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7321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美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美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美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美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doc.docx

《美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doc.docx

美学doc

绪论:

美学学科的相关问题

第1节美学思想的历史

1、美学思想的古老性

西方方面:

一.古希腊: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智慧是事物中最美的,而爱以美的东西为对象。

所以,爱必定是爱智者”(会饮篇,204A)

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TheRepublic,508E)

美与智慧、真理、知识等关联

古希腊:

①认知理性兴起②美与智慧、真理、知识等关联③知识、真理、智慧的基本内涵——理性④希腊社会感性意味浓厚(会饮、同性恋)

二.中世纪:

(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①神性压倒理性,理性却支撑着神性②美和上帝结合,美是上帝的属性③上帝创造的美是完满的、光辉的

三.启蒙运动(17-18世纪)感性受到重视

鲍姆嘉通创立美学其研究对象:

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的学说、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理性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四.德国古典时代(约1729-1832)

把美界定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康德:

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天才与艺术鉴赏与艺术(心理)

黑格尔: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重视艺术美(艺术)

美学研究几乎摒弃了艺术以外的所有对象

西方现代美学正沿着哲学巅峰铺就的道路前行,开辟了心理学的学科角度和关注艺术的学术兴趣。

整体看来,西方文化经历了理性兴起、理性支持神性、理性与感性全面复苏、颠覆理性传统几个阶段,美学思想也势必依附于这一传统

中国方面: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老子(道生万物)

②道家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色、音、味-感官、感性)

③道家庄子(前369年-前286年):

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无为天地无为性情及其呈现

④儒家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

感性的状态;感性纹饰

⑤儒家孟子(约前372-前289)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性情及其呈现——美

中西美学思想都可追溯到文明发源时代,先秦和古希腊,距今2000多年,可见其古老性

二、美学学科的年轻性

(一)美学之父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发表《美学》第一卷,这是美学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正式诞生。

265年

(二)美学学科的诞生背景

1.人性的觉醒:

摆脱中世纪,人们迫不及待地从神性压抑下解放而出,关注人的一切(感性、理性)。

2.理性普及的同时,经验科学兴起,人们关注感性。

所以感性学有了产生的基础。

也因为如此,在之后德国古典时代康德和黑格尔对美学的界定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3.哲学体系的不完善

人的心理结构(知意情:

认知-逻辑学(思维正确-求真),意志-伦理学(行为准则(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向善),情感、感性认识-无学科研究。

设立感性学-崇美。

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三)美学思想的引入:

美学在中国

西学东渐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冲击

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

对西方美学的引介和中西美学的结合(美学的引入)173年

现代:

朱光潜(物乙说),宗白华《美学散步》(美学的发展)

当代:

美学热:

1950s美学四大派(美学的普及。

原因:

苦难的近代史,中华民族受够了苦难和折磨,迫切向往美好生活。

没有什么比美更令人愉快,也没有什么比美学更能在理论上指引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了)

第2节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一、西方美学家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一)古希腊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

大希庇阿斯篇:

美是什么?

会饮篇:

爱美和哲学修养

美的阶梯-哲学训练

美少年→一切美的形体→心灵的美→行为制度的美→知识的美→美的知识→“美本身”

感性→理性——审美客体

现象→本质美的本质

费德罗篇:

爱美

灵魂回忆-回忆的迷狂

这种迷狂的人(审美主体),一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的美,因而恢复了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出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指为迷狂(审美心理)

(二)德国古典时代

kant《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

审美判断的心理过程:

——审美心理

感知-表象-想象力+知性-协调

||||

美美感

黑格尔《美学》

基于绝对理念的艺术发展史基于考察艺术给出美的本质——美主体,审美客体(艺术)

(三)美学之父的观点

Äesthetics,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的学说、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理性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艺术(客体对象),感性认识(主体心理)

小结

①美的本质、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心理②艺术、感性认识

③西方美学一方面研究审美客体,揭示美本体的性质;另一方面研究审美主体,揭示审美心理规律④呈现出主客二分的文化传统

二、中国美学家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不将美的问题作为美学思想的主要问题

(一)儒家

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的状态

里仁为美——仁爱的状态

人而不仁如乐何人的某种生活状态=某状态的人

②强调诗的功用,艺术的审美效果-对人的效果

(2)道家

①人-保身重生圣人-摆脱声色犬马之情欲的自由人审美不应伤害人,而应给人自由快乐——强调美乐人生

②圣人推原天地大美的根源,领悟万物的至理

自然无为--圣人的状态—境界性的人

儒道两家谈美:

