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7662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法律思想史.docx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综合复习题

1、“有扈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出于(B)之口。

A禹B启C商纣王D子产

2、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

A“天命”、“天罚” B“以德配天” C“明德慎罚” D“仁、义、礼、智、信”

3、商朝时期,请示上帝并传达上帝旨意的人被称作(ABC)。

A卜 B巫 C祝 D士

4、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C)。

A男尊女卑 B氏族同婚 C嫡长继承制 D分封制

5、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B)。

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

6、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C)。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

7、“竹刑”的作者是(C)。

A子产B墨翟C邓析D庄子

8、西周的“以德配天’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AC)。

A求上帝的保佑 B上帝立周 C动摇了神权 D强调德治,弱化天命

9、“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A)的思想。

A邓析B老子C子产D孔子

10、孔丘的法律思想以(C)为核心。

A“仁”、“义”B“人治” C“仁”、“礼”D“法治”

11、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B)。

A子产强调以宽为主,孔丘则以猛为主  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C子产宽“少数”,猛“少数”        D孔丘宽“众人”,猛“众人”

12、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13、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14、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15、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 B义 C仁 D利

1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17、法家提出的口号是(B),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

18、将“法”、“势”、“术”结合起来的是(D)。

A申不害B慎到C商鞅D韩非

19、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思想家是(C)。

A李俚B王安石C商鞅D龚自珍

20、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A)。

A商鞅B王安石C洪仁轩D康有为

21、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C)。

A韩非B商鞅C李斯D申不害

22、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改革,历史上首次下诏令废除肉刑的是(B)。

A周公B汉文帝C汉景帝D刘邦

23、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

24、“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

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刑罚适中

25、管仲把(ABC)视为“国之四维”。

A礼B义C廉D耻

26、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D)。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B管仲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C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27、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28、新儒学的缔造者是(D)。

A李斯 B陆贾 C贾谊 D董仲舒

29、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A)。

A董仲舒 B萧何 C贾谊 D刘安

30、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C)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亲亲”、“尊尊”

C三纲五常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1、为《泰始律》做注的是(B)。

A丁仪、刘邵 B张斐、杜预 C刘颂、傅干 D王充、仲长统

32、我国法律史上最早关于律、令界说的是(A)。

A杜预B王充C张斐D仲长统

33、魏律首先将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改为《刑名》,并放在律首。

对这一重大改革作出理论说明的是(A)。

A张斐 B杜预 C刘颂 D丁仪

34、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C)。

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杨坚

35、主张“道统论’的是(D)。

A王弼 B鲍敬言 C嵇康 D韩愈

36、“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的作者是(A)。

A韩愈B白居易C柳宗元D范仲淹

37、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D)。

A礼 B权 C术 D势

38、儒家的法律观包含(ABC)。

A维护礼治B重视德治C强调人治D突出法治

39、儒家“礼治”的内容主要有(ABC)。

A以“五伦”为中心B以家族为本位C以等差为继承D以法治为保障

40、儒家“德治’论的内容包含(ACD)。

A德刑并用,以刑辅德B以“宽”、“猛”服民

C注重教化,以德去刑D恤刑慎杀,先教后刑

41、理学产生于(D)。

A秦B汉C唐D宋

42、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C)。

A规范化B平民化C哲理化D合理化

43、按朱熹的逻辑,可以把常人分成“气禀”最厚、厚、薄、最薄四类,对气禀薄者要导之以(A)。

A政B礼C德D刑

44、主张废除肉刑的是(D)。

A朱熹B刘颂C仲长统D白居易

4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是(C)。

A朱熹B韩愈C董仲舒D柳宗元

46、理学的集大成者是(D)。

A陆九渊B程颢、程颐C王守仁D朱熹

47、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A)的神学目的论。

A“天人合一”、“天人感应”B春秋大一统C三纲五常D原心论罪

48、“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C)的主张。

A朱熹B阮籍C董仲舒D丘睿

49、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

A“存天理,灭人欲”B“大德而小刑”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D“以公理而灭私情”

50、“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是(B)提出的。

A阮籍B范仲淹C丘睿D王安石

51、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ABCD)。

A以“爱人”为中心           B以孝悌为根本

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 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

