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1836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讲义重点版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1、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的繁荣:

①思想:

百家争鸣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道家

老子

“道”是世界万物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儒家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韩非子、

商鞅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法”“术”“势”三合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②科技:

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

③文学艺术:

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凤图》等艺术珍品。

用阶级分析法认识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诸子百家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利益,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学派代表

代表利益

特点

道家(老子)

奴隶主

贵族

体现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儒家

孔子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孟子

新兴地主

调和矛盾,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荀子

墨家(墨子)

小生产者

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

新兴地主

君主集权、法治

 

二、秦汉时期

文化:

①思想:

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科技: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③文学:

汉赋集中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知识拓展:

1.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上,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

②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古代的治国思想:

“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

具体如下:

1.儒家推崇“人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

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国,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往往表现为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道家的这种政治理念即所谓“帝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化成就

(1)思想:

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隋唐时期

文化成就

(1)思想:

佛、道盛行,三教合一。

(2)科技:

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文学:

①诗歌:

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

②出现唐传奇。

(4)艺术:

①绘画:

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

②书法:

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

、宋元时期

思想文化

(1)思想: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程朱理学:

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的心学:

主张“心即理也”,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③理学在宋元是官方哲学。

(2)科技:

①宋代: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②元代:

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3)艺术:

①书法:

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②绘画:

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③戏曲成熟: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文学:

宋代文学以词为代表;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

、明清时期的文化

1.思想的发展

(1)王阳明的心学:

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观点;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2)李贽的“异端”思想:

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仁义道德。

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人物

主张

黄宗羲

①反对专制暴君政治,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③主张农工商皆本

顾炎武

①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主张经世致用

王夫之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②提出“理在气中”,充分肯定人的私欲本能

2.科学技术

(1)成就:

①《本草纲目》:

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②《农政全书》: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2)特点: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著名的长篇小说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戏曲: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昆曲鼎盛,被誉为“百戏之祖”。

②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兼容并蓄,形成京剧,被誉为“国粹”。

(3)绘画:

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品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主张复古守旧,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加稳固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发明和发现:

类别

发明和发现

四大

发明

造纸术:

书写材料的伟大革命;印刷术:

“文明之母”;指南针:

原始航海时代的结束,计量航海时代的来临;火药:

助推欧洲社会转型

数学

《九章算术》: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中国形成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珠算:

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学计算的一种古老运算方法

天文

历法

浑仪、简仪:

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授时历》:

古代最优秀的历法(计算精确、指导农业生产)

农学

《齐民要术》:

记载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经验

医学

《黄帝内经》: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本草纲目》:

记录药物、药方,绘制药物形态图

(2)汉字起源与演变:

①基本脉络:

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朝时)——隶书(秦始,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③两个阶段:

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3)书法:

①阶段特点:

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②发展脉络:

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4)文学成就:

类别

代表性成就或人物

文学特色及地位

诗经

《诗经》

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楚辞

《离骚》和屈原

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汉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词藻华美,意境清新;半诗半文的综合性文体

唐诗

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等

诗体完备,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唐朝时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顶峰

宋词

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

能歌能唱。

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宋朝时中国古代词发展到顶峰

元曲

关汉卿、马致远

音乐、说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小说

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明清四大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5)绘画艺术:

①魏晋以前:

绘画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画风质朴。

②魏晋时期:

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③唐代:

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④宋代:

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⑤明清时期:

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⑥民俗画:

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6)京剧:

①形成——道光年间:

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

②发展——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走向成熟,出现“同光十三绝”。

 

一、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

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