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797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地貌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地貌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地貌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地貌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貌学笔记.docx

《地貌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笔记.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貌学笔记.docx

地貌学笔记

•第一节地表形态及其计量

•一、形态要素及其组合

1.形态要素

•地形面:

•平直地形面

•按照其倾斜度可以分为两种:

•近水平面<2°

•斜坡面>2°

•弯曲地形面

•根据其纵剖面特点可以分为:

•凸形面:

如火山锥斜坡。

•凹形面:

如喀斯特漏斗。

•地性线:

不同坡度或不同破相的地形面相互交接构成坡折线。

又称为地性线,常成为地表形态的基本格架。

•标志点:

地性线的转折点往往构成地形特征点,如山峰,岬角与河流的汇合处。

2.形态要素的组合:

各种形态要素相互组合形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地貌形态类型,如山岭、山地、沟谷,平原等

从形态上看,有些是单一的,如孤立的山丘,沙丘。

更多的是复合形态,如连绵起伏的山地,是由各个山丘复合而成的

根据地表形态与其周围地形高度的对比,将地表形态分为正地形和负地形。

地貌组合

•在一个地区内,由于成因上的联系,一些地貌类型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称为地貌组合,又称为地貌景观。

•地貌景观的空间规模(尺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

行星地貌:

陆地和洋盆的分异

巨地貌:

绵亘于地表的长大山系,大陆裂谷,海沟,大洋中脊。

大地貌:

高原山地,大平原,大盆地,百千米以上。

中地貌:

河谷、山岭、湖盆,数千米——数十千米

小地貌:

沟谷、山丘、阶地、河漫滩等,数百米以上。

微地貌:

河床的沙波,蚂蚁丘、细沟等,数米。

二、地表形态计量

•1形态描述:

•对地表形态进行定性的描述。

•2形态计量:

对地貌形态进行数量的测定和表达

常用的计量指标

绝对高度,海拔高度或绝对深度(米)

在计量中采用特征点或地形面的平均高度。

 

我国地形海拔高度:

•>3000m,25%

•3000-2000m,7%

•2000-1000m,25%

•1000-500m,17%

•<500m,25%

相对高度

•两点之间的高差

•起伏度,即山峰和山谷的高差

•以附近平原为起点计算的高度。

坡度

•坡度分级标准:

•2-6°平缓坡

•6-15°缓坡,15°为农业机械化的上限。

•15-25°较陡坡,25°为农业耕作(开垦)的上限。

•25-35°陡坡,35°是森林砍伐的上限。

•35°以上为极陡坡。

•一些西方国家采用正切值的百分比来表示。

•获取坡度数据的方法:

两点间的罗盘测定

水准仪

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算

GPS。

密度

切割密度:

单位面积内侵蚀网的总长度。

这是在流水作用区常用的计量指标,

D=L/P

沟谷裂度:

单位面积内的沟谷总面积

三、地貌的形态类型

1、平原(plain)

开阔平坦的地形。

最高点多在边缘地带。

坡度<10%,高差<30m。

<200m低平原

>200m高平原。

2、台地platform:

由较缓的台面和较陡的台坡构成的形态。

台面面积大于台坡面积,台坡的相对高度大于30米。

根据台地的绝对高度以100米为界,将其分为高台地和低台地。

3、丘陵(hills)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的连绵起伏的低缓山丘,形态和缓,分布凌乱,无固定的延伸方向。

4、山地(mountains)

•陆地上具有较大海拔高度和地势起伏形态的正地形,突出于平原或台地之上的连绵起伏的形态,相对高度大于200米,多由山岭和谷地组成。

•山岭:

构成山地的单元形态是山岭,即,呈条形延伸的单一山体,山岭是构成山地的基本单元。

•山脉和山系:

山脉由呈线状、条带状、束状连续延伸的山地组成。

•山系是在一个巨大的构造单元或一个大型构造体系范围内发育而成的。

山地形态分类表

根据绝对高度的分类根据相对高度(起伏度)的分类

•低山:

500~1000米小起伏山地F<500米

•中山:

1000~3500米中起伏山地F=500~1000米

•高山:

3500~5000米大起伏山地F=1000~2500米

•极高山5000米以上极大起伏山地F>2500米

5、高原(plateau)

•绝对高度较高,起伏度较小的辽阔的高地。

•我国的高原多在1000米以上。

•辽阔的高原面上如果有起伏较大的山脉或山系,则称为山原。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

6、盆地(basin)

•周围被山地或丘陵环绕的盆状地形。

是多种形态的组合,成环形结构,范围可大可小。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二节地貌成因概述

一、地貌营力(geomorphologicagent)

形成地貌的作用力,是驱动地表物质发生运动的原动力.