美—人——人的某种状态;人获得的某种效应(乐、仁爱、自由;塑造人、给予自由境界)

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人或人的审美状态

审美的人审美与人统一,而不是西方的主客二分

(3)先秦已降

①非常形象、可感②充盈着情感和想象—理性法则成了情感体验

③书法与人不可分离,成为人情感体验的直接显现

(四)当代

李泽厚《美学四讲》美学、美、美感、艺术

杨恩寰《美学引论》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对客体的经验-被经验的客体)

朱立元《美学》审美活动

叶朗《美学原理》审美活动

(五)小结

①审美的人(君子、圣人)、审美心理(美乐)、审美境界(逍遥自然)

②艺术、美、美感

③中国传统美学虽也研究审美客体,但却是为了探究人存在状态,即主要研究审美活动中的人,而不分成审美的主体和被审的客体

④并非主客二分,而是天人合一

⑤西方在主客二分的传统下,研究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中国在天人合一的传统下着重研究审美的人

⑥无论审美主体、审美客体或者审美的人,都处在审美活动中,是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

因而,毋宁将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接教材P14)

第1章:

美的本质

柏拉图:

1.美是理式?

1.理式指的是事物的原型,是一类事物是其所是的原因,是从同类事物中抽取的共同本质2.柏拉图将事物的共同本质规定为具体的存在物是其所是的原因、根本

2.美的理式(《会饮篇》)

阶梯说揭示的“美本身”(P337柏拉图对话集)

理式是从同类事物中抽取的共同本质→美的理式便是美的事物的共同本质

3.理式论的意义

柏拉图美是理式的观点开启了西方两千年以来对于美的本质的不懈追问(阶梯说、回忆说)

柏拉图是第一个有系统地从本体论层面论述美的问题的思想家。

自柏拉图以降,美的问题被提到本体论高度加以研究(现象→本质)

理式并非感性能把握的对象,仅能依靠理性,于是美是理式的观念,同时也奠定了西方的理性美学传统(感性→理性)。

亚里士多德:

二.美的形式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数学等其他科学可在特定程度上给以论证。

艺术可以说是制作能力的一种状态,它包含着一种真实的推理活动。

秩序、匀称与明确固然是可感的形式,但塑造这些形式的基础却是理性的、数理的

康德:

三、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判断力批判》)

1.快感指的是:

愉快、舒服的感受,常指生理欲望满足获得的快适

2.利害interested:

利害关系,利益无利害uninterested:

无利害关系,无利益纠葛

康德的审美判断(判断→快乐)

客体形式——感官——→表象→(想象力+知性)协调活动—→美→愉快

审美判断只针对形式,不涉及材料,因而不受制于材料的功利性,因而由审美判断而来的快乐是无利害的快感。

这是一种仅仅来自形式的快乐!

黑格尔:

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

1.理念是黑格尔的最高范畴,本体,万物的根源本质理念有一个性质:

显现/外显/有光辉

与plato理式不同:

理式作为本体与现象分离,理念显现为现象理式永不变,理念变化发展

2.艺术是理念发展的一个环节黑格尔鄙视自然美等艺术美之外的领域

他的美学主要研究艺术→艺术哲学→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赋予思想观念感性形式

3.在kant和hegel那里,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Kant:

美源自想象力+知性的协调Hegel: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五、现代西方主要美学思潮

以康德为奠基人、以黑格尔为集大成者的古典美学不仅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古希腊以来欧洲美学思想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当黑格尔那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随着“绝对理念”的最终显现而宣告封顶完工的时候,古典哲学的发展也就因为达到了巅峰而无以为继了。

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就宣告了古典美学发展过程的完毕与转向的开始。

(一)心理学美学

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第一次“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鉴赏力和审美心态”。

形式因心理的协调而成为美这一审美判断力的提出,极大地凸显着美学的主体性原则。

其直接结果,就是开启了心理学美学研究的大门

1.解梦人·弗洛伊德①艺术源自原欲升华②原欲-性欲升华-符合社会

2.移情者·利普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实践观美学

为主体性原则注入了实践内涵,把美学研究的重心从作为主体的人转到作为实践的人身上,使美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这一次转折开辟了美学的新纪元。

