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41674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1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docx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浙江选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

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2、天球:

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

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

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

(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亿千米(光行8分钟)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109倍(70万千米)

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

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7、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

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

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  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6.8千米

赤道半径

6378.1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2、经纬网:

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

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

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②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①角速度:

每日向东推进1°

 ②线速度:

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

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

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

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

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

公转时有两个特点:

(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

(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

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

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

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

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

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但线速度不同。

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

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

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

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

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

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

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

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

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

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  期

3月21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