52、孟子的“仁义”思想在法律上的表现是(ABC)。

A正经界B薄税敛 C省刑罚D法先王

53、荀况认为礼法起源的前提是(CD)。

A天人合一B阶级分划 C明分使群D化性起伪

54、儒、墨两家在法律思想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BCD)。

A儒家“尚贤”,墨家“尚同”           

B儒家“别贵贱”,墨家“兼相爱”

C儒家“义”字当头,墨家“义”、“利”合一

D儒家以“爱人”为核心,墨家以“兼爱”为核心

55、法家把法解释为(ABCD)。

A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B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D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56、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BCD)。

A强制性和制裁力B客观性和公平性C等级性D合情性和适时性

57、法家认为法具有(ABCD)的作用。

A“禁恶止乱”,“民治国安”B“定赏分财”、“定分止争”

C以法胜民,“一民使下”D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58、法家把法比作(ABCD),揭示法的客观公正。

A尺寸B绳墨C斗斛D规矩

59、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礼治”的关系是(ABCD)。

A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礼治”代表封建贵族利益

C“法治”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礼治”维护家族宗法制度

D“法治”与“礼治”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60、法家提出的“壹法”指的是(ABCD)。

A统一立法权B统一法令的内容C统一人们的思想D执法的主张

61、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D)。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62、“信赏罚,一号令”是(C)的法律思想。

A阮籍B王安石C张居正D韩愈

63、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B)。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64、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的核心是(C)。

A势B无为C公利D统一思想

65、“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A)提出的。

A墨翟B黄宗羲C老子D柳宗元

66、黄宗羲指出,立法必须体现(C)。

A天意B民意C“以天下为主”D神意

67、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D)。

A贫富不均 B天 C地 D农

68、“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的作者是(A)。

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黄宗羲

69、龚自珍提出(C)观点,作为“更法改图”的根据。

A历史发展B三不足C事无不变D趋时更新

70、“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C)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

71、法家提出的执法主张是(ABCD)。

A明法B任法C壹法D从法

72、法家针对“礼治”中的“人治”,提出(ABCD)。

A任法而不任贤B治国的关键是法C贤君无好法就治理不好国家D庸君有好法就能治理好国家

73、慎到重势思想表现在(ABCD)。

A君主立法,“民一于法”B“权重位尊”才能“令行禁止”C“大君任法而弗躬”D“权重位尊”的君主“不得背法而专制”

74、儒家和法家的法令思想区别在(ABCD)。

A儒家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法家主张“厚商重罚”、“以刑去刑”

B儒家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法家认为“法者,国之权衡”

C儒家提出“法先王,顺人情”,法家提出“不法古,不修今”

D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法家强调“尚法而不尚贤,不用忠”

75、法家“法治”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ABCD)。

A公开否认罪刑相适应  B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C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独裁D弱化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76秦始皇的“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ABCD)。

A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B废除世卿世袭的官吏制度

C制定统一法令,颁布全国D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

7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BCD)。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C“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78、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理论指(ACD)。

A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B“谨守祖宗之成法”

C“祖宗不足法”D“人言不足恤”

79、王安石的“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的含义是(ABCD)。

A废旧法,立新法是当务之急B法治和人治相辅相成

C立法、执法离不开贤才D法治和人治是统一的

80、黄宗羲的“以天下为主”的思想指(ABCD)。

A以此作为立法的最高原则B以“万民忧乐”为立法目的

C人民在政治上与官吏平等D以“学校议政”来保证民主与平等

81、如何理解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ABCD)。

A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B君臣上下遵守法律

C法律的目的在于为天下人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2、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ABC)。

A西方宗教迷信B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

C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D资产阶级民主意识

83、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AB)。

A人的良知B契约C天意D命令

84、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ABD)。

A设议会B制定宪法C实行民主选举D实行三权分立

85、在中国历史上,两此出现大的礼法之争是在(CD)。

A唐朝B宋朝C春秋战国D清末

86、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与旧民权主义相比(ABD)。

A新民权主义强调“主权在民”    B新民权主义主张“直接民权”

C新民权主义以“天赋人权”为内容D新民权主义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性

87、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将(BC)规定为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