美的规律:

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生产:

突破物种尺度的局限,即打破动物本能

内在固有的尺度:

形成人的尺度,即自由操作

美的规律即突破物种尺度的自由操作活动

(三)存在论美学存在之光·海德格尔

艺术,真理之光的自行置入美,即真理在艺术中的显现/艺术中真理的光辉

他将美与真理关联此处的真理是本真存在-本体论,plato的真理是认知的对象。

至此,西方自柏拉图开始的主客二分传统受到颠覆,而指向人和世界的统一。

在美学领域对待艺术的态度也从认识论转向本体论

第2节中国美学家美的本质观

一、老子的无为之道与美

1.道-无为自然万物自然变化无目的无意识此谓无为

无目的无意识却自然而然达到目的意图此谓无不为

2.无为之美

自然万物无目的、无意识→无为自然

却自然而然,成就了一切→无不为自由(不受目的意图的强迫)

二、庄子的天地大美

1.天地之美从美乐体验中直接领悟大道

2.天地有大美的原因:

天地自然而然的运动,体现着道自然无为的本性

天地大美就是道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自由这一本性的显现,这是天地有大美的根本原因

三.孔子:

里仁为美

从家庭伦理→社会伦理

文质彬彬

①作为质的仁必须显现而出,显现为与质相统一协调的文

②显现质的文被赋予了伦理道德色彩

四.孟子:

充实之为美

六、1950s美学大讨论的基本观点

沿着西方传统追问美在本质上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是美决定美感,还是美感决定美

1.蔡仪:

美是客观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个别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美在典型一般与特殊统一。

在经验上直接受到挑战

2.高尔泰:

美是主观的P36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

美,只要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可敬的理论勇气,凸显人在审美中的作用,美在自然人化,心理化,心中的体验,美取决于心灵,突出了审美心理,但自然人化绝非仅仅心理化,更根本的是实践操作带来的人化。

3.李泽厚: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我反对美在自然、与人无关的论点;也反对将美等同美感,只与人的心理活动、社会意识相关的论点。

我主张用马克思“自然的人化”观点来解释美的问题,认为人类的实践才是美的根源,内在自然的人化是美感的根源。

开创了实践美学,美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美又离不开人和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朱光潜: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①“物乙说”

一株梅花+欣赏者的情趣=梅花的形象

||

物甲物乙

||

自然物→审美经验化=美

②叶朗对“物乙说”的继承

美在意象,抛弃了西方概念,用中国传统的概念界定美

2、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实现需要人)

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欣赏者,而欣赏具有创造性

①物与象的区别

竹(物)——眼中之竹子(象)——胸中之竹((自然美的)意象)——手中之竹(艺术形象)

物—花象—感时花溅泪物是与人无关的客观事物,象是心中所感之物浸染着心灵体验

②欣赏具有创造性

物—象,意味着物与象不同。

象对物来说,是心灵创造的成果

每个心灵创造的象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又构成了象与象之间的差异性

2.同一外物并非对任何人显现的美都一样原因:

物同人异——→美的差异

美必须与人相关,并且在体验中生成,不存在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3.美具有历史性。

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美不同。

三、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心的显现要凭借事物的影响,色显现心,心是心物交感之下的心

四、美在意象

意象,中国古典文论、美学的重要概念

对意象的最基本界定:

情景交融P55一切景语皆是情语

朱光潜: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宗白华:

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

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

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灵境就是意象

五、意象的分析

(一)意象不是物理事实,不是抽象理念,而是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交融的世界——灿烂的感性世界。

物理世界花红、vitas音高vs情感-想象世界花溅泪、vitas令人悸动

抽象理念人的异化vs具象可感卓别林摩登时代幽默诙谐情与景谐

(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人与万物交融统一的生活世界。

A.如所存而显之

1.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存和命运紧密相联。

世界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世间万物都在生生不息地生长、变化(有生命的一岁一枯荣,无生命的也在变化发展;四季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日月穿梭东升西落)具有真的生命性

2.天地万物是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情宇宙egp74具有真的情感性

3.生活世界

传统的“真正的世界”P75永恒不变,实在虚无化,虚无实在化(eg柏拉图理式世界)

“生活世界”p75

①不是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我们就生活在其中

②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人与物共在的世界

③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是活的世界,蕴含人的思绪、情感、人生阅历、生命体验、生存的意义、存在的价值

