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814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8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docx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前20讲适合四年级docx

小学奥数方法讲解

前20讲

(适用于四年级)

第十一讲份数法32

第十二讲消元法33

第十三讲比较法36

第十四讲演示法38

第十五讲列表法39

第十六讲倍比法42

第十七讲逆推法44

第十八讲图解法47

第十九讲对应法52

第二十讲集合法56

第一讲观察法

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笫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屮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I'可的关系,题

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屮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

E1-1

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

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

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二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o

7

10

6

2

S1-2

从竖右列7+2+□二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o

7

10

6

2

9

E1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二18(图1-3)会想到,18-9-6二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o

3

7

10

6

2

5

9

E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二18(图1-3)会想到,18-7-6二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3

8

7

10

6

2

5

4

9

E1-5

从横上行3+0+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o

又从横下行5+口+9二18(图1-4)会想到,18-5-9二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o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

16^26^、、、o

9、18、27、、、、。

80、73、66>、、、o

解:

观察6、16、26这三个数可发现,6、16、26的排列规律是:

16比6大10,26比16大10,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10o

观察9、18、27这三个数可发现,9、18、27的排列规律是:

18比9大9,27比18大9,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9。

观察80、73、66这三个数可发现,80、73、66的排列规律是:

73比80小7,66比73小7,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小7o

这样可得到本题的答案是:

6、16、26、36.46>56.66O

9、18、27、36、45、54、63。

80、73、66、59、52、45、380

例3将1〜9这九个数字填入图1-6的方框中,使图中所有的不等号均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仔细观察图屮不等号及方框的排列规律可发现:

只有屮心的那个方框屮的数小于周围的四个数,看来在中心的方框中应填入最小的数1。

再看它周围的方框和不等号,只有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大于相邻的两个方框中的数,其它方框中的数都是一个比一个大,而且方框中的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越來越小。

所以,在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应填9,在它右邻的方框中应填2,在2右面的方框中填3,在3上而的方框中填4,以后依次填5、6、7、8。

图1-7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4从一个长方形上剪去一个角后,它还剩下几个角?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此题不少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

“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从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角,都怎么剪?

都是什么情况?

(1)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角的顶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图1-8)o

(2)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四个角(图1-9)o

(3)从一个边上任意一点向邻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

剩下五个角(图1-10)0

例5甲、乙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两个人中间放着一个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的每个数

字都相同,并且两人中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比另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大一半,这个数是多少?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首先要确定这个三位数一定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不然就没法考虑了。

甲看到的数与乙看到的数不同,这就是说,这个三位数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1、6、8、9这五个数字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这个三位数在正看、倒看时,表示的数值不同,显然这个三位数不能是000,也不能是111和888,只可能是666或999。

如果这个数是666,当其中一个人看到的是666时,另一个人看到的一定是999,999-666二333,333正好是666的一半。

所以这个数是666,也可以是999。

*例61966、1976、1986、1996、2006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这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把五个数直接相加,虽然可以求出正确答案,但因数字大,计算起來容易出错。

如果仔细观察这五个数可发现,第一个数是1966,第二个数比它大10,第三个数比它大20,第四个数比它大30,第五个数比它大40。

因此,这道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

1966+1976+1986+1996+2006

二1966X5+10X(1+2+3+4)

=9830+100

=9930

这五个数还有另一个特点:

屮间的数是1986,第一个数1966比屮间的数1986小20,最后一个数2006比中间的数1986大20,1966和2006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986。

1976和1996的平均数也是1986。

这样,中间的数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这道题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

1966+1976+1986+1996+2006

=1986X5

=9930

例7你能从4004-25=(400X4)4-(25X4)=400X4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

(1)6004-25

(2)9004-25(3)14004-25(4)18004-25(5)72504-25的得数吗?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算式:

4004-25=(400X4)4-(25X4)=400X44-100=16

不难看出,原來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

这样做的根据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进行这种变化的好处就是当除数变成了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以后,就可以很快求出商。

按照这个规律,可迅速算出下列除法的商。

(1)6004-25

=(600X4)一(25X4)

=600X4-?

100

=24

(3)14004-25

=(1400X4)4-(25X4)

=1400X44-100

=56

(2)900=25

二(900X4)4-(25X4)

=900X44-100

=36

(4)18004-25

=(1800X4)4-(25X4)

=1800X44-100

=72

(5)72504-25

=(7250X4)4-(25X4)

=29000-?

