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7561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docx

人教版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和名著阅读

2012年中考复习热点精粹——记叙文阅读

【考点分析】

试题在整体上,考查: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理解,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词语、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试题特点,基本上都是简答填写题,出题的角度比较丰富,如概括、填写、分析、诠释、解说、标记、描述、品析、联系、比较、探究、自由表达等等各个方面的考查角度都有所涉及。

分值:

16分左右

难度:

【热点题型】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例如,(2011年,广东省中考,二,(三),《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15):

你是怎样看待安东尼这个形象的?

(4分)

答案:

安东尼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他自立、热情、冲动。

(2分)

他的自立和热情值得肯定。

然而,他追星狂热,过于冲动、固执,不可取。

(2分)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例如,(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二,(四),《高贵的生命不卑微》,18):

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分)

答案:

交代了男孩的身份和他的自卑心理,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与结尾形成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3分)

三、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例如,(2011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二,(三),《梨一样的苹果》,20):

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3分)

答案:

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

 

四、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2011年,兰州市中考,三,

(一),《银行里的男孩》,19):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答案:

(1)男孩因害怕挨打但又取不到钱而灰心失望。

(2)“我”的主动帮助让男孩看到了希望,因此紧紧地靠着“我”。

五、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例如,(2011年,河北省中考,四,《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19):

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分)

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

答案: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六、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例如,(2011年,湖南省娄底中考,二,(四),《掌心化雪》,25):

选文的题目“掌心化雪”用了比喻的手法,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掌心化雪”的意思。

答案:

“掌心化雪”本来是指雪在掌心,会慢慢化成水。

这里比喻老师对学生那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关爱,(1分)能让学生觉得温暖,(1分)感受鼓舞。

(1分)

 

【方法指津】

解答记叙阅读题时,对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味,要注意研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对词、句、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或对某种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作用进行说明,要注意从全文构思的角度,从作者的表达意图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进行解答,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如进行联想想象、自由赏析和迁移创新时,要揣摩考题的意图,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述。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地阅读选文。

如,看材料是一般性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是消息、通讯之类广义的记叙文。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或者是以绘景为主;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辨读材料中的表达方式。

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的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顺序的语言标志。

其次,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理解——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了解题型的类型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

二是揣摩题目的检测意图。

然后在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地答题。

【精题演练】

一、(2011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17-21)

银行里的男孩

(美国)菲利普·罗斯

一天,我到西大街某银行的一个小型储蓄所准备开个新账户。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

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

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男孩继续引起我的兴趣的是下面所发生的事。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

”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

我把钱存进去。

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

”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

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

“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

”我说。

“为什么?

”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

”我说,“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您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没有达到取出他的钱的年龄。

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

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

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

”我问男孩。

“取过。

”他说。

 我一笑,转问银行职员:

“你怎么解释这个?

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发火了。

“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

就这么简单。

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

“你真的被骗了。

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他们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

“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

”我大声说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

”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

“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

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

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

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

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

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

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银行里的男孩”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兴趣?

请简要概括。

(4分)

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2分)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

(2)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

4.文中“我”的“插一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4分)

5.综观全文,你看出“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5分)

二、(201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15-19)

阅读《盲道上的爱》,回答题(14分)

盲道上的爱

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

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

“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

”她冲我笑了笑,说:

“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

”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

“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

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

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

我听了差点昏过去。

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

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

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闲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

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

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

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

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

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

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g的盲人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

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

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

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

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

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

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

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

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

促我身体力行。

⑥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吧,我替他们谢谢你。

(选文有改动)

1.(2分)写出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

 

2.(4分)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方老师自己做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

 

3.(3分)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的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

 

4.(3分)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

(压迫:

指对机体的某个部分加上压力。

身体力行: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5.(2分)本文的标题是“盲道上的爱”,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

 

三、(2011年,福建三明市中考,21-24)

阅读下文,完成题。

(22分)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

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

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

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

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

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

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

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

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

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

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

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

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

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

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

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

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4期)

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

请简要概括。

(6分)

(1)

(2)

(3)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

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

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

(4分)

示例:

我选A处;批注:

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1)我选处;批注:

(2)我选处;批注:

3.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为什么说硕士毕业的“我”“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

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

说说你的看法。

字数在80字以内。

(6分)

四、(2011年,安徽芜湖中考,13-16)

窗前的母亲

(1)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2)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

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

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3)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

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

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

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4)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

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5)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

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

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

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

我们。

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

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

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6)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

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7)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

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

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

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8)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

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

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9)当然,更明白了:

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

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作者肖复兴,原文有改动)

1.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是“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

2.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6分)

(1)体味a句中

“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答:

3.第(9)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4.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6分)

答:

五、(2011年,湖北咸宁中考,8-1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

(14分)

瞄准

⑴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⑵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

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

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⑶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

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

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

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⑷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

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

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

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⑸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

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

突然,他的眼睛一亮。

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

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

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

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

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

觉。

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

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⑹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

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⑺他端起猎枪,瞄准。

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

一只鸟,又一只鸟。

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⑻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

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颧。

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

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⑼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

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

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⑽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

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

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

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

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

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

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⑾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

另外三只东方白颧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

它吃力地飞向它们。

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⑿“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⒀东方白颧一个趔趄。

⒁打中了!

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

正是那只金属鸟夹。

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⒂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

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⒃他收起枪,仰视天空。

多么蓝的天啊。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文章在第⑵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

(2分)

2、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

(2分)

3、第⑹段“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一句中的“缓缓”一词有何作用?

(2分)

4、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④段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鸭、大雁和黄鹂鸟,虽然语言极为精彩,却与本文主旨无关。

B、第⑤段中划线的“一二三,四”中“三与四”间使用逗号,暗示第四只东方白鹳情况的不同,与下文呼应,因此,这个逗号并不多余。

C、第⒁段划线句改为“却是那只金属鸟夹”更为合理。

D、文章反复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