④主客二分的方式遮蔽了本真世界,而审美活动则使本真的世界显现,或使主客二分的世界去蔽

审美意象创建的充满情感和生命的审美世界使本真的世界(生活世界)得以显现,照亮了世界的真相。

4.A人之创造与存在之敞亮的统一

意象生成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人生阅历、生命体悟等,是人的创造性成果

而在意象世界中,生活世界得以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得以敞亮

B.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1.主客二分的结果

认知和利用的世界vs情感体验的世界

陆象山“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与人亲近、融通的世界被割裂、阻断了——失去精神家园

人局限在有限的自我,而失去了整个世界——失去走向无限与自由的可能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精神上的无家可归

2.美作为超越与回归的可能

超越局限的自我超越主客二分的模式超越物我的分离

意象融通了物我,实现了对自我有限性的超越

意象是情景交融,超越了主客二分走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

意象回归本然的世界,人与物交融和合、欣然融通的世界(我们就生活在其中,有情感、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回归最本原的状态

意象世界超越自我,回归自由;超越主客二分的孤寂,回归万物亲和的家园

C.真善美的统一

不赞同三者统一P80;赞同的P80

审美意象-美——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真——意象世界所展现的存在的本来面貌,世界的本真状态,即天人合一的融合状态;不是认知的真、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

善——并非功利性的、狭隘的善;而是个体超越自我的有限,走向无限自由,以及人生走出孤寂,回归精神家园。

人的自由、人生在世的家园感,这是最大的善

五、意象的分析

①审美意象给人审美愉快。

②审美既是意象的创构,又是意象的体验。

③体验的愉快种类不同,优美感、崇高感、笑、悲等)

第2章:

美感

第1节:

美感的特征:

1.认识还是体验

审美有理性层面,但不等于理性认知

审美是不是认识活动?

1.西方传统将审美视为认识活动,美学问题视为认识论问题

2.西方传统所说的认识主要是理性认识,即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探求真理的理性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概括性。

认识活动基于理性,探究真理,得到新知,审美活动获得情感体验、意象创构、意蕴领悟。

审美活动≠认识活动审美是体验

(五)作为体验的美感

1.体验的词源学解释P89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经历;直接性;整体性,人与万物的圆融统一

2.“现量”——对审美体验的一种解释P90

(1)“现在”:

当下生成,不依靠过去当下直接感兴,无需知识积累、逻辑过程——美感就在审美活动当下直接发生

①当下生成——美感就在审美活动中发生不是既定实体,而是当下生成

②直接感受——无需逻辑推理不是间接的逻辑过程,而是直接体验

③瞬间展现一个意义丰满的完整世界P93

i.瞬间并非孤立的片段,而是历史之流的当下涌现

ii.审美活动敞开或照亮一个本真世界

(2)“现成”:

一触即觉,不假思索——直觉性

①观照感性形式的即刻,就领悟到内在意蕴(审美直觉)

直觉性:

超逻辑、超理性——非认知性,不是认知活动

②审美直觉显现活生生的整体,因为想象想象的解释p96

再生性(再现性):

模仿、再现

原生性(创造性):

将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综合为整体的能力

审美直觉包含创造性想象。

所以审美活动彰显在场与不在场的整个存在;所以美感体验蕴含无限丰富的意蕴。

(3)显现真实

审美活动通过构建和体验审美意象,贯通主客、超越有限,敞开了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实现真美的统一。

小结:

p98美感作为体验,是当下的、直接的、丰富的、完整充实的

①感性的直接vs理性的间接认识取消了感性的直接,走向间接的抽象理性的概念世界

②完整的丰富的vs割裂的抽象的丰富的表象被抽象,成为单纯的概念,完整的象被割裂为局部的特征

③审美活动:

表象积累—情感+想象+理解—→审美意象(整一鲜明、丰富生动的意象)

理性认知:

表象——抽象概括——凭借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公式、原理等,以及理论体系

感性的直接性、直观性被消解;象的整一性被割裂;象的丰富性被抽象为单纯概念

2、审美态度——审美经验的开启

(一)存在一种审美态度(其结果在引导人进入审美活动)

审美态度:

对形式的把握;一种超功利的情感态度

(二)对审美态度的解释

1.布洛:

距离说①与功利、利害、实利拉开距离:

超越实利意识:

