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20134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docx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建议

孙永祥

  近来,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由于出现了俄、美、欧盟等国在中亚地区的直接介入和竞争,以及中亚产气国拟从2009年起大幅提高天然气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值得中国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分析。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天然气合作,本文拟提出几点建议。

  一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

  

(一)中国天然气需求急剧增长

  众所周知,中国的能源结构至今仍以煤炭为主。

2000~2006年,煤炭在中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9%~70%的水平上。

今后几十年内,煤炭可能依旧是中国最主要的基础产业部门。

这就出现两个问题:

其一,约占世界煤产量40%的中国煤炭工业,其开采加工技术可能会达到一定极限;其二,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将加重环境污染并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此,中国“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要占到5.3%等。

  有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天然气需求量正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2006年,中国消费天然气55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1.6%;而其产量只有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

200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693.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1%。

  按近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预计,未来1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呈爆炸式增长,年均增速将达11%~13%。

2010年前,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1000亿立方米,而产量有可能达到800亿立方米,需求缺口为200亿立方米左右。

另有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达到1300亿立方米,市场缺口为500亿立方米。

这样,到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可能有20%以上的缺口需依靠进口。

同时,专家们还预计,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可能将有1000亿立方米缺口(或天然气需求的一半以上)需要依赖进口弥补。

  

(二)天然气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然气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能源。

发展清洁的、热值高的天然气工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改善环境和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有专家认为,从科学发展观看,天然气工业客观上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多少天然气资源和储量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天然气工业的前提。

中国专家估计,中国天然气潜在资源量可能在25万亿立方米以上,但至今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只有约2.5万亿立方米,且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1.5万亿立方米以上),而天然气消费中心却主要位于东部各省。

加上现已发现的气田大多数属中小型,开采条件复杂,导致天然气开采成本大增(每千立方米70~140美元)。

另外,考虑到向东部沿海主要天然气需求区的长距离运输,中国还需铺设耗资巨大的输气管道。

这些因素从客观上限制了天然气的消费范围,只有那些高效益部门和高收入用户方可方便使用。

现在,北京市终端用户的气价已达到每立方米2.05元人民币(接近每千立方米280~290美元[1]),倘若再加上以后铺设输气管道的成本,终端气价可能还会大幅提高。

  为弥补天然气短缺,中国已开始建造液化气接收系统并在南部各省装备液化气再分配的基础设施。

预计2010年前,中国通过新老气田的投产以及扩大液化气的进口,基本可保证国内天然气需求。

但到2020年,若只依靠本国生产的天然气和进口液化气,恐怕就难以满足国内对天然气的需求了。

为此,中国制定出两个发展天然气工业的方案。

一是增加天然气现有储量及在主要含气盆地的开采,优先发展本国天然气工业。

同时,也提出了液化气进口多元化的政策。

二是在2010年后,如果本国新老气田的开发还不能保证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就必须在东南沿海地区增加国外液化气供应,同时从中亚和俄陆上进口管道天然气。

  目前,中国天然气短缺现象主要集中在东北、中部以及东南沿海各省。

东南沿海及渤海湾地区天然气需求的不足可依靠西部天然气和进口液化气来补充。

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液化气消费可能会超过200亿立方米。

而东北和中部各省天然气的短缺,除了靠扩大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开采外,还需要通过从俄和中亚国家进口来补偿[2]。

  (三)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近况

  中俄双方从商议自俄东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凝析气田向中方供气,到拟从远东雅库特、萨哈林向中方供气,再到2006年3月俄时任总统普京访华期间,双方签署拟经西线和东线输气管道向中方年总供气达680亿立方米的框架协议,人们期待已久的中俄天然气合作已谈了10多年。

但双方至今未能就天然气价格顺利达成协议,西线和东线两条输气管道是否铺设还是个问题。

  不久前,俄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们曾提出在2007年年底结束天然气价格谈判的任务,可是未能实现。

因此,2008年可能是重要和决定性的一年。

”他还强调指出,“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

主要原因是中国刚开始熟悉天然气市场,而且中国尚没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天然气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