地貌营力的类别:

内营力:

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

外营力:

地表面受太阳能驱动的物质运动:

流水、风、化学风化、冰冻、波浪和潮汐等。

二、地貌成因

(一)地貌过程

地貌过程是地表物质及其形态的内在属性,是改变地表形态的物质运动过程。

根据地表物质的运动迁移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可以将地貌分为两类:

•物质过程

•基岩地貌侵蚀地貌

•松散沉积物地貌堆积地貌

1、外力过程

1)力源:

太阳能和重力能;

太阳能造成水循环、大气流动、生物生长、各种风化作用。

2)外力过程是外营力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

河床水流与河岸物质的作用

3)外力作用明显受气候条件的控制,并反映气候特征。

主要体现在:

A同种营力在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表现。

B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外营力组合,也有不同的主导外营力,从而具有不同的地貌组合。

C气候地貌的多代性(时间)。

D地貌的气候地带性(空间)。

2、内力过程:

1)力源:

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力。

2)内力过程是内能与地表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

板块的水平移动使板块相撞,印度洋板块和亚洲板块的撞击,形成青藏高原。

3)内力作用受大地构造、地质构造、岩性和构造运动所控制。

受内营力控制并反映不同地质构造和构造运动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3、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的对立统一

•1)在多数情况下,内力过程控制地表形态大的起伏,而外力过程则是对地貌的精雕细刻。

•2)虽然从局部或短时期来看外力作用是渺小的,但从大规模和长时间尺度上,二者是势均力敌的。

•3)任何地区都不可能仅有内力过程或外力过程,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地貌是内力和外力对立统一的结果。

(二)地貌年龄

•1、地貌的相对年龄(代)

•地貌年龄就是地貌形态成型的年代。

通常使用地貌的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的概念。

•相对年龄是指地貌形成的相对顺序。

确定地貌相对年龄的方法主要有:

•1)岩相过渡法:

通过水平方向岩层的过渡,根据相邻地层的已知年代来判定。

•2)年届法:

根据上覆和下伏地层的年代。

•3)邻接地层法:

剥蚀地貌可以根据风化壳中的古生物年代。

•4)相关沉积法:

剥蚀与堆积的相关性。

•2、地貌的绝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以年为单位测定地貌的成型年龄。

•方法:

•1)放射性碳法:

•2)钾-氩法:

•3)热释光法

•4)古地磁法。

三、地貌的成因类型

1)流水地貌(F):

fluviallandform,由经常性或暂时性水流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2)湖成地貌(L):

lakelandforms,陆地滞留水体水位变化所塑造的地貌;

3)干燥地貌A):

在极端干旱地区,由于热力风化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4)风成地貌(E):

eolianlandforms,风积平原、风蚀平原、风积丘陵。

5)黄土地貌(H):

Loesslandforms。

黄土沉积后经过流水切割、潜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

6)喀斯特地貌(K):

Karstlandforms,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于可溶性岩石溶蚀和化学堆积形成的地貌

7)冰川地貌(G):

Glaciallandforms,由运动的冰川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地貌。

8)冰缘地貌(P):

Periglaciallandforms。

寒冷气候区地表面的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貌

9)海岸地貌(M):

Marinelandforms,由海洋波浪和潮汐作用形成的地貌

10)火山熔岩地貌(V):

Volcaniclandforms

 

第二章风化作用和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

卸荷膨胀,寒冻风化,冰劈作用,球状风化,热力风化

 

二、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

水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氧化作用;

碳酸盐化作用

三、生物风化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植物根劈作用

穴居动物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植物酸

动物分泌物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1.岩石类型和结构;