A平均地权B耕者有其田C节制资本D集产社会主义

88、“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AC)。

A监察权B检察权C考试权D选举权

89、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具有以下特点(BCD)。

A主张代议制B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C否定代议制D主张直接民权

90、子产认为礼(ABCD)。

A与仪有本质区别B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C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D要顺民心,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91、邓析和子产都是春秋时期的革新派,他们的思想主张(BCD)。

A完全一致 B并不完全一致  C邓析否定周礼 D子产改良周礼

92、孔子的爱人(BCD)。

A平等地爱一切人B具有宗法性C具有等级性D具有强制性

93、春秋时期,对郑国和晋国“铸刑鼎”,“铸刑书”提出激烈批评的是(CD)。

A子产B赵鞅C孔子D叔向

94、荀子提出的“法数”和“类”分别指(BD)。

A法学原理B法律条文C法条D判例

95、道家法律思想是以(AC)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

96、商鞅认为推行“法治”必不可少的因素是(ABC)

A法B权C信D势

97、慎到讲的“公”和“私”分别指(CD)。

A公指正直或者公有B私指利己或者私有C公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或者规范D私指破坏法令的行为

98、韩非将法定义成“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这个定义包含的含义有(ABCD)。

A法为百姓而制定B法具有国家强制力C法必须公开颁布D法是成文的

99、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是在(B)。

A唐朝B太平天国C宋朝D清末

100、洪秀全提出“斩邪留正”,“除妖安良”,其中“正”、“良”指的是(C)。

A清朝封建统治者B地主阶级C农民D农民领袖

101、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民主与科学因素的著作是(B)。

A《天朝田亩制》B《资政新篇》C《十款天条》D《太平刑律》

102、《大清律例》集中体现了纲常名教,而例数《大清律例》十大“仁政“的是(A)。

A张之洞B李鸿章C曾国藩D左宗棠

10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C)。

A曾国藩B左宗棠C张之洞D李鸿章

104、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的人是(D)。

A张之洞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

105、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人是(C)。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06、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后壮烈牺牲的是(D)。

A康有为B严复C梁启超D谭嗣同

107、旧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A)。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律例》D《暂行新刑律》

108、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是(C)。

A严复B孙中山C沈家本D康有为

109、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C)。

A《大清律例》B《暂行新刑律》

C《暂行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律》

110、提出著名的“五权宪法“的人是(B)。

A章太炎B孙中山C沈家本D潭嗣同

1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的是(C)。

A《大清新刑律》B《天朝田亩制》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12、“五权宪法“的核心是(C)。

A设议会B三权分立C权能分治D制定宪法

113、“五权宪法”的精华是(B)。

A政权和治权分立B直接民权C天赋人权D议会制

114、“中华民国”这一词的发明者是(B)。

A蔡元培 B章太炎 C沈家本 D孙中山

115、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B)。

A孔子 B管仲 C章太炎 D沈家本

116、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D)。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117、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的是(A)。

A荀况B孔子C老子D墨子

118、中国思想史上,(A)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A《老子》B《论语》C《春秋》D《庄子》

119、道家最早提出了(C)法律观念。

A实证主义B现实主义C自然主义D行为主义

120、前期法家提倡(C)。

A定法B制定法律C变法D适用法律

12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家是(B)。

A申不害B商鞅C管仲D沈家本

1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

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1、夏、商神权法思想有哪些表现?

相传夏朝奴隶主已开始编造“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神化夏王的统治。

《尚书召诰篇》说:

“有夏服(受)天命”。

《尚书甘誓》说: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可见,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思想。

神权法思想发展到商代进入高峰。

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

1、奴隶主编造了许多“帝(主宰一切的至上神)立商”的神话,《诗经》、《史记》中都有上帝立商的记载。

2、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卜”、“巫”、“祝”,专门做所谓沟通神人的工作。

他们负责向上帝请示,传达上帝的旨意。

所以,商代占卜之风极盛。

所有国家大事,包括年成丰歉、战争胜负、下雨打雷、定罪量刑等等,都要占卜。

甲骨文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礼记表记》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其实,“敬鬼神”的目的是为了使民“畏法令”。

占卜的实质也不过是用上帝意志的形式来表现商王的意志,以欺骗和威慑人民。

 

2、神权法思想在西周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何意义?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天命说作了重大的修改,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即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命不于常”。

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天命又不是固定不变的。

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

过去,殷的先王有德,其德可以配天,所以天命归殷,殷王成了天子。

现在殷已失德,所以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

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能够自圆,但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周灭商是上天的意志,周人统治天下是上天给予的权力,从而为西周政权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

所以,“以德配天”说也是欺骗人民的精神武器。

但“以德配天”说的提出,比夏、商的“天命”、“天罚”思想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加强自我克制,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二、它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和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第三、它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3、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是什么?

