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886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docx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答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教材分析】

教材讲述了康熙为了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和如何评价康熙帝。

围绕着本课重难点,作出以下调整:

1、介绍康熙生平和康熙即位后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2、康熙为了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从以下角度构建知识。

(1)政治前提:

皇权加强

(2)从军事、政治方面,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3)从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外交方面,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3、在“如何评价康熙帝”,设置新情境。

(1)用中西对比方式,使学生认识康乾盛世只是落日余晖。

(2)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

此时中国社会从有没有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最终为什么没有转型?

康熙帝在此发挥了什么作用?

(3)以康熙帝为例,讲述评价历史人物方法。

【学情分析】

有关这部分内容的影视剧较多,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选修教材内容比较详细,这些都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理解。

但是对于高二文科班学生来说,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和训练的。

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的方法不断启发,点拨。

【课程标准】

评述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

(2)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中西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通过对康熙帝的评价为例,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阐述康熙帝为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和对康熙帝的评价。

教师可通过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注意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用唯物辩证史观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学生阅读教材,对课本知识归纳概括。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听课。

二、导入新课

导入:

播放视频“康熙王朝主题曲”

教师设问:

歌曲中的“铁蹄铮铮踏万里河山”指的是康熙帝什么功绩?

 

学生根据自身预习情况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播放音频图片并利用问题导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顺利引入课堂;同时检验学生预习情况。

三、学习新课

介绍康熙生平和康熙即位后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

1、幻灯片上出示康熙帝的生平:

名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

8岁登基(1661年)

14岁亲政(1667年)

69岁驾崩(1722年)

2、介绍文史知识: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3、看视频,了解康熙帝即位的国际背景

4、阅读课本第一段,归纳概括康熙帝即位的国际背景

1、让学生对康熙帝有一个宏观了解

2、丰富学生文史知识

3、学生根据视频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康熙帝即位的国际国内背景:

(1)国际:

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西方殖民活动随之而来。

沙俄殖民活动

(2)国内:

中央方面,鏊拜鏊拜专政威胁皇权;地方分裂势力威胁皇权;民族矛盾尖锐

进一步检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同时进一步点题,让学生顺利了解康熙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背景。

一、政治前提皇权加强

1、幻灯片上出示图片

请学生结合课本说说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联系必修一知识,康熙帝为加强皇权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根据图片,解说智除鏊拜

 

智除鏊拜、设南书房,加强皇权为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提供前提条件。

图片结合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概括知识点的能力。

 

二、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

1、在这一模块中,以课本知识为依托,用时间轴来展现康熙帝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具体措施

把地图与时间轴紧密结合,每一件大事,从地图上展示相应的位置。

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在具体措施上,重视概念解读和实施措施的意义,让学生更好理解康熙帝在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使学生能够全面评价康熙帝。

设问如下:

(1)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平定三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相比?

康熙要求收复台湾的原因有哪些?

收复台湾有什么意义?

(3)《尼布楚条约》与近代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它的签订产生哪些意义?

(4)①对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概念解释:

漠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

明朝末年蒙古各部落以大漠为中心分裂成三部分之后出现的地域和部族概念,沿用至清朝末年。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平定漠西噶尔丹叛乱的意义?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多伦会盟意义?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康熙帝从哪些方面来稳定西藏统治,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3、总结:

康熙帝打击地方分裂势力、抵御外来侵略,从军事、政治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历史事件有直观了解

 

学生阅读课本,联系以前所学知识,自由讨论后得出结论:

(1)意义:

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2)①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将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管辖

②原因:

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消灭抗清势力

意义:

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

(3)①特点:

是中俄两国在平等谈判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

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平等边界条约

②意义:

抗击了沙俄的侵略,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维护了边境安定。

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①漠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

明朝末年蒙古各部落以大漠为中心分裂成三部分之后出现的地域和部族概念,沿用至清朝末年。

②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5)加强中央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

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管辖得到加强

(6)①政治:

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称号;康熙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称号。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军事:

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让学生把握本课线索,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通过时间轴和相应的地图的体现,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康熙帝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措施,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概括知识点的能力。

 

三、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联系必修一、二、三知识,简要补充康熙帝在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和民族关系方面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

使学生对康熙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贡献有全方位了解,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用幻灯片展示四组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学生思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组讨论:

①保护小农经济,治理黄河

②尊孔

崇尚儒家文化

恢复开科取士

尊重蒙藏地区宗教习俗

文字狱

③满汉一家,中外一体:

根本目的是消除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反抗情绪,承认满族贵族对全国统治;调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④通过局部禁海来达到防御目的

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开创者

 

四、反思

1、用中西对比方式,使学生认识康乾盛世只是落日余晖。

2、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

此时中国社

会从有没有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最终为什么没有转型?

康熙帝在此发挥了什么作用?

如下具体

(1)从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中,推测康熙帝此时的想法?

并说说理由。

(2)视频材料,18世界欧美的变化

(3)展示材料,中国此时具备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

提出问题:

此时中国社会从有没有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最终为什么没有转型?

康熙帝在此发挥了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康熙帝在社会转型中发挥有积极作用,但作用有限。

追问学生为什么?

使学生认识历史人物成长离不开其社会环境、阶级、其所受教育、人生经历的等。

使学生能全面客观认识历史人物。

 

学生自由讨论后得出结论:

(1)自豪……

理由:

文功武治,

开创了康乾盛世。

捍卫、巩固、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文功武治终挡不住坚船利炮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教师点拨

(3)有利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为首,已经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公开反对君主专制的运动;外界已有变革奏效的先例;变政更新正逢其时。

转型的不利因素:

自然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等等

对于康熙帝的作用

学生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康熙帝拒绝重大变革,其一生功绩只是延长了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

另一种,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师加以点拨,充分调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运用于实际中。

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概括知识点的能力。

 

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保持国家稳定与发展在中国目前的重要意义。

五、对康熙帝评价

1、由于学生对康熙帝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所以对康熙帝的评价水到渠成。

2、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使学生了解评价人物标准、方式;并且要史论结合。

3、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共同建构知识结构;

功:

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康熙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捍卫多民族国家统一;文功武治,促进经济发展、康乾盛世

过:

强化君主专制、巩固小农经济,只是延长了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

功大于过

 

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共同建构知识结构;完成课堂小练习。

四、布置作业

1.(2012年海南卷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解析】B题干反映了康熙在“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准确”后,才“复用西洋历法”说明其审慎地接受外事物,B项正确;A项“全面接受”过于绝对化,说法错误;C项无从涉及;题干材料仅限于历法,因此,D项“西方文化超越中国”说法错误。

2.(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5)康熙帝晚年曾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解析】A关键信息:

中国恐受其累。

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4)史载: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末加广。

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最早实施这一政策的皇帝也曾()

A.册封五世达赖B.平定三藩之乱

C.首次征收地丁银D.接见过渥巴锡

【解析】B从题干中的“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可知这位皇帝是康熙,B项正确。

A项是顺治;C项是雍正;D项是乾隆。

4、(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

“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问题: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7分)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8分)

【解析】本题把热点问题(台湾问题)、地方史结合考查理解、归纳、分析能力。

(1)问注意材料时间“雍正五年(1727年)”,结合当时清朝有关统一的内外状况分析“台湾归统”的历史背景和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

(1)背景:

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4分,每点2分)

意图:

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3分)

(2)作用:

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8分,每点4分)

知识扩展:

17—18世纪中国与欧美发展特点

欧美

中国

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传统农耕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形成,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大力推行儒家文化,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

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漠视对外交往,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贸易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比较

皇帝

项目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时代

战国后期—秦朝

封建社会初期

隋末—唐初

封建社会盛期

清初

封建社会晚期

主要

贡献

开创统一、巩固统一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制度调整,善于用人

统治开明,贞观之治

巩固统一,捍卫主权、

民族团结,开创盛世

局限

暴政

晚年骄奢

未跟上时代步伐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