2.坡度;

3.气候;

4.穴居动物;

5.时间:

五、风化壳

第二节坡地重力地貌

一、坡地形态

根据坡地的剖面几何形态:

分为:

直形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形坡。

根据与等高线相垂直的径流线的方向:

分为辐散坡、辐聚坡、平行坡

二、块体运动

(一)块体运动分类

按主要运动形式:

崩落、滑坡、泻溜、土体蠕动、坡地泥流等。

按运动速率:

缓慢运动和急速运动。

按环境地貌:

灾变性和非灾变性

(二)块体运动的力学机制

1.块体重力的表现形式

1)分散颗粒的自身重力。

蠕动或崩塌。

2)潜在的块体运动面与均一介质表面平行,表现在崩塌和滑坡中

3)潜在块体运动面不是平面,滑坡中常见。

2.运动力学分析

下滑力T=Gsinθ摩擦阻力Tf=θ

随着坡度增大,下滑力和摩擦阻力逐渐增大,但是摩擦阻力的增大是有限度的。

达到最大摩擦阻力时,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这时的坡角叫做内摩擦角φ

可见:

坡面上岩屑的稳定条件是:

T≤Tf因此:

θ≤φ

三、重力地貌

一)崩塌

1.作用方式散落:

崩塌:

坍岸:

其中,构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是崩塌,形成的堆积地形最为显著。

2.崩塌的分类

根据组成物质:

1崩积物崩塌:

2风化物崩塌3沉积物崩塌3基岩崩塌

根据移动形式和速度:

1散落型崩塌:

2滑动型崩塌3流动型崩塌

3.形成条件

地形条件:

自然休止角

地质条件:

构造和地震

气候条件:

物理风化

崩塌堆积地貌和结构

倒石碓:

结构:

多呈松散、杂乱、多空隙、大小混杂而无层理。

形态:

呈半锥形

一般大型颗粒更多地堆积在下部,上部多细粒物质,碎屑物质构成的坡度接近于其自然休止角。

破裂壁。

二)滑坡

1、滑坡要素

1)滑坡体:

向下滑动的土体或岩体。

以滑动面与下伏未滑动地层相分割。

2)滑动面与滑动带:

滑坡体滑动的界面。

弧形。

主滑动面与分支滑动面。

滑动带。

3)滑坡床:

2、滑坡地貌

1)滑坡壁和滑坡台阶:

2)滑坡舌与滑坡鼓丘:

3)滑坡湖与滑坡洼地:

4)滑坡裂缝:

环状拉张裂缝,在滑坡壁的后缘。

剪切裂缝,滑坡体中部及两侧。

鼓胀裂缝。

扇形裂缝。

3.滑坡的形成条件和驱动因素

1)形成条件:

坡地的高度、坡度和外形;组成物质和地质结构;地下水

2)驱动因素:

坡型变化;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变化;震动因素

4、滑坡类型

物质组成分类:

土体滑坡(粘土滑坡,黄土滑坡,碎屑滑坡)

岩体滑坡(风化岩浆滑坡,沉积层滑坡,变质岩滑坡)

厚度分类:

浅层滑坡(厚度数米)

中层滑坡(数米-20米)

厚层滑坡(20米以上)

运动形式:

牵引式滑坡

推动式滑坡

5.古滑坡的识别

滑坡壁

反坡台阶、池塘或湿地

坡脚渗泉、弧形体

单沟转向或双沟同源

岩层倾向异常

擦痕、滑动面或裂缝

6、滑坡整治

(三)蠕动

1.     疏松碎屑蠕动

1)   温度和干湿变化

2)   一定的黏土含量

3)   一定的坡度25-30度

2.基岩碎屑蠕动

第四节坡面侵蚀和坡积裙

一、坡面侵蚀

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

1雨滴冲击作用2坡面径流侵蚀

溅蚀过程

降雨雨滴动能作用于地表土壤而作功,导致土粒分散,溅起和增强地表薄层径流紊动等现象称为雨滴溅蚀作用(raindropsplasherosion)。

其过程图如下。

(一)雨滴的冲击作用

雨滴最大速度:

7-9m/s.

