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1661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夏商时期D.西周时期

2.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B.禅让制C.世袭制D.中央集权制

3.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四至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甲、乙、丙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甲、乙、丙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县制B.世袭制C.分封制D.郡县制

6.有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以人为骑尽作乐”,下联是:

”炮烙之刑极淫威”,横批是“作茧自缚“。

这幅对联反映出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外地入侵B.统治者实行暴政C.人民起义D.自然灾害频繁

7.“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以上观点反映了诸子百家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请说出这一学派创始人的代表作()

A.《论语》B.《春秋》C.《道德经》D.《易经》

8.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传说时代的人物是

A.炎帝B.禹C.尧D.舜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商鞅在秦,亦严行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

”材料中“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起到的作用是()

A.保护了世袭贵族利益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D.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0.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

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

爷爷慢吞吞地说:

“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

”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D.调查问卷

12.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1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和思想的活跃

C.社会的大变革D.各国国君纷纷招贤纳士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

A.分封制的目的B.分封的对象

C.分封制的影响D.诸侯的权利

15.“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6.以身作则、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他曾经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他”是

A.禹B.启C.桀D.鲧

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由谁领导的

A.刘邦

B.陈胜、吴广

C.项羽

D.刘邦、项羽

1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编制户口D.推行县制

19.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材料表明了

A.华夏民族的单一性

B.华夏民族的排他性

C.华夏民族的多元性

D.华夏民族的创造性

20.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

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春秋时

A.周王室衰微

B.经济得到发展

C.发生政治改革

D.青铜制作工艺进步

2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A.咸阳

B.大泽乡

C.巨鹿

D.荥阳

22.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西汉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以农为本

2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分别是

A.前221年、嬴政

B.前1046年、大禹

C.前202年、刘邦

D.前2070年、秦始皇

24.近年,台湾各党派首脑连战、宋楚瑜等到大陆访问都参拜黄帝陵,是因为

A.黄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黄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C.黄帝陵山环水绕风景优美

D.黄帝炎帝发明了农耕和历法

2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在诗中称颂的“秦王”是()

A.秦孝公B.秦穆公C.嬴政D.汉武帝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个措施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哪个措施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材料二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一说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27.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影响。

(2)材料二中图A、图B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

两图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材料三中“始皇”创立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二、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8.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汉武帝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

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的什么问题?

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汉初,百姓可自由冶铁煮盐,私人铸币也没有完全禁绝。

结果一批经营盐铁的商人暴富起来,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甚至不肯借钱给朝廷去平定诸侯王的叛乱。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针对材料三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丞相王绾说:

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

李斯说:

不行,当初周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利太大,造成长期的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

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材料三一天张三拿了原齐国的刀币钱来到市场想买牛,结果发现市场上的人争论不休,原来他们拿者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他只好叹口气回了家。

一次,原魏国人李四到街上去买了三尺布,可回到家一看不足三尺于是回去找老板理论,可老板认为自己是按标准裁的布坚决不退。

两人把官司打到秦始皇那里。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写出姓名)?

(2)针对材料二中反映的不同建议,秦始皇采取了谁的建议并实行了哪种制度?

(3)针对材料三中反映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

(4)你认为秦始皇在社会政治方面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图一②处对应人物是?

(2)材料一图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图二中A、B代表的等级身份分别是什么?

这种制度是否维护了西周的统治?

(3)依据材料二中两幅图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春秋时期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符合题意;秦汉时期的牛耕已经普遍使用,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B不符合题意;牛耕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夏商时期,C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主要工具是木制和石制的工具,牛耕当时没有出现,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给出的疆域范围可知是这个王朝是秦朝。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故甲表述错误;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是虚指,而不是指100位思想家,故丙表述错误,排除含甲或丙的ACD,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D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县制,故A不合题意;世袭制与题干无关,故B不合题意。

西周实行分封制,故C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是解题的关键,考查郡县制。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以人为骑尽作乐”可知,夏桀统治残暴,以人为马;依据题干信息“炮烙之刑极淫威”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夏桀和商纣都是暴君,他们的暴虐统治引起众叛亲离,导致王朝灭亡,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外地入侵、人民起义、自然灾害频繁,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意思是:

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炎帝是中国上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为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与黄帝一起被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人物都不是人文初祖,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故D符合题意;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表述错误,故A不合题意;商鞅变法内容中建立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故B不合题意;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故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以军功代贵族之新法”是解题的关键,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10.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目中爷爷的话“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相互转化嘛!

”可知,这是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于道家著作中,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关于百家争鸣,学生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及其观点。

如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施行仁政”;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道家庄子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1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

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文献记载、神话传说、调查问卷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2.B

解析:

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为贵”“亲仁善仁”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故选B。

13.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急剧变化,出现大变革,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各个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治理国家。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可知,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分封对象,B符合题意。

AC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所以答案选A

1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禹治理黄河水患,曾三个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A符合题意;启是禹的儿子,禹死后继承了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不符合题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B不符合题意;鲧是禹的父亲,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用了9年时间没有成功,后被处死,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符合题意。

刘邦、项羽反秦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编制户口,故选C。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分析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材料表明了华夏民族的多元性,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20.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在春秋时期的郑庄公作为诸侯,用了本属于天子才可以用的九鼎,说明了春秋时期礼制的破坏,即分封制遭到破坏,是王室衰微的表现,A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发生政治改革使诸侯国势力增强,这是出现题干局面的原因,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与诸侯用鼎多少没有直接关系;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分析题干现象的出现原因,首先诸侯用天子的礼制,说明天子地位下降;在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社会发展与改革导致的,与鼎是青铜所铸造,青铜工艺进步无关,即可排除。

2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因此起义地点是大泽乡,所以B项正确;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A项;项羽在巨鹿之战将秦军的主力消灭,巨鹿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C项;荥阳响应秦末农民起义,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排除D项。

故选B。

2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秦王嬴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是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是李白在诗中称颂“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

故答案选C。

二、综合题

26.

(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

解析:

(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根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27.

(1)制度:

分封制;影响:

巩固了西周统治(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

(2)战国:

图B:

现实: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井)战争不断。

(任一点)

(3)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趋势:

由分裂到统一

解析:

(1)制度:

分封制;影响:

巩固了西周统治(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

(2)战国:

图B:

现实: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井)战争不断。

(任一点)

(3)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趋势:

由分裂到统一。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该制度实行,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材料二中图A是春秋五霸形势图、图B是战国七雄形势图。

两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井)战争不断。

(3)材料三中“始皇”创立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材料二、三反映了从战国七雄到秦朝统一过程中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28.

(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推恩令。

(3)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专卖。

(4)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解析】

【详解】

(1)据材

解析:

(1)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推恩令。

(3)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专卖。

(4)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及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

(2)据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国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对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根据材料三“结果一批经营盐铁的商人暴富起来,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甚至不肯借钱给朝廷去平定诸侯王的叛乱。

”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材料三出现的问题,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也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财力支持。

(4)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与识记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29.

(1)嬴政

(2)李斯,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4)统一中国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可知反

解析:

(1)嬴政

(2)李斯,郡县制

(3)统一货币、统一度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