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632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docx

本科毕业设计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

 

 

毕业论文

 

题目:

浅论我国的审计模式

系别:

经济系

专业:

会计

姓名:

黄华棣

班   级:

2006级1班

学号:

2006011636

指导教师:

谢爱萍

二零零九年六月

摘要

审计模式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问题,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依次出现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世界经济的急剧变化,企业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加强,具有内向性特点的审计模式,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并且接连的财务报表舞弊案件,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本文通过对审计模式的概述,以及具体审计模式的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风险模型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应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现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创新,对其在我国应用必要性与优越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审计模式 制度基础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

 

Abstract

Auditmodelisthetheoryandpracticeoftheauditoftheimportantproblemsintheaudithistoryofdevelopment,followedbyemergenceofaccountsbasedontheaudit,thesystembasedonauditandrisk-orientedaudit.Withthehumanintothe21stcentury,dramaticchangesintheworldeconomy,businessenvironment,contactwiththeoutsideworldtostrengthen,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audittothemodel,itslimitationsbecomeincreasinglyclearthatthefinancialstatementsandaseriesoffraudcases,butalsototheauditwithprofessionalcommunitytothetremendouspressure.Inthispaper,anoverviewoftheauditmodel,aswellastheauditmodeenvironment,auditobjectives,auditriskmodelofcomparativeanalysis,thedirectionofourauditshouldbeintroducedtotheconceptofrisk-basedauditmodeltoachievesysteminnovation,theneedforitsapplicationinChinaandtoexploretheadvantages.

Keywords:

Auditmode;System-basedaudit;Risk-basedaudi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审计模式的概述1

1.1审计模式的概念1

1.2审计模式的演进1

第二章具体审计模式的分析3

2.1账项基础审计模式3

2.1.1账项基础审计的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3

2.1.2账项基础审计的审计方法3

2.1.3账项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3

2.1.4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缺陷3

2.2制度基础审计模式4

2.2.1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4

2.2.2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方法4

2.2.3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5

2.2.4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缺陷5

2.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6

2.3.1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6

2.3.2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方法6

2.3.3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7

2.3.4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7

第三章我国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分析9

3.1我国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历史必然性9

3.2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性9

3.2.1风险导向审计在识别财务舞弊的优势9

3.2.2风险导向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优势10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第一章审计模式的概述

1.1审计模式的概念

模式,在《辞海》中将其定义为“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作为术语时,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含义,在社会学中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

审计模式是人们在社会审计活动中,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审计现象的一系列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基本特征作综合表述与反映,且将其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理论图式或模型。

1.2审计模式的演进

按历史顺序,审计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此形成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1.2.1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亦称“账项基础审计”,指将审计工作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账目进行详细检查基础上的一种审计模式,它是审计模式的一种最初模式,其审计目标旨在对被审计单位有无舞弊发表意见。

这种模式下的审计,要求对账户余额进行直接、全面且详细的审查,而不考虑客户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情况。

审计的取证方法主要限于检查、查询及函证、监盘及计算等。

账项基础审计起源于英国,是审计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审计方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

18世纪德国式的形式审计,19世纪英国式的账簿审计、详细审计,20世纪初美国式的资产负债表审计以至初期的财务报表审计,都属于这种审计模式。

1.2.2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制度基础审计是世界现代审计制度下审计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审计方式,它是指审计人员的工作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和评价基础之上的一种审计方法。

具体而言,它要对影响经济活动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采取防范措施和改进办法,从而使单位的经济活动在健全、有效和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监控下,取得良好的预期结果。

具有审计职能的组织机构是制度基础审计的主体,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内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要素,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客体。

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对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审计人员通常将其涉及的交

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审计人员通常只对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

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的重点明确,把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为重要的审计对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抽样质量,可以说,制度基础审计在保证审计结论具有一定可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1.2.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技术,它以审计风险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编制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

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的重心由以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不仅通过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而且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获取证据,它扬弃了作为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而将其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其目的是防范风险,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和批判性,审计模式的演变也不例外。

审计模式的发展不是一个相互替代的过程,而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的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制度基础审计之外的一种方法,而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发展,目前它仍处于发展完善中。

 

第二章具体审计模式的分析

2.1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2.1.1账项基础审计的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

在19世纪以前,由于当时企业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使详细审查被审计单位的各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详细审计模式,这时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由于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

