义才能成立。

尽管中国上古产生过神话,但这些神话对中国文学并没有规定性,形不成“源”的功能。

无论怎样抬高它,它也无法取得像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上那样的地位,它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并不像研究者所说的那般巨大。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问和思考:

假如没有上古神话,中国文学是否会逊色?

中国文学史是否会改变它的形态与发展方向?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个巨星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是否会出现?

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

假如没有西方学者神话研究的理论与观念的输入,恐怕至今人们也不会意识到有神话的存在。

也就是说,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而没有六经,中国文学史则必须重写。

因而把神话定位为中国文学之根,是不能成立的:

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之源,是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的结果。

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

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

“自汉以后,神话大兴。

”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

神话为文学史作者普遍关注,应该是在上世纪中叶的事情。

这其中当然有中国神话资料钩沉工作取得的进展,更重要的是随着苏联文学理论的传入,神话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里程。

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和前提,由此有人推论中国上古也应该像希腊一样有一个神话为主体艺术的时代,神话也应该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土壤和前提。

如陆侃如、冯沅君<中国古典文学简史》、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詹安泰《中国文学史》、杨公骥《中国文学》等,都是将神话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来论述的。

(摘编自《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曾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但是随着西方文艺理论传人中国,中国一些

文艺理论工作者开始对这一“共识”提出疑问。

B.西方文艺理论界普遍认为西方文学起源于古代神话,因为古代神话具有神圣性和社

会功用性,而且对西方文学产生规定性作用。

C.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是否要以中国上古

神话的出现为前提,确实难以判断。

D.无论是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古典文学简史》,还是李长之的《中国文学史略稿》等,都受外国文学理论的影响,都把中国文学史的开端定位为神话。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是两种不同时代的神话,前者出现的时代要远远晚于后者。

B.像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等上古神话也并非“虚造”,因为它们都有历史作内核,所以只能算上古史的神话化。

C.“本立而道生,源治而流清”,揭示了“源”和“流”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即“源”对“流”

具有规定性作用。

D.林传甲、汪剑余、鲁迅、茅盾等在撰写中国文学史时,都不认为神话是中国文学之源,甚至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刘毓庆看来,中国神话并非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正如徐旭生所言,中国神话总有

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

B.中国古代神话对中国文学史没有规定性,但是六经对中国文学史却有规定性,所以中国文学史的“源”是六经而非神话。

C.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是否对文学史的发展产生规定性作用,这才是判定神话是不是中国文学源头的两个必要条件。

D.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出现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能由此推出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的

“源”的结论,因为两地神话出现的时期和作用不同。

【知识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1.C项“难以判断”错误,刘毓庆认为诸如“李杜”“苏黄”“唐宋八大家”等中国文学史上巨星们的出现,不以中国上古神话的出现为前提。

原文中有“没有神话,中国文学史不会重写”这样的信息表述。

2.D项“甚而没有意识到神话的存在”概括失当。

原文表述的是“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讲义》虽然是借鉴日本学者的文学史著作写成的,但仍然把‘以治化为文’认作正宗。

到1923年,汪剑余将林氏著作改编为《本国文学史》时,开始引入了‘神话’概念,并说:

‘自汉以后,神话大兴。

’鲁迅、茅盾都是较早研究中国神话的学者,但鲁迅撰写的《汉文学史纲要》和茅盾撰写的《中国文学变迁史》中,都没有给神话位置”。

3.C项“是否作为独立存在的文化形态”,不是必要条件;文中有“即使神话存在,也构不成文学之源的功能”的信息。

【答案】1.C 2.D 3.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父岳,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

“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

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

”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

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温叟与张昭同修汉隐帝及周祖实录。

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

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

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三年,兼判吏部铨。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

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翌日请对,具言:

“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成咸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

温叟恶其名不取。

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

太祖难其人,不允。

开宝四年被痰,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

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

太宗曰:

“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

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B.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C.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D.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

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

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

C.祭酒,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

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

丁忧就是遭遇父母亲去世。

古代朝廷官员,无论任什

么官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温叟很有文才。

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后来还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

