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8431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docx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

循环经济基础知识

什么是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自从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大致内容是:

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

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

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

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

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

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

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

  2.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

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

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

  3.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

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3r”原则有助于改变企业的环境形象,使他们从被动转化为主动。

典型的事例就是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

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过去5年中使生产造成的固体废弃物减少了15%,有毒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

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维克等新产品。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专家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新的经济观。

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

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

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新的生产观。

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

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五是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清楚的认识,就会造成概念的混乱,实践的错位,既冲击清洁生产的实施,也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展开。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

在理念上,它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它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应相互结合。

  1.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

  工业社会由于以指数增长方式无情地剥夺自然,已经造成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日趋耗竭。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

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提倡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

  我国的生态脆弱性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人口趋向高峰,耕地减少、用水紧张、粮食缺口、能源短缺、大气污染加剧、矿产资源不足等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其中有些因素将逼近极限值。

面对名副其实的生存威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克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唯一选择。

  2.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

  工业生态学为经济——生态的一体化提供了思路和工具,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属于工业生态学大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工业生态学又可译为产业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考察人类社会从取自环境到返回环境的物质转化全过程,探索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途径。

经济系统不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更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

为了谋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圈和生物圈的兼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仿效生态系统的结构原则和运行规律,最终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亦即构作生态经济。

  3.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虽然清洁生产在产生初始时,着重的是预防污染,在其内涵中包括了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物料再循环外,还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削减废料及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以及节约能源、能源脱碳等要求,与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从实现途径来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减和再循环,包括:

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复使用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对物料和产品进行再循环,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替代技术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出于此。

  4.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在实施的层次上。

在企业层次实施清洁生产就是小循环的循环经济,一个产品,一台装置,一条生产线都可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案,在园区、行业或城市的层次上,同样可以实施清洁生产。

而广义的循环经济是需要相当大的范围和区域的,如日本称为建设“循环型社会”。

推行循环经济由于覆盖的范围较大,链接的部门较广,涉及的因素较多,见效的周期较长,不论是哪个单独的部门恐怕都难以担当这项筹划和组织的工作。

  就实际运作而言,在推行循环经济过程中,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清洁生产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推行循环经济技术上的前提是产品的生态设计,没有产品的生态设计,循环经济只能是一个口号,而无法变成现实。

  我国推行清洁生产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从国外吸取和自身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不论在解决体制、机制和立法问题方面,还是在构建方法学方面,都可为推行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

循环经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

“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人类正面临着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造成的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占世界人口22%的中国消费者,能够接受“绿色消费”的理念,并能扎实的付之行动,将会决定整个人类的命运。

  1.“绿色消费”的含义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

国际上对"绿色"的理解通常包括生命、节能、环保三个方面。

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它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第二,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

  第三,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就2001年的主题而言,"绿色消费"重点放在"绿色生活,环保选购"等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安全健康方面的内容,社会监督的重点放在食品、化妆品、建筑装饰材料等三个方面上。

  2.对“绿色消费”的认识

  首先,绿色消费并非“消费绿色”

  很多消费者一听到绿色消费这个名词的时候,很容易把它与“天然”联系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误区——绿色消费变成了“消费绿色”。

有的人非绿色食品不吃,但珍稀动物也照吃不误;非绿色产品不用,但是塑料袋却随手乱丢;家居装修时非绿色建材不用,装修起来却热衷于相互攀比。

他们所谓的绿色消费行为,只是从自身的利益和健康出发,而并不去考虑对环境的保护,违背了绿色消费的初衷。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消费,是指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要保证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以后的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尼泊尔是生态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国家。

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必须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者背回来的垃圾没有这么多,会遭到罚款。

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瓶装水是不准许出售的。

  其次,“绿色”不意味着“天然”

  “绿色”的涵义是:

给人民身体健康提供更大更好的保护,舒适度有更大的提高,对环境影响有更多的改善。

绿色消费不是消费“绿色”,而是保护“绿色”,即消费行为中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如果沿着“天然就是绿色”的路走下去的话,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比如:

羊绒衫的大肆流行,掀起了山羊养殖热,而山羊对植被的破坏力惊人,会给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

因此,绿色消费必须是以保护“绿色”为出发点。

  再次,“绿色消费”反对攀比和炫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这本不是坏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

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其行为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那些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

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

  第四,“绿色消费”反对危害人和环境

  绿色消费主张食用绿色食品,不吃珍稀动植物制成品,少吃快餐,少喝酒,不吸烟。

消费绿色食品有利于人体健康,可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保护珍稀动植物有利于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意味着可持续发展。

吸烟和酗酒除了危害人体健康,还影响空气质量和粮食供应。

  第五,“绿色消费”尤其反对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

工业化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过度消费。

我国民间流行的婚丧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等现象也属于过度消费。

这些行为既浪费资源,又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

节俭消费则会减少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有利于环境保护;如果人主动地放弃多余的物质消费,对充实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也是很有好处的。

在国外,节俭消费源远流长,即使在过度消费盛行的工业化国家,节俭消费也没有被消费主义的狂潮所淹没。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实行节俭消费尤其必要。

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

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

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

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

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一、为什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过去的20年,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国内储蓄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中国资源的浪费、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名义国内储蓄率”的真实性,即中国国内储蓄率中的相当部分是通过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赤字所换来的,这种以资源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作为代价的经济收益,必须进行有效地修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如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进这一基本国策。

不仅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而且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

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大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大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观,必须把资源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辩证地认识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加大合理开发资源的力度,努力提高有效供给水平;要着力抓好节能、节材、节水工作,实现开源与节流的统一。

  第三,通过经济杠杆,推动节约资源,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要尽快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

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和推动结构升级。

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如在能源、交通、金融等行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力争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第四,必须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

要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要健全和完善《节能法》,并加大实施力度;尽快制定《可再生能源法》,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政府要进行制度设计,建立能源、资源审计制度,与现行的环境评价制度共同构成社会性管理的新框架。

  总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的关系

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传统经济模式、“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传统经济模式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时,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飞舞,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

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凸显。

但是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环境静的自净能力削弱乃至丧失,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的危机越发突出。

这是不考虑环境代价的必然后果。

“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它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

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极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他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采用全程处理模式,已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比较表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反馈式流程

经济增长一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    “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

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型为传统经济模型的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理论上解决了资源的有限制性和人类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

但是,现行gdp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不相称的,具有历史滞后性。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

当时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人们的有效需求不足,许多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商品价格极低,加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充分,对于自然形成的资产(如空气、海洋、森林、水资源等)都不纳入核算范围。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反映了生态活动的正面效应,并没有反映其负面影响,没有反应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这使得现行gdp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为校正这一错误,世界银行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edp。

它在现行的gdp中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中扣除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同时考虑外部影响,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依此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正的国民财富。

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

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

对我国而言,也可以促使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

绿色gdp核算可以促进资源的重复、合理利用,实现产业组合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绿色gdp还会鼓励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促进工业的绿色生产。

这些都会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意义。

由于绿色gdp核算体系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代表性和真实性,几乎整个世界都已经接受了绿色gdp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