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8423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第一次docx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质检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2分)

1.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大理石雕像受酸雨腐蚀B.镁条燃烧

C.铁丝生锈D.蒸发食盐水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塞紧橡皮塞

B.

加热液体

C.

取用液体

D.

读出液体的体积

3.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4.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B.氯化钠C.金刚石D.铜

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B.空气由空气分子组成

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

6.如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7.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分类正确的是(  )

A.空气、糖水、二氧化碳、铁粉

B.空气、水、氧气、氧化镁

C.空气、氮气、氦气、澄清的石灰水

D.空气、矿泉水、红磷、浓盐酸

8.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从整个地球的地壳中元素含量分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铝B.硅C.铁D.钙

9.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作扩散运动

10.下列关于“决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C.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的是﹣﹣电子数

D.决定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是﹣﹣核电荷数

11.市场上有加碘食盐、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销售,这里的碘、钙、铁是指(  )

A.单质B.分子C.原子D.元素

12.十月的合肥,到处飘散着桂花香气.这个事实说明了(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3.用化学符号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  .

14.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粒子D的名称为  ,D得到二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符号为  .

(2)A、B、C、D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为  .

15.在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四种气体中,选择填空:

(1)酥脆的饼干放置于空气中变软的是  ;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3)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是  .

16.“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其中“见著知微”意为从宏观知微观.

①“八月桂花香”,微观解释为  ;

②体温计量体温时水银柱会升高,微观解释为  ;

③气态氧气和液态氧气化学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是  .

17.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

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18.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利用该元素组成的物质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①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  (答一点);

②图2所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三、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2分)

19.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20.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衣服晾在阳光下容易干.

21.如图是钠元素和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三粒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元素的电子总数是  ;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最本质区别是  ;

(2)在钠和氯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中,得到电子的是  原子(填字母,下同);Na+的结构示意图是  .

22.阅读下列信息:

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  (答2点);

(2)铝的化学性质有  (答2点).

 

四、综合应用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23.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溶液,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烧杯A中溶液变红色,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小强同学对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色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1:

B烧杯中挥发出的蒸馏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2:

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使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3:

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与A烧杯中水反应的生成物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

酚酞试液、氨气、浓氨水、蒸馏水.

(1)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猜想  肯定不成立,原因是  .

(2)

步骤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1

取一张滤纸,用酚酞试液湿润,待凉干后制成条状酚酞试纸.

/

2

取酚酞试纸置于盛有  的带塞试管中.

试纸不变色,猜想  不成立

3

  

猜想3成立

已知一个碳原子质量1.993×10﹣26kg,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kg,求铝的相对原子质量.

 

2016-2017学年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实验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质检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2分)

1.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大理石雕像受酸雨腐蚀B.镁条燃烧

C.铁丝生锈D.蒸发食盐水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大理石雕像受腐蚀的过程中酸雨中的酸与碳酸钙反应,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镁条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生锈生成了一种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蒸发食盐水是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塞紧橡皮塞

B.

加热液体

C.

取用液体

D.

读出液体的体积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A、给试管塞橡皮塞时试管不能放在桌面上,这样会损坏试管底部;

B、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要注意液体的量;

C、用胶头滴管取用液体时,滴管不能倒放,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相平.

【解答】解:

A、按照图示操作会损坏试管底部,故操作错误;

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操作错误;

C、取用液体时:

滴管不能倒放,倒放会腐蚀胶头,瓶塞没有倒放;图中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相平,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了解各种基本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能说出错误操作会造成的后果.

 

3.下列是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B.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C.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

A、水受热沸腾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B、剩饭变馊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铁锅生锈能生成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C、汽油挥发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动物的呼吸作用程中有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破碎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西瓜榨成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4.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B.氯化钠C.金刚石D.铜

【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A、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

B.空气由空气分子组成

C.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和一些其它物质,空气中的各种成分相对保持不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根据空气的组成、性质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

A、空气是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存所必需的,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故说法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故空气是由氮分子、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分子构成的,故说法不正确.

