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1656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docx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

高一选修一部分材料题

高三历史选修一材料练习题

1.(10分)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

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

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

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

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⑴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

(2分)

⑵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

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⑶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4分)

2.(10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⑴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据材料三、四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分)

⑵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⑶材料三、四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分)

3、(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

神瑞二年(415),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冯太后、孝文帝)听民就丰,行者十五六。

······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

材料三:

“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

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

夫土德,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臣旧将自代(诠:

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孝文帝为什么要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

(8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4分)

⑶材料四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

从材料中找出孝文帝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

(4分)

4.(8分)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曰:

“……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司马)光曰:

“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

“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

“天下安有此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如何?

(4分)

(2)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的措施有哪些?

(4分)

5.(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材料二: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2,4,6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6分)

(2)结合材料一,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8分)

6.(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达30万古尔登,这个数目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材料三: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位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以洗净罪恶了。

材料四:

“当钱投入钱柜里叮叮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受财的欲望,而不是升天。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基督教的正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三说明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分)

(3)材料四当出自路德何时何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阐述了什么观点?

代表当时哪些人的利益?

其实质是什么?

(8分)

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加尔文是瑞士宗教改革家……他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长老制;简化宗教仪式;鼓励经商致富,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袋钱取利同担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

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在许多方面与路德相同,如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惟一根据和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

材料二:

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仪式。

……解散修道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与路德主张的相同点有哪些?

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的主张是什么?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4分)

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应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在我第二次(1833-1835年)访问埃及时,乡村中体格健全的人已经少见,不是缺一两颗门牙(这样就无法咬住子弹)或断一节手指,就是一只眼睛或双目失明,这样就可以不被征召入伍。

——英国旅行家兰恩

材料三:

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

材料四:

穆罕默德·阿里是“惟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指奥斯曼土耳其)的人”。

他统治下的埃及成为当时“奥斯曼帝国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阿里是如何“向西方寻找发展的钥匙”的?

(2)依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客观地评价阿里改革。

9.(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天皇政府把全国分成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为“求知识于世界”,日本还请来了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兵

务,开拓朝鲜釜山港。

——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三: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前、明治维新时期及明治维新后的对外政策分别是什么?

(6分)

10.(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

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

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2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不足之处。

(6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4分)

1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向学习西方有什么突出特点?

(6分)

(3)材料二对戊戌变法的失败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4分)

高三历史选修一材料练习题答案

1.(10分)

⑴公平思想;财产等级制度。

(2分)

⑵A、实质:

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

(2分)

B、主要目的:

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

(2分)

⑶(4分)①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基础,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②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其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③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总之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10分)

⑴A、法家。

B、秦孝公的支持。

(2分)

⑵①实行什伍、连坐制;②奖励军功;③奖励耕织;④重农抑商;⑤实行县制;⑥废除井田制;⑦统一度量衡。

(4分)

⑶材料三持否定态度,材料四持肯定态度。

(2分)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2分)

3、.(16分)

⑴(8分)①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②受北方少数民族威胁;③避开鲜卑保守势力;④平城经济落后,而洛阳是数朝古都。

(一点2分)

⑵(4分)①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分)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1分)③使洛阳重新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2分)

⑶(4分)①改鲜卑姓为汉姓或改汉姓(2分);②“魏之先出于黄帝”(2分)

4.(8分)

⑴(4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2分);反对(2分)

⑵(4分)均输法、方田均税法(1个2分)

5.(16分)

⑴(6分)①夷狄骄盛:

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2分);②寇盗横炽:

农民起义(2分);③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分,各1分)

⑵缓解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2分)

⑶(8分)士:

改革科举制度(2分);

农: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2分,答出2个即可);

兵: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2分,答出2个即可);

商:

均输法、市易法(2分,各1分

6.(14分)

⑴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德国受天主教会的压榨最严重。

(每点2分,共4分)

⑵搜刮财富。

(2分)

⑶时间:

1517年(1分)

文件:

《九十五条论纲》(1分)

观点:

反驳了赎罪券的功效,指出信徒得救,只能靠终生悔改。

(2分)

代表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2分)

实质:

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2分)

7.(12分)

⑴相同点:

①都主张信仰得救;②都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每点2分,共4分)

激进的地方:

①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②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

(每点2分,共4分)

⑵特点:

①改革由国王为首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的进行,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②英国宗教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每点2分,共4分)

8.(16分)

⑴①创办近代工业;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③仿效欧洲国家改革行政制度;④学习西方改革军事。

(每点1.5分,共6分)

⑵评价:

A、积极: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2分)②建立了近代工业,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2分)③遏制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2分)

B、消极:

对外战争和残暴的统治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分)

9.(16分)

⑴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分)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4分)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2分)

⑵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为了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

(2分)

⑶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治维新时,日本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大量引进西方技术;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对外则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6分)

10.(12分)

⑴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2分)

⑵材料一反映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材料二反映维新派不敢发动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材料三反映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6分)

⑶不正确。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4分)

11.(12分)

⑴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2分)

⑵特点:

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4分)

⑶国情:

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

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他言之有理也可)(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