暂时摆脱实利意识,从生活的实用中超越而出。

②空间时间的距离也有助于美感产生P101

2.老庄

老子:

擦去仁义礼智、是非计较,及与之勾连的欲望庄子:

心斋、坐忘

3.童心说p104

抛弃功名利禄的羁绊、摆脱日用伦常的束缚。

回归孩童无知无欲无求的状态——赤子之心

4.闲心p105vs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摆脱俗事的纠缠、功利的计较,让心休憩,休闲具有审美的可能

当下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在让人闲下来的同时,却向感性充分复归

小结:

①各说核心思想:

抛弃功利、欲望②审美态度——超功利的态度←——只关注形式

三、审美移情——审美经验的模式

(一)有一种现象叫移情:

情感的投射转移、往复流动

(2)审美中的移情现象p107

(三)移情是人情物情的往复回流p107

我的情趣决定物的情趣(以上),物的姿态决定我的情趣,我的情趣再投射给对象

(四)利普斯的移情说p109(三方面)

1.审美的对象不是对象的材料,而是灌注主体生命的形象

2.审美主体是观照的自我,观照的自我就在对象中

3.主体生活在对象里,对象受到主体生命灌注,二者统一

移情是对自我的体验——物我对立消失=主客交融

(5)移情说存在的问题①移情说无法揭示美感的本质

②审美存在移情现象,但移情并非都是审美

(1)作为愉快感的审美体验

(二)审美愉快与其他愉快的差别

回忆康德的观点:

美,无利害的快感

无功利性或超功利性是审美感受与其他愉快的根本差别

审美愉快来自心象(表象、意象)而非来自对象的实际存在(外在客体)

意象,形式饱含着情感,情感形式化,情感与形式不可分离,即情景交融

回忆朱光潜对一颗古树的三种态度p99:

商人、植物学家、画家

木材→质料→实用→功利性枝叶树干→形式→无用→无功利

昂然高举的气概→感性体验枝叶花果→分科分类(理性划界)

(三)审美愉快与其他愉快可能相互渗透

1.嗅觉——香嗅觉的无功利性,又产生愉快甚至创造就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2.触觉触觉的形式感受触觉的功利性

3.味觉eg美食:

功利与超功利的双重层面:

4.性爱:

性的功利性种族的繁衍、欲望的宣泄和满足性欲与爱欲p118

5、大脑两半球功能——审美体验的生理基础

(一)左右脑是不同的

(二)右脑的特性

感情状态感知-完型(表象)隐喻:

感情与图像的结合(情景交融→视觉艺术)

欣赏音乐的能力:

声音→和谐感受情感形式/情景交融(右脑)

(三)左脑的特性

行动文字-文法、句法、语义学→辨别、分析数字意识

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科学、教育、商务、军事等数和文字可归结为逻辑推理

(四)结论:

审美感受作为形式化的情感,是对审美意象的体验。

因而与右脑十分相关

1.生理机能是美感的基础

在生理、生活满足的基础上,才进行精神活动,其中包括审美活动

大脑左半球的机制是美感的生理基础,审美心理依附于生理

2.美感升华生理欲望

美感净化本能情欲、生理生命,使生命成为境界性存在——人可以自由愉快地活着

①本能情欲→社会化、理性化

②功利生活→境界性存在、自由愉快

6、美感特征综合描述

(一)无功利性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实用功利的考虑。

1.无实利意识:

对对象存在、质料的淡漠、无视,与质料无关,也就摆脱了与质料勾连的情欲功利

2.淡漠功利,走向积极自由自由不仅是心灵的自由,也包括行为操作的自由,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实用功利的考虑。

(二)直觉性

1.非逻辑的性质。

审美不是认知而是体验,无理性认知的逻辑过程

2.非逻辑的审美直觉能够领悟世界的真相,真相是本然的世界

3.审美直觉中蕴含理性

①审美心理是情理交融的结构,理性不拒斥感性

②“思致”,致,意态或情态;思而有致,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思维或逻辑推理。

思想-认识在心中积淀日久转化为感性和直接性的东西。

(p139)

(三)创造性

1.表现在:

对于同一对象,艺术家有不同的作品。

Eg毛的梅花和陆游的梅花。

对于同一个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体验。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

2.科学创造vs审美创造

过程:

理性拒斥感性vs情理交融结果:

理性成果vs意象效果:

揭示真理vs自由愉快

(四)超越性

超越:

对主客二分关系的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