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16373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7北京市丰台区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A卷

(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I卷(选择题24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隽永(juàn)混混沌沌(hùn) 粗糙(cāo)声名狼藉

B.揳入(qī) 廿四桥(niàn) 忸怩(ní)  历尽苍桑

C.讪笑(shàn)蓊蓊郁郁(wěng) 吮吸(yǔn) 专心至志

D.熨帖(yùn) 亘古不变(gèn)深隧(suì)瞻前顾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B项,揳入(qī)——xiē,历尽苍桑——历经沧桑。

C项,吮吸(yǔn)——shǔn,专心至志——专心致志。

D项,熨帖(yùn)——yù,深隧——深邃。

故选A。

2.依次填在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③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④在深圳博物馆,透过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重温40年改革开放的。

A.虔诚幽静荒芜蹉跎岁月

B.真诚幽僻荒凉峥嵘岁月

C.虔诚幽僻荒芜峥嵘岁月

D.真诚幽静荒凉蹉跎岁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虔诚:

是指恭敬而有诚意

态度。

真诚:

意思是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

结合“庄严”分析,选用“虔诚”。

幽静:

清幽寂静,指一个地方幽冷寂静。

幽僻:

幽隐、潜藏。

幽静而偏僻。

结合“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分析,主要突出路的幽僻,选用“幽僻”。

荒芜:

指荒凉,无人管理杂草丛生的田地。

荒凉:

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结合“冷落”分析,选用“荒芜”。

蹉跎岁月:

时光白白过去。

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

指虚度光阴。

峥嵘岁月: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结合“重温40年改革开放的”分析,选用“峥嵘岁月”。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为共和国的发展建设处心积虑、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英雄人物。

B.近年来,当见义勇为者与歹徒殊死搏斗时,置若罔闻的旁观者少了,奋力相助、及时报警的多了。

C.全党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全党理想信念淡薄,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

D.新产品的试验已到了关键时刻,希望大家同心协力,做好准备,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处心积虑:

意思是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

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

感情色彩不当。

B项,置若罔闻:

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对事态不重视、不关心。

结合“与歹徒殊死搏斗时”“旁观者”分析,不合语境。

C项,乌合之众:

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

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此处修饰“理想信念淡薄”的党,使用正确。

D项,功败垂成:

意思是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语境是呼吁大家努力拼搏一次,并没有失败,不合语境。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地坛书市”曾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文化品牌,后来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C.宋代以来,《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搭配不当,“亚里士多德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的主语“亚里士多德”和谓语“充满着辩证法”搭配不当,应改为“他对本体论问题的论述充满着辩证法”。

B项,结构混乱,“依旧热情不减”前面省略主语,前句的主语“地坛书市”不能作该句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在“依旧”前加“北京市民”。

C项,“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不合逻辑,逻辑错误,上下文不能够成因果关系。

故选D。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一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

他开创了山水诗派,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鸟鸣涧》等。

B.《致云雀》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他的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C.宋词按照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D.古代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文学常识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

A项,“他开创了山水诗派”“代表作有《鸟鸣涧》等”错误。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

故选A。

6.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④②⑤①③⑥

B.⑥⑤①③④②

C.⑥①⑤③④②

D.④②①⑤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句①和句⑤显然是针对同一问题的两方面,应该排列在一起,由句⑤中的“则”字可以看出①应该在⑤之前。

同时又可以看出,对这两方面的表述应该是对句②中“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的详述。

句④中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句③紧随其后显然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句③中的问题指的应该是句⑤中“精英文化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因此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④②①⑤③⑥。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阳:

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循东谷入循:

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

烛光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

逐渐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回视日观以西峰

B.其级七千有余其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哀吾生之须臾

9.对文中画线部分

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

轮廓。

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

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⑵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12.《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

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

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

【答案】7.C8.B9.D10.B

11.