C、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故说法正确.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气体,按体积分数计,空气中约含有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1%,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空气的性质和用途及其组成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如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专题】微观粒子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

A、该物质的组成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A错误;

B、该图片中含有两种物质的分子,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该物质含有一种分子,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正确;

D、该物质的组成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

 

7.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分类正确的是(  )

A.空气、糖水、二氧化碳、铁粉

B.空气、水、氧气、氧化镁

C.空气、氮气、氦气、澄清的石灰水

D.空气、矿泉水、红磷、浓盐酸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糖水中含有糖和水,属于混合物,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氧化镁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氮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氦气是由氦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

D、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浓盐酸是由氯化氢和水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故选:

B.

【点评】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8.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不均匀,从整个地球的地壳中元素含量分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  )

A.铝B.硅C.铁D.钙

【考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地壳中所含元素含量的排序判断,并注意是找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解答】解:

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前五种元素是:

O、Si、Al、Fe、Ca,带“钅”字旁的属于金属,所以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铝(Al).

故选A.

【点评】化学之最是化学推断题的题眼,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应用广泛,要熟练掌握、记忆;本题要注意考查的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9.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

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花香四溢﹣﹣分子作扩散运动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

A、食物变质也就是食物变成了不能被食用的其他物质,在这个过程有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A合理;B、汽油挥发是汽油的分子从液态变成了气态,运动到了空气中去.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故B不合理;

C、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C合理;

D、我们能闻到花香,是由于含有香气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感觉器官﹣﹣鼻子中,因此D也合理.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10.下列关于“决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决定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是﹣﹣质子数和中子数

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

C.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的是﹣﹣电子数

D.决定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是﹣﹣核电荷数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分析解答;

D、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质子数和中子数可以决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由于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故最外层电子数可以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C、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

D、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核数,因此决定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是核电荷数;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的构成和决定元素和原子种类的是质子数,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知识应用.

 

11.市场上有加碘食盐、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销售,这里的碘、钙、铁是指(  )

A.单质B.分子C.原子D.元素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加碘食盐、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物质的成分及微观粒子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解答】解:

A、单质不能存在于以上生活用品中,也不利于人体的吸收,故A错误;

B、钙、铁等不存在分子,故B错误;

C、原子不能单独存在,人体也无法完成对原子的吸收,故C错误;

D、加碘食盐、高钙牛奶、补铁酱油等物质中的成分主要以无机盐存在,即这里的碘、钙、铁存在于无机盐中,则指的是元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活中常用物质中的营养元素,学生应了解生活用品中的成分,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注意生活中的化学将成为考查的热点.

 

12.十月的合肥,到处飘散着桂花香气.这个事实说明了(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C.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十月的合肥,到处飘散着桂花香气,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闻到花香的主要原因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6分)

13.用化学符号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O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 N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是氮气,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解答】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O.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单质是氮气,其化学式为:

N2.

故答案为:

(1)O;

(2)N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的书写方法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粒子D的名称为 硫原子 ,D得到二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符号为 S2﹣ .

(2)A、B、C、D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为 BD .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微粒D的原子结构特点分析解答.

(2)根据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分析回答.

【解答】解:

(1)由D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是16,所以微粒的名称是硫原子;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S2﹣.

(2)由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A的原子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

故答案为:

(1)硫原子,S2﹣;

(2)B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5.在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四种气体中,选择填空:

(1)酥脆的饼干放置于空气中变软的是 水蒸气 ;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二氧化碳 ;

(3)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是 氧气 .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

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解答】解:

(1)酥脆的饼干放置于空气中变软的是水蒸气;

(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

(3)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是氧气;

故答案为:

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其中“见著知微”意为从宏观知微观.

①“八月桂花香”,微观解释为 分子不断运动 ;

②体温计量体温时水银柱会升高,微观解释为 原子间有间隔 ;

③气态氧气和液态氧气化学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是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①“八月桂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②体温计量体温时水银柱会升高,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③气态氧气和液态氧气化学性质相同的微观原因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故答案为:

①分子不断运动;②原子间有间隔;③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7.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填序号).

②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Ⅱ和Ⅲ .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观察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变化的特征分析属于物理变化的变化.

【解答】解:

①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A物质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②上述变化,Ⅱ和Ⅲ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为:

①A.②Ⅱ和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构成的微粒、学会从微观的角度看化学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利用该元素组成的物质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①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5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 装置气密性要好 (答一点);

②图2所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

【考点】空气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