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772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docx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课时数:

8课时

重点:

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

难点:

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地域分异:

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

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

贯穿海洋和陆地。

(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

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

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发生热力分带性。

而这种热力分带具有全球规模,在大陆和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

气候的地带性使得其他自然地理成分亦相应呈地带性分布。

辐射平衡值与积温划分热力带和热量带。

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1,纬度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热量带:

赤道带——————寒带;

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大部分气候地貌,甚至某些岩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即景观各成分的复杂相互联系,从某个成分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成分的特征。

景观的这一性质称为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地理相关法————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3,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

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大洋表层按纬度方向的有规律变化。

海洋自然地带界线具有季节变化特征。

表层比深水层地带性明显,地带数目多。

全海洋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对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干扰。

四、自然地带学说

(一)自然地带学说的形成背景

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气候带研究(柏拉图————斯特拉波);

中国《禹贡》划分九州:

气候差异和地带性差异;

布申———谢苗诺夫.天山斯基:

探索地带性分异规律。

(二)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1,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899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2,自然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

(1)能量基础;

(2)动力学原因:

行星因素(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

(3)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4)并非惟一规律,还有非地带性规律。

(三)地带性理论的“危机”与发展

1,危机

道库恰耶夫在世和去世后,地带性理论受到责难。

2,发展

A,牛文元的观点:

三阶段

B,作者的看法:

突破单纯考虑热量因素;

从要素到整体自然地理环境;

将地带性规律扩展到海洋;

揭示沿海与大陆腹地地带谱的差异;

确认非地带性区域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

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应该摈弃。

一、海陆分异

1,陆地与海洋景观:

两类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系统。

2,海陆分布的表现

A,固体地球的形状似葫芦体。

三对大陆和一独立大陆;

大洋与大陆之间存在对跖分布。

B,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C,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海洋在南半球。

D,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较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1,海陆起伏曲线:

陆——875m,海——3800m。

2,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1,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

地中海为陆间海。

2,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1,广阔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表现为以周边海岸为起点,愈向大陆腹地而愈干旱的多向辐合模式。

2,地表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与任何经度值都没有确定关系。

 3,干湿度分带性在高纬和极地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中低纬度区表现很典型。

4,大陆的地带性分异图式,实际上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三类:

A,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分布区(大陆内部和边缘),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

B,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

北美大陆西部。

C,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1,大地构造总具有其地貌表现,其发生统一性导致区域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于是进而形成一个自然区。

2,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的次级构造——地貌分异,同样可以形成次级自然区。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1,属于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各种地方气候的特点

A,海岸气候:

相对湿度高。

B,湖岸气候:

比较温暖湿润。

C,森林和灌区气候:

似海岸气候。

D,城市气候:

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小。

乡村风,辐射少,能见度低,降水增加。

E,地方风影响地方气候

       地方气候不仅可以导致自然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地域分异,有时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1,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主要由地貌——气候分异引起。

2,赤道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不及中纬度区,但比之高纬度依然不可忽视。

如非洲和南美洲。

3,中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常明显,其中尤以北半球中纬度为甚。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1,地貌部位——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

2,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

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

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

1,垂直带性分异的前提

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2,垂直带性分异本质上是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其能量基础是地球内能。

分异的特点体现在垂直带结构。

二、垂直带谱的特征

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度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之分。

森林型与草原荒漠型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A,山地纬度愈低,海拔愈高和相对高度愈大,垂直带性分异愈显著,垂直带谱也可能愈完善。

B,从沿海向内陆,相同高度和相对高度下,垂直带谱由复杂变得愈简单。

 3,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其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冰冻圈——全球冰川积累消融零平衡线即粒雪线形成的圈层。

最干旱的山地雪线最高.

  4,山地垂直带不可能是全球纬度地带和非纬度水平地带的缩影或“拷贝”。

纬度地带:

1℃/100km,10℃/1000km;

垂直地带:

0.65℃/100m,6.5℃/1000m;

山地垂直带与水平地带在水热条件有相似之处,但仍然存在明显差异。

 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

所跨纬度,坡向等决定水热差异。

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一、三维地带性

特罗尔提出(喜马拉雅山系)。

    1,自南向北的变化;

    2,南东——北西向变化;

    3,垂直变化;

二、高原地带性分异

    1,高原地带性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

水平地带的热量——地理纬度;

高原地带的热量——高原的海拔和纬度位置

(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

    2,高原地带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

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

    3,扩展了的垂直带表现为水平地带,又是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的基带。

    4,低海拔区水平带的最大高度限制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高原地带的最低高度限制问题。

水平地带:

热带1500m;中纬度1000m;高纬度500m。

    5,高原地带同任何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一样,必然发生水平方向的分异。

这种分异主要不是由高度造成的温度差异,而是纬度辐射因素和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

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水平地带。

马克耶夫提出了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式,并归纳了自然地带更替的5条规律。

斯特拉勒也提出过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式。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1,各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

温度递减(共同成因)。

   2,两者的差异

A、水热对比关系变化不同

湿度

     B,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

     C,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3,垂直带谱的差异可以通过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来区分。

质:

带谱组成和各带谱之间的关系;

量:

各垂直带占据的海拔高度上下限和分布面积比例。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对地带性规律的三种理解

A,狭义:

纬度地带性。

B,广义:

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

C,中义:

水平地带。

    2,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者互不从属,但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同时起作用。

    3,地带性(显域)与隐域土壤与植被

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认识地域分异规律是贯彻因地制宜原则的前提.

农业发展:

粮食生产。

土地利用:

垂直带的利用,基塘生产。

生态环境建设:

如“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