天然气在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构成将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不是现在,而是明天。

这一时间差将使我们的中国伙伴能够忍受这种他们认为是合适的谈判速度。

  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合作进行得还算顺利。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已签署进口天然气协议。

根据协议,从2009年起,土每年将从阿姆河右岸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

2007年8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了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筹备组和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筹备组,这标志着中亚天然气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同时,中土天然气合作勘探开发项目的开工庆典仪式也在阿姆河右岸气田现场隆重举行。

  2008年2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组建的天然气管道有限责任公司(AsiaGasPipelineLLP)在哈正式注册成立。

该公司将主要负责中亚天然气管道在哈境内1293公里段的建设和运营。

该段管道西起哈乌边境,东至中国霍尔果斯,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

另外,2008年4月,中国还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成立了合资有限责任公司(AsiaTransGas),负责中乌天然气管道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

  另外,中国为接收中亚国家天然气已开始了“西气东输”的二期工程建设。

二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

  目前,在俄和中亚产气国出现了一些令中方始料不及的情况。

  首先,欧盟取得与俄争夺中亚国家天然气的初步战绩。

2007年5月,俄时任总统普京突访中亚,说服哈土两国与俄签署了沿里海输气管道协议,给许多西方国家来了个措手不及。

当时,俄通过此举进一步拉拢住了哈土等中亚产气国,控制了它们的天然气出口流向,使它们降低了对跨里海输气管道的兴趣,也令一时热议的从土库曼斯坦到阿塞拜疆的跨里海输气管道前景黯然无光。

  但近期,欧盟在其新制定的中亚能源战略指导下开始对该地区发动前所未有的攻势。

前不久,欧盟代表在土首都阿什哈巴德与中亚国家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会谈。

欧盟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费尔列罗-瓦尔德内尔女士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这些会谈的成果。

她指出:

“已具体达成中亚国家向欧洲供气的初步协议。

而且土总统还让我们相信,在2009年,土将为欧盟供气100亿立方米。

同时,土还为欧盟参加新气田开发竞标保留了很大的可能性。

  欧盟现在每年从国外总共进口3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其中土库曼斯坦仅占3%多一点。

可是,费尔列罗-瓦尔德内尔却强调指出:

“这是欧洲为减少对俄能源依赖,选择可供应天然气来源的重要一步”。

土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说:

“土准备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欧盟开展更广泛和紧密的对话”。

欧洲人认为:

“这是他们在中亚地区的重大胜利,而且他们还打算在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会谈中获得类似胜利,以切实减少对俄的能源依赖”。

欧盟还宣布,他们打算经三个通道即在土阿之间铺设沿里海海底管道(Nabucco)、在阿塞拜疆铺设陆上输气管道以及通过油轮经里海向欧洲供应液化气,把中亚天然气输向欧洲。

  实际上,土天然气将怎样供给欧洲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新闻发言人向俄报记者解释了“2010年前,整个中亚地区的绝大部分天然气运输能力都在我们的控制之内。

我们不明白,土为什么还要为欧盟供气100亿立方米”的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如果欧盟与土达成了长期协议,土可能会成为未来向欧洲供气的资源基地。

此外,欧盟对外政策委员会专家乌德维恩近日在伦敦参加《土库曼斯坦油气——2008》国际会议时也宣布:

“欧盟现正就铺设从中亚通向其边界的‘里海—黑海能源走廊’等有关问题与中亚国家磋商,并努力争取在今年秋季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的代表达成协议。

”[3]

  其次,美国任命驻欧亚地区的能源专门代表,以加紧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

据报道,美国务院已任命伯伊坚·格雷伊为美总统驻欧亚地区的能源专门代表。

其主要任务是保证美在欧亚地区的能源安全。

其中首先是保证从中亚国家绕过俄向欧洲运送油气的通道。

  美白宫声明指出,在美驻欧亚地区能源专门代表的外交任务框架内,将就能源部门发展及其多元化问题直接与俄、中亚及欧洲的政治家、实业家们互动。

  2008年2月,美国务卿赖斯在参加美参议院外交事物委员会的能源安全问题会议时曾指出:

“非常有必要设立有关专门协调能源问题的大使。

”“未来,美欧亚地区的能源专门代表将监督中亚和里海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缘政治利用”。

赖斯还说:

“华盛顿面对来自俄中的威胁,为保证美及其欧洲伙伴的能源安全,应对欧亚地区给予更多关注。

”实际上,美早就关注2007年12月俄、土、哈签署的有关铺设沿里海输气管道协议,以及有关从土哈铺设通向中国新输气管道的协议。

2007年8月,美国务院率先采取了步骤与俄中争斗,如为铺设从土库曼斯坦通向阿塞拜疆的跨里海输气管道及从哈萨克斯坦通向阿塞拜疆输油管道的可行性研究划拨170万美元的经费。

  美驻欧亚地区的能源专门代表伯伊坚·格雷伊与赖斯国务卿的想法一致。

2007年3月他曾指出,美、欧盟与俄关系的利益在于能源。

看来,伯伊坚·格雷伊将成为协调美与欧盟制定争夺中亚油气统一能源政策的铁腕人物。

同时,美也在游说铺设跨里海输气管道,以掌握与俄在中亚和里海地区竞争的主动权。

  另外,2008年4月20日,美负责经济、能源和农业问题的副国务卿鲁宾·杰富里(Reu-benJeffrey)在抵达阿什哈巴德进行访问时暗示,包括BP、雪浮龙、科诺克菲利普和托塔尔等在内的西方大型能源公司都将准备顺利进入中亚地区的能源项目。

同时,美方还表示在提高今后购买天然气价格问题上将给土以支持[4]。

  再次,俄开始巧妙应付中亚产气国将提高天然气价格的决定。

近日,在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董事会举行的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俄同意分阶段把独联体国家天然气价格提高到欧洲水平的决议。

但其具体价格尚未明确。

这就引起了人们的推测,中亚产气国确实想把气价定在每千立方米300多美元水平上吗?

现有信息表明,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尚未提出与此相似的价格。

  就在不久前,准备向乌兹别克斯坦投资55亿美元用于勘探开发天然气的俄卢克石油公司却指出:

“乌已提出的气价为每千立方米210美元”。

随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又声明:

“该公司与乌油气公司达成的价格是从现有价格转向欧洲市场的价格”。

  至今,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仍闭口不谈有关价格争议。

但是,据乌兹别克斯坦一位人士透露:

“对欧洲最终确定的购气价格,除运费之外,还包括给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30%。

如果这一价格公式可信,那么,预计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给欧洲的气价将会比许多能源分析家提出的高得多”。

有评论家估计:

“如果气价最后确定在每千立方米210~250美元,那么,乌会很满意。

因为2008年上半年,乌土两国是按每千立方米130美元,而从下半年到年底,则相应按每千立方米150~160美元得到向俄出口天然气的收入”。

还有分析家认为,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把每千立方米210美元称做是“低价”,但实际上这已经很高了。

5年前,中亚国家给俄的报价仅为每千立方米25美元。

现在中亚国家学会了利用俄罗斯、中国和西方间的竞争,把气价几乎提高了10倍。

  他们至少可以经这些新项目使自身天然气出口多元化,而俄也能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他们认为,俄罗斯与中亚产气国“尽管已达成从2009年起提高气价的协议并保证给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30%的收入,可是,这也将给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带来很大风险”。

主要问题在于,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向欧盟出口的85%天然气都要经乌克兰境内。

据估计,给乌克兰的新气价大约为每千立方米300美元,而现在的气价仅为每千立方米179美元。

乌克兰为补偿亏损,至少要提高俄向欧盟出口天然气的过境费。

因此,俄给欧洲的气价可能还会大增。

这就是欧盟寻找可代替俄罗斯的新供气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2008年4月28日,俄时任总理祖布科夫和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在俄—乌经济合作政府间委员会上,已建议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同乌国家油气公司就向乌克兰供应天然气和过境运输天然气签署长期协议(合同)。