100

二290

 

第二讲尝试法

解应用题时,按照自己认为可能的想法,通过尝试,探索规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叫做尝试法。

尝试法也叫“尝试探索法”。

一般来说,在尝试时可以提出假设、猜想,无论是假设或猜想,都要目的明确,尽可能恰当、合理,都要知道在假设、猜想和尝试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减少尝试的次数,提高解题的效率。

例1把数字3、4、6、7填在图2-1的空格里,使图中横行、坚列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4。

(适于一年级程度)

解:

七八岁的儿童,观察、总结、发现规律的能力薄弱,做这种填空练习,一般都感到困难。

可先启发他们认识解此题的关键在于试填中间的一格。

中间一格的数确定后,下面一格的数便可由竖列三个数之和等于14來确定,剩下的两个数自然应填入左右两格了。

屮间一格应填什么数呢?

先看一个tl常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我们要从一种月刊全年的合订本中找到第六期的第23页,我们一定要从合订本大约一半的地方打开。

要是翻到第五期,就要再往后翻;要是翻到第七期、第八期,就要往前翻。

找到第六期后,再往接近第23页的地方翻,……

这样反复试探几次,步步逼近,最后就能找到这一页。

这就是在用“尝试法”解决问题。

本题的试数范围是3、4、6、7四个数,可由小至大,或由大至小依次填在中间的格中,按“横行、竖列三个数相加都得14”的要求来逐个尝试。

 

如果中间的格中填3,则竖列下面的一格应填多少呢?

因为14-5-3=6,所以竖列下面的一格屮应填6(图2-2)o

下面就要把剩下的4、7,分别填入横行左右的两个格屮(图2-3)o把横行格屮的4、3、7三个数加起来,得14,合乎题目要求。

如果屮间一格填4、或填6、7都不合乎题目的要求。

所以本题的答案是图2-3或图2-4o

例2把1、2、3……11各数填在图2-5的方格里,使每一横行、每一竖行的数相加都等于18。

(教科书第四册第57页的思考题,适于二年级程度)

 

解:

图2-5中有11个格,正好每一格填写一个数。

图2-6中写有A、B、C的三个格中的三个数,既要参加横向的运算,又要参加纵向的运算,就是说这三个数都要被用两次。

因此,确定A、B、C这三个数是解此题的关键。

因为1〜11之屮屮间的三个数是5、6、7,所以,我们以A、B、C分别为5、

6、7开始尝试(图2-7)o

以6为中心尝试,看6上、下两个格中应填什么数。

因为18-6=12,所以6上、下两格屮数字的和应是12。

考虑6已是1〜11Z中中间的数,那么6上、下两格屮的数应是1〜11Z屮两头的数。

再考虑6上面的数还要与5相加,6下面的数还要与7相加,5比7小,题中要求是三个数相加都等于18,所以在6上面的格中填11,在6下面的格中填1(图2-8)。

L

5

11

1

6

[T

7

1

图2-8

6+11+1=18

看图2-8。

6上面的数是11,11左邻的数是5,18-11-5=2,所以5左邻的数是2(图

2-9)o

再看图2-8o6下面的数是1,1右邻的数是7,18-1-7=10,所以7右邻的数是10(图

2-9)o

现在1〜11之中只剩下3、4、8、9这四个数,图2-9中也只剩下四个空格。

在5的上、下,在7的上、下都应填什么数呢?

因为18-5=13,所以5上、下两格中数字的和应是13,3、4、8、9这四个数中,只有4+9二13,所以在5的上、下两格中应填9与4(图2-10)o

看图2-10«因为6左邻的数是4,18-4-6=8,所以6右邻的数是8。

因为18-7-8=3,并且1-11的数中,只剩下3没有填上,所以在7下面的格中应填上3o

图2-10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3在9只规格相同的手镯中混有1只较重的假手镯。

在一架没有舷码的天平上,最多只能称两次,你能把假手镯找出来吗?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先把9只手镯分成A、B、C三组,每组3只。

1把A、B两组放在天平左右两边的秤盘上,如果平衡,则假的1只在C组里;若不平衡,则哪组较重,假的就在哪组里。

2再把有假手镯的那组中的两只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秤盘上。

如果平衡,余下的1只是假的;若不平衡,较重的那只是假的。

*例4在下面的15个8Z间的任何位置上,添上+、-、X、十符号,使得下面的算式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888888888888888二1986

解:

先找一个接近1986的数,如:

88884-8+888=1999o

1999比1986大13。

往下要用剩下的7个8经过怎样的运算得出一个等于13的算式呢?