录。

B.刘温叟公正无私。

他曾主持贡举,录用的进士中12人被斥除,但后来他们还是考中了进士。

C.刘温叟爱惜名誉.。

御史府旧例,赏赐若公用不足则以罚款补充,温叟拒绝取用这样的赏赐。

D.刘温叟清廉有加。

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已将其载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知识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1.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

“显德初”是表时间,“者”之后常有停顿,“礼部侍郎”“贡举”等是名词作宾语,其后要停顿等等。

2.D项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3.D“宋太宗当晋王时派人给他送去钱和物,他都不肯接受,使者不得以将其载回”错误。

4.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句“呵导”“示众”“非时”三处;

(2)句“纳”“周岁”“苦节”三处。

【答案】4.A  5.D 6.D  7.

(1)我呵道而过的原因,是想向人暗示您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2)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坚守节操。

【参考译文】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

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

“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

”所以给他取名为温叟。

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行。

进入汴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

显德初年(954),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

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

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

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

建隆元年(960),任御史中丞。

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

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

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他。

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

第二天朝见时,温叟说:

“人主登楼非时,则近臣都希望得到宽恕,护卫诸军也希望得到赏赐。

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人暗示您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

”太祖认为他做的对。

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

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

任台丞十二年,多次求人自代。

太祖难找合适人选,不允许。

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介,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命令府吏封署后离去。

第二年重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

太宗说:

“我的钱他尚且不用,何况是他人的钱?

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启封,他坚守节操(的行为或品质)更加明显。

”命令官吏把所送物品载回。

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南定楼遇惫雨①

陆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②,今年又作度泸游③。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逢峒獠④,棹歌欸乃下吴舟⑤。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①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入蜀八年,先在汉中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供职,后调回成都任职。

至宋孝宗淳熙五年二月,奉诏自成都东归。

顺江而下,途经泸州,登南定楼作此诗。

②梁州:

此指汉中。

益州:

此指成都。

③泸:

泸水,指金沙江经泸州这一段的江流。

④朱离:

同侏离。

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峒獠(lao):

旧时称居住在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⑤棹歌:

鼓桨而歌。

棹,船桨。

效乃:

桨橹声。

8.颔联中“争“乱”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5分)

9.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知识点】诗歌鉴赏

【试题解析】1.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首先要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指出手法,然后分析突出了什么情景即可。

2.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根据诗歌逐联分析,首联“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写出了羁旅之苦,颔联“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写风雨纵横、江山胜景表达内心对山川的赞美,颈联“人语朱离逢峒獠,棹歌欸乃下吴舟”写出了思归的心情,尾联“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中“懒”和“愁”写的是自己去留两难矛盾的愁情。

【答案】8.“争”字和“乱”字。

一个“争”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在风雨之中,重岩叠嶂,百川千流,竞赴眼底的情形。

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倾入南定楼的景象。

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9.①首联行踪的变化,颔联途中的风雨,隐含宦游羁旅之苦。

②颔联中的“江山重复”,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

③颈联中的“棹歌欸乃下吴舟”,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

④尾联表现出诗人留也难安、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留恋蜀地与思乡的矛盾)。

(三)名篇名句歇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现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2)荀子《劝学》中“,”两句拿“恩”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3)世间如无“伯乐”,那么“千里马”也很可能难以摆脱“,”(韩愈《杂说》其一)的悲惨境遇。

【知识点】名句默写

【试题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参”“知”“祇”“骈”“槽枥”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答案】

(1)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其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蟹肥簕杜鹃

丁之境

菊黄蟹肥秋正浓。

中秋节那天,小北专门到成隆行买了五只大闸蟹。

128元一只,小北心里痛了一下,但

想到妻子阿苏好这一口,也想让刚从农村老家来的父母尝尝正宗的炎闸蟹,他那点小小的心

痛转瞬即逝,那点钱算什么呢?