另外,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也使详细审计变得不现实,从而出现了基于两大报表和公司账目,运用抽样技术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审计人员只要具备良好的簿记和会计知识就可胜任相应的审计工作,这时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等数据的检查,判断企业信用状况。

2.1.2账项基础审计的审计方法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基础的审计方法,主要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验算其记账金额是否正确,核对账证、账账、账表之间是否相符。

审计人员往往只关注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和相关的会计资料,主要采取详查法,虽然在这一模式后期判断抽样代替了详细审查,但这只是有限度的抽样技术,抽样的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还比较大,而且抽样是完全建立在审计人员自己的主观经验判断之上的。

2.1.3账项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账项审计阶段,审计人员主要对客户负责,对第三者的责任则不明确,因此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小。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基本模型的简单表现,其构成要素仅包括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风险和审计主体的审查风险,由于财务报表的风险主要指财务报表各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所以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可表述如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审查风险

这一审计风险模型的特点是其构成要素只有两项,并以分析固有风险为基础,以控制审查风险为重点,而控制审查风险的主要手段是采用详细审计或大样本抽查审计方法。

2.1.4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缺陷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大量增加,继续采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费时费力,影响审计的效率。

同时由于账项导向审计对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审计,缺乏针对性,没有重点,所以也影响到审计的效果。

虽然为了提高审计

的效率和效果,节省审计成本,用抽样审计方法取代了全面详细的审计,但这时的抽样还是建立在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基础之上的,由于审计人员的素质不一,实践经验各异,凭借主观判断进行抽样,样本的选择和抽样的数量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抽样方法作为依据。

2.2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2.2.1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的大型企业,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量越来越多,因此建立起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由于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保证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这就促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而不是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会计记录的机械结果上,这时采用的是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大批企业倒闭,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他们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认识到缺乏可靠的财务报表是导致这次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1936年美国发表了名为《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检查》的文件,该文件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应审查财务报表,并向股东报告审计结果。

从此,审计重点从保护债权人为核心转向保护投资者为目的、以损益表为重心的财务报表审计。

另外,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由对股东和债权人负责,扩大到对公司利益相关者负责;职责内容由过去负责财产的安全完整扩大到既要负责财产安全完整,又要负责财产的增值。

由于财务报表集中体现了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过程和结果,因而广大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十分关注,也提出了会计报表公允性审计的要求。

因此这时的审计目标已从查错防弊过渡到验证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公允性,查错防弊转为次要目标。

2.2.2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方法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的过程中对于是否检查凭证与经济事项、检查多少凭证与经济事项不再是盲目随意的,而是将审查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之上。

通过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以此来确定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从而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当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低时,

就意味着内部控制不能及时防止或者发现和纠正被审计单位报表中的重要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很大,这样就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质性测试,否则,就可以相应的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在选取审查对象过程中运用数学中的统计抽样技术,不仅能够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而且可以有效的防止主观臆断,对于保证审计质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促使审计工作规范化。

2.2.3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

在账项审计阶段,财务报表的风险主要由固有风险构成,但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如果企业建立起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就可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固有风险,因此此时的财务报表风险已变为同时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

同时,由于完善的内部控制不仅可控制财务报表的风险,而且还可有效地减少审计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样本量,因此这一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型在原有基础上已有了很大发展,其发展可表述如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审查风险

这一审计风险模型的特点是其构成要素已有原来的两项变为三项,增加了控制风险,且将对控制风险的测试评价视作审计风险控制中的最重要方面。

2.2.4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缺陷

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是否检查和检查多少凭证与经济事项不再无关。

由于这一审计模式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因而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从而可提高审计效率。

因此,制度基础审计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尽管制度基础审计如此受重视,但它还是存在一些较明显的缺陷:

(1)制度基础审计是建立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基础上的,即假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都希望建立能防止和揭露差错和舞弊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无异于将防止和揭露差错和舞弊的主要责任由注册会计师转移给了被审计单位。

这也是制度基础审计的最大弱点,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2)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将会计报表错报的风险转化为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但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因此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性的增强,这一假设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质疑。

(3)在审计实务中,由于制度基础审计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只是从较低层面上评估风险。

由于制度基础审计存在固有的内向型特点,因而会将分析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的基础,而较少考虑内外部环境对企业及其会计报表的影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将会日渐明显。

(4)制度基础审计关注的对象首先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但内部控制可能会因环境而改变,或因执行人员的粗心大意、判断失误等而失效,特别是因存在内部人控制而无法制约最高管理层的行为时,可以很轻松地超越控制的限制。