884-8=11,11与13接近,只差2。

往下就要看用剩下的4个8经过怎样的运算等于2o8T+X8二2。

把上血的思路组合在一起,得到下面的算式:

8888F8+888-884-8-8十8~84-8=1986

例5三个连续口然数的积是120,求这三个数。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假设这三个数是2、3、4,贝IJ:

2X3X4=24

24<120,这三个数不是2、3、4;

假设这三个数是3、4、5,贝I」:

3X4X5=60

60<120,这三个数不是3、4、5;

假设这三个数是4、5、6,贝9:

4X5X6=120

4、5、6的积正好是120,这三个数是4、5、6。

例6在下面式子里的适当位置上加上括号,使它们的得数分别是47、75、23、35。

(适于四年级程度)

(1)7X9+12-3-2=47

(2)7X9+124-3-2=75

(3)7X9+124-3-2=23

(4)7X9+124-3-2=35

解:

本题按原式的计算顺序是先做第二级运算,再做第一级运算,即先做乘除法而后做加减法,结果是:

7X9+124-3-2

=63+4-2

二65

“加上扌舌号”的目的在于改变原来的计算顺序。

rti于此题加屮扌舌号还是加小扌舌号均未限制,因此解本题的关键在于加写括号的位置。

可以从加写一个小括号想起,然后再考虑加写屮括号。

如:

(1)7X7=49,再减2就是47。

这里的第一个数7是原算式中的7,要减去的2是原算式等号前的数,所以下面应考虑能否把9+12一3通过加括号后改成得7的算式。

经过加括号,(9+12)4-3=7,因此:

7X[(9+12)4-3]-2=47

因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商,可以用这个数乘以被除数再除以除数,所以本题也可以写成:

7X(9+12)4-3-2=47

(2)7X11二77,再减2就得75。

这里的7是原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要减去的2是等号前面的数。

下面要看9+12—3能不能改写成得11的算式。

经尝试9+12十3不能改写成得11的算式,所以不能沿用上一道题的解法。

7X9+12得75,这里的7、9、12就是原式屮的前三个数,所以只要把3-2用小括号括起來,使7X9+12之和除以1,问题就可解决。

由此得到:

(7X9+12)4-(3-2)二75

因为(3-2)的差是1,所以根据“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除以这个数,然后把两个商相加”这一运算规则,上面的算式又可以写成:

7X9+124-(3-2)=75

在上面的这个算式中,本应在7X9的后面写上“一(3-2)",因为任何数除以1等于这个数本身,为了适应题目的要求,不在7X9的后写出“一(3-2)"o

(3)25-2=23,这个算式中,只有2是原算式等号前的数,只要把7X9+124-3改写成得25的算式,问题就可解决。

又因为7X9+12二75,754-3=25,所以只要把7X9+12用小括号括起来,就得到题中所求了。

(7X9+12)4-3-2=23

(4)7X5二35,7是原算式屮的第一个数,原算式屮的9+124-3-2能否改写成得5的算式呢?

因为7-2=5,要是9+124-3能改写成得7的算式就好了。

经改写为(9+12)4-3=7,因此问题得到解决。

题中要求的算式是:

7X[(9+12)4-3-2]=35

*例7王明和李平一起剪羊毛,王明剪的天数比李平少。

王明每天剪20只羊的羊毛,李平每天剪12只羊的羊毛。

他俩共剪了112只羊的羊毛,两人平均每天剪14只羊的羊毛。

李平剪了几天羊毛?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王明、李平合在一起,按平均每天剪14只羊的羊毛计算,一共剪的天数是:

1124-14=8(天)

因为王明每天剪20只,李平每天剪12只,一共剪了112只,两人合起來共剪了8天,并且李平剪的天数多,所以假定李平剪了5天。

贝!

J:

12X5+20X(8-5)=120(只)

120>112,李平不是剪了5天,而是剪的天数多于5天。

假定李平剪了6天,贝II:

12X6+20X(8-6)=112(只)

所以按李平剪6天计算,正满足题屮条件。

答:

李平剪了6天。

第三讲列举法

解应用题时,为了解题的方便,把问题分为不重复、不遗漏的有限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加以分析、解决,最终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

这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或穷举法。

用列举法解应用题时,往往把题中的条件以列表的形式排列起来,有时也要画图。

例1一本书共100页,在排页码时要用多少个数字是6的铅字?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把个位是6和十位是6的数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数一数。

个位是6的数字有:

6、16、26、36、46、56、66、76、86、96,共10个。

十位是6的数字有:

60、61、62、63、64、65、66、67、68、69,共10个。

10+10=20(个)

答:

在排页码时要用20个数字是6的铅字。

*例2从A市到B市有3条路,从B市到C市有两条路。

从A市经过B市到C市有儿种走法?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作图3-1,然后把每一种走法一一列举出來。