(1)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路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2)山上的石头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12.参考答案示例:

(以“云海”为例)在手法上,《登泰山记》运用白描(描写),简笔勾勒;《泰山日出》则运用细致的描写、比喻的修辞来写云海的特点。

景物特点:

二者都写出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泰山日出》还写出云海柔软的感觉、局部的形状。

在情感上,二者都抒发了震撼、赞叹之情。

但《登泰山记》情寓于景,抒情含蓄;《泰山日出》除借景抒情外,还直抒胸臆,震撼、赞叹之情更加强烈。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

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

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

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

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

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

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

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II卷(非选择题96分)

三、诗歌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紧扣题目写景抒情,由望月而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进而表达了期盼团圆的愿望;构思奇巧,起伏有致。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而“怨”,怨长夜漫漫;“竟夕”,写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

C.颈联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熄灭蜡烛,满屋皎洁的月光让人心生怜惜,诗人披衣漫步户外,露水滋润肌肤,相思之情渐淡。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所思之人,不如在梦里与之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相思之切,情真意诚,感人至深。

14.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请结合具体诗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答案】13.C14.参考答案示例:

在湛蓝浩瀚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渐渐升起,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这两句诗情景交融,由沧海、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安谧宁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二)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③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⑥杜甫晚年疾病缠身、孤独悲苦,常年颠沛流离,深切思念故乡。

在《登高》一诗中,最能体现他这种境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假期,明华一家去山村游玩。

黄昏时分,远处依稀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让人感到宁静而恬适,他不禁吟咏起陶渊明《归园田居》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浪遏飞舟

(2).周公吐哺(3).迷花倚石忽已暝(4).樯橹灰飞烟灭(5).憔悴损(6).如今有谁堪摘(7).万里悲秋常作客(8).百年多病独登台(9).暧暧远人村(10).依依墟里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遏”“暝”“常”“暧”“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9分)

阅读下文的文章,完成各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⑴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⑵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⑶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

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过旷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旷野里扩散呢?

笛的声音似乎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个音节。

⑷我站的地方是一片稻田,左右是延伸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⑸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

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地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

⑹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的田埂上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着天色尚早,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⑺等我站在竹林前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宏大。

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⑻竹子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叶就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⑼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蛙虫的鸣唱,春晨雀鸟的的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⑽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盛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惊艳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⑾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

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⑿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

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乐章,那时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亮、悠远、绵长的声音。

⒀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

原来听闻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机缘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⒁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可悲的,当有人说:

“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⒂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闻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

雨已停了,我却像经过一场心灵的荡涤,把尘俗都洗去了。

⒃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原文有改动)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第三段中,作者“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是因为距离遥远,只听到了“简单的几个音节”,没有听到更复杂的声音。

B.在第十段中,作者聆听万蝉齐鸣的录音,感到“惊艳的美”,因为他感受到自然之声带来的喜悦,并为之感动赞叹。

C.作者详细叙述了雨天闻竹的过程,其间伴随着心理变化:

被吸引——被震撼——被感动——遗憾没有录下乐声。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构思精妙,由偶然欣赏到的风景触发作者深刻的感悟,他于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再现了自然的力量。

17.“等我站在竹林前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撼了”,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被震撼?

18.文中作者在“闻‘笛’”之外,又写到了哪些“自然的声籁”?

为什么要写这些“声籁”?

19.“当有人说:

‘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请结合文本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对这一说法,你是否认同?

为什么?

【答案】16.A17.参考答案示例:

竹林似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宏大;作者第一次这么深刻地受到自然声籁的震撼;感到荡涤了心灵,洗去了尘俗。

18.参考答案示例:

(1)蛙虫的鸣唱,雀鸟的跃飞歌唱,海浪的交响;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山鸟长鸣的锐音。

(2)丰富了“自然的声籁”的内涵;这些声籁虽然都令人感动、赞叹和喜悦,但它们都是独奏;不像竹林之声是交响乐,将他包围,作者以这些自然的声籁衬托竹林闻笛给予他的震撼。

19.参考答案示例:

含义参考:

画虽有空间,有色彩,但它是静态的,而风景不仅具备画的要素,它还有声音,有温度,有味道,有变化。

欣赏自然风景比欣赏画更能触及人的心灵,所以当把风景比作一幅画时,境界就低了。

第二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四、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更有14亿国人在不同的地方,以同样的热忱为新中国庆生。

举国欢腾,难以忘怀……

设想在十年后的国庆节里,“你”(农民、教师、医生、科研工作者、记者、运动员、军人、导游、飞行员、公务员、快递小哥……)和身边的人将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