看来双方已就气价问题初步达成了妥协。

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预测,2009年,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欧洲出口天然气的气价平均将为每千立方米355.5美元。

而2008年该公司实际出口价已为每千立方米381美元(当时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自身的预测大约为每千立方米316美元)。

  许多中亚分析家认为:

“为欧洲定下的最终气价,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既可预先防止削弱俄在欧洲市场上的地位,同时也可使俄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占有价格上的优势。

因为中国要支付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价格预计为每千立方米195美元”。

  2030年前,土打算使本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500亿立方米。

有专家认为,如果土计划的天然气产量可以落实,那么,俄也许会同意土和哈参与跨里海输气管道项目。

而中亚国家也可劝说俄接受这一项目。

  但是,土天然气储量和开采总量是决定其经俄向欧盟出口天然气最关键的问题。

2007年,土天然气产量为735亿立方米,向俄销售400亿立方米,本国需要100亿立方米,向伊朗供应约100亿立方米。

2008年,土开采计划为815亿立方米,可是,由于一季度天然气产量下降,至今还有650亿立方米未能采出。

根据土中签署的供气框架协议,从2009年开始,土每年还应增加开采300亿立方米。

同时,俄也想从土增加采购天然气的数量。

目前,俄土的天然气合同供应量为每年600亿立方米。

因此,土能否按期落实向欧洲和中国供应足够天然气的计划,确实值得我们关注[5]。

  另外,2008年4月24日,印度也与土库曼斯坦正式签订了购气合同,进一步落实了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在2002年12月签署的购气框架协议。

印度石油部长说,尽管印度与土已签署了购气合同,但他还需要与巴基斯坦官员就伊、巴、印输气管线项目进行对话。

预计,从土经阿富汗通向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输气管线项目的预算,将会从原来的33亿美元增加到76亿美元。

  至此,在土库曼斯坦现有的从中亚通向俄中部及通向伊朗两条输气管道的基础上,又要增加四条(沿里海、通向中国、跨里海,以及经阿富汗通向印度、巴基斯坦)输气管道[6]。

在这种情况下,土究竟有多少气可供这么多用户也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三 建 议

  首先,有关俄和中亚地区地缘政治争夺和天然气价格问题将是中国今后继续开展与俄、中亚国家天然气合作需要慎重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中国有关方面应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高度认真加以对待和研究。

  其次,中亚地区能源(天然气和石油)是美、欧洲高度关注及与中俄进行地缘政治争夺的重要战略目标。

美行政当局任命总统驻欧亚地区能源专门代表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有专人负责遏制俄对中亚石油和天然气的控制和中国从该地区获得所需能源。

为此,中国应从外交战略上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最后,俄及中亚地区的能源与中国今后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对相关国家做好细致周密的政治外交协商工作和互利合作的准备,是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加以落实的。

国外已进行的许多大型跨国能源项目表明,合作双方或多方没有相互信任的基础和考虑各方相关利益的必要准备,要完成所提出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责任编辑:

农雪梅)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注释:

[1]包括美元汇率的变化。

[2]ВладимирАлексанровичМатвеев,ЗачемКитаюгазовыекладовыеЦентральнойАзии,ПерспективыразвитиявзаймодействияКНРиазиатскихстранврамкахгазовогорынкаШОС,НГ-Энергия,12.02.2008г.

[3]АлексейГривач,Пересмотрунеподлежит?

Время,17.марта.2008г.№43.

[4]ЭммаУдвин,Евросоюзсоздает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йкоридорчерезЦентральнуюАзиюдлягазопроводаNabucco,EnergyLand.info,21.04.2008г.

[5]Газпромначалхитрыеманеврывокругузбеко-туркменскихценнагаз,Eurasiane,t25апреля2008г.

[6]《印度将开采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中国石化新闻网,2008年4月10日。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第7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