①④

E3-1

第一种走法:

第二种走法:

第三种走法:

第四种走法:

第五种走法:

第六种走法:

答:

从A市经过B市到C市共有6种走法。

*例3901307=100

140205二口

把+、-、X、十四种运算符号分别填在适当的圆圈中(每种运算符号只能用一次),并在长方形中填上适当的整数,使上面的两个等式都成立。

这吋长方形中的数是几?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把+、-、X、一四种运算符号填在四个圆圈里,有许多不同的填法,要是逐一讨论怎样填会特别麻烦。

如杲用些简单的推理,排除不可能的填法,就能使问题得到简捷的解答。

先看第一个式子:

901307=100

如果在两个圆圈内填上“十”号,等式右端就要出现小于100的分数;如果在两个圆圈内仅填“+”、“-”号,等式右端得出的数也小于100,所以在两个圆圈内不能同时填“三”号,也不能同时填“+”、“-”号。

要是在等式的一个圆圈中填入“X”号,另一个圆圈中填入适当的符号就容易使等式右端得出100。

9X13-7=117-7=110,未凑出100。

如果在两个圈中分别填入“+”和“X”号,就会凑出100To

9+13X7=100

再看第二个式子:

140205二口

上面已经用过四个运算符号中的两个,只剩下“十”号和“-”号了。

如果在第一个圆圈内填上“十”号,14一2得到整数,所以:

14三2-5二2

即长方形屮的数是2。

*例4印刷工人在排印一本书的页码时共用1890个数码,这本书有多少页?

(适

于四年级程度)

解:

(1)数码一共有10个:

0、1、2……8、9。

0不能用于表示页码,所以页码是一位数的页有9页,用数码9个。

(2)页码是两位数的从第10页到第99页。

因为99-9二90,所以,页码是两位数的页有90页,用数码:

2X90=180(个)

(3)还剩下的数码:

1890-9-180=1701(个)

(4)因为页码是三位数的页,每页用3个数码,100页到999页,999-99=900,而剩下的1701个数码除以3时,商不足600,即商小于900。

所以页码最高是3位数,不必考虑是4位数了。

往下要看1701个数码可以排多少页。

17014-3=567(页)

(5)这木书的页数:

9+90+567二666(页)

答略。

*例5用一根8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和宽都要是5的倍数。

哪一种方法圉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要知道哪种方法所围成的面积最大,应将符合条件的围法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加以比较。

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所以长与宽的和是40厘米。

列表3-1:

表3-1

1

2

3

4

35

30

25

20

5

10

15

20

表3-1屮,长、宽的数字都是5的倍数。

因为题目要求的是哪一种围法的长方形面积最大,第四种围法围出的是正方形,所以第四种围法应舍去。

前三种I詞法的长方形面积

分别是:

35X5=175(平方厘米)

30X10=300(平方厘米)

25X15=375(平方厘米)

答:

当长方形的长是25厘米,宽是15厘米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第四讲综合法

从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直到求出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叫做综合法。

以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数量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己知条件,与其它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一直到解出应用题所求解的未知数量。

运用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应明确通过两个已知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能从已知逐步推到未知,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思考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比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例1甲、乙两个土建工程队共同挖一条长300米的水渠,4天完成任务。

甲队每天挖40米,乙队每天挖多少米?

(适于三年级程度)

解:

根据“甲、乙两个土建工程队共同挖一条长300米的水渠”和“4天完成任务”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甲乙两队每天共挖水渠多少米(图4-1)o

3004-4=75(米)

根据“甲、乙两队每天共挖水渠75米”和“甲队每天挖40米”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乙队每天挖多少米(图4-1)o

75-40=35(米)

综合算式:

3004-4-40

=75-40

=35(米)

答:

乙队每天挖35

E4-1

例2两个工人排一木39500字的书稿。

甲每小时排3500字,乙每小时排3000字,两人合排5小时后,还有多少字没有排?

(适于四年级程度)

解:

根据甲每小时排3500字,乙每小时排3000字,可求出两人每小时排多少字(图4一2)°

S4-2

3500+3000=6500(字)

根据两个人每小时排6500字,两人合排5小时,可求出两人5小时已排多少字(图4一2)o

6500X5=32500(字)

根据书稿是39500字,两人已排32500字,可求出还有多少字没有排(图4-2)039500-32500=7000(字)

综合算式:

39500-(3500+3000)X5

=39500-6500X5

=39500-32500

=7000(字)

答略。

例3客车、货车同时由甲、乙两地出发,相向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