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3.docx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3.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3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迪坎乡希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变化规律,全面、主动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形式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主要内容,以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一)总体目标1.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旨在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
2.加深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
3.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四大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A、研究性学习1.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4.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5.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1.拓展经验,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
2.融入生活,学会交往与合作。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5.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C、劳动与技术教育1.了解劳动思想,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4.激发技术学习兴趣,初步形成从事简单技术活动和进行简单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
D、信息技术教育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三、实践内容1、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对自然界、社会和生活中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的学习方式开展的学习。
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要使教师: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教学原则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以下原则:
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2、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社区服务课程的目的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的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实践途径课程内容实施内容课时安排指指定领域1、信息技术教育①全员培训等②电脑作品、网络信息采集、电脑制作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每周1课时2、劳动技术教育①种植技术。
②手工工艺。
③养殖技术。
④其它间周一课时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①今天我当家活动。
②走进德育基地③走进社区每学期2-3次4、研究性学习挖掘学科内容中的素材,延伸、提升、综合形成研究课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社会进行研究。
每学年每生参加1-2个研究课题非非指定领域1、校传统活动①体育节、艺术节②文学社活动。
③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切入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2、班团队活动①团队系列活动②班会活动。
③其它根据实际情况设计3.学生心理健康活动①心理咨询与辅导②心理健康活动课程③其它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4.安全与自救①安全教育②自救自护知识间周一次四、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采取哪种活动形式,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活动内容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
一般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
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
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
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多种形式交融使用。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在开放的时空中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
因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要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事先考察和推想并作出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来进行。
学校和教师要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
五、常态化实施的工作措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基本特征:
课程必修,普遍实施;教师能教,便于操作;学生爱学,积极投入;效果实在,确有收获。
1、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
《国家指导纲要》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课时。
根据现阶段学校实际情况,学校作出具体安排。
2、规范管理制度政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根本,也是的必备条件。
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常态课,必须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激励机制。
学校用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评价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3、师资建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充分条件。
(1)培训、指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把握课程的特点,掌握课程实施的方法。
(2)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指导教师快速成长。
4、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承载着独特的教育功能。
要完成和实现课程要求的目标,需要系统资源支持,需要系列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的支持,以便获得关于方法和技能的系统知识。
国家只指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因而,课程资源开发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核心问题。
(1)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编写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
(2)建设实践基地;(3)继续开发、落实非指定性领域的课程内容,如体育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大课间操、班干部轮换制等。
六、评价奖励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测试、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竞赛等。
(一)评价内容1.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
2.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评价方式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将学生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及评价装入档案,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3.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4.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5.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迪坎乡希望学校2019-2019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鄯善县迪坎乡希望学校20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