丰腕白净的阿苏生于江南,近段时间她正在减肥,晚上只喝一小碗汤和吃几口青菜。

北妈妈做的面食.她绝口不吃。

但家乡大阉蟹的诱惑,阿苏还是抵搭不住的。

她将小北买回

来的活蟹洗净,放入蒸笼,蒸透后取出,去绳,将蟹一个个地整齐地码在白瓷盘中,缸餐白盘,煞是养眼。

小北的老家在缺水的黄土高原,小时候从未吃过螃蟹。

记得和阿苏谈恋爱时,他在一家

上海菜馆显第一次吃蟹,把蟹怒放进嘴里一阵乱嚼,味同嚼渣,连肉带碎壳都吐进了骨碟里。

阿苏吃吃地笑着,说他简直是暴殄天物。

月圆之时,阳台上淡菊和秋桂的清香飘入室内,餐桌上除了红蟹白盘,还有各色佳肴、时令鲜果。

6岁的儿子一航早已等不及了,坐在餐椅上大喊: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螃蟹啦,吃螃蟹啦。

”小北先给自己的爸妈各拿了一只蟹,阿苏语带炫耀地说:

“爸妈,这是正索的阳澄湖大闸蟹,128元一只,你们见都没见过的,小北专门买来给你们尝尝鲜。

“多少钱?

128一只?

这啥螃蟹啊?

咋恁贵?

那我不吃了,让航航吃。

”小北妈赶忙把自己面前的蟹放在了孙子的盘子里,小北的爸爸几乎同时也把蟹放回了白瓷盘里。

小北又让了几次,老人坚决不肯吃。

小北妈说:

“俺们不爱吃,再说谁没吃过螃蟹啊?

村里小孩们都在河里摸螃蟹,半天就一篓子,回家洗干净了,裹上面粉,在油锅里炸得焦黄焦黄的。

”阿苏鄙夷地说:

“你们北方人吃什么都是襄着面粉油炸,蟹的鲜昧全给糟蹋了!

再说小河蟹能和大闹蟹比吗?

阿苏边说边拿起一只蟹,她用葱般水嫩的手指掰下蟹脚,再用洁白整齐的牙齿咬去蟹脚

两头,用蟹脚的小头一捅,再用嘴一嘬,完整的蟹肉就出来了。

小北胃寒,再加上不善吃蟹,

吃了一只便觉索然无味,儿子也就是好奇,碗中的蟹肉尝了几口也作罢了。

阿苏一边说笑丈

夫儿子公婆不食美味不懂享受,一边大快朵颐,不仅如此,她吃究一只蟹,还能原样把蟹壳拼装回去,一只蟹好像又原样复活了。

第二天下班后,小北和阿苏一进家门,小北妈快步走进厨房,竟然从冰箱里端出了四只

用草绳捆缠着的锃亮的青壳螃蟹!

“每天晚上看你都不怎么吃饭,但昨天那么爱吃螃蟹,我

今天在莱市场后面,见到有人在卖,28元四只,比小北买的便宜多了……”“多少钱?

28元四只?

螃蟹?

妈,你买的是死蟹吧,死螃蟹可是坚决不能吃的。

”阿苏觉得乡下来的婆婆肯定上当了。

小北聂急着辩解说:

“怎么可能?

眼珠都在动,不信,我解开给你看。

”解开草绳的螃蟹张牙舞爪,看起来很璺猛,似乎在为小北妈解围。

“在菜市场买的吗?

”阿苏又问。

“不是,菜市场后门,有人卖螃蟹。

好多人都在排着队买,听说是刚从湖里捞的,很新鲜……”小北妈嗫嚅着解释。

阿苏口气里有了责怪:

“妈,我都告诉过你。

不要贪便宜去流动商贩那里买东西,怎么可能有7块钱一只的大闸蟹?

再说了广州哪里会产大闸蟹啊?

还刚捞的?

这种来路不明又便宜的东西,我是不敢吃的,吃出什么毛病怎么得了?