此时,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无法发现这种刻意隐瞒的舞弊造假行为。

(5)由于制度基础审计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在审计资源的分配上经常是面面俱到,难以突出重点,从而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2.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2.3.1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环境与审计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审计系统又面临着新环境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对审计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增强,西方战略管理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另外,世界范围内重大管理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例频繁发生,制度导向审计不重视非抽样风险的评估而基于内部控制的审计思路已越来越不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理论界与实务界需要重新审视审计风险的内涵,对审计风险进行重新定位。

当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从过程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内部控制,正逐渐被战略管理及其蕴含的企业风险管理所取代。

财务报表的风险说到底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及相关经营活动风险的副产品。

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越大,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理解企业发展所依存的内外部环境、基于这些环境而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及所包含的经营风险,才能对财务报告的认定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

于是产生了以评估经营风险对报表的影响为审计的目标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强调,审计风险与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是不可分割的,威胁企业经营的风险也是影响审计风险的来源。

2.3.2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从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入手,分析企业所处战略环境,对企业所处的行业和竞争力进行分析,了解企业与竞争厂商、关键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有一个总体评价;在对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战略分析,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的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过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做出职业判断。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分析的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分析的战略风险概率结合起来,便可得出重大错报风险概率,从而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得出剩余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2.3.3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

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这一阶段的风险模型可以表示如下: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这一概念,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

把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融入审计风险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3.4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1)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审计风险分布于审计的全过程,即审计的终极风险是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单个风险的函数。

审计风险模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期望审计风险值是多少才是社会可以接受的,这个问题是主观的,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确定期望的审计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审计师很难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恰当的评估。

尽管审计师在计划中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期望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评价都是非常主观的,最多只有大体上的可信性。

如何避免这种主观判断的差异,对于审计师来讲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2)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种计划模型。

因此,在用于评价审计结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风险模型一经确定,相应的审计计划一旦编好,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计划因素就不应根据取得的审计证据而调整。

如果审计证据表明,存在超过某些可容忍金额的错误,则应摒弃该模型并重新构建一个新模型,执行充分的审计程序,以较高的肯定程度查明和计算存在的错误,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3)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

重要性是与审计风险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与审计风险一样,对重要性的判断也是相当主观的。

这是因为审计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

质量方面的特征表现在财务报表性质上的错误会改变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从数量上来看,重要性水平亦具有相对性,不同经营性质和经营规模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是不一样的。

而且重要性界限的计算基础也不一样,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决策时对重要性的要求也不一样。

所有这些都给审计师的判断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第三章我国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分析

3.1我国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的历史必然性

(1)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环境的需要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下,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难以预测,面临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大大增加,经营风险相应增大;企业产权关系多元化,经营方式和手段日益复杂,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增加,企业管理层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已难以从整体上有效把握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而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了解企业内部业务的经营风险,而且评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环境、发展战略、经营业务及流程、内部控制等。

(2)适应现代审计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能确定公允性,还可证实可信性,即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弊,特别是管理层舞弊。

因为分析企业内外经营环境本身就包含了对管理层舞弊的动机因素的分析,能够满足现代查错防弊的审计目标。

同时,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深入了解,风险导向审计也可支持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发表意见。

(3)主动控制审计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转变了传统审计思维定式,主动控制审计风险。

通过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做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的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将审计资源恰当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3.2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性

3.2.1风险导向审计在识别财务舞弊的优势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的审计方法,该方法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及其宏观经营环境,评估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实质性测试,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做出结论。

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识别财务舞弊的优势:

(1)从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转换为关注企业宏观环境

经济状况不佳会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财务舞弊的动机或压力,公司的经营风险可能会转化为财务舞弊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以了解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为切入点,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经营目标、经营战略等信息深入了解客户的经济状况,这样可以使审计人员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公司治理层及管理层的重大错报

风险,从而有效地发现潜在的财务舞弊动机,评估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因此,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揭露由财务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显著提高。

(2)风险评估的重心转变为重大错报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以重大错报风险为风险评估的重心,紧紧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确定容易发生财务舞弊的重点领域,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以控制风险为中心、对固有风险的评估表面化、程序化的缺点。

重大错报风险扩大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摒弃了将企业的管理层作为“无利益相关者”的假设,强调在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基础上评估审计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