粒径小于的土粒可被雨滴击溅到60cm高,150cm远。

受雨滴冲击后,坡地上土粒向下运动的距离和数量大于向上运动的距离和数量。

10%的坡度:

向下60-70%向上25-40%

雨滴对上坡的冲击强度大于下坡

(二)坡面径流侵蚀

坡面侵蚀的影响因素:

1.坡度和坡长:

在一定范围内坡面侵蚀强度与坡长和坡度呈正相关。

2.植被覆盖度:

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阻挡雨滴冲击、根系固结作用、延缓降雨历时。

3.降水强度

4.地面组成物质

5.人为活动

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根据坡面径流形成的堆积和侵蚀作用强度,可以将斜坡自上而下划分为三个坡面径流作用带,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1、不明显冲刷带2、冲刷带3、淤积带

坡积裙:

在坡面流水的作用下,被带到坡地平缓处或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沉积物,叫做坡积物,坡积物围绕坡地分布形成的地形叫做坡积裙(裾)。

剖面形态:

其纵剖面呈下凹的曲线。

组成物质:

机械组成主要是亚沙土、亚粘土和部分石块、碎屑。

磨圆差。

有粗略的分选,略具层理结构。

自顶部到前缘由粗变细,由碎石,粗沙逐渐变成细沙、粉沙和黏土。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

破坏土地,恶化环境

毁坏农田,降低土地生产力

淤塞河道、水库,加剧洪涝

2.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育草种草

工程措施:

沟头防护,沟床拦蓄工程,消坡开级,改变耕作方式

第五节坡地发育

彭克坡地平行后退理论:

谷坡上部受到剥蚀与原初坡平行后退,越来越短。

下部因坡积物的保护而变缓,微观上呈阶梯形,不断延长。

剥蚀作用的最终结果,形成山足剥蚀面。

残留高地——岛山。

戴维斯坡地发育模式:

坡折线因各种侵蚀作用而变得浑圆,受流水侵蚀,分水岭逐渐降低。

最后形成准平原。

 

第三章流水地貌

地表流水的类型:

常年河流经常性水流

河谷流水

线状流水季节河流

(槽床流水)暂时性水流

沟谷流水

 

•面状流水坡面径流

第一节流水作用

一、地表水流的动力特征

(一)流水的能量

流水的动能:

E=MV2/2,主要消耗于克服与床面、水分子之间的摩擦,搬运泥沙。

(二)流态

1、流水中水质点的运动

层流(lamellarflow):

:

水质点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平行。

低速,仅见于平滑地面薄层水流

紊流(turbulentflow):

水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彼此的相对位置随时改变保持平行。

层流向紊流的转变

层流水是否失去其稳定性取决于水体的惯性力和粘滞力的对比关系

Re=V2ρd2/Vμd=Vρd/μ

V:

流速(cm/s);

μ:

流体粘滞系数(g/cm·s,泊,流水约为泊)

ρ:

流体密度(g/cm3)

d:

某一长度(管径)

2、旋涡流

垂直轴旋涡流:

河岸凸出对河床水流的干扰,旋转轴垂直于河面

水平轴旋涡流:

河床底部凸出对水流的干扰

3、环流

单向环流(singlecircularcurrent):

水质点运动轨迹在过水断面上的投影为单向的环。

见于水流弯道处,是不同水深流速不同惯性离心力作用大小不同的结果

F=MV2/R

横比降:

JF=v2/gr

双向环流

水质点运动轨迹在过水断面上的投影为两个环。

是河水较深的平直河段因水位涨落或过水断面面积改变(河心上凸或下凹)引起的

4.急流和缓流

弗洛德常数Fr=V/√gh

Fr>1急流;Fr<1缓流

二、流水作用

1、侵蚀作用

1)侵蚀机制1流水的机械冲刷2水中泥沙对床面的碰撞磨蚀3水对易溶矿物的溶解

2)动力条件

垂直方向的侵蚀力

F1=Kρ1πR2(V1-V2)2

F1:

颗粒上下流速差产生的上举力。

F2≈F4×~‰

F2由紊流产生的上举力

抗蚀力G

当F1+F2>G时,颗粒离开床面发生侵蚀

3)作用形式

下蚀,侧蚀

2、搬运作用

搬运取决于挟沙力和实际挟沙量的对比

挟沙力/挟沙量=1,不冲不淤

挟沙力/挟沙量<1,泥沙堆积

挟沙力/挟沙量>1,发生侵蚀

搬运形式:

推移,悬移,跃移

3、堆积作用

搬运能力的减弱,导致泥沙堆积

原因:

1)挟沙力减弱;2)泥沙来源增多。

堆积方式:

沿程堆积

溯源堆积

 

一、河谷的基本形态

见ppt谷坡谷底洪水位平水位

河谷的发育和类型

上游峡谷

中游河漫滩谷

下游成熟河谷

1)峡谷

横剖面呈V形,谷底即为河床,两坡陡峭,

河床纵比降很大,水流湍急。

平面形态较顺直。

嶂谷

隘谷

2)河漫滩谷

横剖面呈箱型,谷底大部分为河漫滩。

谷底宽度与河流流量、河岸抗蚀强度和河床总比降有关。

湿润区谷坡后退迅速。

干旱区谷坡相对稳定

3)成型河谷

河漫滩谷的进一步发展。

河流下蚀,河漫滩转化为阶地。

二、河床纵剖面

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横剖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在山区或河流的上游,纵比降较大;河流的下游或平原区比降较小。

上游:

比降大,水量小,下蚀受限;

中游:

下蚀最快;

下游:

比降小,水量大,堆积旺盛;

纵剖面的塑造:

1、侵蚀基准面(BASELEVELOFEROSION)

终极BLE:

海平面

地方BLE:

流域中的湖泊、河床上的岩槛、主流相对于支流等。

溯源侵蚀与裂点裂点,可形成瀑布

三、河床上的地形

1、深槽与浅滩

顺直微弯型河床

边滩

心滩(江心洲)

沙埂

深槽

2、沙波:

脊线与水流方向垂直,脊线出现弯曲是因为水流速度和水流方向的空间变化造成。

顺行沙波

逆行沙波

沙波演化

河床沉积层理

3.壶穴与岩槛:

山区河流具有急流和涡流,涡流及其所携带的沙和砾石旋磨河床底部的岩石,形成壶穴。

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亘于河床形成的陡坎形成岩槛。

三、河床形态类型及地貌

(一)山地河床地貌

主要地貌形态:

跌水和瀑布岩槛和壶穴

河床浅滩:

按照物质组成分为:

石质浅滩和砾质浅滩

成因:

岩槛;崩落物;扇形地

(二)平原河床地貌

河床形态

1、顺直微弯型河床

2、弯曲型

河床的弯曲度大于为弯曲型河床

弯曲河床的形成和发展

弯曲河床的类型

自由曲流——牛轭湖

深切曲流——离堆山

3、分叉型

按其稳定程度分为两类:

1)稳定型

河流分汊的原因:

1双向环流的作用

2河床地形的影响

3主支流会合口

4边滩或沙嘴被水流切穿

江心洲的发育

三个阶段:

1水下浅滩的形成

2环流的强化,心滩的增长和移动

3洪水的加积,枯水期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

(2)游荡型

特点:

1河身宽、浅顺直

2河流的含沙量和输沙量大

3心滩众多,变化迅速

4河汊密布,辫状水流

第三节河漫滩地貌

一、河漫滩的形成和发展

从V形谷开始,横向环流的作用使河流摆荡,拓宽河谷。

在平水期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

①滨河床浅滩阶段:

最原始的河漫滩是出现在年青时

期的V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这时,因河谷仍比较窄,洪水

时水深和流速仍然较大,在谷底的

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如砾石和

砂等为主,而悬移质如泥和粉沙则

被水流带往下游。

③河漫滩阶段

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谷底进

一步扩宽,滩面再度淤高,洪水时

由于滩面水深变浅而流速减小,洪

水中的大量悬移质就可以在那里沉

积下来,构成由粉砂及粘土组成的

沉积层。

这样雏形河漫滩就发展成

为真正的河漫滩。

二、河漫滩的沉积结构

二元结构:

下部为粗粒的河床相物质,沙砾层

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物质,亚沙土和亚粘土。

为洪水期沉积。

河床边滩天然堤泛滥平原湖沼

三、河漫滩上的次一级地貌

滨河床沙坝:

特大洪水堆积而成的沿河岸延伸的堤坝

迂回扇:

由滨河床沙坝按照由新到老的次序排列组合而成的扇状地形.