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所谓“亲亲”,就是必须亲自己的亲属,尤其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所谓“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

可见,“亲亲”和“尊尊”的实质就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

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指礼和刑所适用的对象各有侧重。

所谓“礼不下庶人”,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的规定享有的特权,庶人(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而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

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罚主要是针对庶人的,一般不对奴隶主贵族使用刑罚。

奴隶主贵族只有在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才处以刑罚,且用刑享受各种特殊照顾。

可见,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作为一个原则,只是相对的。

 

4、“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明德慎罚”思想与“以德配天”说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主张德刑并用,崇尚德政,谨慎地使用刑罚,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

所谓“明德”,就是要求统治者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不可贪图安逸,要严于律己,勤政修德,绝不可骄奢淫逸。

当然,周公提出“明德”,并不是由于心地仁慈,而是为了长久地维持其统治,是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所谓“慎罚”,是指统治者要谨慎用刑,不得滥杀无辜。

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对罪犯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要求区分“”(过失)和“非”(故意);“终”(惯犯)和“非终”(偶犯)。

对于故意犯和惯犯,小罪也应处重刑;对于过失犯和偶犯,大罪也可以减刑。

第二、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反对殷商的“罪人以族”和滥施族刑,强调“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只惩罚本人。

第三、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第四、刑罚要适中。

主张用“中罚”,就是用刑“不过”,又无“不及”,要刑当其罪。

这些思想,在当时世界刑法史上是罕见的,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5、管仲在政治法律上的革新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时期开明革新人士的主要代表,在法律思想方面主张“天道”与法律相结合,改革旧礼与创立新法并举,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礼法并用,以法律手段推行军事、行政以及商业政策,促进富国强兵。

(一)“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过去的法(包括西周的礼制和刑罚制度)不能简单地全盘否定,而要选择其中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体现了管仲的法制改良思想。

一方面,管仲对周礼推崇备至。

他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即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这一点与后来的儒家非常相似,但管仲强调的是礼义的强制作用而不是其教化作用,这又与儒家的观点明显不同。

另一方面,管仲又对周礼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造:

(1)打着“尊王”和维礼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2)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主张用礼来教育、引导民众,用剥夺分封贵族封邑的方法加强诸侯权势。

(3)打破“亲亲”原则,任用贤能。

辅佐齐桓公建立了基层官吏定期“进贤”制度和任用官吏的“三选”制度。

(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们言行的准则,以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用赏赐以资鼓励,用刑罚纠正偏颇。

(二)“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主张以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在制度上将这三者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作内政而寄军令”的主张,管仲提出了“四民分居定业”论。

“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就是“三国五鄙”制度。

即把国(城)分成三个区域,把鄙(城郊)分成五个区域,让士、农、工、商分别居住,各得其所。

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寓兵于农,把军事制度融会于行政制度之中。

(三)“令顺民心”与“与民分货”“令顺民心”是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利争财的习性,符合民心的好恶,因势利导。

“与民分货”是管仲在发展农业方面的主张,即国家将土地分给农人耕种,然后抽取一定的租税和徭役,使农业生产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相连,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管仲提出“令顺民心”与“与民分货”,实际上是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封建经济制度。

6、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有什么意义?

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至少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法的“合理合法”。

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局面,也限制了贵族的独断专行。

刑书的公布可以使“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而且使定罪量刑有了一个公开的、统一的标准。

因此,子产铸刑书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2、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贵族的限制作用。

刑法的公布,从形式上确认了“刑上大夫”,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7、儒家学派是怎么回事?

先秦儒家,是一个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春秋末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孟子、荀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中的两个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虽然孔、孟、荀同属儒家,但因生活的时代各不相同,他们的思想主张也有很大的差异。

孔子生产的春秋末期,正是奴隶制分崩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