”小北妈一脸的不知所措。

小北知道妈妈尴尬,但也觉得阿苏说的不无道理,这螃蟹确实便宜得令人生疑,说不定

真是那无良小贩……这时,阿苏不容置疑地对婆婆说:

“你和爸也不要吃,吃出了毛病,还不知要花多少医药费呢。

.把螃餐埋到花盆里作花肥吧。

”小北想了想,还是把四只生猛锃亮的螃蟹深埋进了阳台上最大的一个花盆里,那里种着一棵枝干道劲的端杜鹃。

冬天到来的时

候,小北的父母早已回老家了。

不如是不是四只螃蟹的缘故,阳台上的蕲杜鹃几乎每月都要

盛放一次,并且颜色要比隔壁家的红艳。

那天阿苏在整理阳台上的旧报纸,里面滑出了一张促销传单,印着四只蒸熟的红红的大

闸蟹,上写着:

“新店开张,金秋送蟹,单只原价128元,现套餐只需28元(仅限前50名顾客)。

”阿苏望着又一次怒放的蕲杜鹃,想起了花盆中的四只蟹,想起了不识字的婆婆,她突然很想吃小北妈妈做的面条、饺子和葱油饼……

(选自2015年12月7日《羊城晚报》,有删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北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从未吃过大闸蟹,但为了讨妻子的欢心,竟然不惜高价专

门为她买了五只阳澄湖大闸蟹。

B.阿苏向公婆介绍大闸蟹,其语气耐人寻味,既有对囟已吃过大闸蟹的炫耀,又有对公婆没有吃过的些许不屑,还有显摆孝心的意味。

C.这篇小说完全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讲述故事,但视角却有不同,如小北夫妻和父母对

大闸蟹价格的不同看法,这样写使情节发展产生了波澜。

D.阿苏深信“便宜无好货”,所以出于对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的考虑,也出于怕花过多的医药费,便提出将蟹埋进花盆做肥料。

E.小说以阿苏看到促销传单、明白事情真相而被触动为结局,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写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构思颇具艺术匠心。

(2)小说在刻画阿苏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3)从场景照应看,结尾段(那天阿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简要分析。

(6分)

(4)阿苏怀疑婆婆买来的螃蟹,甚而责怪婆婆,并坚持扔掉了正宗的大闸蟹。

导致这一结

果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知识点】文学类

【试题解析】

(1)D项“无论婆婆怎样解释,她都无法听进去,最后不容置疑地将蟹埋进花盆做肥料”出现的原因很复杂。

A项“从未吃过大闸蟹”分析错误。

C项“只是采用顺叙方法讲述故事”分析错误。

(2)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本小说抓住“丰腕白净的阿苏生于江南,近段时间她正在减肥,晚上只喝一小碗汤和吃几口青菜”“阿苏语带炫耀地说......”“阿苏鄙夷地说......”“想起了不识字的婆婆,她突然很想吃小北妈妈做的面条、饺子和葱油饼”等信息概括即可。

(3)分析作用,应当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考虑,从结构上来说,作为结尾可以与前文照应,结合原文分析出与哪些地方照应即可;从内容上来说,应分析出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想法,展现了人文形象等即可。

(4)这是一道探究题,可以从人物的心理、阅历、认识、社会现实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该题,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可以联想现实生活,从多方面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BE

(2)①单纯直率: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啥说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②善良真诚:

待人真诚,不转弯抹角,也终因公婆的真诚而受到触动,开始接纳公婆及其生活方式。

③天性爱美:

生于江南,丰腴白净,却仍追求形体之美,不敢多吃晚饭。

④有些傲慢:

阿苏跟公公婆婆说话时常流露出某种优越感和对对方的不屑。

(3)①和“小北妈妈做的面食,她绝口不吃”照应,暗示阿苏的变化与进步,开始接纳公婆的生活;②和前文婆婆的解释相照应,一定程度上揭示“小北的父母早已回老家了”的原因;③和前文阿苏小北对母亲的不信任的文字照应,凸显人物代沟现象的同时突出阿苏性格的直率单纯。

(4)①(阅历方面)阿苏根据自己的阅历,认为大闸蟹不可能只卖7元一只的价,而且广州也不是大闸蟹产地。

②(心理方面)阿苏有些瞧不起婆婆,觉得她总是那种没有能力享受生活却又贪占小便宜的人。

③(社会方面)社会上制假售假、坑骗顾客的现象多,阿苏将婆婆看成是被骗者,戒备心重。

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