特征:

向上游方向辐散

天然堤:

洪水泛滥时较粗大的泥沙在贴近河床处堆积下来,形成沿河岸分布的沙堤,称为天然堤。

其两坡不对称,向河床的一坡较陡,背向河床的一坡较缓。

天然堤的最大高度与大洪水期的最高水位相当,大江大河的天然堤宽度可达1~2km,高5~10m。

四、河漫滩的类型

1)河曲型:

河曲发达,河漫滩上旧河道密布,牛轭湖众多,迂回扇发育。

一般分布在平原区河流的下游。

2)分汊型(江心洲型):

心滩逐渐发展壮大,出露水面。

江心洲周边形成沙坝。

3)堰堤式:

天然堤,泛滥平原,湖沼洼地。

决口扇。

冲积平原:

旧河道纵横交错,沉积物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第四节河流阶地

一、阶地要素:

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前缘,阶地后缘,阶地高度,阶地宽度,阶地级数

二、阶地的成因

先决条件:

1宽广的河漫滩,

2强烈的下蚀能力。

3动力过程:

4河流从侧蚀转向下蚀的过程。

导致下蚀作用加强的原因:

1、构造运动

全流域上升,普遍形成阶地,具有连续性。

局部上升,阶地逐渐向上游和下游尖灭。

多级阶地说明构造运动的间歇性。

三峡:

万洲——姊归

2、气候变化

1)干湿变化:

气候变干:

水量减少,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增多,河床淤高,可将原有阶地埋藏。

气候变湿:

水量增加,泥沙变少,河流下蚀强烈,形成阶地。

气候阶地

3)冷暖变化

冰期:

来自冰川的碎屑物质在上游堆积;

海面下降导致下游侵蚀形成阶地。

间冰期:

上游植物增多,侵蚀形成阶地;

下游海面升高,堆积形成埋藏阶地。

3)侵蚀基准面变化

•陆动型变化:

•水动型变化:

裂点上游总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

三、阶地的类型

根据阶地的物质结构和形成过程,分为:

1、侵蚀阶地:

基岩构成,形成于构造的迅速上升,时代古老。

2、基座阶地:

上部为松散的河流相沉积物,下部为基岩。

后期的河流下切深度超过原来的松散沉积物,切入基岩而形成。

3、堆积阶地:

依据阶地间的接触关系和下蚀深度分为三种:

1)内叠阶地:

阶地的组成物质套在老阶地组成物质的内部,即后期的下蚀恰好切穿老沉积物,但没有切入基岩。

2)上叠阶地:

阶地的组成物质叠置在老阶地的组成物质的上部,即后期的下切没有切穿老阶地的沉积物。

3)埋藏阶地:

被后期的沉积物埋藏的阶地。

四、非旋回阶地(假阶地):

•构造阶地

•河曲阶地

•河流袭夺阶地

•冲积锥、洪积扇阶地

•滑坡泥石流阶地

•泥流阶地

五、河流阶地的观察方法

1.阶地面上河流相冲积物(砂卵石)。

2河流阶地往往多级沿河呈长条状分布,且向河谷和下游倾斜。

3确定阶地的级数(阶地序列)

4进行阶地测量。

包括测出每级阶地的高度,量出阶面的宽度、坡度和倾斜方向,测出阶坡坡度。

5画出阶地剖面图并分析河流阶地的成因类型。

第四节暴流地貌

一、暴流作用

暴流是暂时性的线状流水。

其特点是:

1、暴涨暴落2、流速快3、含沙量高

二、暴流地貌

(一)沟谷

根据沟谷发育阶段分为四种类型:

1、细沟:

宽度和深度<,

沟床纵剖面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